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较国美的门店数量低,但苏宁的扩张速度依然惊人。无疑在国美合并大中后,苏宁将会因紧张和不安的心情而加快其门店的扩张速度。近期来看,苏宁的卖场布置在质量上有所下降,这样的细节似乎显示出苏宁在门店的扩张速度上正向国美奋起直追。市场的潜规则就是没有谁会坐以待毙,因为坐以待毙就是意味着消亡,意味着失去现有的一切。
有一个经济学理论在家电连锁业几乎形成了共识,那就是规模经济,无论是大肆并购,还是积极自行扩张店面,其原始驱动力都离不开规模经济。至少在行动上各家电连锁巨头都在依循这一法则行事。
家电连锁巨头们有理由相信,唯有进行开店大比拼,既有的竞争格局才有可能被打破,才有可能相互渗透进入对方的市场。
巨头们还有另一个秘而不宣的共识,那就是新增店面只是从表面上维系着每家公司销售收入的繁荣,但单店利润的迅速下滑、每平方米收入的锐减是整个行业扩张过程中的通病。
如果比较国美和苏宁之间的经营规模,国美犹如一条不停吞食又感到饥饿的鲸鱼,苏宁犹如一条身体健康四处游弋的鲨鱼。
但是,规模的大小并不是企业成败的决定因素。大海可以承载鲸鱼这样的巨无霸也可以容纳灵敏迅速的鲨鱼,同样作为国美的竞争对手苏宁不会因为规模的缘故让我们忽略它的存在。
这些年流行的整合战略,其实也容易走入一个误区。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有大批整合失败的案例,而且都是那些巨无霸企业。结果就出现了德隆、华源、南德、格林科尔等明星企业整合反被整垮,收编反被收编的现象。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小规模企业的运作效率往往要高于大规模运作的企业,因而活得更好更健康。不过,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由于存在大规模企业的恶性竞争和打压,小企业由于抗风险能力差,也有被吞并的危险。
战略要求企业能够发展出自己的核心能力,使各项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配置,这种核心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如果以单纯消灭竞争对手为目的,而不能将企业的管理系统提升上来,或者创造出新的利润增长点,其结果只能是规模不经济。
由企业单独来承担产业整合的重任,以企业的财力根本无法进行如此庞大的产业整合,产业整合还关涉国计民生,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更需要政府从中协调。
其实,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来看,经济后起之秀的国家的产业整合责任,都是由政府部门来承担的,企业承担整合责任,必须有政府的牵头和支持。日本形成了主银行制度下的企业集团,这是日本政府大力实施金融支持政策的结果;韩国的大型企业集团几乎都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的。中国的产业整合一直存在散、小、乱的状况,相对于日韩来说,产业整合更是任重而道远。
这种规模经济的背后还引发出另一个相反的经济原理,即规模不经济。譬如,美林对国美的评价报告中就认为其2006年第三季度业绩表现逊于预期,门店增长同比滑落1.9%,而销售成本却上涨200基点。
但这丝毫不影响家电连锁企业扩张店面的热情。当对手在奋力奔跑时,稍作停留是一种奢侈。
对外行来说,数目可以吓唬人,给人造成心理压力;但对内行来说,店面数量多对企业本身的压力也许超过了给对手带来的压力,包袱很大。我们不仅要发展店面,更要在管理整合上、物流平台搭建上做更多的事情。苏宁的孙为民曾经这样解说。
孙为民的说法不知是否代表了苏宁的一种态度?而暗中角力的巨头们是不会轻易放慢扩张步伐的,要比的就是谁能撑到最后,不倒下。
但这样的热情能持续多久?这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