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产业是由诸多类型、不同规模的高技术企业所构成,因此要透彻了解高技术产业的属性特征就必须对高技术企业进行深入分析。所谓高技术企业,简单地说是指建立和成长于高技术基础之上,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高技术及其产品的企业。它既具有企业的一般特征,又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在它以高技术这种特殊的技术类型作为其建立和成长的自然基础和基本条件(芮明杰,1999)。而要全面地界定高技术企业,首先必须界定什么是高技术。不弄清这一点,对高技术企业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了解。
第一节 高技术的内涵
高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渐兴起的一些先进技术的总称。1971 年,“高技术”的概念首次在美国出版的《技术和国际贸易》一书中出现,1983 年出版的《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辞典增补9000词》中首次收录了该词,并将该词定义为“使用或包含尖端方法或仪器用途的技术”。随后,该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传,世界各国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界定研究。
美国学者将高技术定义为,发现了工业应用以满足市场特殊需求的科学领域,并认为,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高技术产业,如蒸汽机、纺织机、发电机都曾是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高技术,而今天生物技术、生物医疗仪器、信息技术、计算机和软件应用应该认为是当代的高技术。
日本学者认为,高技术是一种研究与开发强度大,成系统开发的技术。它应该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是以当代尖端技术和下一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技术群”,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电子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等。
还有一种新的定义,认为高技术是相对于适用技术而言的,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对支撑网络的要求不同。能在现有支撑网络中正常运行和应用的技术,称为适用技术,而会影响现有支撑网络结构和性质的技术就称为高技术。该定义强调了技术支撑网络对于技术的重要影响。
我国国防科技成果办公室经过两轮征询国内76名专家的意见界定了我国的含义:“高技术是建立在综合科学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防实力起先导作用的新技术群。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明显的战略性、风险性、增值性、渗透性,是知识、人才和投资密集的新技术群。”
以上定义都揭示了高技术的一些特征,而高技术的本质特征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人类科学与技术总是处于不断发展进步之中,任何技术都无法一直保持其“高技术”的身份,也就是说,不同时期的高技术包含了不同的内容,蒸汽技术曾经是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的高技术,电力技术是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的高技术,到了20 世纪则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引导着当今高技术的时代潮流。即使是高技术产业的内部也存在着高技术的淘汰和替代,在通信领域程控交换中,模拟技术曾经是毋庸置疑的高技术,但是,数字技术一出现就取代了它的高技术地位。可见,高技术是一个相对的、不断发展的概念。
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是通用的国际化概念,可以直接用于综合技术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发达国家或OECD(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技术及产业界定、统计分析和国际比较等。在以世界公认的分类目录为基础(如OECD的高技术产业目录)对世界各国或部分国家高技术产品及其产业进行统计分析、分类管理和国际间比较研究时,也统一运用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概念。而考虑到国内企业技术普遍较低的现状,我国一般用高新技术的概念代替高技术的概念。所谓高新技术特指“中国的高技术”,既包括世界上公认的高技术,也包括中国以世界科学技术新发现和新发明为基础,以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智力密集和研究发展资金密集为条件的新兴中国科学技术,它是中国的高技术、未来的技术、尖端技术和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技术。
在本质概念上,新技术与高技术是有差别的,新技术主要强调某些技术相对于现有的其他技术而言具有先进、新款和独到之处。林新、柯迪等人(2000)认为,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其先进程度不同,高技术是从全世界范围内认定的,当时绝对的新技术,而新技术只是在某一个特定经济领域内的相对的新技术,放在先进国家或地区,乃至全世界,就不一定是新技术。从技术发展来看,高技术是某一时点上具有独创性的全新技术,是技术内涵的革命,其出现对整个技术领域具有引导意义,占据“制高点”地位;新技术往往只是旧技术基础上的改良,没有大的独创性,一般也不可能对整个技术领域产生方向性的重大影响。
第二节 高技术企业及高技术产业的界定与范畴
基于对高技术概念的认识,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界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高技术企业的定义,有代表性的定义包括如下一些:
一、国外学者对高技术企业的界定
很多国外的学者和权威机构在认定高技术产业的基础上来认定高技术企业,认为在高技术产业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就是高技术企业。根据这种观点,界定高技术企业首先应该界定高技术产业。
美国学者纳尔逊(Nalson)在《高技术政策的五国比较》一书中指出:“高技术产业是指那些以大量投入研究与开发资金以及快速的技术进步为标志的产业。”1984 年,美国的D。戴曼斯叔(Dimancescu)在《高技术》杂志上指出:对高技术产业的定义,主要依据两大特点:一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高;二是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投资比例高。这两大特点又反映了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即“知识密集”。目前,发达国家普遍的做法是在标准产业分类法(SIC)产业统计的基础上,用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工业总销售收入的比值或称研究与开发经费密度和专业科技人员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值或称科技人员密度作为综合指标来划分高技术产业。美国劳动统计局用研发经费密度和专业科技人员密度指标两倍于全国制造业平均值的方法进行产业分类:一类是指标高于两倍的,称为高技术产业,另一类是低于全国制造业平均值的两倍,但高于平均值的,称为高技术密集型产业。
有的美国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分类方法,将研发密度超过2.8%者称为高技术产业,居于1.1%~2.8%者称为中技术产业,低于1.1%者称为低技术产业。加拿大学者认为,高技术产业是具有相对较高技术水平的生产部门,而相对较高的技术水平通过科研人员的开发能力、劳动者素质以及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来反映。此外,还有人根据增长率、产品技术性能的复杂程度、研究与开发经费占总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以及劳动力的性质等四个标准来划分高技术产业。尽管这些定义所关注的方面有的比较宽、有的比较窄,但是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都将企业的研发密度以及科技人员密度作为基本标准。
还有一些美国学者认为,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企业就是高技术企业,而高技术产品就是知识和技术在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大大高于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产品。由于当今世界存在着传统技术和高技术越来越融合的趋势,一些生产传统产品包括服装、制鞋和钢铁等产品的企业都应用了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柔性生产线、物流自动化等高技术。另外,一些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企业却仍可能使用一些低水平的工艺技术。由于使用高技术的企业不一定生产高技术产品,而那些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企业又不一定都使用高技术,学者们对于高技术企业的界定问题产生了一些争议。英国的两位学者麦克奎德(Mcquid)和兰格里奈(Langridge)认为,高技术产业是指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产业,而不仅仅是指使用高技术的工艺技术的产业,而另一位英国学者R。P。奥基(Oakay)于1981 年提出,很难笼统地界定哪些企业是高技术企业,高技术企业不仅生产高技术产品,而且生产高技术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因此,他认为高技术企业既包括广泛地采用高技术工艺的企业,也包括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企业。
不同于以上根据企业是否在高技术产业领域开展经营活动、生产高技术产品或者采用高技术工艺来判断企业是否属于高技术企业的方法,目前,国际上还经常采用一些定量标准直接界定高技术企业。这些标准包括:产品的销售额中R&D(研究与开发)支出所占的比重;科学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占全部职工人数的比重;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处于所确定的高技术领域;产品主要技术必须包括特定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在高技术比较发达的日本,学者们认为,从事高技术生产的企业主要属于风险企业或冒险企业,其显著特点是研究人员和研究经费所占的比重大,前者一般占职工人数的10%~30%,后者一般占销售收入的5%~10%。日本通产省规定,凡研究经费占营业额5%以上,总资产在5 亿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均为高技术的风险性企业。日本中小企业厅定义的高技术企业需要满足三个条件:①既无股票上市,又不受大企业、大公司支配的特殊企业;②在硬件和软件两个领域以独特技术和尖端技术进行经营活动的开发型企业;③经营者积极开拓新市场的企业。
综合以上多种定义,可以看到国外政府部门以及理论界主要运用定量的指标规定高技术企业突出的外在特征,基本上以科研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以及采用技术和提供的产品的高技术性特征作为界定高技术企业的主要标准。
二、我国关于高技术企业的界定
国家科委在1988年7月开始实施的《火炬计划》中,提出了“高技术企业”的概念。它把“科技型企业”与“高技术企业”的概念不加以区分,认为:“科技型企业,是指由科学家、工程师领办,以科技人员为主体,靠科学技术优势不断推出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优质服务,技工贸一体化的新型企业。”该定义体现了高技术企业人员以科研技术人员为主,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注重创新和优质两个基本特征。
我国权威部门认定高技术企业的核心依据之一是企业从事的开发、生产、经营服务是否属于高技术范围,而我国对于高技术的范围划分,1991年3月,原国家科委颁发了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的文件。在这个文件中,国家科委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划定了高新技术的范围,它应该包括:①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②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③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④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⑤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⑥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⑦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⑧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⑨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⑩医药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11}其他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在上述范围中,从促进当代社会变革的对未来社会影响的深刻程度来看,主要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以及空间技术和海洋工程技术等6项技术。其他技术,不少是以它们为基础或是从它们中衍生而来的。在我国,由于新能源技术(特别是核聚变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工程技术,只有国家力量才能组织开发。民间的科研力量能够参与研究的,大多是电子信息技术(包括电脑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新材料技术。
原国家科委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中规定了认定高技术企业的四个标准:①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的经济实体;②企业中具有大专学历的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30%以上,且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10%;③企业用于高技术产品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应占总收入的3%以上;④企业技术性收入与高技术产品产值的总和应占企业总收入的50%以上,其中技术性收入是指由高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工程设计和承包、技术出口、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及中试产品的收入。
国内有的学者认为,高技术企业是利用当代尖端技术进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且其生产的产品根据高技术的产业界定处于高技术产业的一类企业群,同时,该类企业应该在其所在的技术领域技术进步比较快。有人认为,高技术企业具有三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性:①高技术企业生产的产品是高技术产品。一个企业的技术水平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企业的工艺过程技术,二是企业的产品技术。这一类学者认为,高技术企业的高技术应该体现在产品上,而不仅仅是指使用高技术的工艺过程。因此,那些在产品的生产过程采用高技术手段的传统企业并不能称为高技术企业。②企业所在技术领域的技术进步较快。高技术是处于科学技术前沿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技术,因此,高技术企业所在技术领域的技术进步要明显地快于一般性技术领域。例如,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技术群就是具有这种特性的技术。③高技术企业的目的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技术企业将当代高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主要通过产品创新,由于很多产品创新需要工艺过程创新来支持,因此,工艺过程的创新对高技术企业也十分重要。但作为本质规定性,高技术企业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形式应该是向社会提供创新的产品和创新的工艺过程成果。
类似地,李宝山教授(2003)提出,高新技术企业是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从事经营高新技术产品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包括两种类型的企业:一是所生产的产品全是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二是同时生产传统产品和部分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但此类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必须占企业总产值的50%以上。这实际上就是认为,高技术企业必须是通过创新和运用不断进步的高技术来提供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
一些学者还从内部资源的角度界定高技术企业,如孟宪昌(1999)提出:高技术企业作为建立和成长于高技术基础之上的企业,它不同于非高技术企业的最突出和最集中的特点就是其高技术资源的含量高,此外,还具有一些基本特点,包括:高智力密集性、高组织性、高资本密集性、高竞争性。这个观点更多地体现了高技术企业资源方面的本质特征,认为高技术资源是高技术企业区别于一般企业的最主要特征。
常风林(2003)认为,高新技术企业指这样一种企业:它是拥有某种(或某些)核心技术并且具备极强技术创新能力的技术精英与拥有雄厚资金实力,并且具备极强管理能力的管理精英的结合体,它是市场前景极为广阔同时面临极高风险的企业。①
此外,一些学者还从高技术企业的知识属性出发来对其加以界定。陈娟(2004)认为,高技术企业从知识本质上看是具有高技术知识存量,进行快速持续知识创新,面向未来技术与市场的变化的,协调个人知识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快速在市场上实现知识价值的开放性知识体系。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认定高技术企业的主要依据是:企业的主要技术以及生产的主要产品属于列举的高技术领域;企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实体;企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比较高、企业研发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比较高等。
从上面内容来看,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于高技术企业的界定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即都是代表本国最新技术的企业。不同的是各国的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其高技术企业的范围也就有所不同。所以,高技术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高技术企业也应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同时期的高技术企业的范围是不同的。因此,对于高技术企业的界定一定要考虑确定时期,确定地点,确定该地区的发展状况。
三、我国高技术产业统计范畴的界定
“产业”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形式的表现,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系统,具体指从事相同经济活动的企业群体,在产业分类中能单独分列出来(大、中、小类)。①
对于高技术产业,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提出了五个特征:①强化研究与实验发展(R&D);②对政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③产品与工艺老化快;④资本投入风险大、数额高;⑤研究与实验发展成果的生产及其国际贸易具有高度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性。在实际操作中,OECD是按技术密集程度在制造业范围来测算划分高技术产业的。在20世纪80年代,他们将研究与开发投入(R&D)占总产值的比例高于4%的行业划分为高技术产业,90年代后期该组织根据各成员国产业技术密度的发展情况,将这一比例提高到8%。按照这一标准,航天航空制造业、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被划分为高技术产业。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发展司(2001)主要借鉴OECD的划分方法,结合中国的实际,把我国高技术产业划分为29个小类,然后将其归并为五个大类,即航空航天、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医药制造、软件及网络开发。
因此,当前我国将航天航空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确定为我国的高技术产业的统计范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也以这五部分内容为其统计信息来源。本书的研究也将这五部分内容作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范畴。
第三节 高技术产业的知识及技术特征
由于高新技术具有高群体、高效益、高智力、高渗透、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等特点(王宏起、胡运权,2002),这就决定了以从事高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经营活动的高技术产业与从事传统产品的生产、经营的产业具有很大的不同。
刘瑞图(1988;转引自林佳慧、郑晋昌,2004)观察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情况,认为高科技产业具有以下特性:①产业市场变化快、生命周期短,市场竞争激烈;②高风险、高利润,投入时机非常重要;③以人为本,对科技人才的任用十分重视;④产品品质必须符合高精密度与信赖度;⑤产品的开发研究走向团队研究、集体分工创造;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发,重视专利权与著作权。
高技术企业具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特点(Balachandra,1982;转引自Balkin,Gomez-Mejia,1984):①产品拥有尖端技术;②优先考虑研究与开发;③高频率的大量创新;④研发人员流失率高;⑤地理上的集中;⑥因为竞争压力过大,企业成活率低。这些特点对吸引和保留研发人员提出了挑战。
张华(2003)认为,高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具有四大特征:①高投入;②高风险;③高收益;④高成长。刘杰(2001)认为,与其他企业相比,高技术企业的基本特征是:①高技术企业是高风险企业;②高技术企业是高投入、高收益的企业;③高技术企业是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发展速度快的企业。
曹兴(2004)归纳了作为高技术企业的特征表现:①高技术企业具有技术活力,增长发展速度快;②高技术企业各个阶段的特征表现不同;③高技术企业经营管理者及员工具有较高的素质;④高技术企业具有较强的首创精神。而学者李国平、卢明华(2002)则将高科技企业的特点归纳为具有高增长率、高风险、高额研发费用、高附加值和高技能劳动密集等。①
高科技产业大多具有知识密集、资本密集、产品生命周期短、高利润回收、成长率高与高风险等特性。企业若不从事产品创新的研究发展而导致产品过剩时,其市场将被具有创新能力的竞争者掠夺(Millett,1990)。在此特殊产业中,唯有持续的研发创新才能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此外,高技术产业的特征还可以从其投资、运营、组织、文化、人力资本等各个方面来进行描述。但本书认为,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技术产业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的高技术性,而这种高技术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高技术产业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复杂性、专业性和系统性
高技术是建立在尖端、前沿的技术或者多项技术的整合基础之上的知识,因此,高技术企业运用的技术知识具有高度专业化与复杂性的特征。美国在计算机和半导体领域能够保持其领导地位就离不开这个国家一流大学的基础研究成果以及这些大学培养和提供的具有研究生学位的专业人才。美国的半导体公司通常从斯坦福大学招聘具有计算机仿真知识的专家,从麻省理工招聘平版印刷方面的专家,以获取最先进的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在20 世纪80 年代崛起的以三星为代表的韩国公司在动态随机存储器市场上能够取得成功,也是借助了美国的专业知识,大量在美国吸收了高度专业化的科学知识的韩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带给韩国关于平版印刷术、蚀刻技术以及晶体管的最新知识,提供了韩国半导体事业发展的专业知识基础。
此外,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和生产涉及大量的技术和复杂的步骤,并且每一种技术和步骤都必须协调地配合在一起(陈娟,2004)。英特尔公司最新的芯片制造需要运用最新的平版印刷术、蚀刻技术以及平面化的方法以压缩低于光波长的电路宽度,其制造流程包括600 多个步骤,所有的步骤都必须和谐地一起运行。微软公司的视窗操作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要求它能与大量的硬件和软件一起协同工作,因此,Windows 中使用的数万个指令和大量的技术,都必须与多得不可思议的技术相匹配。某一些部件的生产是自治的,可以独立于其他的部分,例如,计算机的芯片的生产可以独立于整机,然而,这个部件的生产本身实际上就涉及大量的技术和步骤,这些技术互相影响和依赖,任何一个技术的改变都会对复杂系统的整体产生影响。总体而言,高技术企业的多数知识是系统知识,就是说这一类知识高度依赖于其他知识发挥作用。
二、高技术产业的产品具有较高的知识含量和更短的生命周期
在所谓的标准产业中,一般情况下,产品都是由大量的原材料和相对很少量的知识构成,如家具、住房、食品等产品就具有这样的特征。而高技术产品中,大量的知识融入到产品中构成了价值的大部分。在微处理器产品中,仅仅一点点硅以及一些用来固定这些硅的其他的化合物就构成了芯片的全部原材料,产品中主要的价值是包含在其中的大量知识。实际上,很多高技术产品本身就是无形产品,如提供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等。
全球高技术竞争的重要后果之一,是高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无情地大幅度缩短。以半导体行业为例,仅20 世纪80 年代的产品生命周期就缩短了25%。同时,预测未来的产品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以计算机产业为例,在20世纪的90年代中期,几乎没有人能够预言互联网的出现将会如何改变顾客哪怕是未来6个月中的需求。企业需要不断进行产品和工艺过程的渐进和根本性创新,才能在变化急剧的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三、高技术产业的生存发展依赖于知识及技术的创新
在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中人们发现,知识已成为高技术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Evans和Wurster,1998,1999;Rayport和Sviokla,1995;Seely-Brown and Duguid,2000)。当今世界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在当前动荡的竞争环境中,竞争优势的来源正以逐渐加快的速度被创造出来和侵蚀掉,D’Aveni称这种现象为超竞争(hypercompetition,1994)。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的10 多年来,可供选择的技术数量大大增长,化学、信息技术、生物、电子学、材料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致使许多行业的技术基础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此期间,特定产品应用的技术范围也大大增加了,如计算机工作站的设计就需要运用几乎所有物理和数学领域的知识。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才流动的加速,技术扩散的速度也比以前更快了。新技术通过人才流动、机构间技术交流以及企业间的供应与合作关系快速广泛扩散,致使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有机会很快地利用新技术,任何公司都面临着大量的技术可能性。新技术的发展给小型企业带来了重大的机遇,也给原来领先的企业带来了重大的威胁,因为昨日兴旺的市场可能由于替代品的出现而突然消失。因此,任何一个需要在高技术领域生存和发展的公司都必须持续监控技术方面可能面临的突破,并考虑技术整合的各种可能性。创新是竞争优势的关键,这是长期以来被公认的观点(D’Aveni,1994;Hitt,Hoskisson和Kim,1997)。高技术产业中的知识及技术创新能够不断地为高技术企业创造新的知识资源,并形成持续不断的新的竞争优势,并且组织内这种知识的创新和开发是路径依赖的,这使得其他产业及企业很难模仿这个资源(Grant,1996)。随着环境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高技术产业的知识及技术创造已经被视为产业所必备的能力(Garvin,1993)。因此说,高技术产业的生存发展依赖于知识及技术的创新。
四、创新速度决定高技术企业成败
在波特理论中,一般企业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产出的歧异性(产品和服务),以及提供一定产出的成本两个方面,而高技术企业由于环境变化的快速性以及高收益与高风险、高竞争并存的市场特性,速度成了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种好的高技术产品在付出高额研发费用之后如果能够创造新市场,吸引购买者愿意支付高价格,公司就能得到高额利润的回报。但是,一个产品越好、越成功,就越可能吸引大量的竞争者极力仿制。有的企业运用专利提供保护,但是专利发明和商品化之间存在着的时间差意味着在产品推向市场的早期阶段专利保护就可能已经过期了,因而,几乎没有一种专利能提供完全的保护。此外,运用其他技术生产的可以与之竞争的替代性产品还随时可能出现。因此,一个产品如果不能快速推出并快速实现市场价值,就会很快因为替代性和竞争性产品的出现而不得不面对利润巨幅下降的市场甚至面对市场的消失。在DRAM(随机存取存储器)领域中,大部分利润是新一代生产流程技术推出一年以内获得的,因为一旦有了后一代的新产品面世,老产品的价格就会迅速下降。因此,在DRAM 领域中,延期6 个月就可能意味着十分严重的损失。
在高技术产业,速度不仅仅意味着企业利润的多寡,实际上,没有速度的企业根本不可能存活。在整个20 世纪90 年代,逻辑芯片开发领域中有能力在早期开发新一代产品的IBM公司和英特尔公司获得了绩效的极大增长,而其他在速度上落后的公司,因为速度的迟缓而没有获得进一步领先开发所需要的资源从而持续落后,最后不得不采用联盟或被兼并的方式以求得生存,比较著名的案例包括:摩托罗拉被迫将高容量微处理器的制造工作转包给IBM,惠普公司被迫将相应的工作转包给了英特尔。这都说明了,在高技术领域速度迟缓的公司面临极大的生存困难。
五、知识及技术创新的高投入与巨大的投资风险性
高技术本身是需要高投资的技术。高技术生产需要足够的资金,西方称高技术事业是“吃金子”的事业。高技术企业资金投入量极大,知识及技术创新研究人员的知识层次高,高级人员比例大,即企业投入研究、开发及生产的人、财、物高于一般传统企业许多,这是由于:①高技术产业涉及当代最前沿的和最尖端的技术领域和包含众多技术在内的技术群,学科范围广,难度大,在研究和生产过程中需要多学科专家、技术人员协同攻关才能完成。②高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包含的不确定因素众多,其研究、开发的成功率较低,需要不断研究、反复试验才能有所进展。③高技术企业研究、开发、生产各阶段所需仪器、设备、材料在技术参数方面,如性能、可靠性、精密度等要求十分高等。特别是面对快速变化的技术和高度竞争的市场,高技术企业需要不断进行知识、产品及工艺技术方面的创新研究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研究开发项目失败的可能性非常高,必须承受相当大的风险。例如,微软公司的Windows95 的研究成本高达1.5亿~2亿美元,可以想象,该项目一旦没有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公司会面临巨大的损失。此外,由于高技术企业的高技术是基于科技新发明和新创造之上的技术,企业的运行几乎没有什么可继承性,在某一段时间取得成功的企业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间面临破产的威胁。据统计,美国高技术企业的平均寿命为5年左右,能够经营超过5年的企业仅占30%。美国利用高技术创业的公司中,最后创业成功,能够进入大公司之列的公司仅占5%~10%,而完全失败的公司比例高达20%~30%。
第四节 高技术产业及其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放大属性
一、高技术产业本身的风险属性
由于高技术研究处于科技发展的前沿,变化快,探索性强,在探索与创新中的成败是难以预见的,任何一项开拓性的构思、设计和实施都含有风险,巨大的成功机会与严重失利的可能性同时并存。而高技术的技术关联性强、发展速度快以及综合性强,知识密集度高等特征决定了高技术企业需要的技术投资较大,要求水平也较高,因此必然开发风险大,失败率高。据美国曼斯菲尔德于1981年的一项统计表明,在高技术项目中只有60%的研究开发计划在技术上获得成功,其中只有30%能够推向市场,在推向市场的产品中仅有12%是有利可图的。
从高技术企业的研发特征来看,高技术企业依靠大量的R&D投入来形成和保持核心能力,其R&D活动具有独特的风险属性:特别是对于市场驱动型的R&D决策和活动,由于技术、顾客、竞争和资源的不确定性,R&D活动存在较高的风险;而R&D活动又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专属性,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等属性,这些都给高技术企业带来了极大的风险性。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是由企业的技术创新开始的,而技术创新的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的过程。技术创新的独特含义决定了对这一过程的投资具有特殊性,即投入的初始阶段只是净投入,后阶段继续大量投资之后才能有产出。收益时间的滞后使得高技术企业的资金投入具有高风险性,且风险越高,预期收益越大。此外,高技术企业的高风险性还主要体现在高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的开拓上。技术更新加快,新产品不断涌入加剧了市场的竞争,使得市场开拓变得困难重重。
正是由于高技术企业存在着上述风险,其成功的可能性远比一般企业低。据统计,美国的高技术企业的寿命一般在5年左右,能维持5年以上的仅占30%,而以风险资本经营的高技术创业公司能跻身于大公司之列的仅有5%左右,其余高新技术企业或被兼并或破产失败。显然,能够进入扩展期的高技术企业是很少的。而当前,美国高技术企业成功者只有约5%~20%,60%受挫,20%以上倒闭破产。如曾经很有名的王安电脑公司也被迫申请破产。可见,高技术企业时刻处于高风险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抵御风险,是高技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高技术产业中最大的投资风险
高技术企业具有完全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特征,突出表现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知识及专有技术的特殊价值,而知识、技术是与人力资本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高技术企业的典型特征是凸显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企业(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支撑基础是实现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高科技人员为企业创造知识资产,对企业资本及其绩效的影响极大。高新技术企业将决定其命运的R&D活动委托给高科技人员从事,但由于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差异,使得高科技人员的行为很可能偏离所有者的要求,由此产生了极大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问题。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高技术企业经营风险中最主要的一项投资风险,也是能够给高技术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的一种风险,企业家和技术骨干是企业的灵魂,他们的离去将给企业以沉重打击,如硅谷著名的仙童公司在其“八大金刚”相继离去以后一蹶不振,始终未能东山再起。
此外,高技术企业核心员工人力资本投资的高流动性风险,也是造成高技术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因素。高技术员工的工作选择是自身人力资本最大化实现和最大化增长的函数。他们考虑加盟某一个公司,申请某一个职务是基于从事该工作的当前和未来可能获得的货币与非货币收入(即人力资本的实现),以及从事该工作对于自身知识增长与更新的作用(即人力资本的增长)。因此,一旦出现更有利的工作机会,高技术员工很容易流动。在美国硅谷,高知识员工的频繁流动已经成为该地区的一大文化特色,雇员在一个公司的时间平均是两年,而且一旦一个人在某个公司工作的时间超过三年,他可能就会被看成是保守者或者是无能之辈。
当前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高技术产业中的知识员工,特别是核心管理及技术人员,流动性大,管理难度强,具有极高的风险性,而高技术企业对其核心人员的人力资本投资,构成了高技术企业最大的投资风险。
§§第二篇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高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