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甘肃分社 殷春永
甘之南,高原圣境,美如画卷。古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突袭的地震,让她变色,使她悲情。
根据单位的安排,我独自于地震发生后奔赴甘南采访,傍晚抵达合作市,立即到甘南州政府了解情况,并第一时间发出甘南受灾的情况。虽然未能及时赶到受灾区舟曲县,但是我一直与去现场的甘南州政府领导保持紧密联系,当天一直工作至次日凌晨2点。
在甘南期间的一个深夜,毛生武州长从受灾现场给我打来电话告知灾情,由于所住宾馆无法上网发稿,于是迅速爬起床穿衣外出,步行走出宾馆,夜深街空,无人行走,恰巧当时合作市广场正用帆布围起修饰,道路更显阴森可怕,很少走夜路的我壮胆奔向州政府,待走近目的地时,一颗心才安静下来。
相比其他受灾地区,甘南的灾情较轻。但我在采访期间,却在这里感受了甘南各族群众的善心之举,他们纷纷为灾区捐款捐物。经过采访,我发出了《甘南藏族干部为地震灾区捐款》、《甘南拉卜楞寺等藏传佛教寺院僧人自发捐款》。
后来几天,我走临谭、行舟曲,见证了甘南藏族群众全力自救的场景,并细致记录报道。
面对这样大劫难、大悲情,甘南地界,不分族类,悲天悯人,人性之善、温情之光的力量无限。大灾难、大悲情里的风雨同舟、爱与牵挂,鼓舞着他们去抚平特大地震带来的伤痛,重建美丽的家园,这种氛围也教育着年轻的我。
急、累、苦……经历7天,我口舌生疮,满脸胡碴。但是,与灾区抗震救灾的党政干部、解放军官兵、志愿者相比,我的情况又是何等的渺小。
返回兰州后,休整几天,我又与同事一道奔赴陇南。
陇之南,秀如江南,思之念之,此前终未成行。不想,一场无情的地震让我如愿,但,这不是我期待的行程。
此行陇南,我们的团队没有专职司机,由我承担驾车的重任。以当时的路况,单程均需要连续开车11小时以上。时至暴雨频发时期,陇南之行异常危险,山体滑坡,泥石流不断,山上的黄泥夹着大小石头不时朝路上滚落,路滑车难行,在一处下坡拐弯处,遭遇险情,所幸反应快,及时减速停车,并后退至安全地段,躲过与大卡车相撞的劫难。历经12小时后,终于到达目的地。
次日,我们分组进行采访,我的任务是和甘肃分社罗德惠社长一起上姜家山。这个村子位于武都区马街镇一座高山顶上,我们驱车绕山道上行,因前一天刚受暴雨袭击,山路泥泞,路过积泥多的地段,车就会忽左忽右不受控制地摆动,于是弃车步行通过一段沟壑。同行的马街镇机关工作人员巩文元说,若是这样走到目的地,还需要一个小时。后来在他的安排下,我们搭乘当地的一辆车抵达姜家山村。
入到村口,一辆军队的运水车刚好停下,村民们排着队接水。崭新的大水壶盛满水后,被逐个拎回帐篷。这辆每天都送水上山的车,来自兰州军区红军师金刚钻团。村民告诉我说,有部队的身影,他们心里特别踏实。
在姜家山村采访的路上,遇到多个朴实的村民跟我们打招呼:“到我们家喝口水吧!”我明白,他们此刻心里对来这里的每一位战士、记者、志愿者都充满了感激之情。
在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帐篷病房骨科病床上,王磊在母亲的陪护下静静地躺着休息。一个多月前,他还是个顽皮健康的少年。然而,我们遇见他时,一只小腿已经不属于他了,医生此前给他进行了外伤性截肢。
王磊今年12岁,是武都区一位四年级学生,因救同学砸断小腿。截肢之后,坚强的王磊常常自语:“阿弥陀佛,减轻些痛吧!”母亲忍不住泪水,孩子却说,“妈妈,不要哭。”小小年纪,如此知理,我们在现场被这位小英雄感动。
灾区余震不断,恐惧被感动冲淡;一个接一个的采访,劳累被感动替代。我们被感动着,感动着写着稿件,也希望我们记录的人和事也感动着读者……
飞鸟于空,哀鸣声声;天地忧愁,草木悲凄。人是脆弱的芦苇,但希望是不灭的火焰。抹去哀伤,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