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运用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广大青年,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也是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保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重要一环。
小平同志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他在思考我国的发展战略时,“不仅着眼于本世纪,更多的是着眼于下一个世纪”。而他对于人才培养的着眼点,则更是这样。他一贯重视教育问题,就是基于人才问题是实现我国现代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个关键问题。他曾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他在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思想、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于1980年明确提出了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后来又多次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这就既反对了过去长期存在的空谈政治的“左”的做法,又反对了离开正确的政治方向片面追求文化知识的错误主张。这是对毛泽东关于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又红乂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根本要求。在这里,他高度重视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对掌握科学知识所具有的巨大推动力。他强调必须造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要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他曾把资产阶级自由化、“一切向钱看”等倾向概括为“精神污染”,指出它“足以祸国殃民”的严重危害。他几次谈到“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也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1992年春他在南方的重要谈话中,还语重心长地提出在老一辈革命家身后我们党和国家由谁来保险的问题。这不仅着眼于如何保证正确路线的延续性,使国家能够长治久安,而且也是对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第三代、第四代身上的一个深沉思考。正是这样,他特别强调“要注意培养人”。所以在深入改革开放的年代,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工程中,同样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要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去提高教育质量。由此可见,在新的历史时期,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年,无疑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内容,也是一项极其重要而紧迫的战略性任务。
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这既是引导广大青年学习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的思想准备,同时通过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又是极其生动的中国历史的教育,因为它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历史经验,使青年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一理论所坚持的社会主义道路,是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寻求中国出路的一个正确选择。正如小平同志所说:“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同时,这一理论又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探索自己的道路的结晶,从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要使青年了解自己的历史。作为跨世纪的人才,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小平同志规划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宏伟蓝图化作现实,去实现百年来中国人民所追求的富强之梦,这无疑是很幸运的一代。教育青年要有这种历史的自觉,才能深切地感受到学习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同样,也只有对中国历史的深切了解,才能更加自觉地维护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政治路线上的体现,也是贯串整个理论的一条红线。小平同志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时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主要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他反复地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不能改变,不能动摇,“不但我们这一代不能变,下一代,下几代,都不能变”。这条使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前提下通过改革开放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确路线,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改变它就会葬送中国的光明前途;谁要改变,人民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在这个根本点上,小平同志态度之明确,语言之一贯,充分表现了他的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使广大青年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是实现中国富强、人民幸福之路,自觉地用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始终不渝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希望所在。
(《求是》,199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