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曾引用鲁迅的话,对各地列出的八景或者十景,作出一番评价,他说:“只要翻开任何一部县志,总能找到该县的八景或十景,实在没有景致了,也可想出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之类的名目,于是,一个荒村,一所破庙,一口老井,也都成了名胜。”可见评选八景或者十景或者十二景,是中国各地的传统。
据考证,评选八景或者十景最初是从宋代开始的。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度支员外郎宋迪曾画八幅山水画,有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这八景后来逐渐演化成了全国各地评选地方景致的标准。
兰州也有自己的景致,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荆州俊修的《临洮府志》中可以看到有关金城十二景的记载。《临洮府志》记载,金城十二景是:皋兰山色、梨苑花光、莲池夜月、榆谷晴云、东川耕牧、北岸渔樵、浩春涨、洮水秋声、马衔风雪、天都烟云等(另两景失载)。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发生变化,兰州也不断出现了新的风光名胜、人文景观。清朝初年,金城十二景又演变成了“兰山烟雨、梨苑花光、古刹晨钟、河楼远眺、五泉飞瀑、莲池夜月、马衔风雪、白塔层峦、雪岭秋容、虹桥春涨”十景。明清两代的景观相比,变化并不是很大。可见,尽管不同的年代人们的审美观念有所不同,人们对于风光名胜的认同基本是一致的。
耸立在榆中县城西南部的马衔山,以终年积雪著称,形成了兰州地区少见的自然奇景“马衔风雪”,历史上被列为金城八景(或者十景)之一。
马衔山位于榆中县兴隆山西部,包括了银山、马坡、上庄、新营等乡南部及临洮县北部地区。马衔山主峰海拔高达3670.3米,马衔山地区最低海拔为1900米,同主峰相比相差1770.3米,如此大的海拔差,使整个马衔山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
整个山上灌木林、阔叶林,云杉针叶林带、高山灌木林带、高山草甸区依次排开。游客们在登山的过程中,就能够逐一看到这些植被的垂直分布情况。调查显示,在海拔1800米~2000米的地方为蔷薇虎榛组成的灌木带;2200米~2400米为桦树杨树凋叶林带;2800米~3500米为杜鹃、山柳组成的叶林带;3500米以上是冰层;而背阴处则是千年冻土层,有些地方冻土层厚达10米。
每年六七月间,是游览马衔山的最好时节。沿着山路向上,只见山脚下农田里一派丰收的景象,在半山腰则能看到各种开放的山花。白的、红的、黄的、粉的,叫出名字的,叫不出名字的,竞相怒放,构成一幅幅美景。高山地区气候瞬息万变,本来是晴空万里的天气,忽然不知从哪里飘来了一些云彩,转眼间就是细雨蒙蒙。往山顶上看,只见山头上白雪皑皑,真正体现了“十里不同天”的特点。
马衔山原名“空头山”,唐代改为“热薄寒山”,清代称“马寒山”,到民国年间改称“马衔山”。作为历史上兰州名景之一,在明代被人们称之为“风雪马衔”,而在清代则又称之为“积雪马衔”,如今则是“马衔风雪”。
同绝大部分高山一样,马衔山不仅以积雪出名,更以宝藏多而出名,独特的气候环境,垂直分布植被,使这里成为各种动植物的天堂。
在马衔山上,飞禽走兽遍地走,有鹿、鸢、兔、狐等动物,还有青海云杉、刺柏、中麻黄、山杨、甘肃小叶柳、山生柳、川滇柳、胡桃、白桦等丰富的植物资源。它们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野生药材,可以称之为药材宝库,尤其是马衔山党参质量极佳,长期以来被人们推崇,医药界用“马党参”来区分与其他党参的差异。除了党参以外,马衔山的麝香也非常出名。早在唐代马衔山麝香就是兰州地方政府进贡朝廷的特产。唐代兰州盛产麝香,今天很少有人知道了,但是在古代历史资料中还是能够找到相关记载的。《新唐书·地理志》中曾经提到兰州的贡品为麝香。著名边塞诗人高适路过兰州,在题写的《题金城临河驿楼》中写道“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可见兰州的麝香非常多,但随着兰州生态植被的恶化,兰州盛产麝香的事情就被尘封在历史的岁月中了,如今马衔山还生活着马麝。
2003年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又将马衔山辟为风景区。如今越来越多的登山爱好者和户外运动俱乐部成员将攀登马衔山作为一个重要的活动内容。
马衔山是兰州众多景观的一个代表。从古至今,人们对兰州景观进行了大量的建设和整修,也造就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景观。今天它们已经是旅游事业的载体,也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据《兰州市志·园林绿化志》记载,1984年8月下旬,兰州市园林局与兰州晚报社联合举办兰州新十景征选命名活动。由征选小组分类选票,反复讨论,在考虑景点分布的基础上,对一些景点名称进行了推敲润色,最后确定了:栖云耸翠(兴隆山)、兰山烟雨(皋兰山)、五泉飞瀑(五泉山)、白塔层峦(白塔山)、芳洲思雁(雁滩)、丝路金波(滨河路)、天斧沙宫(安宁大沙沟)、红雨流丹(安宁桃园)、花海玫香(永登县苦水乡)、石壁泻珠(吐鲁沟)十个景点。并于1984年10月10日,在《兰州晚报》一版予以登载。从此兰州有了新的十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