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州市博物馆,人们能够看到一件陶鼓。它一头大一头小,大头呈喇叭状,小头则呈圆筒状,中间连通的部分则是圆柱状,陶鼓表面是红黑两色的装饰花纹,透着一股粗犷之气。
陶鼓最先是由兰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永登大通河东岸的河桥镇乐山坪一带发现的。后来甘肃省博物馆也征集到了十余件史前陶鼓,这些陶鼓上绘有格纹、锯齿纹、漩涡纹等纹饰。尤其是甘肃省博物馆藏的一件距今约5000年的陶鼓,属于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陶鼓。
陶鼓给我们展示了古代先民高超的制作技术和独特的审美方式,尤其是将原始的音乐舞蹈信息带给了我们。众所周知,原始社会时期的音乐和舞蹈密不可分,因而这件陶鼓成为了中国音乐发展历史的见证。从音乐发展历史来说,最初是从打击乐开始,然后是弦乐,最后才是管乐。毫无疑问,这个陶鼓见证了中国早期乐器的发展。
陶鼓的发现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上游地区的甘肃青海地区就已经出现了鼓乐,可见作为打击乐的领袖——鼓,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最令人称奇的是在陶鼓的大头,也就是在喇叭口外沿一周,均匀地粘连着6至12个突起状的乳钉,这些如同鹰爪一样的乳钉,是用来固定鼓面的。我们猜想,先民们是这样制作陶鼓的:他们将兽皮剥下来后,去尽毛,然后在兽皮上钻孔,趁湿将皮蒙上,等到皮干了后,在乳钉拉力的作用下,兽皮自然就紧紧绷到了鼓上。
传说黄帝得到一种长得像牛的动物,名叫夔。黄帝用夔的皮蒙鼓,用雷兽的骨头作鼓槌,敲打起来“声闻五百里”,威震天下。夔和雷兽都是传说中的神奇动物。其实那时的鼓和后世的一样,多蒙牛皮。
从今天兰州太平鼓的演出方式,能够看出先民是如何使用这些陶鼓的,而从这些陶鼓上则反映出兰州太平鼓的演变流传过程。
这种陶鼓两头的两个环形耳和太平鼓上用于悬挂的两个环形耳位置几乎一样,作用也大同小异,都是用来拴鼓带的。陶鼓和太平鼓的最大差异就是陶鼓只能一边发声,而太平鼓是两面发声。显然这与当时的生产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过去人们把兰州永登河桥镇乐山坪出土的陶鼓称之为“中华第一鼓”,其实这种称呼并不完全正确,资料显示有在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距今约为5700年的陶鼓。另外在甘肃的通渭、陇西亦出土过5000年前的陶鼓,在永登河桥镇乐山坪对面,大通河西岸的民和等地也有5000多年前的陶鼓发现,因而,将乐山坪陶鼓称之为“中华第一鼓”是不合适的。
今天兰州的太平鼓以苍劲、深厚、粗犷、豪迈让人产生一种激越之情,而陶鼓则更充分地表现了这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