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在总结他的成功经验时曾说:“做事情要如中国一句成语所说的,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被我非常顺利地办成了,就是因为我懂得乘势的缘故。 ”
他这里讲的是要抓住机遇的又一种眼光。有些事情,表面上看起来时机尚未成熟,还存在某种巨大的障碍,而实际上,促成这事的各种外部条件已经具备,也就是具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势,这时,我们也要果断出手,乘势而动,打破陈规,去获取成功。如果这时候我们看不清事情的真相,继续等待那表面的陈规清除后再干,就会丧失获取成功的机会。
胡雪岩第一次帮助左宗棠从洋行成功借款筹措军费的事,就是一个乘势而动的绝好案例。
当时,清政府明文规定:严禁任何人代表政府向洋人借款。并且,在此之前,清政府也没有向洋人借款的先例。
有一次,曾是军机大臣首领的恭亲王奕就曾经打算向洋人借银1000万两用于买船,但所获圣旨却是:“其请借银1000万两之说,朝廷亦断无此办法。”
这个前车之鉴使一向办事果断的左宗棠也在向洋行借款这件事上犹豫不决,生怕朝廷不批准。为此,胡雪岩向左宗棠说:“有句成语叫做‘与其待时,不如乘势’,同样是向洋人借款,那时要办,断不会获准;而此时要办却极可能获准,这是形势使然。”
接着,胡雪岩分析了这次能够获准的必然性:
首先,洋人已看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收复东南地区的决心,这对洋人经商也有极大的好处。所以非常愿意借款给清廷。而恭亲王那次向洋人借债买船,这是与洋人争夺水运生意,即使朝廷允许,也会遭到洋人的拒绝。因此,朝廷大多数人不以为然,恭亲王也就打了退堂鼓。
其次,这时形势逼人,军务重于一切,眼下的要务是镇压太平天国,国库的空虚使朝廷也不可能断然拒绝洋人的贷款。
最后,左宗棠手握重兵,而且平乱有功,深得清廷的赏识,由左宗棠提出借款一事,分量自是不同凡响。
据此三点,胡雪岩断定,此次由左宗棠向朝廷提议和洋人借款一事,准能成功。
结果,正如胡雪岩所言,办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商人代表政府引进外国资本的事情。
在新旧交替的社会转型时期,这种看似时机未到,而实际上已经条件基本成熟的事情是有很多的。谁能看破虚假的表象,果断出手,乘势而动,谁就能抢占先机,获得成功。
与其待时,不如乘势。如果你已经看破了不成熟的表象,知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如果你不想失去机会,如果那种成功对你很重要,那么,你就果断出手,乘势而动,不要去等待那东风的来临——事实上,你正是那吹动号角的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