s 阅读页

2 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问题

  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后,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滑,综合国力明显下降,社会问题明显增多,体制弊病日益暴露,改革阻力越来越大。苏联经济完全跌入低谷时期。19 89 年经济突然变得很糟,40%工业企业亏损,供应短缺现象加剧,到处是抢购风,社会状况恶化。197 9—1 982 年苏农业连续 4 年歉收,为进口粮食花去国家大量外汇。

  苏联70 年发展历程中的几次改革失败的原因何在?为什么每次改革都以极大的热情开始,又总以失败的结果告终,改来改去,总改不好。阻碍苏联改革及经济发展的因素到底有哪些?认真总结苏联改革的成效得失,对于我们来说也很有价值。它能引起我们对许多问题的深入思考。

  第一,应看到苏联几次改革都不彻底的根源是在理论上没有重大突破,在实践上对斯大林体制存在的痼疾破除的不彻底,总是陷入一种向前冲一下,向后退一步的怪圈之中。苏联每一次改革都成功地给经济发展以有力的推动,但总是在5—8 年之后便被推翻,而且还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畸形的、失衡加剧的负增长时期。改革的指导思想不明确,总是想对旧体制修修补补,尤其是对市场调节、货币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与企业关系处理不好,总是找不着民主与集中、集权与分权、政治与经济、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计划与市场、国内与国际等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也就是说,他们始终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于俄国国情的建设道路,这就难免失败,难免反复,难免走弯路。成功的改革一定要有成熟的理论作指导,更需要成熟的政治家来统帅。苏联历次改革失败的一个共同原因就是改革者低估了习惯势力和反对势力的能量,低估了苏联经济的变形程度、失衡程度和落后程度。

  第二,苏联改革总是引起权力之争,而这种争斗又总使改革大业夭折。改革要由人来操作,苏联历次改革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的改革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都是由某一领导人发起的,而且,在决策的上层总会出现改革派和反对派两种对立力量,互相指责,互相牵制,互相抵消。许多改革的重大决策争论不休,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广大群众没有成为改革的主力军,每次改革都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广泛支持。最终仍是旧的官僚体制取胜,改革者总是以下台告终,群众没有成为改革的主力,改革大业也就难逃被扼杀的结局。

  从一定意义上讲,改革就是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改革的主要对立面就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即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然会触及一些特权阶层的既得利益。这些人往往又把个人特权看得比整个民族利益与社会发展更为重要。这个由党、政府、经济界保守势力组成的庞大集团,能够将任何激进的改革派势力压垮,改革越深入,阻力会越大,改革往往无法彻底进行。而且,苏联人民长期生活在低消费、低工资、低效益的体制下,人们过惯了缺乏竞争、没有风险的安稳生活,缺乏冒险精神和竞争意识。企业干部更容易更喜爱照章办事,发号施令。干部的晋升不看改革业绩,不看能力大小,只看人际关系与机遇。一些干部为了保官,无所作为,不愿冒风险搞改革。靠这些人来搞改革,其后果可想而知。苏联改革发展缺乏原动力。苏联改革总要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改革总要反复,这是因为苏联改革者低估了习惯势力及反抗力量,低估了苏联经济的落后程度及存在问题。他们还不大清楚他们所探的那个山洞有多深,或者说他们必须攀爬的山路有多陡。当然,苏联改革大业至今仍在继续进行之中,他们仍在探索着适合俄罗斯国情的发展道路,这种改革潮流是不可逆转的。

  第三,尽管70 年苏联经济经历了几次改革,但从整体上看,它仍然是封闭型的经济,没有与世界经济并轨,没有与开放的世界同步。有资料讲,苏联虽然是世界上的产钢大国,但它生产的小汽车还没有西班牙的多,钢制家具不如法国,铁路总长度还比不上印度。按人均收入苏联高于西班牙,但其人民生活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看不到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差距,就没有改革开放的紧迫感。到 199 0 年之前,苏联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完全隔离着。造成这种自我隔绝状态的根源就是苏联决策者的旧观念:世界是由不同的政治体系构成的,他们之间注定要冲突,因此要千方百计地避免与西方发达国家发生经济上的联系。甚至为了对抗西方,为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不惜血本的对第三世界搞“经援”、“军援”。从 19 54—1 97 9 年,苏联对76 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援助及军事援助总额达650 亿美元。其中经援达180 亿美元,军援达470 美元。这种做法无疑使改革与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增添了改革的难度。这种冷战思维给苏联改革大业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它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发展。

  自我封闭导致苏联经济成为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他们无法利用国际分工及国际经验,他们的产品不必与国际名牌竞争,大量产品只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因此,多数企业不知道苛刻的消费者需要什么,也不调查市场变化,产品型号及质量几十年如一日,远离国际标准,企业不重视运用新技术,不开发新产品,造成生产技术落后及产品质量的低劣。企业也缺乏改革的动力。几十年来苏联没有真正独立自主的企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也没有能真正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联出口的多数为原材料及初级产品,出口并没有给其经济发展带来动力。据查,1987 年,苏联对外贸易额仅占世界贸易总额的4%,与其大国地位极不相称。1987 年苏联出口产品总量 60%是石油、天然气及初级矿产品,机械设备出口只占15畅5%,化工产品占3%,消费品占2畅6%。苏联与世界科技、国际金融交流的规模更是微不足道,7 0 年中几乎没有外国投资及合资企业。卢布也不是国际上的硬通货币,这些都是苏联经济落后及改革反复的重要因素。

  第四,苏联领导人没有及时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没有将科学技术改造与应用当成改革大业的主心骨,造成科技力量的极大浪费。这里也有一个科技管理体制问题,还存在着一个产业结构十分落后的问题。70 年里,苏联传统工业过分臃肿,原材料工业企业过分膨胀,军工企业过分庞大,而新兴工业、科技含量较高的高科技企业发展迟缓;第三产业起步很晚,50%的工人在干体力活。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工业、微电子技术等部门停滞落后。因此,他们的改革没有活力,没有改到点子上,改革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与刺激无法持久。

  事实上苏联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总数比美国要多 1 倍(1940 年苏联科研人员9畅8 万人,到 1982 年达 143 万人,占世界科技人员总数 1/4)。但在近40 年中,苏联获诺贝尔奖金的人数不足美国的1/16.1970—1980 年间苏科技发明年均增长9畅9%,1980—1985 年间 5畅4%,而 1985—1986 年间仅为 3%。国家注册的发明成果在逐步下降。1981—1985 年中新型设备、仪表仪器总量中只有15%产品优于国外水平。1987 年,全世界各国科技人员在美国取得的申请专利共 57889 项,其中苏联专利仅209 项,只占0畅3%,日本专利8149 项,占14%,西德人的专利5409 项,占9畅3%。

  苏联的科研经费投入也在减少,而且使用不当。80 年代苏联年均科研经费占国民总收入的3畅7%,而美国占8畅8%,按绝对值计算,美国的科研经费是苏联的好几倍。而且苏联在军品科研与开发上投入多,反而加重经济负担。这种局面不改,苏联经济很难发展。而且每次改革一到军工这个地方就卡壳,无法超越。他们的其他产品在世界上没有竞争力,也无法占领国际市场。

  第五,在70 年里,苏联每次改革都没有解决生产效率问题。高速度、低效益,高投入、低利用等已成为其改革的痼疾,总改不好。列宁曾说过:“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社会主义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苏联 70 年发展道路中始终没有创造出新的劳动生产效率,没有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70 年中,苏联劳动生产率呈下降趋势:1 966—197 0 年为3畅3%,19 81—1 985 年为 2畅7%。投入的基金产值率不仅下降,而且还出现负增长(即产出低于投入):196 6—19 70 年基金产值率为 -0畅7%,1971—1975 年 -2畅3%,1981—1985 年-2畅6%。苏联工业与农业劳动效率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以苏联官方公布,苏联工业劳动效率是美国的 55%,农业只占其2 0%。可是19 91 年第26 期俄文版周刊枟论据与事实枠披露,苏联工业生产效率仅是美国的 25%,农业生产效率仅是美国的9%。

  苏联是一个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但是它的资源浪费太大。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官方就已承认,苏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消耗比西方国家高出1畅5 倍,燃料及能源消耗高出50%。苏联机械制造业钢材用量比西方高1畅5 倍,金属加工利用率仅为4 0%,而西方高达80%~90%。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惊呼:“我们这里什么都短缺,包括钢材、金属、燃料、水泥。过去就短缺,现在仍然短缺。”

  苏联生产与流通环节上的浪费现象更是十分惊人。由于锈蚀与保管不善,每年损失掉的化肥约占总产量的 10%;由于废品多,缺乏零部件及保管不善,苏联每年浪费掉的金属多达2 00 0 万~250 0 万吨左右。到苏联各大型厂矿企业去参观,到处都能看到报废的大型设备,这些大型设备任凭风吹雨打,没人心痛。据查,近10 年里每年因质量低劣要报废 10%~20%的工业品,苏联每年生产及运出木材总量与美国相等,年平均约3 亿立方米,但苏联每年在运输及加工过程中要耗费掉1畅5 亿立方米木材。苏联每吨木材所生产的板材比美国要少9/10,纸张少5/6,胶合板少8/9.水泥在运输中也要损失近10%。前苏联资源的浪费是十分惊人的。这种公有制不但没表现出什么地方优越,其弊端十分明显而突出。

  苏联农业本身就是粗放经营,广种薄收,其生产与流通领域中的浪费现象更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据查,近几十年苏农业产品的浪费能占到生产总量的 20%~35%,仅在冬贮过程中就要烂掉2 5%的土豆,2 0%的甜菜,18%的水果。仅在1 989 年一年中由于谷物没有及时收割,就有 4000 万吨谷物烂掉在田地里,这个数字恰好相当于当年苏联用外汇在国际市场上进口的粮食量。1 99 1 年笔者在俄罗斯和中亚亲眼看到农庄工人用机器收棉花和甜菜时的浪费情景。当地里棉花秆上还有白花花一层棉桃时他们就把棉秆用大型机械挖掉了,真让人痛心。当然他们劳力不足,不可能有像中国人那样满地里都是用手工拾棉花的情景,而且要让大机械把那么一大片一大片的棉花及甜菜收集好也确有难处。问题出在他们的管理水平及经营效益观念上。当作者问农庄的领导为什么把地里那么多甜菜、棉桃放弃时,他们讲:我们已经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生产指标,不信你看墙上的统计数字及奖状。可见他们对这种浪费已麻木不仁了。这种观念让西方人无法理解,这种奖状也不值得炫耀。

  第六,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甚至有时大幅度下降,已成为苏联历次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也是苏联经济滞后的一个重要标志。苏联经济长期以来都是重积累轻消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育都不健全,市场严重萎缩,生产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品积压现象严重,而西方发达国家库存几乎是零。看来经济市场化、生产商品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不可抗拒。而斯大林建立起的却是半产品经济、半自然经济的僵化体制,甚至有意无意地排斥市场调节及商品货币关系。另外,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评价及态度是改革成败的关键。人民实际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也是衡量改革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苏联70 年经济发展及几次改革都没有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都没有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都没有将物质利益原则当成发展生产的动力,从而造成国强民不富、国民经济落后的局面。要摆脱困境,只有建立市场竞争机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非走这条道路不可。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正说明朝十八臣
4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5西安事变实录
6汉武大帝
7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8大唐空华记
9红墙档案(二)
10红墙档案(三)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