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十章 魏振皆:凤采龙文书魂魄

  布衣蔬食强筋骨

  魏振皆(1889-1974年),名著中,字继祖,号振皆,别号睫巢叟、冷岩等,皋兰县石洞乡文山村人。1909年入甘肃文高等学堂附中(今兰州一中),1914年游学北平,考入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习,1918年毕业后曾东渡日本考察学习,期年归国。先后任酒泉中学、武威师范、兰州五中、兰州中山大学(今兰州大学前身)教师、兰州第一师范教务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振皆先生以“具有相当学识”、“夙有声望的文人耆宿”,被甘肃省人民政府聘为甘肃省文史馆馆员。他一生热心教育,严于治学执教,堪称桃李满天下。

  魏振皆精通艺术,兼治文史,起居雅洁,性情爽直。古典文学造诣十分深厚,即兴吟诗作文,往往妙语如珠,文才过人,常以“性自孤亢兴自偏,不因人热不因寒”、“云烟挥洒图心迹,散寄人间苍史魂”、“布衣蔬食强筋骨,奇字高文冠古今”的诗句,寄托情怀。耕稼读书,安贫乐道。

  解放前夕,魏振皆先生目睹民国政事腐败,民不聊生,遂决计辍教回老家文山村定居。此后,魏振皆先生隐居家乡5年,因追慕古代隐逸高士的风致,将屋后悬崖上的天然石窟,雕凿成几个矩形石室,搭梯攀援。在洞中练字、会友、修书,也作一些佛事。他的别号睫巢、洞叟、冷岩等皆出于此。

  1951年,土改时期,魏振皆被定为开明地主,他将兰州官园(今城关区民勤路粮站附近)的家产变卖,捐献大量现金支持土改。然而,令人十分痛惜的是,乡政府从魏先生家里收缴的一马车古本字帖及碑文拓片等书法珍品,却被当作“无用之物”付之一炬。1971年省文史馆撤销,魏先生的生活费自然也就停发了,他与家人一同被下放回到原籍。由于自然灾害不断,连年歉收,使这个耿介文人,备尝生活之艰辛。但他乐观自持,胸襟恢廓,表现出一个书法家穷且益坚的品性。

  1974年3月,一代书杰魏振皆度过85个春秋,溘然去世,葬于文山村大涧沟砂地湾祖茔。魏振皆先生离世已30多年了,但他一生心血倾注于书法艺术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国书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且名扬海内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品已成为书法家、收藏家的极品之作。有《魏振皆书法艺术》、《魏振皆楹联集粹》正式出版发行。

  挥毫日日对兰山

  振皆书法篆、隶、行、楷无一不佳,尤以魏碑融楷、隶、篆为一体,艺术造诣极深,最为人们所激赏。

  魏振皆自幼喜爱书法,寻师求教,如饥似渴。闻听当时翰林出身的刘尔炘先生主讲兰山书院,德高学富、名噪金城,他为能观摩先生书法,常随左右,恭奉桌前研墨展纸,感悟书性,仔细揣摩先生运笔挥毫,转折换锋的奥秘。白天看,晚上练,废寝忘食,行则画手,驻则画地,坐则画纸,卧则画被,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并受先生亲自指点教诲,加之悟性极强,书法进步很快。他在回忆这段往事时感慨地说:“晓岚(即刘尔炘)先生是我研书法之启蒙老师,更是我步入书法堂奥的引路人和导师。”游学亲师,有缘结识书法界名流,眼界大开。是时,书界帖学日益衰败,碑学大兴,研究魏碑成为书界时尚,更兼京师文人墨客云集,书画精品荟萃,古碑名帖拓片易得,名家真迹显见,振皆广纳彩博,兼容并蓄,如对李瑞清、曾农冉等名流十分钦仰,对郑文公、敬显隽、嵩高灵庙、龙门造像、张猛龙等反复临摹,特别对张玄墓志用功尤深。

  乾嘉以降,帖学日益衰微,碑学大兴,书家由唐碑上溯六朝碑版,以至三代、秦汉、魏晋的各种金石文字,创造出了以雄强的北碑为基础的新风,形成了千姿百态、灿烂夺目的书道中兴的新局面。究其所以,主要是由于“帖学”已经满足不了更多的人们日益广泛的审美需要,加之“馆阁体”单调刻板,枯燥乏味,书坛不得不另辟蹊径。“碑学中兴,盖事推迁,不能自己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揖》)这就形成了从邓石如、赵广谦、张廉卿一直到魏振皆先生这一条源远流长的书法流派。魏振皆酷爱魏碑,力求魏碑书体更具外形美。逐字揣摩,凭借天资悟性,寻找每个字的最佳结构,反复推敲,分次论等,对比排列,并附以字傍画一个、两个、三个圈的标记,三个圈为最满意,最理想的,以至于剪下粘贴,即算定型。“点点墨迹斑斑血,消磨时间七十年”,终于形成了空灵潇洒、疏密相间、独具风格的魏碑书体,他真正写出了自己的“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所以论者认为:有《石门铭》之奇逸、《郑文公》之浑穆、《张猛龙》之精能、《张黑女》之峻宕,可谓兼而有之矣。然仔细揣摩,其风神却与流传下来的各魏碑迥异其趣。真正写出了自己的“体”,形成了自己的“格”,正如姜白石续书谱所云:“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奇字高文冠古今

  魏振皆书法从金文中取其章法,借金文交叉笔画处重,单行笔画处轻;结体繁难者大,结体简单平者小;上下重叠者长,左右横托者扁等特点,结合自己潜心研究和实践的结晶,水乳交融地融汇于魏体,写出了金石的古拙奇趣,“寓奇险于平正,含参错于严密,笔触遒劲,行气疏朗,严格循蹈之中,有丰富的变化;淳朴古厚之中,蕴藏着新的意境。”用笔上的独特手法,即入笔时将饱含墨汁的笔锋,在砚盖上调成扁锋,形如刻刀,直接入纸,则峻利明快,行笔过程中,侧锋入纸,按锋轻提,继而转换为中锋;驻笔以腕外旋或腕内旋,即成方圆之形。章法上喜取疏势,即字与字之间距离较大,行与行之间疏朗开阔。再加上字形大小、长短、肥瘦、纤浓、躁润,“凌空取势”,参差错落,左顾右盼,“笔笔呼应通神、字字潇洒刚劲。”“空灵素朴”,形成独具特色的多姿多态,变化万端的特殊风格。魏振皆临摹汉隶魏碑和创造出新相结合,摆脱了一般习书者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弊端,得到的是金石的古拙奇趣,因此,他的书法:“寓奇险于平正,含参错于严密,笔触遒劲,行气疏朗,严格之中有丰富的变化,浑朴古厚之中,蕴藏着新的意境,所以气韵生动,引人入胜。”1983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魏振皆书法艺术》发行,引起书法界广泛关注和赞誉,著名书法家舒同在序言中评价:“他学书于在而不拘泥于古。他以魏碑的古朴拙劲为基础,吸收隶书的活脱美巧的结构,取金石之势,采撷篆、隶、楷、行、草之精华融为一体。”“独树一帜,达到较高的艺术成就”。甘肃省书法协会主席赵正曾评介:“明末清初的王了望,晚清时期的朱克敏,民国时期的魏振皆,是甘肃书法界的三个里程碑。”到90年代,《书法报》刊登论者文章认为:近两百年来,在魏碑书体方面打破陈式、创出新风的只有于右任和魏振皆两人。于右任的书法世人皆知,与他显赫的社会地位有关;而魏振皆偏居陇上,一生以耕读为业,声名不显,也在情理之中。但是金子总会放光,真正的艺术是不会为时代的尘埃所蒙蔽的。魏振皆书法的技艺和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书法界的重视和赞誉。

  魏振皆先生经常爱写“日魂月魄,凤采龙文”这副对联,上联是就书法的精神气质而言,下联是就书法的体势情态而说,这副对联也正好形象地道出了他精湛的书艺。观其书,顿令人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用笔率意,而结体严谨,亦魏,亦篆,亦行,亦隶,慢慢品味,始觉其乃布衣中之真君子。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