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一直是许多人念念不忘的古遗址。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说,长城象征一种精神。许多老兰州人至今还记得他们小时候所看到的长城。
兰州境内的明长城大体上可以分为黄河南和黄河北两部分,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河南长城和河北旧边墙。究其原因,有说是明代兰州长城属于固原镇和甘肃镇管辖的缘故。不管怎样,这些长城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明政府军事实力由强到弱的变化。
兰州的河南长城、河北边墙,是留在许多老兰州人心中的记忆。这条沿着黄河两岸修筑的城防工事,今天,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了。当初它们是怎样修建的?这条长城是如何翻山越岭的?至今仍然是许多人探寻目标。
明长城西起甘肃省的嘉峪关,经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北京等地区到达渤海之滨的山海关,总长达6350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宏伟的工程。当时人们前后用了两百年的时间,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完成这一军事防御体系。
甘肃境内的明长城,从嘉峪关起,总体方向朝东南延伸,从腾格里沙漠的南沿,经酒泉、张掖、武威到兰州后折向东北方向,顺着黄河到景泰县境,然后进入宁夏。甘肃明长城主要修筑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特别是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1547年~1548年)大规模修筑甘肃境内的长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明朝新修筑了古浪土门子经大靖、裴家营到景泰索桥的一段长城,这段时期还新修建了兰州黄河北的一段长城。从此甘肃境内的长城逶迤千里。
明长城在甘肃境内有两条,一条为主线,一条为复线。兰州市区的长城属于复线,自武威黄羊镇穿古浪峡,过乌鞘岭,经永登全境,由河口进入兰州市区,然后经城关区、榆中再到靖远。
兰州的黄河北长城,也叫做黄河北边墙。据兰州地方史料记载,这条线从盐场堡开始,经金城关、刘家堡、安宁堡、沙井驿,至皋兰中心乡、福儿沟、大路沟,经西固河口、永登咸水河、苦水、红城、龙泉寺、大同、城关、中堡、武胜驿进入天祝。至今一些老兰州还记得,十几年前沙井驿、西北师范大学门口一带还有长城。有人考证,河北旧边墙修筑于明代成化年间,修成在正德年间。
兰州黄河南岸的长城人们称之为“河南边墙”。分布在黄河南岸西起临洮,经永靖、巴米山、红柳台、盐锅峡、上下诠、小茨沟等地,再过市区沿黄河南岸向东,至来紫堡、青城,出榆中大狼沟至靖远。在四五年前,兰州南关十字万盛花园内还有一段残存的城墙,拱星墩干休所院内也有一段长城遗迹。
这段河南长城实际上就是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事变”发生后的产物。1449年,明军在土木堡被蒙古军队打败,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整个明朝北部的战略形势急转直下,全面转入守势。到16世纪初,明北部边疆形势更加严重,甘肃所面临的压力非常巨大,蒙古游牧骑兵占据了河套、松山,自由出入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之间。每年冬天黄河结冰时,蒙古铁骑就会逼近黄河边,甚至扬言要夺取兰州的黄河浮桥。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兰州的防务就成为当务之急。人们在加固兰州城墙的同时先后修筑了新城、西固、安宁等军事城堡,为固守这些城堡,又在城堡外围修筑了边墙。随着承受的军事压力增大,人们不得不将军事防御的重点由黄河北移到了黄河南岸。兰州的河南边墙就是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后的6年间所筑的。后来为解决兰州所面临的威胁,明王朝发动了松山战役,取胜后,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起又修筑了古浪土门至靖远黄河索桥的一道边墙。
兰州河南、河北边墙沿线修筑了相当完备的防御设施。今天兰州市内的一个地名拱星墩,就是由当时修筑的空心墩台演变而来的。最初人们将那里称之为空心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拱星墩。到了清朝,随着国家版图的重新统一,兰州由原来的边疆变为腹地,兰州境内的长城也彻底失去了其应有的防守意义。
今天的人们从各个方面对明政府修筑长城防御外敌的军事策略进行全面分析,对于明长城的功过事非也有更加明确的看法,明长城除有力地增强了明朝边疆防御的力量外,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从经济上来说,为了维持驻军的正常开支,明政府不得不增加赋税,这势必会激化社会矛盾,这就从根本上为明王朝灭亡埋下了祸根。从国家战略上来说,有了长城,明政府几乎失去主动出击的思维,整个长城沿线的守军基本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最终导致长城由汉代的进攻利器,变成了明代闭关锁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