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黄河,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出发,从涓涓细流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最后长大成波涛汹涌的大河,她一路走来,纳百川,穿峡谷,无所畏惧。从黄河源头到兰州,黄河足足奔波了2100多公里。她不仅养育了兰州人,而且也使兰州成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
黄河在兰州这块土地上,自西向东蜿蜒流淌。在峡谷和盆地一放一收之间,她劈山斩谷,一路向前。黄河在兰州段流经的峡谷非常多,顺流而下依次为八盘峡、柴家峡、桑园峡、乌金峡、红山峡、黑山峡等等。
八盘峡是黄河兰州段的第一个峡谷,位于兰州市西固区。这里与兰青铁路和312、109国道相邻,距兰州市中心40公里,1966年修建八盘峡水电站。八盘峡水电站位于黄河兰州段的第一个峡谷区,水电站没有修建之前这里波涛汹涌,水电站建成后,这里就成了一个风光优美的旅游胜地。晴天,库区内波平如镜,水天一色,岸边绿树成阴,芦苇苍苍;风起时,一层层波浪滚滚而来,无边无际,让人感觉出黄河的壮丽。八盘峡库区上游是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的水力发电厂——盐锅峡水电厂,其北岸坐落着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八盘峡水电站是目前唯一一座坐落在百万以上人口城市中的水力发电厂。八盘峡是指八盘山和青石关之间的黄河峡谷,最初人们将这里称之为八盘峡。
民间传说,“八盘峡”的名字和大禹有直接的关系。故事是这样的,大禹“导河”,路过此地,带领当地居民开山凿石,疏通水道,然而石头坚硬,开水道的进度很慢,老百姓也为之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禹王爷非常着急,就用手掌向石山砍去。于是在巨响声中,水道被开凿出来。为了避免黄河被堵,老百姓将开辟水道挖出来的石头,分为八堆,放在了黄河边上。因而就将这一段峡谷称之为“八盘峡”,而附近的山被人们称之为八盘山(今张家台)。
黄河出八盘峡流经兰州市区后,进入桑园峡。桑园峡以下是一个绵延上百里的峡谷区。黄河在这里横冲直撞,波涛滚滚,巨浪滔天,非常的惊世骇人。解放前,兰州到北京铁路没有修通时,人们从兰州往银川、包头等地运送水烟、羊毛等货物就要穿过这些峡谷。一道道的峡谷就如同一个个鬼门关。普通的“筏客子”根本无法驾驭峡谷的激流,为了货物和生命的安全,他们经常要请几位“峡把式”,由他们保驾护航才能够一路平安走出这段峡谷区。
作为黄河流经兰州向东遇到的第一个峡谷区,桑园峡一带有许多民间传说。关于桑园峡的来历,传说与康熙皇帝有关。据说,康熙皇帝西巡经榆中准备前往兰州,离开榆中县城不久,皇帝看到前方有一座山岭,问随从前方到了什么地方,随从说前面是猪嘴岭,又问再前面呢,随从说是“嗓咽子”。皇帝听后脸一沉,便下令休息片刻后返回,没有抵达兰州。原来,皇帝嫌前面的两个地名不吉利。专家考证:皇帝休息的地方就是今天榆中的歇家嘴,此地距兰州50余里。这个地方与肃庄王朱有关,他出巡经过此地,歇驾住宿一晚,因此被称为歇驾嘴,民间传为歇家嘴。
民间传说,皇帝返回之后,人们就将嗓咽子峡改为桑园峡。其实,桑园峡的得名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据记载,东汉末年,此峡名为葵园峡。明肃王来自江南,常怀念江南家乡,为了不忘江南习俗,便命人在葵园峡一带开辟桑园,从江南引来桑苗,栽活867株。人们在这里,养蚕缫丝,每年可征茧20多斤。后人根据肃王桑园遗址,将葵园峡改为桑树园峡,简称为桑园峡。
桑树园峡有上下之分。上桑树园峡在市区以东26公里,峡长5公里,也叫小峡;下桑园峡在小峡下游5公里,峡长30公里,也叫大峡。桑园峡两岸石壁峭拔,岩层嶙峋,浑似神工鬼斧凿成,最窄处宽度仅7.5米,是兰州段黄河最为狭窄之处。
黄河自东十八家滩入桑树园峡后,河面猛然收缩,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忽然转折北上,一直向前,直抵宁夏、内蒙。桑树园峡也就成为古代人们从水路抵达宁夏、内蒙的要道,因而桑园峡是兰州水上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公元185年,韩遂、边章率军进攻陕西关中地区,结果被张温、董卓等打败,荡寇将军周慎率3万人马追击。韩遂、边章农民起义军退守榆中,周慎的佐军司马孙坚(孙策之父),建议截断军粮道,结果周慎不听。而韩遂则率人在桑园峡反截周慎军粮道,周慎军大败,损失惨重。
黄河在桑园峡内穿行于山谷之中,留下了许多浅滩暗礁,也留下了许多令人难以忘记的地名,如老汉抬头、一锅煮、中流砥柱等等。20世纪30年代,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详细记述了黄河峡谷里的峡把式工作的情景。范长江在他的《过大峡》一文中这样写道:“首先,经过的险地为大肠拐子,河道数数曲折于紧狭的石壁中,稍有不慎,即可与石壁接触。其次为乱石头窝子,这里是一个乱石峥磷之险滩,滩浪起伏如小屋,滩中并有一大旋涡,最易发生危险。最险的为焦牛把子,河水直冲一石岸尖上,皮筏必须对石岸放去,同时,又须于未接触之一霎那,转筏下流,生死存亡之际,其间不能容发。筏上水手与搭客至此皆屏息肃静,以待命运之降临!筏上首领刚站立筏上高处,全力注视水纹,一面发出各种非内行不能听懂的命令,指挥前向水手。”
这段峡谷水流急湍,主航道是“S”型路线。据说河中间有一个巨石,羊皮筏子必须直冲而去,就在相撞瞬间,舵手梢板轻轻一点,筏子与石壁擦肩而过,飘然而去,可能就是范长江记述的“焦牛把子”。此情此景,即惊又险,但却有惊无险。民间传说清朝末年,有一个国外传教士从兰州乘筏子到包头,到这个地方后,以为筏子失去控制,会撞到石头上,他急忙跳到了石头上。结果筏子拐弯而下,传教士最后被留在了石头上,后来人们采取各种办法进行营救,都没有成功,传教士也站在石头上向过往的筏子招手,希望能够脱险,但都因风险太大而无人能救出。因此,这个地方就被人们命名为“洋人招手”。
在范长江的记述中,直到他抵达了条城,心中的恐怖才彻底消失了。他在文章中说的条城就是今天榆中的青城。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奔腾而来的黄河,就是如此的激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