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七节 三线建设,金城再添生力军

  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台湾的国民党反动派也趁机叫嚣反攻大陆。在极为严峻的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作出了完善工业布局,将部分企业西迁的重大决策,当时称为“三线”建设。

  国民经济经过三年调整后,兰州进入了较快的发展时期,特别在“加强三线建设”的方针指导下,国家各部委的几千名职工分别由江西南昌、辽宁鞍山、河北宣化、广东茂名和天津等地调入兰州。1960年,建设部和天津、东北等地的企业,先后迁兰组建了西北油漆厂、兰州长津电机厂,兰州高压阀门厂、西北铁合金厂等至今声誉卓著的企业。

  兰州长津电机厂是由天津迁兰的新安电机厂和发电设备厂与原兰州电动机厂合并而成的,是国家机械委布点西北地区的中小型电动机生产骨干企业。天津迁兰职工与当地职工们并肩作战,经历坎坷,同舟共济,艰苦奋斗,为甘肃的工业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兰州虽然地处祖国陆域版图的中心,可在天津人心目中却是一个飞沙走石,人烟稀少的荒凉之地。迁厂决定传达后,立刻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年轻人普遍认为“铁血男儿,志在四方,应到外面去见见世面”,他们为能参加大西北建设,感到非常光荣。

  第一批迁兰职工起程时,天津火车站上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不少人洒下了惜别的热泪。

  数十年“弹指一挥间”。有人说他们“傻”,从天津来到这落后的兰州图个啥?迁兰职工用铁的事实和扎根兰州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他们以突出的业绩为援兰职工增添了光彩,为兰州市争得了荣誉。该厂的到来,给兰州带来了先进的专业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如财务管理是兰州市多年的老先进并被列为免检单位;计量、化验、仓库管理在兰州也是一流的,许多单位曾到厂里参观学习。厂里机修力量雄厚,迁兰后曾给当时的重工业局系统培养了许多机修人员,同时,该厂在燃油锅炉的操作上也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曾先后为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厂、河南烟草公司、南京电子管厂等培训出国司炉,支援朝鲜、坦桑尼亚、几内亚等国家。

  那些年,涂料行业的油漆生产厂基本上都分布在沿海城市或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涂料和油漆的需求,必须建立西部的涂料工业。于是,化学工业部作出决定:建立西北油漆厂。甘肃省将土地面积18公顷,坐落在兰州东郊已经下马的省体育学院校址划拨出来,用于建厂。

  为此,化学工业部决定抽调天津油漆厂180人、沈阳油漆厂120人、大连油漆厂50人到兰州新厂工作,缺员从部属其他企业内调迁。抽调的人员中,除部分管理干部外,主要是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为了办好西北油漆厂,化工部还调集了当时在全国涂料行业中有影响的几名工程师。如:陈世杰、郑纯然、季沛宏、李东民等,为西北油漆厂集中了雄厚的技术力量。各企业党组织对搬迁工作非常重视,确定了搬迁的“三好”原则,即:好设备、好技术、好人员。研究调出人员名单时,挑选的职工,大部分是工作中的骨干,年轻、技术好、能力强。由于搬迁时限非常紧,有的人从接到调迁通知,交接工作,收拾准备,直到出发,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星夜赶往兰州新工地。

  在新厂建设的“元老”中,第一副厂长郎宗颖,原是沈阳油漆厂厂长;副厂长刘宝璋,原为天津油漆厂副厂长,他们两位都是三四十年代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也是第一批带队来兰的领导。

  同年5月,第二批调迁职工到兰州,至1965年底,三个搬迁厂到新厂报到的职工已有268人。另外,从化工部、河北省化工厅、锦西和沈阳的化工厂、吉化公司、吉林肥料厂等单位调进37名干部。又从南京动力学校和锦州财会学校分配来多名毕业生,总计314人。

  1966年,三个搬迁厂按照规定人数继续迁兰。在调迁职工中,有的配偶在其他单位工作,经动员后,也随职工一起调迁兰州。1966年底,职工总数达到452人。

  从1966年至1969年,北京化工学校、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大连和南京的化工学院、武汉粮食工业学校等大中专院校,又分配进厂100多名毕业生。

  这些献身西北涂料事业的干部群众,胸怀祖国,放眼全局,坚决听从党的召唤,服从组织分配,他们为能参加“三线”建设,感到无尚的光荣。许多职工,明知兰州的生活、工作条件比较差,但仍然积极主动要求赴兰,誓把青春年华献给祖国大西北的建设事业,从此,兰州第一次生产出了叫得响的涂料和油漆产品。

  在西北油漆厂生产的油漆源源不断走向世界的同时,来自东北的沈阳高中压阀门厂的1000余名职工家属,浩浩荡荡地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1965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十三局决定:由沈阳高中压阀门厂搬迁一部分人员、设备,支援三线建设。搬迁的原则是:迁出厂不能伤筋动骨,迁入厂能很快形成生产能力,力争在三年内阀门产量达到1500吨,为了迅速落实搬迁方案,当年6至7月间,一机部13局规划处、阀门处、基建处、沈阳高中压阀门厂各派出一名领导组成考察组,到西安、银川、兰州、西宁等地为搬迁厂选择厂址,最后选定了位于兰州市西固区的兰州有机化学厂。

  该厂当时有职工150人左右,厂内设有翻砂车间、锻造车间、电石车间和机钳车间,厂区面积1万多平方米,还有1万平方米的扩容潜力,很有发展前途。选址的同志们回去向领导汇报后,沈阳高中压阀门厂领导带着有关人员又赴兰州,与甘肃省重工业厅及兰州有机化学厂领导协商搬迁具体方案,最后确定,新建厂年产高中压阀门7590吨,搬迁职工300人,搬迁金属切削机床73台,附属设备27台,还有相关的仪器仪表等。同时要求管理人员配套,工具工装自带,毛胚件自带40吨,以后由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供应;老厂工人留50名,电石、翻砂车间由甘肃重工业厅负责调出,老厂负责建三栋家属宿舍,改修翻砂车间和理化实验室;沈阳高中压阀门厂负责工艺路线、设备等。

  1966年春节一过,沈阳高中压阀门厂即成立了搬迁办公室,下设人事、宣传、生活、设备、运输六个组。当时决定:沈阳高中压阀门厂动力车间设备全部迁出,不足部分由其他车间抽调;人员要抽干部10名,技术人员30名,行政人员10名,工人250名。共计300名。一时,搬迁工作万事具备,只候东风了。

  在沈阳高中压阀门厂内,经过层层的搬迁动员会议,在共产党员、干部和共青团员的带动下,职工主动要求搬迁,个个愿为三线建设做贡献。六月末,厂里公布搬迁干部名单,最后正式确定并公布搬迁职工计278人,有六名家属顶替指标,计284人,欠16名。其中单身职工56名,带家属的173户,随迁的在校学生198名。搬迁分三批进行,第一批17名,带家属14户,7月7日出发;第二批7月15日走,258人,159户,连家属在内约600多人;第三批留12人,做收尾工作。7月15日,厂有关领导及医务人员随行护送,送别的亲朋好友,在站台上依依难舍,落泪如雨,其情其景真让人难忘。

  在北京丰台车站,部局有关领导上车看望了搬迁的职工,对他们顾全国家大局,支援三线建设的可贵精神给予了鼓励。

  四十年过去了,但老职工王升运回忆当时的情况仍不胜感慨,他说,来兰当天,职工、家属,就像一窝蜂似的涌进了厂大门。老厂领导和职工像对待亲人一样迎接我们,老厂职工把新房留给我们住,食堂还想办法做出可口的饭菜,老职工跑前忙后地端饭上菜。那种亲如一家的友谊,始终让人难以忘怀。

  后来成为兰州高压阀门厂副总工程师的王治家还回忆说:整个搬迁十分顺利,人员安全到达,老幼皆安;设备、物资均无损坏。第二天开始,大家就投入到紧张的安装工作中去了。半个月后,一切准备就位,八月一日进行试生产,八月十五日正式生产。创造了当年建厂,当年投产的奇迹。短短几年时间,兰州高压阀门厂就发展成为西北地区阀门行业的骨干企业,为兰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2003年,厦门企业家陈清流先生注入巨资,组建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企业再次焕发活力,成为“兰州市十大经济优秀企业”。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