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黄河边的秦长城残迹

  “兰州境内究竟有没有秦长城?”这是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如果有,它究竟在什么地方?如果没有,证据何在?然而至今还没有一个最后的定论。

  最近几年,关于秦长城的话题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永靖县有关部门的材料表明,在兰州和永靖交界处,有一段秦长城遗迹。1983年甘肃省文物普查的调查报告中说,兰州和永靖交界处的秦长城位于永靖县北部,自盐锅峡南口开始,沿黄河南岸下至八盘峡口,途经上诠、下诠、上车、下车、扶河、小茨沟等地,残存长约12公里,长城基础宽约4米~5米,最宽的地方达14米,残高最高处7米。这一带还挖出了排水陶管数节。

  到过现场的专家说,他们沿着山下的铁路找到了秦长城的残迹。在铁路和民宅间,有断断续续的土墙。这种墙高大结实,同修建房屋的庄墙完全不同,有些地方达三四米高,有些地方已经被人挖去了大半。在小茨沟村东头,土墙的宽度竟然达到14米,专家初步判断为秦长城遗迹。

  关于秦长城史料中也有不少记载。《史记·匈奴列传》载:“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汉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唐代《括地志》载:秦陇西郡临洮县,即今岷州城,本秦长城,首起岷州西十二里,延袤万余里,东入辽水。宋代《太平寰宇记》陇右道兰州条载:“兰州,《禹贡》雍州之域,古西羌地,秦并天下,为陇西郡……及秦既并天下,筑长城以界之,众羌不复南渡。”

  无独有偶,榆中县桑园峡一带的响水子村也有一段秦长城的残垣断壁,位于黄河和七岘沟交汇处,这段残长城长不足3米,高不足2米。距这段残墙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几十米高的石头山包,上面有一座烽火台样的夯土建筑。当地人说,这是座烽火台残迹,可能是长城的一座“敌台”,这处遗迹若不是位于石头山包上,恐怕早就被平成田地了。黄河在这里被困于峡谷之中,两岸最狭处只有10多米,水流声十分响亮。可见,当初的修建者对这一带的地形有过深入的了解。

  清代编纂的《皋兰县志》中说,兰州的长城为“秦蒙恬所筑,明万历年被修”。《金县志》详细记述了长城遗址在金县(榆中)的分布情况:“长城在黄河南岸。秦时蒙恬所筑……在金县境内者,自西北皋兰交之桑园城,长十里。沿河而至什川堡城址,有二里余。又东至一条城,或断或续,有四里余。东至平滩堡至靖远交界城,有二里余……”

  我国最早的长城修筑时间为春秋时期。甘肃境内最早的长城为秦昭王所修,称为战国秦长城,它西起临洮,沿洮河东岸北行,又向东南折至渭源境,然后转向东北,断断续续经陇西、通渭、静宁等县后入宁夏过葫芦河、六盘山、入固原县境,再由固原县境折向东北,经甘肃省镇原、华池、环县,进入陕西。

  专家考证,兰州境内存在的秦长城遗迹是秦始皇时期修筑的长城。它是从西面沿黄河进入西固,然后在黄河北岸顺河和山势向东修筑,经榆中县走出兰州境内,沿黄河东行,与宁夏的战国秦长城汇合。

  有专家认为,秦长城是“因河为塞”,就是把黄河当作防御重点,人们只是沿着黄河的险要地段修筑了城鄣作为防御重点,并不是一堵墙。

  从20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顾颉刚考察兰州城内及其周边的长城后,关于兰州秦长城的有无就争论不断。也有些专家认为,秦长城只能修建在五泉山底下,不可能在今天明长城的位置,因为解放前兰州城的位置是宋代才移过来的,在秦代这些地方还是黄河河槽。肯定者与否定者各执一词,至今尚无最后的定论。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