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十二、震南驱倭俞大猷

个人档案

姓名:俞大猷

字:志辅

号:虚江

生卒:1504―1580

享年:77岁

谥号:武襄

著作:《正气堂集》、《剑经》

名言:倚剑东冥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俞大猷像

俞大猷,明朝抗倭名将。少年时即好读书,32岁参加武举会试,一举夺魁。历任都指挥佥事、参将、总兵等职。嘉靖年间,倭寇犯境,明廷派俞大猷与刘显、戚继光一起奔赴东南沿海抗倭。凭借一腔报国热血,俞大猷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一举扫平了沿海倭寇,名震东南。然而他壮志未酬,便为小人所谗,晚年抑郁而终。

将门虎子中武举平叛利刃初显锋

明弘治十七年(1504),俞大猷出生在福建晋江,父亲为朝廷的百户长。

少年的俞大猷特别喜好读书,对兵书尤为感兴趣。他先从名士王宣、林福学习《易经》,又得到名士蔡清的真传。后听说赵本学将《易经》推广演绎到兵法上的阻抗、袭击、对阵交锋等战术,他又接受了赵的传授。不久,俞大猷听说名士李良钦剑术高超,又赶去拜师,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功。

俞大猷父亲所得饷银,仅够养家口。俞大猷屡屡拜师学艺,花费不菲,家中经常陷入“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境地,但他的凌云壮志没有因为贫穷而有丝毫动摇。父亲对这个儿子也是万分疼爱,他鼓励儿子刻苦学习,将来为国效力。俞大猷踌躇满志地期待那一天早些到来。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因病去世。家中缺少了经济来源,俞大猷不得不放弃诸生的身份,继承世职百户,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嘉靖十四年(1535),俞大猷在武举会试中一举夺魁,被授为千户,派往金门守御。当地军民常为琐事互相诉讼,很难治理。俞大猷到任后,用礼让来引导双方,诉讼纠纷很快减少,最后完全平息了。那里的海寇十分猖獗,屡侵内地,祸乱频繁发生。俞大猷即向监司上书,提出了平灭海寇的方案。谁料监司看完上书,大怒道:“区区竖子,也敢上书,视我军中无人乎?”俞大猷被施以杖责,并被削夺了职务。不久,尚书毛伯温出征安南,俞大猷再次上书,陈述用兵方略,并请求从军出征。毛伯温对他的才能非常欣赏,但由于后来此次出征未能成行,俞大猷仍未被任用。

嘉靖二十一年(1542),俺答大举入侵山西。明世宗朱厚?颁布诏书,在全国范围遍征武艺高强的勇士入伍,以解山西之围。俞大猷毛遂自荐,御史将他的名字上报兵部。当时,毛伯温任兵部尚书,他便将俞大猷送到宣大总督翟鹏任所。

翟鹏以为俞大猷不过是一介武夫,空有一身蛮力而已。碍于毛伯温的面子,他才亲自接见。初见面时,翟鹏随口问了俞大猷几个兵法上的问题,意思是让他知难而退,自己也好在毛伯温那里有个交代。但他没想到,俞大猷竟然对答如流。翟鹏很是吃了一惊,遂加深了问题的难度,却还是考不住他。为了再试一试他,翟鹏又让俞大猷评析眼前的兵事。俞大猷不假思索,将用兵之策分析得丝丝入扣。

翟鹏再也坐不住了。他站起身,走下堂来,对俞大猷深施一躬,说道:“老夫眼拙,实不应将志辅视作一恃勇武夫,惶恐惶恐!志辅之才,实为老夫钦佩。但此次圣上征兵,所需乃善斗之勇夫,若以志辅之才,实为大材小用。依老夫之见,志辅当以将帅为志,非兵卒之屈就者也。”俞大猷不解,道:“男儿以身报国,乃天经地义之事,何分大小?”翟鹏笑道:“此言差矣。大材不应小用,否则为明珠暗投,于国无益也。志辅暂且稍假时日,等有重任,老夫定当力保。”听完这番话,俞大猷虽满心不愿,但也只能告辞返回金门。

不久,毛伯温委任他为汀章守备。来到任所,俞大猷筑起了一个“读易轩”。与入学的生员一起建立文会,每日教习武士击剑。他率领部队接连击败海寇康老,俘虏斩杀敌寇300多人,随后因功被提为代理都指挥佥事,分领广东都司事务。

其时,广东新兴、恩平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谭元清等多次起义造反,总督欧阳必进委派俞大猷前去处理。俞大猷先命令当地的百姓自卫防守,然后亲自带人走遍少数民族聚居的峒寨,告之以厉害,并授之以武艺。造反者纷纷臣服。反叛的瑶民中有叫苏青蛇的,力大过人,曾空手打死过猛虎。俞大猷用计将他骗出而后斩首,叛方于是更加惊恐。俞大猷又来到寨主何老猫的住地,命令他归还所侵占的百姓田地。之后,又招降了叛方的几个首领。从此,两地方安宁下来。

平乱后,欧阳必进对俞大猷道:“此处乱民,不遵王法,不通教化,非杀之殆尽,方能永除后患。”俞大猷道:“大人差矣。黎民虽孤悬海外,但亦为人子,我等征讨杀戮岂是上天造人之意?应为其建城造市,用我汉法渐渐教化,则日后必不反矣。”欧阳必进道:“此计倒不失为上策,然谁愿以身入险,规劝蛮族?”俞大猷上前请缨道:“卑职愿为大人解此烦忧。”欧阳必进大喜,当即准允。

几天后,为避免黎族百姓生疑,俞大猷连卫士都没带,单枪匹马地进入黎族居住区。经过一番努力,俞大猷与黎民签订了盟约,使得这一带安定下来。

几番沉浮轻生死屡败倭寇卫海疆

早在公元14世纪中期时,日本处于混战时代。内战中,许多溃兵败将流亡海上,他们与商船相勾结,乘元末战乱之际频频骚扰中国沿海。后来,明初东南沿海割据势力的一些败亡分子也多亡命海上,窜据岛屿。他们与倭寇勾结,扰掠滨海州县。到了16世纪,倭寇的扰掠有增无减,且不断向内地深入,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也给明王朝的统治带来严重的威胁。明朝政府决心组织军民,抗击倭寇。

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进犯浙东,一路烧杀抢掠,连破宁波、绍兴的防卫设施,转而又进攻松阳。不久,浙东的大半地区沦陷。

危急时刻,朝廷委派俞大猷为宁(波)台(州)参将,前往浙江抗倭。俞大猷到任后,先了解了当地的情况,继而派人侦察,发现倭寇作战流动性大,没有固定据点,主要是依靠战舰掩护,登陆劫掠一番后旋即乘舰离开,因而明军无法集中力量进行打击。加之浙东一带水路繁多,地形十分复杂,很难实施大兵团围剿。因此,俞大猷决定一改过去尾随敌舰追击之法,而在水道上拦截敌舰,堵住敌寇的归路,将其赶下海去,然后在沿岸重兵布防,围而歼之。

有人担心,若断倭寇的退路,就会逼其深入陆地,为患更为严重。俞大猷却认为,倭寇来犯虽然猖獗,但毕竟做贼心虚,不敢深入内地作战。他们倚仗的是战舰,如果与舰队失去了联系,就等于失去了根据地,变成了丧家之犬,明军定可围而歼之。所以,明军首先要打掉敌人的舰只,倭寇见断了退路,必会死命来救,就正好入了明军的包围。兵法上称:攻其必救,如何不胜。

于是,俞大猷调集福建水师布于沿海,自己亲率精锐部队,分成几股袭击敌舰,使敌舰处于危险的境地。岸上的敌寇见状万分惊慌,果然全力回救战舰,想与海上的舰队会合。俞大猷急令所有军队立即出击。明军从陆海两面夹击,形成了包围之势,一举歼灭了倭寇。俞大猷首战告捷,倭寇从此不敢轻易上岸抢掠了。

但一次打击是不足以让倭寇死心的。不久,倭寇又卷土重来,且规模更大,约有两万余人。他们屯聚松江柘林,与明军形成了对垒之势。柘林临山傍水,地势十分险要,海上战舰可以自由出入,进可攻,退可守,是易守难攻之地,倭寇可谓占有了地利。接到急报后,朝廷派张经为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主持抗倭事宜,并任命俞大猷为苏松副总兵,协助张经指挥。

俞大猷率部火速赶到柘林。他拜见张经后,察看了地形,经过一番周密的思考,提出此次战役主张:“而今之势,敌强我弱,且其占据地利,若施以强攻,即便取胜,亦仅将敌驱走。当下之计,应先取守势,占其入海要道,断其退路。如此,既可牵制敌军,令其不敢轻易深入腹地,又可赢得调兵之时日,待援兵来到,再全线出击,一举作气,将其围而歼之!”张经同意了他的主张,命俞大猷、邹继芳、汤克宽兵分三路,屯守金山卫、闵港、乍浦三处,按兵不动,并火速调永顺、保靖军队增援此地,联合进剿敌寇。援军赶到后,明军合围敌人于江泾。由于俞大猷等人事先已占据了倭寇的入海通道,倭寇腹背受敌,无奈中只好跳入水中作战。在明军强大的攻势下,敌军全线崩溃。2000倭寇被杀,溺死者无数。此次大捷,在抗倭史上称为“战功第一”。

然而,俞大猷率领将士出生入死所得的功劳,却被奸相严嵩的党羽赵文华、胡安宗等人冒领。俞大猷仅得50两白银酬劳。众将士愤愤不平,而俞大猷却坦然地说道:“若能倭寇得平,疆土可保,我等男儿即便为国捐躯,又有何憾?得失荣辱乃身外之物,不足挂齿矣。”为此,他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舟师》:

倚剑东冥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

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

队火先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

夕阳景里归篷尽,背水阵奇战士功。

不久,新一批倭寇又突然袭击青村所,与南沙、小乌口、浪港各路敌人会合,进犯苏州陆泾坝,直抵娄门。他们先是打败了南京都督周于德的部队,随后又分兵两路,向北进掠浒墅关,向南进掠横塘,流窜到常熟、江阴、无锡境内,出入太湖。危急时刻,俞大猷与副使任环先在陆泾坝大败倭寇,烧毁敌人大部分舟船,又阻击倭寇从三丈浦出海的船只,击沉7艘敌舰。倭寇被逼退而停泊至三板沙。

不久,另一支倭寇进犯吴江。俞大猷和任环又在莺?湖(在吴江县南)阻击并攻溃敌人,倭寇逃往嘉兴。这时,三板沙的倭寇抢到民船企图逃跑,俞大猷追击至马迹山,将其首领捕获。不久,金泾、许浦、白茅港的倭寇都出了海,俞大猷又追击敌人至茶山,烧毁了5条敌船。江阴蔡港的倭寇也企图逃跑,俞大猷率领官兵分别在马迹、马图、宝山袭击了他们。当时正遇海上飓风大作,敌人的舟船被掀翻。柘林的倭寇也被官兵击沉舟船20多艘,其余撤退登陆。

此后,明军再次泛舟出海。俞大猷及佥事董邦政分兵出击,缴获9条战船。余下的300多倭寇登岸,占据了华亭陶宅镇(今在上海松江县),屡次打败赵文华等人所率的大军。敌寇夜间屯兵周浦永定寺,官兵集中兵力围剿他们。而柘林失势的倭寇以9条船在川沙洼建起根据地,不久又纠合了40多艘船。这时,巡抚曹邦辅却弹劾俞大猷放纵敌人。世宗不辨黑白,削夺了俞大猷的世荫,责令他以死罪身份立功赎罪。

其时,周浦的倭寇被围困得狗急跳墙,连夜向东北方向奔逃,遭到了游击将军曹克新的迎击,被斩130多人,其余的逃往川沙洼。倭寇会合后焚烧巢穴,奔逃出海。俞大猷会同副使王崇古入海追歼敌人。至老鹳觜,俞军烧毁敌舰8艘,斩获敌寇不计其数。

起初,因为倭乱危急,朝廷特命都督刘远为浙江总兵官,兼辖苏州、松江各郡,但他始终没有建树。在朝大臣争相上言称赞俞大猷的才能,嘉靖三十五年(1556)三月,世宗罢免了刘远,由俞大猷代之,并诏令赐还俞大猷的世荫。俞大猷陆续追歼倭寇。这一年冬天,由于平定徐海的功劳,俞大猷被加官都督佥事。

徐海扫平之后,浙西的倭患平息,只有宁波舟山的倭寇背倚险要顽守。官兵们将其团团包围后发起强攻。这时士兵、狼兵全已调回,而从四川、贵州所调6000兵刚到。俞大猷冒着大雪指挥战役。倭寇死战,杀士官一人。官兵愤怒异常,更加争先恐后,攻进去焚烧了倭寇的木栅。敌人大多数被烧死,逃出的又被官兵追上歼灭。至此,舟山的倭寇全部被扫平。俞大猷被提升为代理都督同知。

次年,胡宗宪企图捉拿海盗汪直,他决定采用卢镗的建议,准备与汪直通市,以期迷惑敌酋。俞大猷竭力争辩反对,认为应另施计谋将汪直诱捕治罪。然而,汪直的同党毛海峰勾结倭寇又占据了舟山,并依凭着岑港自守。俞大猷围攻敌寇虽常有小胜,但却很难向上攻击。先登上去的将士大多战死,而新的倭寇又大批来到。胡宗宪口出大言却没有实现,遭到廷臣们诋毁,俞大猷也同时被参劾。世宗极为恼怒,削夺了俞大猷和参将戚继光的职务,限期在一个月内平定倭寇。

倭寇死守不退,俞大猷等将领进攻愈发努力,直至嘉靖三十七年(1558)七月,敌寇不支,从岑港迁移到柯海(在定海县海中),泛海而去。俞大猷看准时机,横击敌人,击沉其船,其余倭贼向南逃窜至闽、广二地。至此,俞大猷先后杀倭寇四五千人,几乎将敌人扫平。

然而官军围困倭寇已经一年,疲惫异常。胡宗宪也认为倭寇自动离去对自己最为有利,于是暗中怂恿他们逃走,而不督责各将截击。御史李瑚就此事弹劾胡宗宪,他却将罪名推到了俞大猷身上,诬陷俞大猷纵敌逃跑,以解脱自己。俞大猷再度入狱,并被削夺了世荫。后来,在商议平定抗倭之功时,俞大猷才被免罪。

巩边固防敌丧胆功高清廉震南方

大同巡抚李文进十分了解俞大猷的才干,俞大猷被释放后,他立即邀请他一同筹划军事。俞大猷创造出了用独轮车抵御敌人的战马战术。他曾以兵车100,步、骑兵3000,在安解堡大败敌兵。李文进便将此上报朝廷,设置了兵车营。李文进准备袭击板升,与俞大猷一同谋划,果然大获胜利。于是,朝廷再次诏令赐还俞大猷世荫。敌寇进掠广武,俞大猷率军抵御并击退敌人。这时,镇笃发现敌情,由川湖总督黄光升推荐,俞大猷被任命为镇笃参将。

广东饶平倭寇张琏几次攻陷城邑,多年来难以平定。嘉靖四十年(156l)七月,世宗诏令俞大猷调往南赣,汇合闽、广的兵力讨平这支倭寇。这时胡宗宪兼管江西,知张琏远出,便传檄书让俞大猷急速前去袭击。俞大猷道:“应密派奇兵捣其巢穴,攻其必救,岂能以数万大军因追一人而轻率乱走哉?”

他火速带领15000人登上柏嵩岭,俯瞰敌寇老巢。不出所料,张琏果然回来救援,俞大猷一举斩敌1200多人。敌人恐惧,不敢再出。俞大猷又利用间谍,引诱张琏出战,自己则从战阵后面将其捉捕。同时,他还抓住了敌军另一首领萧雪峰。随后,俞大猷遣散了张琏的余党两万多人。不久,俞大猷被提升为副总兵,协助守卫南、赣、汀、惠、潮等郡。他乘胜征讨程乡盗贼,在梁宁擒获了徐东洲。

福建泉州俞大猷公园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进犯福建沿海地区,先后攻陷了福清、长乐、兴化等地,后来又占据平海卫,并企图以此为据点进行更大规模的侵扰掠夺。朝廷于是急派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任副总兵,率部前往围剿。

次年,俞大猷奉诏自赣南到平海卫。当时戚家军还未到,俞大猷与当地守将刘显、巡抚大臣谭纶筹划应敌对策。俞大猷认为,倭寇势大,与官军在数量上势均力敌,而敌军士气正盛,明军刚集结不久,此时若强行攻城,明军必然损失惨重。目前应该围而不打,集中优势兵力封锁各要路的路口,使敌难于突围。还要在其他地方凿沟布阱,虚设少许军队。这样既能有效地阻挡敌军的冲击,也可以此惑敌,乱其军心。等戚家军赶到后,再大举进攻。到那时,明军构成天罗地网之势,平海卫中的倭寇就插翅难逃了。

谭纶对此深表赞同。最后,他力排众议,坚持遵从俞大猷的意见,下令全军不得出战,擅自攻城者,按军法论处!

直至四月下旬,戚继光的军队才赶到。此时,明军的力量比敌军多出了几倍。谭纶按俞大猷的布置,兵分三路。俞大猷居右,刘显居左,戚继光居中,从要路分别杀入。经过前一段围困以后,倭寇士气低落,在明军排山倒海的冲击下,节节败退,逃跑时又被沟阱所陷,伤亡极大。此役明军大获全胜,共计歼敌2200余人。但是因戚继光首先攻入敌阵,所以受到了上等的赏赐,而俞大猷仅得到了少量的银币。

嘉靖四十三年(1564),流窜到广东的倭寇又在惠州、潮州一带作乱,并与当地的海盗吴平连成一气。他们遥相呼应,声势很大。而此时,官民矛盾激化,小股的反抗官府的斗争此起彼伏。朝廷就又把俞大猷调至广东,想利用他的声望和智谋抵抗倭寇,也借此平息内乱。

赴任后,俞大猷分析了当地的情况,认为内乱才是造成倭寇入侵的重要原因。于是,他决定先平内乱,使倭寇失去内应,再捣其的老巢,从而根除倭乱。俞大猷生祠碑文字俞大猷恩威并施,拉打结合,先后降服了伍端、兰松三、叶丹楼等强贼,使之不敢再与倭寇里应外合,其中一些人还转而为抗倭出力。俞大猷还迫使大强盗头子吴平与倭寇断绝了往来,令倭寇陷入孤立无援之境。之后,他一个昼夜攻克倭寇陆地上的三个据点,追至海上,又全数捣毁倭寇沿海据点,使倭寇丧失立足之地,无法深入内地。虽然后来吴平复叛,再次引倭寇入侵,但已不能构成太大的威胁。

俞大猷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手下的平倭铁军“俞家军”令倭寇闻风丧胆,谈虎色变,从此不敢轻易窥视南方的海疆。平倭16年,俞大猷的赫赫威名震动南方。然而俞大猷生性刚直,不懂得讨好上级,因此也得罪了朝中权贵。虽然他为人清廉,身无余财,但挡不住小人的谗言。巡按李良臣弹劾他奸贪,兵部又支持这一说法,朝廷便诏令他回原籍听候调遣,后又起用他为南京右府佥事。俞大猷还没有到任,就又以都督佥事身份任福建总兵官。万历元年(1573)秋,海寇突然袭击闾峡澳,俞大猷因失利获罪,又被夺职。后再以代理都督佥事起用为后府佥书,率领车营训练。古稀之年的俞大猷曾三次上疏请求回乡,但均未得到批准。

俞大猷为将廉洁,有超乎常人的操守。他常以古代贤人豪杰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用兵,从来都是先定谋略再作战,从不贪图近功。他忠心报国,年老之后,志向仍未改变。他一生在每个职位上都建有大功。武平、崖州、饶平等地都修建了他的祠堂,以示祭祀。谭纶曾说:

节制精明,公不如(谭)纶。信赏必罚,公不如戚(继光)。精悍驰骋,公不如刘(显)。然此皆小知,而公则堪大受(即重任)。

明万历八年(1580),俞大猷带着未酬的壮志,抱憾离开了人间,享年77岁。明神宗朱翊钧追赠他为左都督,谥号武襄。

提起抗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戚继光,但对于俞大猷来说,这是不公平的。嘉靖三十一年(1552),俞大猷就取得了平倭史上的“战功第一”,而直到次年,戚继光才开始练兵固防;并且,在二人合作的过程中,始终是俞大猷为主将,戚继光为副帅;而且,他经历的战斗次数、歼敌的数量,均在戚继光之上。俞大猷出身小户,比不得戚继光“世登州卫指挥佥事”。只是由于俞大猷一心报国,无心官场尔虞我诈,视荣辱得失如无物,功绩为朝廷所轻视,功劳也被他人窃取。然而他却超然世外,笑看云烟,这份洒脱,正是他人难望项背的。以他卫国的壮志,平倭的功绩,民族英雄的称号,俞大猷当之无愧。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5西安事变实录
6汉武大帝
7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8大唐空华记
9红墙档案(二)
10红墙档案(三)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