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藏在甘肃省博物馆的文物

  许多到甘肃来的游客往往把参观甘肃省博物馆作为甘肃之行的开始。因为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珍贵文物,人们参观以后就可以提纲挈领地掌握整个甘肃的历史。

  甘肃省博物馆是西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最为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其前身是1939年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甘肃省科学教育馆筹建于1936年春天,当时西北教育考察团对甘肃进行考察后认为,西北地区教育落后,有必要成立博物馆,向人们宣传抗战,普及科学知识。于是,经陶孟和、顾颉刚等人的筹划,甘肃科学教育馆完成了起初的筹建,并聘请燕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梅贻宝担任甘肃省科学教育馆首任馆长。1943年甘肃省科学教育馆改名为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馆址也迁往今天的通渭路。1950年改称西北人民科学馆。1956年改为甘肃省博物馆。1958年新馆建成开放,建筑面积1.8万多平方米。甘肃省博物馆以收藏丰富、特色鲜明而闻名,其中原始彩陶、汉代木雕、佛教造像、文字简牍、敦煌写经等都在国内外有着很大的影响。近些年,国家又投入巨资对甘肃省博物馆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维修,使它更好地为游客服务。甘肃省博物馆内藏有自然标本、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和民族文物等文物七万多件,其中一级藏品110多件,如:甘肃彩陶、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世界闻名的铜奔马和成组车马俑、汉代医方简、北宋淳化二年(991年)《报父母恩重经变画》等。由于甘肃省博物馆内文物众多,难以一一介绍,在此我们选择介绍一些能代表甘肃地理历史文化内涵的文物。

  在甘肃省博物馆有一件来自甘肃天水秦安大地湾的珍宝——人头形彩陶瓶。大地湾遗址是新石器遗址,1958年发现,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东北五营乡邵店村,距秦安县城45公里,距离天水市102公里,在发掘中就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地湾文化大致可分为5期: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层文化。其历史年代从距今8000年一直延续到距今5000年。其中距今8000年的一期文化是我国西北地区迄今为止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人头形彩陶瓶是大地湾出土的庙底沟类型文物,距今约5500年,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被许多人称之为半神半人彩陶瓶,此瓶为细泥红陶质地,腹部以上施陶衣,器形为两头尖的圆柱体,下腹内收。陶瓶微鼓的腹部用黑色线条绘三排大致相同的弧线三角形和斜线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在弧线构成的杏圆形框内,绘有几何图案。瓶器口为圆雕人头像,披发,前额是整齐的刘海,头的左右、后面垂有堆凸的短发,眼、嘴和鼻孔镂空,双耳有一小孔,面部五官位置恰当,并大致表现出头像体面的转折关系,堪称远古时期的雕塑杰作。它或许是某位部落酋长的女儿,或许是部落中的巫师,总之不是一般的人物。大地湾一期文化还出土了三足钵等200多件彩陶,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间最早的一批彩陶。这批距今约8000年的紫红色彩陶,图案虽还不太完整,却将中国彩陶制造的时间上推了1000年,并以不容置疑的事实说明,西北地区是中国彩陶的起源地。

  藏在甘肃省博物馆的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则是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只见它身躯矫健,昂首嘶鸣,逸足奔腾。制作者巧妙地抓住了天马奔跑瞬间“三足腾空、一足超掠”的动作,完美地展现出汉代天马的风采。这件铜奔马于1969年9月22日出土于武威雷台汉墓。它是浩浩荡荡的东汉铜车马队中的一个,高34.5厘米,身长40厘米,宽10厘米,重7.15公斤。制作者别具匠心地把支撑马身全部重量的右后足放在一只飞鸟身上,既表达了飞奔马“疾风电驰”的速度超过飞鸟,又巧妙地利用飞鸟的躯体扩大了着地面积,保证了奔马的稳定。其实,铜奔马出土时满目疮痍:马头上的几绺鬃毛掉了,颈部1平方厘米大小的孔洞有7个,马尾残断,3个马蹄中空。已故的文物修复专家赵振茂先生依据秦汉时期骑马作战激烈,对战马质量要求颇高的历史记载,凭借高超技艺使其恢复原貌。

  悠久的丝绸之路一直是沟通中西方的桥梁和纽带。在悠扬的驼铃声中,在商队的艰难行进中,难以计数的西方物品传到中国,而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以及纸张等物品,又被驼队被带到了西方。今天,我们审视那些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的带着浓郁希腊、罗马色彩的器物,遥想着一个个来自古希腊等西方国家的传说。1988年秋天,靖远县北滩乡一个小村落里,人们在整修房屋。忽然,干活的人群发出了一声惊叫:“这是什么?”原来清理地基的人们,挖出了一件金属器物。于是,一件曾经行走过千年丝绸古道的文物走了出来,它就是今天被称为国宝级文物的东罗马银盘。如今这个银盘珍藏在甘肃省博物馆内。人们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个圆盘的内圈是浮雕花纹,共分三圈排列。内圈的主题花纹以高浮雕的斜倚雄狮和手执权杖的男神为主,中圈外缘饰联珠纹,中列一圈神头像,每个神头像左侧各有一动物;外圈饰相互钩联的葡萄卷草纹,其间栖有小鸟。人们对银盘上的雕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后发现,整个银盘上共有12尊神像,29只小动物,尤其每个神像边都有动物,相互之间形成搭配关系。研究表明,银盘上雕刻的12个神像是希腊神话中奥林匹亚山的12主神。根据银盘上的特有的书体推断,这是3世纪中期到4世纪在巴克特里亚使用的希腊字母,说明当时银盘就已存在于巴克特里亚,内容是“价值490”金币。器物是没有生命的,传说则是人们加工想象出来的。那些带有古代罗马、希腊神话色彩的金银器,告诉我们当年的丝绸之路是如何的繁盛,商旅和僧侣们是怎样的匆忙奔波。

  1402年前的公元601年10月,隋文帝将佛骨舍利藏于泾州大兴国寺。690年10月,武则天诏令全国各地兴建大云寺,为了执行这个诏令,泾州的地方官员和僧人们整修了寺院,在隋代大兴国寺原址上兴建泾州大云寺,并把原塔基下的舍利石函取出,选择当时最珍贵的珠玉宝石,做成铜、银、金棺,并以琉璃瓶盛放14粒佛祖骨舍利,再配以石函,于公元694年重新安葬放入地宫,建塔供奉。由此,为后人留下了一笔难以估量的珍宝。它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佛国瑰宝佛骨舍利金银棺。唐代舍利宝函金银棺,由金棺、银椁、铜函3件组成。金棺装饰精巧华丽,棺盖和棺身通体用金片、珍珠与绿松石镶嵌成盛开的莲花,周围的6朵小莲花由金片组成;银椁前后两面为上圆下方形,两侧前高后低似卧梯,整个椁形与敦煌莫高窟盛唐壁画“涅变”中所绘椁形极为相似;铜函为方形,子母口扣合,口沿下配有锁具。铜函装银椁,银椁装金棺,层层套装,结构严谨,制作工艺精美绝伦。1964年12月,泾川县城关公社水泉寺村社员群众在翻地时无意间发现大云寺塔基地宫,发掘地宫时又发现了盛放舍利的石函、鎏金铜匣、银椁、金棺、琉璃瓶和瓶内珍藏的14粒佛祖骨舍利。甘肃省泾川县出土的唐代大云寺舍利石函和金银棺椁,震惊了当时的佛教考古界。如今,这套石函、金银棺椁和佛祖骨舍利一直珍藏在甘肃省博物馆。

  这些仅仅是从众多珍贵文物中选出的,只能从一个侧面展现甘肃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采的文化内涵,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新中国成立至今,甘肃省博物馆已经举办了200多场的文物展览,近些年先后在亚洲、大洋洲、美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展览,展示了甘肃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采的文化内涵。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