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这首诗中形象地记述了唐代丝绸古道上驿站的繁忙景象。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座古驿站,如同一个个明珠,点缀着丝绸之路。如果没有这些驿站,丝绸之路是难以成为连接东西方的要道。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兰州,保留了大量的古代驿站遗迹。
今天以生产建筑材料而著名的兰州市安宁区沙井驿,就是一个古代大型驿站。由于这个地方系山前砾石带,地面下有十余米厚的砂石层,农民经常挖井取砂铺田,故而得名沙井驿。沙井驿是一个整修于明代的大型驿站,面积近一万平方米,四周的城墙异常坚固,是明代兵部所辖的驿站。
1419年,秃黑鲁帖木尔王朝沙哈鲁王(秃黑鲁帖木尔之子)派遣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使团,从今阿富汗的赫拉特市出发,赴北京朝觐永乐皇帝后,于1422年回国。使团成员之一的画家盖耶速丁便将途中的所见所闻整理成《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一书。
书中对中国的驿站进行了详细记述,通过《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人们能看到明代驿站的大致情况。他们这样写道,“(驿馆)每晚不独赐给饭食,而且有役人、床铺、被褥等供用也。各驿内有马驴四百五十匹,皆华饰,以备旅客之用。又轿车五六十辆,每辆需十二人荷之,始得行……各驿皆有羊、鹅、鸡、米、面、蜜、酒、醴、蒜、盐、葱、菜蔬以供食。”
那些使节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信息:古代驿站是一个综合性机构。从功能上说具有防护道路、提供住宿、盘查行人、查验货物等多种功能,一些大型驿站还集中了现代海关、道班、政府招待所、邮电所等多种功能。
从规模上来说,明代驿站的修建和衙署相差不多。有厅堂、仪门、驻节堂、穿堂、后堂、鼓楼、库房、马厩房等,沿边地区驿站往往筑有城堡。驿站“铺陈管支,俱照马出办”,一般而言,驿站的差使分为上、中、下三等,马匹和床褥等都分为三等。驿站的管理分工明确,类似于军队,有负责仓库安全的,也有负责整个驿站安全的。
驿站的重要性往往决定一个驿站的规模,大的驿站有80匹马,小的驿站只有5匹马。明代长城沿线的驿站则由军方直接管理,仅宁夏沿边驿道上的军卒就有1600人。
明代驿站不仅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而且还有到达期限。只有奉旨差遣者、亲王、使臣,文武百官到任在1500里以上,职官病故运送遗体及家属回乡者等人才可以使用。当时从秦州(天水)到北京共3320里,要经过55个驿站,限110天到达。
兰州境内保留下来的驿站名称比较多。尽管驿站已经退出了历史,但今天的地名提供了当年的信息。现在保留了驿站名称的地方,许多成为乡镇所在地,有些还仍在发挥驿站提供饮食的作用。
今天保留在永登县内的驿站就不少,主要分布在通往青海和新疆的道路沿线。苦水驿、红城驿、武胜驿这些是通往西域的驿站。其中苦水驿是今苦水镇的苦水街村,红城驿和武胜驿是红城镇及武胜驿镇政府所在地。永登通往西宁途中则有通远驿、西大通驿和冰沟驿。永登通远驿设在今通远乡牌楼新站村一带,至今这个地方还保留着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堡遗址,永登县城通往连城的公路就从这个村子边上通过。
中央政府和少数民族政权争夺激烈的年代里,这些驿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威慑作用。因为这里不仅可供数百人住宿和活动,而且还是一个防守的支点,一旦有敌情,关上门就是一个坚固的城堡。而在更多时候,驿站和关隘之间相辅相成,形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