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塔山的塔院里有一个用玻璃罩着的石碑。碑上的文字,似篆非篆,似虫非虫,无人能识,许多人认为上面刻的文字是古篆文。传说文字记载了大禹治水的事情,但是真正的内容却无人能知。
这篇碑文既不同于甲骨钟鼎文,也不同于籀文蝌蚪文,因此很难辨认。也有些人推测说,这些字和商周甲骨文和金文比较接近,可能属于商周或商周以前的文字。这通碑名为“夏禹岣嵝碑”,是白塔山最有价值的文物,也是白塔山上最为神秘之处。
整个碑高3米,宽1米,碑上奇特的古篆字有9行,共77字。此碑原在金山寺禹王庙六面亭,1963年移至北高峰牡丹亭。“文革”期间,此碑也是历经磨难,最后倒在地上无人过问。“文革”结束后,它被移到白塔寺,保护了起来。
据记载,最早的岣嵝碑立在湖南衡山的岣嵝峰上。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年),何贤良游南岳,在岣嵝峰摹得碑文,过长沙时请人翻刻于岳麓山巅。现在全国各地有10余处禹碑,都是由岳麓山禹碑复刻的。兰州的这块石碑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酒泉侯建功摹刻的。
东汉人赵晔《吴越春秋》记载说:“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投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处。”罗含《湘中记》中说:“岣嵝山有玉牒,禹按其文以治水,上有禹碑。”南朝宋徐灵期《南岳记》记载:“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唐代韩愈为此登临岣嵝峰寻访禹碑,但是没能找到。明杨慎曾撰禹王碑释文:“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但是也有人认为,杨慎的释读只是一家之言,禹王碑上究竟写的什么,还需专家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