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十二章 唐琏:翰墨丹青存精神

  他是清代兰州著名的书画家;他精通诗、文、书、画、印、琴、道学,集多种技艺于一身,尤擅书画;他的艺术传略被收录到国家有关权威部门出版的《中国历代书画家大辞典》和《中国历代书画家名录排序》中;他是清代兰州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书画大家,在中国书坛画苑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他就是翰墨丹青存精神的唐琏。

  转益多师是吾师

  唐琏(1756—1836年),字汝器,号介亭,别号栖云山人,因其书屋名为松石斋,故又号松石老人,兰州人,生活在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见识高超、才气豪迈的唐琏年少时便见解独特。当同龄人读着孔孟之书,走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求仕之路时,他却对医学、音乐、书画、篆刻、诗文情有独钟。他不屑于仕途,而在线条和色彩中实现着他“济人”、“自乐”的文化之旅。

  为了学有所成,唐琏勤奋好学,虚心求教。对于求师拜师,他在《松石斋自序》中写到:“盖闻德无常师,主善为师,以是知师无定在,惟善则是,听人之自得之也。”有了这种“惟善则是”的拜师标准,唐琏曾向多位老师学习多种技艺,从中更是“听人之自得之也”,可谓是转益多师,受益匪浅。其中他曾向流寓兰州的善画山水画的蒿斋学习山水画;向大劳山人黄菱溪和王柏崖学习书法;向独工于琴,造诣高妙的王珊苔学习琴艺;又向刘一明、复初老人学习医术。此外,他还利用闲暇时间,漫游北京、武昌、山东、张掖等地,寻师访友,凭吊名胜古迹,既开阔了视野,又增进了艺术修养。嘉庆十三年(1808年),唐琏曾应兰州翰林、湖北盐法道秦维岳之聘,赴武昌任其幕友。在此期间,他与擅画山水的黄谷原相携同游,切磋技艺。南方的佳山秀水,使唐琏流连忘返,师法自然,画艺大增。

  心手相忘在翰墨

  作为著名的书画大家,唐琏向汉唐宋元等书画家学习,博采众家之所长。但唐琏在“采他山之石,为我所用”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

  “学书七要”便是唐琏书法理论中的高见,从中他提出了学习书法的七点要求:“一要师授法,二要考古,三要多览古论,四要专攻,五要会悟,六要心手相应,七要心手相忘。”其中他既简明扼要地说出了学习书法的规律,又表明了自己书法创作的追求。他重视“师授法”但还要“会悟”,因为“书法一道,为师者只授其规矩法程,至于变化之巧妙,为要自己心领神会。”此是书法学习中的真谛所在:学习书法只有会悟了,才能了解到其中的神妙莫测,才能提高自我的书法技艺。也正是在这种“会悟”之下,唐琏书法中真、草、隶、篆都各有特色。他重“考古”、“多览古论”是为研究书道,探究文字源流,考究书体的发展演变,不去做媚世之书,在书法技艺精深的同时,更体现了一种精神。他提倡“专攻”,并在“心手相应”的同时,提升到“心手相忘”,使书法水平达到一种更高境界。

  唐琏书法诸体皆精,尤以行书、草书而显长。他继承传统,又突破传统,流传于世的作品也较多。欣赏行书作品《唐琏行书——七言对联》会觉其洒脱秀丽,飘飘然如有仙气。而晚年时的草书,更是用笔老辣精到,章法和谐有致,布局气韵贯通,造型优美劲健,非但宝刀未老,反而如酒,醇香四溢,令人回味无穷。书法中那种以画入书的灵动,也给人带来美的艺术享受,让观者感叹作者极好艺术修养和极高艺术造诣的同时,又有一种返璞归真、自然天成之感。唐琏的代表作有《松石斋自序》、《松石斋铭》墨迹手卷、《松石斋印谱》等作品。

  笔秃万管悟丹青

  唐琏丹青之中贵在墨画和指墨画,而墨画和指墨画又以山水、人物为主,兼及小品和其他种类。绘画中点染云山,只有淡淡几笔,便可有苍茫古秀的特征,有出尘之致,且画中有诗,富有意味。请看这幅《古木寒鸦图》:树身老状离奇,枝乱而整,简而有趣。寒鸦数十,姿态横生。有的缩着脖子,有的反顾相呼,有的盘桓将落,有的还没站稳、树枝儿仿佛还在颤动。每一只鸦只有三四笔,但一个有一个的样子,绝不雷同。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凄清寒冷的冬日景象,又把我们带到了一种美的艺术境界中。欣赏完毕,收起画卷,也许欣赏之人还站在古木之间,看那寒鸦树枝,萧瑟一片。

  “骨格清奇,笔意生动”是唐琏作画的主张;“一要从明师,二要避俗,三要读古人论,四要会悟,五要师造化”是学画中的要求,芸芸众生能做到者也许不在少数,而唐琏却更加技胜一筹,则在这成功的背后,那“笔秃万管”的苦练之中。而绘画中的奥妙也正是在这种苦练之中得以领悟,才有了唐琏绘画水平的日渐提高,才使他在绘画史中留有伟名。唐琏,有了笔秃万管悟丹青,才有了墨笔丹青显精神。

  才自清明志淡泊

  唐琏因其出众的才华而受到世人的景仰,但除了书画方面卓有成就外,对道教也颇有研究。唐琏20岁时丧偶,但却终生未再娶。24岁时就跟刘一明学医、学道,讲求长生不老之术,深入研究道教。唐琏勤于著述,道教方面也不例外。他曾给刘一明所著的《三易略》、《修真辩难》、《云游集》作序;还将自己研究道教的心得体会编为《证道录》。对于道教的研究,直接影响了他人生的志向,形成了淡泊平和的性情,以及看破生死的豁达。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秋天,即逝世的前一年,唐琏便写好了自己的碑文,并在碑文中总结自己的一生,感慨“生平所学,自知不足”——其谦虚精神可见一斑。次年10月,唐琏无疾而终,享年81岁,被葬在九尾山。

  唐琏布衣终生,从未做过官,他不钻营奔走,不阿谀权贵,具有高尚的品格,而他把这种人格和书画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他的品格更高洁,书画更有成就。唐琏自己曾刻有一块“淡泊明志”的图章,这四个字是他人生的写照,他是当之无愧的。这就是唐琏,翰墨丹青存精神的艺术家,一个任时势沉浮,自有淡泊平和之心的人。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