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丝绸之路重镇的兰州,自汉代开始,东来西往的商旅,在带来东西方文化的同时,也给兰州留下了大量的历代钱币,这些钱币是当年丝绸之路繁盛兴旺的见证。
保存在兰州的历代钱币,一部分散落在民间收藏家手中,还有一部分为甘肃省钱币博物馆和兰州市博物馆所藏,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朝代,既有人们常见的历代普通货币,也有见证了货币发展历史和货币铸造的钱范。
榆中出土的新莽钱范。新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货币变化最为纷繁的时期之一。在王莽当政的十几年时间里,出现了二十多种货币。榆中县博物馆收藏的一个铜质钱范,成为新莽时期货币改革的见证。钱范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比较陌生。它其实是铸造钱币的一种工具,《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时使用的范模,有范和模两种;模中钱文都是阳文正书,为翻制范工具,多用铜或石制成;范的钱文都是阴文反书,范面有沟槽,以便灌注金属溶液,多用铜铁土或者滑石制成。战国时期的铸币,都使用范直接铸成,到西汉中期以后,用模制成的范大都是泥质。榆中县连搭乡发现的铜质钱范为长方形,长约22厘米,宽11厘米,厚1厘米,上面阴刻两列共10枚“大泉五十”钱,中间是注入铜液的沟槽,范面上部有浇孔。这个钱范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废除了当时通行的五铢钱,前后四次改变了货币,恢复了布、刀、贝等货币。王莽时期每次的货币改革都是以劣顶优,结果导致物价飞涨,币值狂跌。王莽的货币可以归纳为“五物六名二十八品”,其中二十八品则是指王莽货币改革中出现的品种,其中“泉”有6种,被人们称之为的“大泉”就是其中之一。除了新莽钱范以外,兰州市博物馆还保存着齐法化刀币、“甘丹”布币、王莽布泉、王莽大泉五十等等历代的货币。
同时,甘肃省钱币博物馆也保存着大量的中国历代货币,其中有不少的珍稀品种。2006年2月,甘肃省钱币博物馆曾发现了一张罕见的清代晋商早期信票。这张信票见证了清代道光年间甘肃金融业的发展状况,也见证了晋商艰难的创业史。这张信票比较简单,但保存非常完好,没有任何损毁,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之流传途径比较曲折,票面上有些水渍痕迹。其内容只是在一张白宣纸上,盖了几个印章,其中中间最为显眼的是“凭帖取……钱”的印迹。下面空白的地方盖着两菱形印章,两个角上写着“信票”字样,右下面则是长方形的印章“蔚盛长具”,背面盖有两个印章一枚“甘肃凉州”,另一枚则是道口。最为醒目的是毛笔墨书的“永参”字迹。“永参”,这就晋商票号的密押,也就是持有人用来取钱的密码。从总体上看,这是票号初创时期的票子,因为太简陋了,不仅没有上小下大的简单图框,就连盖头、号码、发行日期也没有。尽管比较简单,也缺乏后来印刷信票的规范,但是它上面保留着汇兑的诸多特征,许多至今是依然在使用的规范,如:收汇、兑付、证明盖章、大写数字等等。
20世纪初的前30多年的时间是兰州私人钱庄、银号全盛时期,兰州境内有钱庄、银号达53家,有资本35.82万元,《甘肃金融志》记载:兰州地区出现的经营钱币业在清末初就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些金融机构大部分以“银钱”命名,如钱庄、钱号、银号、钱铺等。当时,兰州有三市钱行,即东市、南市、西市。南市在今中山路一带,东市在今中央广场以东,西市在今张掖路以西。当时,兰州门市银号非常多,主要有:同升金、铭日新、世昌德、天兴德、明义诚、天成泰等。此外还有蔚成永、益泰号、明德号、义盛魁、永和泰号分号。以后由于军阀割据和连年战争,随着纸币发行和通货膨胀,兰州银钱业即相继倒闭。到解放前三四年,只有德盛恒、魁泰兴、宏泰兴、天福公、义天隆、德义兴六家银号继续维持生存。
可见隐藏在货币背后的故事其实就是是一个兴衰的时代见证,一个历史时代兴旺发达,则钱币稳定,铸造精美,反之则粗制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