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1章 海底肉弹(3)

  1911年11月1日,他们分成几组出发。这支奇特的探险队开始有30人,然后是20人、10人,最后只剩下五个人。斯科特走在队伍最前面,他始终用毛皮和布块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胡须和一双眼睛,看上去像个野人。一只手牵着一匹西伯利亚矮种马的笼头。在他身后是一个同样装束、同样姿态的人。

  他们夜里钻进帐篷,为保护西伯利亚矮种马,他们还朝

  着迎风的方向筑起了雪墙。第二天一早,他们又重新登程,

  怀着单调、荒凉的心情,走在这千万年来第一次被人类呼吸

  的冰冷的空气中。

  天气始终十分恶劣,有时他们一天只能走30公里。时间越来越宝贵,因为他们知道还有另一个人正在向同一目标挺进。在这里,每一件小事都可以酿成危险。一条爱斯基摩狗跑掉了,一匹西伯利亚矮种马已不愿进食,所有这些都使人惴惴不安,因为在这荒无人烟的雪原上,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极其珍贵,活的东西更是无价之宝。

  与此同时,全队的健康状况也出了问题。一些人得了雪盲症,另一些人四肢冻伤。饲料越来越少,西伯利亚矮种马越来越精疲力竭。最后,这些矮种马刚刚走到比尔兹莫尔冰川I脚下就全部死去了。他们曾温柔地抚摸过它们无数次,可现在却不得不去把这些忠实的牲口杀掉。他们把这伤心的地方叫做“屠宰场营地”。就在这鲜血淋漓的地方,一部分探险队员离开了队伍,向回走去,而另一部分队员则要去作最后的努力。

  他们每天走的路越来越少,雪都结成了坚硬的冰碴。他们不能再滑着雪橇前进,必须拖着雪橇走。坚硬的冰凌划破了雪橇板,走在像沙粒般硬的雪地上,脚都磨破了。12月30日,他们到达了南纬87度,即沙克尔顿到达的最远点。最后一批支援人员也必须返回了,只有五个选拔出来的人可以一直走到极点。斯科特将不合适的人挑出来。这些人不敢违拗,但心情沉重。目标近在咫尺,他们却不得不回去,把荣誉让给其他伙伴。他们互相又握了一次手,用男性的坚强隐藏起自己感情的激动。被挑选出来的5个人是:斯科特、鲍尔斯、奥茨、威尔逊和埃文斯,他们将寂寞地走下去。

  斯科特最后几天的日志显示,他们越来越感到不安。不过,希望的火花也在日志的字里行间闪亮。斯科特越来越起劲地记录着走过的路程: “只要再走150公里就到极点了,可是如果这样走下去,我们真坚持不了了。”两天以后的日志是:“还有137公里就到极点了,但是这段路程对我们来说将非常困难。”之后,又突然出现了充满信心的声音:“只要再走94公里就到极点了!即便不能到达那里,我们也已走得非常非常近了。”

  2.终于到达了南极点,但还是晚了一步

  1月14日,希望变成了确有把握的事:“只要再走70公里,我们的目的地就达到了!”从第二天的日志里,已经可以看出他们那种喜悦和几乎是轻松愉快的心情:“离极点只剩下50公里了,不管怎么样,我们就要到达目的地了!”

  1月16日,他们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中午,他们5个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可是突然之间,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眼睛紧盯着雪地上的一个小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路标。

  没有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柱,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营地的残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罕至的南极点竞在35天内两次被人发现,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不可思议的事。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仅仅迟到了一个多月,但是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意味着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历尽千辛万苦、风餐露宿、无穷的痛苦和烦恼,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都破灭了。”斯科特在日志中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宣判了的死囚,失去了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前行。

  1月18 日,斯科特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终于到达了南极点。他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之地。“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011——这就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述。

  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同寻常的东西,不是自然界,而是对手留下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阿蒙森还留下一封信,等待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会随后到达,所以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完成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却正是他自己梦寐以求的。

  他们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了英国国旗,然后就离开了。他们身后刮来凛冽的寒风,斯科特怀着不祥的预感在日记中写道:“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

  回程异常艰难,并终于要了他们的命回来的路程危险增加了十倍。他们还必须顺着自己原来的足迹走回去。在几个星期的行程中,他们必须小心翼翼地绝不离开自己原来的脚印,以免错过事先设置的贮藏点,那里储存着食物、衣服和煤油。错过了贮藏点,就无异于走向死亡。

  他们心中钢铁般的意志也已松懈。来时他们满怀希望,这希望体现了全人类的好奇和渴求,也给他们增添了无穷的力量。现在,他们仅仅是为了使自己的皮肤不受损伤、为了自己的肉体能生存下来、为了没有任何光彩的回家而斗争。说不定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

  阅读那几天的日志是可怕的。天气变得越来越恶劣,寒季比平常来得更早。他们鞋底下的白雪由软变硬,结成厚厚的冰凌,踩上去就像踩在三角钉上一样,每走一步都要粘住鞋。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在阴森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最能证明这-一点的莫过于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沙博士。他在离死亡寸步之远时,还继续进行着科学观察,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物品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然而,人的勇气终于渐渐被自然的巨大威力销蚀。他们的脚早已冻烂;食物的定量也越来越少,一天只能吃一顿热餐,身体非常虚弱。一天,伙伴们可怕地发觉,他们中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了。他站在一边不走了,嘴上念念有词,不停地抱怨所受的苦难。怎么办?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不。可是,他们又必须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不然……从日志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2月17日夜里一点钟,这位不幸的英国海军军士死去了。那一天他们刚刚走到“屠宰场营地“,重新找到了上个月屠宰的矮种马,第一次吃了较丰盛的一餐。

  现在只有四个人继续走路了,但下一个贮藏点带来的是新的失望。储存在这里的煤油太少了,他们必须精打细算地使用这些燃料。他们继续拖着自己往前走,而奥茨的脚指已经冻掉了。风刮得比任何时候都厉害,3月2日,他们到达了下一个贮藏点,再次感到可怕的绝望:那里储存的燃料又非常之少。

  从日志中,人们可以觉察到斯科特是如何尽量掩饰着自己的恐惧的,“上帝保佑呀!我们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劳累了。唯愿上帝保佑我们吧!我们现在已很难期望人的帮助了。”不过,他们还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咬紧牙关,绝望地继续向前走去。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了,越来越成为朋友们的负担。一天中午,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他们不得不放慢速度。奥茨心里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厄运。他向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要了十片吗啡,以便在必要时加快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又艰难地走了一天,奥茨要求留在睡袋里,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的命运分开。他们坚决拒绝了,尽管清楚这样做无疑会减轻大家的负担.奥茨只好用冻伤了的双脚踉踉跄跄地又走了若干公里,一直到宿营地。

  清早起来,他们看到外面是狂吼怒号的暴风雪。奥茨突然站起身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走走,可能要多待一些时候。”谁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谁也不敢阻拦。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般向死神走去。

  现在,只有三个疲惫不堪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他们疲倦至极,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朝前走。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他们无法离开帐篷。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法中选择:饿死还是冻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阿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斗争。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发生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

  王石讲述南极探险的故事

  南极,一个被冰雪覆盖的童话般的世界。这里有着世界上最洁净的水、土和空气。在这里测得了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零下89度,再坚硬的金属在这个温度下也会一掰就断。自从1911年挪威人阿蒙森第一个登上南极点探险成功,人类就再也没有停止过探索这片神秘大陆的脚步。

  北京时间2005年12月28日01时05分,华润“超越极限”探险队一行六人抵达南极点,五星红旗、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广西崇左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徽标旗等十几面大旗在南极点上空随风飘扬。抵达南极点也意味着探险队员王石和钟建民完成了各自“7+2”的探险征程,目前全世界只有10个人完成此项探险,中国人达到5人,54岁的王石是所有10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在出征南极的20天里,他们有过什么样的经历?王石为我们细细讲述,而他的右手,冻伤的中指尖仍然是黑色的,一个月后才能恢复。

  1.北京——12961公里之外的家

  这是一块风向标,牌子上刻着距离北京12961公里,指向祖国的首都北京。

  我们于12月10日抵达智利南部小城彭塔。大家散步的时候发现了一家坐落在小山上的咖啡馆,门前竖了两根很高的木柱,上面密密麻麻钉着有各种箭头朝向的木牌风向标,木牌上边标示着到莫斯科多少公里,到日本多少公里等等。我们仔细寻找,在指向东北的一块木牌上,发现了台北13000公里的字样,却没有北京的。后来在咖啡馆里我们欣喜地发现了这块画着五星红旗的木牌,老板说,要把这块牌子挂在柱子上按惯例要收60美元,因为以前那些风向标都是各国来的游客出资挂上去的。我们付了60美金,亲眼看着风向标挂了上去。

  我们原计划在小镇停留3天,前往南极大陆爱国者山营地,谁知因为营地下雪,我们在小镇滞留了7天,直到18日才启程。

  2.可爱的企鹅

  这是麦哲伦企鹅——温带企鹅的一种。我们以前在电视里常看到的身穿燕尾服、胖乎乎的是帝企鹅,要在新西兰那边才能看到。1519年麦哲伦第一次环南美洲大陆航行时发现了这种企鹅,所以叫麦哲伦企鹅。我们从南极回来飞乔治王岛,那边有一个企鹅岛,有成千上万只企鹅。正好现在是哺乳小企鹅的时期,所以也分不清是企鹅爸爸还是企鹅妈妈,带着一两只毛茸茸的小企鹅,非常可爱。这种企鹅对人挺亲近,一般保持两三米的距离没有问题。如果你再接近的话,比如一米或者半米,它就会引颈长鸣,表示对你警惕了,但是他不会进攻你,性情非常温顺。

  3.手指保住了

  就是为了戴这个面罩我的右手中指冻伤了。南极温度平均零下20多度,其实不算很低,在黑龙江能到零下40度,可是在南极人一直暴露在严寒的环境里。当时我只戴了一层薄手套在拍照片,手已经发僵了,没有什么感觉。这个时候如果再进一步的暴露,就很容易冻伤。当时忽然刮起一阵大风、飘起了小雪。我的脸被刮得难受,就伸手在包里找面罩,情急之下没有找着,疑心是手指不灵活,就脱下了手套。就在我掏面罩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中指已经冻得像根白色的萝卜。后来20多分钟过去了,手一直没有感觉。我心想坏了,手指已经冻伤了。这时候不怕疼,就怕不疼。到了晚上手指还是没有感觉,就是肿胀。我当时想,最坏的结果只能在探险结束后飞到阿拉斯加去切除这个中指尖了,因为阿拉斯加那边治冻伤是最好的,最快的方法就是切掉。好在到了晚上两点多钟,手指终于有感觉了,我就知道没问题了。

  4.沉重的旅程

  每天我们每个人拖着这样一条雪橇,大概35到40公斤重,帐篷、睡袋、食品等所有东西都在上面,拖着走非常吃力。差不多走十几分钟之后就全身出汗,穿鸭绒衣根本受不了。南极的风虽然不是很大,但是非常刺骨,人很容易处于失温的状态。低温对人体是一种不知不觉的侵蚀,一旦你感觉到的时候,一般就再也走不动了。在我们走的南纬89度到90度这段区域里面没有冰缝,有探险公司的两个向导带着走。男向导是挪威人,女向导是加拿大人,他们都是非常成熟的探险家。在南极没有任何参照物,辨认方向就是看太阳的影子。一旦阴天没有影子的时候,只能靠GPS。那时大家就走得非常慢,不时地通过GPS看路线有没有错,所以从后面看,明显大家走的是一条s型的路线。

  5.民以食为天

  我和钟建民住一顶帐篷,号称“百岁账”,因为我54岁,他52岁,加起来106岁了。年龄大的人新陈代谢比较慢,吃的也不多。我们早晨8点起来先做早饭,分好几道。第一道是可可,能增加热量,先喝上一杯,水当然就是雪融后烧开的。第二道是牛奶加玉米片和麦片,再配很多香肠和奶酪。第三道喝红茶,再来点饼干,饼干上要抹黄油。因为我在路途中间不喜欢吃,所以早餐非常重要。你会发现我一直在喝东西,这样才不至于脱水。一般是没有午餐的,我们带一个大的保温瓶,直接把方面便放到暖瓶里面,中午就吃点热的方便面。在路途中间还基本一小时一吃,主要是每个人发一大袋果仁,有花生、腰果、杏仁、核桃仁、葡萄干。可不是一个一个吃,而是抓一大把往嘴里面一塞,就像熊猫吃竹子一样。有时候我们觉得一小时休息一次太频繁,因为登山时休息不会这么频繁,但是国际极地探险的人都习惯这样。实际上极地探险和登山探险完全不同,登山更多地需要攀登、结绳这些技术性的东西,而走极地更多的是拼体力以及在严寒当中的适应能力。

  6.无夜的南极

  每天到了营地大概晚上6点钟,如果风不是很大,一般20分钟就能把帐篷搭起来。现在是南极的夏天,外面有太阳,在帐篷里面可以形成聚温,外面零下25度,在帐篷里面如果测温的话,从帐篷上端到底端是零下7度到零上20度,所以睡觉感觉很热的。要睡觉的时候,太阳还挂在天际线上一竿子高的地方,就像深圳星期天的早晨似的。所以我就给自己心理暗示,进了帐篷就是黑天,出来就是白天,睡觉的时候把帽子往眼睛上一压,一闭眼不到五分钟就睡着了,一般睡7、8个小时。不过钟建民没带他常用的宝贝枕头,失眠了,白天明显状态不好。我就连安慰带哄,让他吃了催眠药物。结果他吃下去一会儿呼噜就打起来了,我睡不着了,心里很后悔,早知道等我睡着你再吃药啊。

  7.方便

  这是阿旺正在修厕所,其实就是挖这样一个坑,大家就地解决。一个是比较方便,也比较隐蔽一些。在探险队行程中只能随地掩埋。而在一些比较大的营地、比如爱国者山营地都有专门的大小便收集箱,收集之后运到智利等国去处理掉。

  8.天地苍茫

  在南极行走,感觉非常特别。天晴的时候看周围就是一个大圆圈,很明显感觉地球是圆的,然后是天穹。没有任何视野的遮挡,天地一片死静,企鹅、海豹都被挡在南纬60多度的圈外,就只有我们8个人。这时候你才感觉到,还是和人在一块相处好。人如果这样孤独,真没什么意思。你甚至联想到如果人类只有自己,其他的物种都不存在了,人类也将会很孤独的,生物多样性如果没有了,世界将非常乏味。上次在北极的时候,因为有冰堆、冰缝,你还不会感觉这么空,但是南极就是这么纯粹、干净。在这里看起云都很有意思,天边一条圆的线,然后这条线变成了丰富的一条,它越来越宽,过一会儿就把你头上的天空全都盖住了,那种经历真的很特别。

  9.南极不是终点

  这个不锈钢的球其实不是南极点,而是纪念1959年第一批南极公约12个签约国的雕塑。南极点像北极点一样,也是移动的,因为南极大陆上面2000多米厚的冰盖每年大概移动七八米或者十几米。我们在南极看到的是一个金属标,上面是南极的标志,注明了2005年南极坐标点,在离它七八米远的地方就是2004年的南极坐标点。

  这次到了南极点我就完成了“7+2”,感觉与2004年完成七大洲的攀登后不一样,当时我确实觉得很失落,觉得自己没有了下一步的目标。而这次到南极我们的旗帜是“探险有极、公益无限”,将探险与公益活动结合在了一起。企业应当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比如关注世界儿童、关注弱势群体、关注环境保护。广西的白头叶猴是世界濒危动物,我去年去了广西崇左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亲眼目睹了那里尖锐的生态矛盾。白头叶猴的研究保护、还有当地百姓的生活都亟须改善,为他们筹得经济支持是我们的目标。我觉得2005年我很开心,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7+2”的完成是我公益活动的新起点。

  失败多次却最受尊敬的南极探险家

  沙克尔顿的三次南极探险,都没有达到目标,或者说,都是以失败告终。但是,他却被他的队友称为“世间最伟大的领导者”。

  1901年,沙克尔顿随同探险家斯科特和医生威尔逊乘坐“发现号”前往南极,并于1902年11月开始,徒步1600公里前往南极点。由于经验不足,他们三人在严酷的南极内陆都出现了坏血病的症状,威尔逊医生还患上了雪盲症,最终他们不得不在距南极点800多公里的地方返回。三人受尽折磨回到船上,已经是1903年的2月3日了。沙克尔顿因为病情最严重,被斯科特强行遣送回家,斯科特认为,是沙克尔顿的病导致了此次南极探险的失败。第一次南极探险失败。

  
更多

编辑推荐

1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2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
3影响孩子一生的44个...
4影响孩子一生的58个...
5影响孩子一生的56个...
6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老故事
7教出最棒的儿子
8学前儿童游戏
9教子从此不累
10不要让孩子输在心态上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平凡的家庭 杰出的孩子

    作者:石岩编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教育孩子是件苦恼的事,许多中国家长为此费尽心力,本书结集古今中外各种名人的故事启发家长换种方法教育孩子,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 教子圣经

    作者:西西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从生活习惯、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及交往能力,甚至是孩子的快乐天性,父母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本书分为“宝贝的生活习惯”、“宝贝的沟通能力”、“宝贝的学习能力”、“宝贝的协调能...

  • 原谅这世上没童话

    作者:安小漠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这是一本关于一个女孩在艰辛的家庭中独立自强的青春伤感小说。无法忍受赌徒父亲的欺侮,林向南逃离南方小镇,投靠多年前离家的母亲,并多了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哥哥景昔。因为景昔对林向南的关心和照顾引起了他的...

  • 家教:与孩子同行

    作者:章创生主编  

    亲子育儿 【已完结】

    本书向家长和我们的孩子讲述家庭教育的道理,家庭教育的一些错误做法和想法,要的是给我们小孩以健康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