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 余恩波
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心急如焚,无数次地给在文县的家人打电话,却始终不通。5月13日,当得知我台决定将派出首批赶赴陇南地震灾区采访报道组采访地震灾情时,我主动向中心领导请缨,在得到批准后我们于13日中午出发,赶赴陇南文县地震灾区。
第一时间走进灾区
从兰州出发已经是13日下午2点左右,晚上9点,我们行至陇南成县,这个昔日喧闹、繁华美丽的县城变得格外安静。由于地震,道路两旁的路灯已经关闭。在黑暗中,我们看到在街道的绿化道边和人行道上,到处是城区群众搭起的一排排高低不一的简易棚,坐在帐篷外拿手电筒相互交谈的群众,他们的眼神中充满着焦虑、无助和惆怅,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地震的可怕和人类的渺小与脆弱,除了心中涌出的酸楚,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到灾区一线用摄像机和手中的笔去了解“5·12”地震带给老百姓的所有灾难。
凌晨1点左右,进入陇南市武都区。我们看到在几公里的滨江大道和休闲广场临时安置点搭满了用塑料布、彩条布围起来的简易棚,在县城开阔的地带停满了汽车。陇南的灾情要远比我们预想的要严重得多!此情此景让我们随行的3位记者顾不上休息,在了解了一些情况后马上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奔赴医院采访受灾群众的受伤情况。在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搭建的临时病房,挤满了因地震受伤的近百名伤员,他们当中有老人、孩子和妇女。正当我们采访时,一声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划破了夜晚的宁静,孩子不停地叫喊着:“妈妈,我疼!”当我看到这个受伤的孩子,我惊呆了:孩子的一条腿已经被截肢,那残留的一半细弱的腿部伤口上还在不断地渗血。地震发生时,孩子被学校坍塌的院墙砸倒,是地震夺去了这个幼小孩子的一条腿。在身边守护孩子的妈妈,含着眼泪小心翼翼地抚摩着孩子的额头,对孩子喃喃地低语着……那一感人至深的时刻,让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动容,我的眼泪夺眶而出!结束采访时,已经是凌晨3点多。此时,我不停地拨打着文县家中电话,期盼得到家人平安的消息,可依旧杳无音讯。第二天,我们及时回传了到达陇南武都区的第一批稿件。在《甘肃新闻》中播发了5条新闻,第一时间向社会各界报道了陇南灾区的消息。
动情采访及时报道
5月14日早晨8点,我冒着一路塌方、飞石滑落的危险由武都赶至文县。原本只需要6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而这一次却在9个多小时之后才到达文县。当得知家人安好并已住进临时安置点时,我两天来的担心、焦虑终于得以缓解。就在同一时刻,当我和随行记者得知在文县铁楼藏族乡发生了重大灾情,我顾不上回家看望惊魂未定的家人,又一次上车与同事赶往铁楼乡的下墩村。下墩村位于半山腰地段,是藏汉群众聚居的村落。这个村距离坡底约5公里的路程,地震使这个原本就崎岖不平的山路变得更加难走,山体到处是大面积裂缝和塌方,当我们步履蹒跚地爬到半山腰,小心翼翼地从山顶滚落的一堆堆飞石上慢慢跨越时,突然一阵强烈的余震袭来,顿时觉得身体无法站立,摇摇欲坠。慌乱中我紧闭双眼,紧紧抓住随行记者陶晓鹏的双手。当余震过后,我们用超平常状态快速爬上下墩村。这个村有60多户人家,300多口人,有50多户人家的房屋全部坍塌,其他房屋都成了危房。就在我们到达时,全村的藏汉群众正在全力地搜寻被倒塌的墙体掩埋近10个小时的86岁汉族老人。焦急的家属跪坐在坍塌现场泣不成声,藏汉群众齐心协力地努力寻找着,在没有挖掘工具的情况下,我们和藏汉群众一起用自己的双手一次次地往外扒倒塌的土方……我们的镜头记录下了这令人伤心的一刻……
5月15日,从文县赶往离震中最近的地方——甘川交界的中庙乡余家湾村。地震发生后,由于交通原因,致使这个村子与外界失去了联系。余震还在继续,危房还在倒塌,但是我知道我肩负记者的责任,我与我的同事冒着生命危险,走进了面目全非的村庄。这个村子70多户人家,400多口人的房屋全部倒塌,无情的地震灾情让这个村民的家园在瞬间夷为平地,村民在顷刻间也变得一无所有。一位年近80的老太太,站在掩埋高过自己胸膛的废墟中找寻着家里的物品,在我们大家把老人家从废墟中拉出来时,她的手中紧紧地攥着被砸得已经变形的碗。她告诉我:“家人都死了,我这一把年纪也没人管我,为了以后讨饭,我要把自己的饭碗掏出来……”这一幕幕的场景就像一声声擂响的战鼓,把我从沮丧和悲伤的深渊中拯救出来。我明白:作为一个记者,有责任把现场的情况通过媒体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的灾情。这里需要救援,我们和他们在一起。这也是作为记者仅能做的、也是应做的事情。
在采访中我们得知文县石鸡坝岷堡沟村,由于地震导致交通中断、通信中断,三四天没有和外界有任何联系。于是我和陶晓鹏又一次冒着生命危险探访了这个村子。岷堡沟村的道路是一个狭窄的河谷,道路两边悬崖峭壁,巨石挡道,由于地震导致这条道路全部损毁。为了躲避随时滑落的飞石、塌方,我们一路跑进岷堡沟村。
困倦疲劳,喝不上水吃不好饭。夜深人静时,我们借助路灯的光线趴在河堤边完成当天的新闻稿件。受信号传输条件和手段的限制,道路受阻、微波不通,我们拍摄采访的素材无法及时传送到台里,常常是在灾区采访到夜里九十点钟,再长途跋涉几十公里从乡村赶到县城,克服没电、没水、没有固定休息的地方,将第二天要播发的稿件赶制出来,然后通过接力棒的方式由村到镇、由镇到县、由县到陇南市区,最后借助陇南市电视台的微波信号传送到兰州。我们虽然历经千辛万苦,可是我们的努力使灾区的现场画面在第一时间呈现在观众面前。共发回新闻报道35条。
责任让我更加坚强
从到达灾区的那一刻起,我才发现用“生离死别”已经难以形容我的所见所闻。那些10来米高的废墟,对我来说,变成了一座座高山。看到的处处是岌岌可危的布满裂缝的房屋,随处是塌方、山体滑坡,走在路上会时不时有碎石从公路两边滑下,随时随刻都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在甘川交界文县的最南端姚渡镇和余家湾村、在文县石鸡坝的岷堡沟、在文县铁楼藏族乡的高山村庄、在文县灾区第一线的沟沟岔岔,我们一次次地身处险境,一次次地从危险中脱离,却像人生中的一次次洗礼,生死经历总会让人永远难忘。在我们眼里:解放军官兵、武警官兵、民兵、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深入危险千千万万的受灾群众都用行动和意志来诠释生命的伟大,以一种令人感动的方式坚守生命!
为了及时报道一线灾情,我们三下碧口镇。吃住不能保证、3天不能洗漱,每天只能吃一顿自带的方便面。在采访现场,地震给我带来的恐怖和悲伤超出了我的想象!大地震中,生命是那么短暂与脆弱,但又是那么坚韧和顽强!在现场,我眼前发生的这一切都是我需要记录的,是要把它全部真实地记录下来。作为一个女性,有着和其他女性同样的脆弱,而身为灾区一线的记者,我知道自己应该加倍的坚强。在灾区报道的时间里,为了生命的尊严,我选择了坚强面对。我一次次地深入险境采访、记录,是因为我已经变得坚强。作为一名女记者我心里感觉踏实,因为在灾区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我是一名新闻战士,我积极地奋战在灾区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