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2 思维定势

  2。1 概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头脑中在处理这些信息的时候,并不需要对每一条信息都坐下来想一想“我该怎么办”,而是能够“自动应答”。所谓“自动应答”,就是头脑在筛选信息、分析问题、做出决定的时候,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以前所熟悉的方向和路径进行思考,而不必另辟新路,这种熟悉的方向和路径就是所说的思维定势。所谓思维定势就是人们反复思考同类问题,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思维程序和思维模式,若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思维活动便会自然地沿着形成的思维程序和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心理学研究认为,思维定势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是过去的感知影响当前的感知。例如:

  让一个人连续多次看两个大小不等的球后,再让他看两个大小相等的球,他会感知为大小不相等。

  一个“1”组成的最大数是1;两个“1”组成的最大数是11;三个“1”组成的最大数是111;由于有了前面的思维模式,四个“1”组成的最大数很多人会感知为1111,而不是1111。

  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计算次数求得表中每行数据的答案,很多人会认为表中的计算没有问题,其实不然,前四行的算法和计算结果都是对的,尽管第五行的计算结果也是对的,但不满足题目的尽可能少的计算次数的要求,应该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A-C。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埃及军队连续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共进行了22次)的大规模军事调动和演习,以色列依靠美国的“大鸟”卫星,对埃及军队的一举一动了解得清清楚楚,10月6日,埃及军队进行第23次大规模军事调动向苏伊士运河集结时,以色列军方领导人由于已有前22次埃及的军事调动和演习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对埃及这次军队调动,以为不过是又一次军事演习罢了,没有做一点的战斗准备,甚至还放假让官兵去过犹太人的“赎罪日”节,结果埃及军队突然向以色列发起进攻,一举攻破以方耗资2亿多美元修筑起来的“巴列夫防线”,获得了震惊世界的辉煌战果。

  上述4个例子说明,人们反复思考和处理同类问题,在头脑中会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再遇到同类问题时就会按照以前处理这类问题的方式进行思考。

  人们处理问题的成功与否对思维定势起重要的强化和弱化作用,当我们采用某种思考方法而获得成功之后,这种思考方法并通过反馈得到加强,再一次碰到同类问题时就会不假思索地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处理问题。例如:

  美国早期设计的登月飞船上,都装有一个减速装置,用来减慢太阳能反射板的开启速度,那些飞船都是带有这种减速装置成功地飞上月球的。后来,在研制飞向火星的“水手4号”宇宙飞船时,科学家们嫌那种减速装置过于笨重,而且容易粘上油污,于是又重新设计了一种减速装置,但是新设计的减速装置经过试验并不可靠,经过多次试验改进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正当研制小组几乎绝望的时候,有位科学家大胆提出,是否可以不用减速装置。模拟试验证明这位科学家的建议是正确的,那个劳民伤财的减速装置,从一开始就是多余的,只不过以前多次成功的飞行强化了人们的思维定势,一直维持着减速装置存在的合理性。

  思维定势对人们思考问题显然是有好处的,它能使思考者省去许多摸索、试探问题的思考步骤,不走或少走弯路,大大缩短思考的时间,提高思考的效率,有助于我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人曾估计过,思维定势可以帮助人们解决每天所碰到的90%以上的问题。但基于思考以往同类问题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必然会对创新思考产生一种妨碍作用、束缚作用,使人难以跳出思维定势的无形框框,难以进行新的试探、新的尝试。所以,创新思考,无论是思考如何解决新碰到的问题,还是思考如何对老一套的问题按某种新的方式解决,都需要有新的思考程序和新的思考步骤,要突破思维定势,即在思考有待创新的问题时,要有意识地抛开头脑中以往思考类似问题所形成的思维程序和模式;要警惕和排除它对新的设想可能产生的束缚作用。

  自然界中有一种惯性,静止的东西你要推动它,必须克服大的摩擦力,费大力气;运动着的东西,就算费了大力气,也不能令其马上停止,需要一个减速运动的过程。这种强大的惯性同样也存在于新思维定势的建立和旧思维定势消亡的过程中。例如:

  我们经常使用的电脑和英文打字机键盘上,为什么将26个字母作无规则的排列呢?原来在19世纪70年代由于机械制造工艺还不完善,英文打字机键盘上的字母键在击打之后,弹回速度较慢,经常出现因为击键速度太快而使两个键绞在一起的现象,严重影响打字的速度。世界各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绞尽脑汁,但由于大脑思维定势的束缚,只能从“提高字母键的弹回速度”这一途径出发,一直未能找到解决办法。后来,有一名工程师在总结经验教训后,大胆突破思维定势,提出了通过降低打字员击键速度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思路找对了,科技人员很快就制定了打乱26个字母的排列顺序,将使用频率高的字母键分散在较笨拙的手指下的方案,于是,我们现在的键盘就应运而生了。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字母键的弹回速度早已不成为问题了,于是转变成了“键盘的排列顺序影响打字速度”的问题,为此,不少设计人员设计出了许多种更合理的键盘,但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了原有的键盘,因此,一直未能推广。

  从小小键盘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思维定势的建立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一旦建立后,就具有了极强的顽固性,它的改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往往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2。2 权威定势

  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权威,权威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实际存在的现象。人们对权威普遍怀有崇敬之情,这本来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种崇敬常常演变为神话和迷信。在思维领域,不少人习惯于引证权威的观点,不加思考地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一旦发现与权威相违背的观点或理论,就想当然地认为其必错无疑,这就是权威定势。例如,中世纪,《圣经》在西方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按照《圣经》上的说法,太阳是圣洁无瑕的,绝不会有“黑子”。有一次,一位传教士借助于望远镜看到了太阳黑子,他自言自语道:“幸亏《圣经》上已有定论,不然的话,我几乎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科学无禁区,这是科学发现的逻辑。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人们思维的封闭性,在科技领域却又形成一些禁区。然而,对创新者来说,如果一味迷信权威们划定的禁区而不敢越雷池半步,或将权威们的理论视为不可逾越的顶峰而止步不前,是不可能做出开创性的贡献的。例如:

  大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电灯时,输电网的建设因直流电的局限而进展缓慢。与此同时,乔治·威斯汀豪组织了一个科研班子,专门研制新的变压器和交流输电系统。

  爱迪生反对交流电的应用,认为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为了阻止威斯汀豪的创新,爱迪生花费数千美元组织了新闻、杂志和广告画,向外界宣传交流电如何可怕,使用它将会给人们带来多么大的危险。在威斯特莱金研究所,爱迪生召见新闻记者,当众用1000伏交流电作电死猫的表演。他还为此发表了一篇题为《电击危险》的权威性文章,表达了自己反对研究和应用交流电的观点。面对爱迪生这位权威,威斯汀豪没有迷信,对围攻交流电的宣传也不甘示弱,他竭尽全力为交流电的推广奔走努力,并且针锋相对地在杂志上发表《回驳爱迪生》的文章,对爱迪生的观点进行质疑。

  可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给威斯汀豪的事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这就是纽约州法庭下了一道把死刑绞架改为交流电椅的规定。对爱迪生来说真是天赐良机,他借着电椅大做文章,再次把恐怖气氛煽动起来,而受到这意外打击的威斯汀豪,在交流电的发展事业上一蹶不振。在这场角逐中,虽然威斯汀豪在大名鼎鼎的爱迪生面前处于劣势,但他并不气馁,始终坚信交流电的应用将给世界带来新的光明。

  不久,美国在芝加哥准备举办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400周年的国际博览会。作为会上的精彩展品之一就是点燃25万只电灯。为此,很多企业竞相投标,以获取这名利双收的“光彩工程”。爱迪生的通用电气公司以每盏出价13。98美元投标,并满怀希望能拿下这笔生意。

  威斯汀豪闻讯赶来,出人意料地以每盏灯5。25美元的极低价格与通用电气公司竞争。主办博览会的负责人吃惊地问:“你投下如此低价,能获利吗?”威斯汀豪坦然地回答:“获利对我并不重要,重要的要人们看到交流电的实力。”对威斯汀豪的抱负,人们将信将疑。

  国际博览会隆重开幕了,人们发现数万盏电灯在夜幕下光彩夺目,蔚为壮观。人们争先传颂,是威斯汀豪用交流电照亮了世界。望着无比灿烂的灯光,爱迪生这才低头沉思,并对自己的失误深感遗憾,同时也对后来居上的创新者表示十分的敬佩。

  假如威斯汀豪迷信权威,交流电绝不会迅速在社会上崛起,也不可能有威斯汀豪电气公司的辉煌。

  1。教育权威

  权威定势不是天生固有的,而是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逐步建立起来的。人从出生到长大,一直接受着这样的教育: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单位听领导的话,这种教育实际就是灌输权威意识。对于弱小而且无知的儿童,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不可抗拒的外在力量,这些力量构成了一个个的权威,这些权威们用一系列的“必须做……”、“应该做……”、“不能做……”来教育儿童。如果服从这些权威,儿童能够从中得到好处,而抗拒这些权威则注定要吃苦头。在有些场合,当后天教育与儿童的自然天性发生冲突的时候,儿童也会以各种方式加以反抗,但反抗的结果往往是以儿童的失败而告终,这从反面又教育了儿童:权威的力量是不可逾越的,只能无条件地遵从。于是,从不敢反抗到不愿反抗,进一步到根本想不起来去反抗……,如此久而久之,在儿童的思维模式中,由教育所造成的权威定势就最终确定下来了。

  2。专业权威

  由于时间、精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人的一生中,通常只能在一个或少数几个专业领域内拥有精深的知识,而对于其他大多数领域则知之甚少,甚至全然无知。为了弥补自己的无知,以应不时之需,人们不得不求助于各个领域内的专家意见,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按照专家的意见办事,总能得到预想中的成功,如果违背了专家的意见,总要招致或大或小的失败。如此久而久之,人们习惯了以专家的是非为是非,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专家不可能出错。在现实生活中,当两人发生争论的时候,也总是拿专家的意见为佐证。于是,在大家的思维模式中,专家就形成了权威,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思维屏障。例如:

  有一次,大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听讲的多数是研究部门的学者。罗素登上讲台,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问题:2+2=?,接着,罗素开始征求听众的答案。会场上鸦雀无声,他们心里暗暗琢磨:黑板上写的绝不会是简单的算术题,大哲学家可能发现了鲜为人知的哲学新观点。尽管罗素一再希望有人将答案告诉他,但是,听众中无人敢贸然作答。当罗素请台前一位先生谈谈自己的答案时,这位先生竟面红耳赤,支支吾吾地说尚未考虑成熟。罗素见状笑着说:“二加二就等于四嘛!”

  罗素的这一轶闻饶有趣味,这位崇尚创新的大哲学家并非故弄玄虚,而是幽默地告诫人们:过于崇拜权威会使人走上迷信,会束缚人的思想,扼杀人的智慧。在权威面前连简单的事实都不敢承认的人,难道还敢质疑权威,开拓创新吗?例如:

  日本的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成名初期,有一次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前三名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参赛,评判委员会交给他一个乐谱。比赛时,小泽征尔以名家风度全神贯注地指挥着,正当他激情所至、情绪高昂的时候,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不和谐的地方,开始他以为自己听错了或是演奏家们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新演奏一次,但仍觉得不自然。于是,他向评委会示意是否存在其他问题,可是在场的权威人士都说乐谱没问题。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他不免产生动摇:“难道自己错了?”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他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语音刚落,评判台上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考验指挥家们是否敢于质疑权威,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事实上只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能有新的突破,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的指挥家。

  3。权威定势的强化和泛化

  权威定势一旦在我们的思维模式中确立之后,就会由于各种因素而不断得到强化和泛化。例如,有一位科技专家在某项尖端技术的研究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于是电台、电视台、报社给予大篇幅的报道,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心中的权威性;马上有人请他参政议政、请他担任行政领导、请他出席非他研究领域的讨论会和谈论会,把权威不恰当地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而成了一切领域的权威。不管是权威的强化或泛化,都会助长思维领域内的权威定势。

  4。权威定势的利弊

  权威定势从积极的意义来看,它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不必事事都从头学起(或研究),而只要直接引用权威们所做出的结论即可。

  另一方面,权威定势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思路,由于在权威的鼻息下生活惯了,总是被权威牵着鼻子走,有意无意地沿着权威的思路向前走,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旦失去了权威,他们常常会感到手足无措。

  2。3 书本定势

  书本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是千百年来人类经验和体悟的结晶。应该说书本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有了书本,人们能够很方便地把自己的观念、知识和价值体系传递给下一代人,使得下一代人能够从一开始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不必要每件事情都从头开始。书本知识是经过头脑的思维加工之后所形成的一般性的东西,往往是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的归纳总结,是表示一种理想的状态,而不是实际存在的状况,因为现实世界的环境在不断变化。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书本所描述的知识、理论或某一件事,只不过是作者所提供的一种启发,我们可以从这个启发中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实践和经验,从而得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所谓书本定势就是在思考问题时,不视实际情况,不加思考地盲目运用书本知识,一切从书本出发,以书本为纲的思维模式。

  书本对人类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一般情况下,如果“读书破万卷”,往往就能做到“下笔如有神”。不过,由于书本知识反映的是一般性的东西,表示的是理想化的状态,与客观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处理问题时,如果忽视这种差距,不视实际情况,不加思考地盲目运用书本知识,那么书本知识为我们带来无穷多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不小的麻烦。例如:

  20世纪50年代初,美籍华裔生物学家徐道觉的一位助手,在配制冲洗培养组织的平衡盐溶液时,由于不小心,错配成了低渗溶液。低渗溶液最容易使细胞胀破,当他将低渗溶液倒进胚胎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时,无意中发现染色体溢出后的铺展情况良好,染色体的数目清晰可见。这本来可以找到观察人类染色体数目的正确途径,是意外地获得人类染色体确切数目的大好时机。可是,徐道觉盲目地相信美国著名遗传学家潘特20世纪20年代初在其著作中提到的:既然大猩猩、黑猩猩的染色体都是48个,可以推断人类的染色体也是48个。因此,他放弃了自己的独立研究,错失了一次荣誉本该属于他的重大发现。后来又过了几年,另一位美籍华裔生物学家蒋有兴,也采用低渗溶液处理技术,终于发现了人类的染色体不是48个,而是46个。

  《三国演义》中,“熟读兵书,谙熟兵法”的马谡在守卫街亭的战斗中,不听王平的劝阻,在山上屯兵,认为这样可以“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如敌兵截断水道,我军也可“背水一战,以一当十”。马谡的这些观点都能在兵书上找到依据,可白纸黑字的兵书与刀光剑影的战场毕竟是两回事。蜀军在被围后,不仅不能“以一当十”,反而“军心自乱,不战而溃”。最后,熟读兵书的马谡未能在战争史上留下一场经典之战,却因诸葛亮的“挥泪斩马谡”而“流芳百世”。

  到目前的信息时代,读书仍然是获得知识的最佳方法,但是,我们不应该成为书的奴隶,不能淹没在书本知识的海洋里而浮不上来,读死书、死读书,除了书上讲的,一无所知,不会处事,想不出点子,解决不了问题。读书主要的不是储存知识,而是运用知识,在经济知识时代下取得成功的人士,并不是他们的知识比别人多,而是他们能够把学到的知识正确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例如: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只受过很少的正规教育,也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思维敏捷,创意不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芝加哥的一家报纸在一篇社论中说福特是“无知的和平主义者”,福特得知后很生气,向法庭控告该报社恶意诽谤。在开庭审理的时候,报社的律师向福特提出了许多“常识性”的问题,以此来证明福特确实是一个“无知的人”。律师的问题大多是书本上的,对于受过正规教育的人来说,也确实是“常识性的问题”,比如:“美国宪法的第五条内容是什么?”“英国在1776年派了多少军队来美国镇压反叛?”等等。福特对这些问题有些不耐烦,气愤地对报社的律师说:“请让我来提醒你,在我的办公桌上有一排电钮,只要我按下某一个电钮,就能把我所需要的助手找来,他能够回答我的企业中的任何问题。至于我企业外的问题,只要我想知道,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获得。既然我周围的人能够提供我所需的任何知识,难道仅仅为了在法庭上能回答出你的提问,我就应该满脑子都塞满那些东西吗?”

  一般情况下,所受的正规教育越多,一个人的专业知识也就越丰富。在人类知识的发展史上,专业的划分越来越细,这种划分使得知识能够深入,由于长期从事某个专业,积存了大量的书本知识和实际经验,使得人的思维局限于某个专业之内,眼界过于狭隘,束缚了创意思维的发挥。例如,有一位年轻人,在一个偶然的场合遇到一位心跳骤停的病人,为了恢复病人的心跳,那位年轻人用水果刀切开病人的腹部,拗断两根肋骨,直接用手握住心脏挤按,终于把病人救活了。医学权威们在评论这件事的时候一致认为,幸好那位青年人不是医生,否则他不可能把病人救活。因为任何一位受过正规训练的医生,都绝不会想到用水果刀给病人开刀,医生首先想到的是,水果刀消毒没有?感染了怎么办?医生也不会用手直接拗断病人的肋骨。

  2。4 从众定势

  你骑着自行车来到一个十字路口,正好赶上红灯,尽管你清楚地知道闯红灯违反交通规则,但是,你发现周围的骑车人都不停车而是直往前闯,你也跟着大家一起闯红灯。这样一种跟从大众随大流,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别人怎么想,我也怎么想的思维模式就是从众思维定势。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为了维持群体的稳定性,就必须要求群体内的个体保持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首先表现在实践行为方面,其次表现在感情和态度方面,最终表现在思想和价值观方面。然而,个人与个人之间不可能完全保持一致,也不可能长久保持一致,一旦出现不一致,要么整个群体服从某一个权威,与权威保持一致,要么群体中的少数人服从多数人,与多数人保持一致。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行为准则逐渐超出个人行动的领域而成为普遍的社会实践原则和个人思维原则,于是,逐渐形成了思维领域的从众思维定势。

  不但人类有从众的倾向,其他群居类动物也有从众的习惯。例如:

  法国自然科学家法伯把一群毛毛虫放在一个盘子的边缘,让它们一个紧跟着一个,头尾相连,沿着盘子排成一圈。于是,毛毛虫开始沿着盘子爬行,每一只都紧跟着自己前边的那一只,既害怕掉队,也不敢独自走新路。他们连续爬了7天7夜,终于因饥饿而死去。而在那个盘子的中央就摆着毛毛虫喜欢吃的食物。

  1。屈服于群体的压力

  每个人都不免有这样一种本性,当你面临来自大多数人的压力时,就会不自觉地违背自己原来的意愿。例如:

  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找来7位大学生坐在一起,请他们判断7张卡片上的线段长度。第一张卡片上画着一个“标准线段”,其余的每张卡片上画着三个线段,其中只有一个线段A与“标准线段”长度相等,阿希要求大家找出其余卡片上的线段 A,并且按照座位顺序说出自己的答案。

  其实,7位大学生中,只有倒数第二位学生是蒙在鼓里的受试者,其余六位事先已经串通好的,他们的答案保持一致,但三分之二都是错误的,以此来测试那位受试者在多大程度上不受周围人的影响,坚持自己的正确答案。实验结果有33%的受试者屈服于群体的压力而说出了错误的答案。

  2。随波逐流没错

  许多人认为,一种看法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或者大多数人形成某种共同的看法,都是有根据的,也肯定经过了大多数人的思考和审查的,虽不见得一定正确,至少正确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既然这样,在自己还没有充分的根据提出不同的看法能够否定大多数人的看法时,采取从众的态度、接受众人的看法和做法是恰当的和明智的,也可以不犯或少犯错误。

  从众心理的形成,还常常与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相联系:从众可以不冒风险,对了皆大欢喜,错了大家共同丢面子;从众可以维持和谐的局面,避免发生分歧、争吵和斗争;法不责众,即使是犯了较严重的错误,由于人人有份,可以不受到追究。

  2。5 经验定势

  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经验的世界中,因为拥有了某些方面的经验,我们可以将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得井井有条。例如,品烟大师拿着香烟一看一吸,就知道它的产地和等级;老农抓起一把土一瞥一捏,就知道它适宜种什么庄稼;老工人一听运转的机器声音,就知道机器在什么地方出了毛病,这些都与他们所拥有的丰富经验分不开。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活动所取得和积累的经验,是值得重视和借鉴的,它有助于人们在后来的实践活动中更好地认识事物、处理问题。但是,个人的经验在内容上仅仅抓住了常见的东西,而忽略了少见的、偶然的东西。可是,在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环境中,总会有大量的平常很少见到的、偶然性的东西出现,如果我们仍然用以往的经验来处理,则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偏差和失误。

  例如,有位警察到森林中打猎,他靠近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隐蔽了起来,忽然,一只鹿跑了出来,这位警察立即跳出灌木丛,朝天开了一枪,叫道:“站住,我是警察。”警察在追捕罪犯时,首先鸣枪示警,这显然已在他的头脑中形成了极其牢固的经验定势,以至于对象发生明显变化时,大脑仍受这种经验定势的束缚,结果闹出了笑话。

  有一道简单的动脑筋题目:某位举重运动员有个弟弟,但是,这位弟弟却根本没有哥哥。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心理学家曾经拿这个同样的问题分别测试了100名高中学生和100名幼儿园的小朋友,结果出乎意料,高中学生答题的思维时间和答错率都超过了幼儿园的小朋友。对此的解释只能是,举重运动员“最常见的”是男性,高中生有这种“经验”,而幼儿园的小朋友没有这种“经验”,因而不受它的束缚。

  我们不能不注意和认识到,经验只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感性认识的初步概括和总结,并未充分反映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不少的经验只是某些表面现象的初步归纳,具有较大的偶然性。有的貌似根据和理由充分,实际上却片面、偏颇;有的只是适用于某一范围、某一时期,在另一范围、另一时期则并不适宜。由于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个人的经验,还是集体的经验,一般都不可避免地只适合于某些场合和时间。

  如果把跳蚤放在透明的广口瓶中,跳蚤会跳起来,并撞到盖子上,而且是一次又一次地撞到盖子上,经过多次的撞击后,跳蚤会调节它的跳起高度,不再跳到足以撞到盖子的高度。这时,当你打开瓶盖,虽然跳蚤仍在继续跳,但它不会跳出广口瓶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跳蚤有了前面多次撞到盖子的经验,形成了经验定势,并且适应这种情况,不再改变自己。

  经验能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但如果过分依赖经验,将会使大脑失去想象力,做出错误的判断。例如:

  三国后期,诸葛亮屯兵阳平,由于错用马谡,丢失了街亭要地,自叹大势已去,遂紧急部署退兵,身边只留下一些文官和二千余名老弱残兵。忽然,探子来报:司马懿率兵十五万,兵临城下。众人闻讯,无不失色。诸葛亮却镇定自如,他下令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焚香操琴,迎接司马懿的大军。司马懿率兵冲到城下,见到此景,料定其中有诈,遂命令退兵。他的儿子司马昭叫道:“父亲,诸葛亮因为身边没有军队,才故意装出这副样子来迷惑我们,我们应该马上杀进城去,将其生擒。”司马懿摇摇头道:“诸葛亮平素用兵谨慎,不曾冒险,现大开城门,城中必有埋伏,我若进兵,必将中他的计。”于是,魏军全部退去。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懿身经百战,若论带兵打仗的经验,比当时的司马昭丰富得多,但正是这些与诸葛亮多次交战的过程形成的经验,禁锢了司马懿的大脑,使他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而经验阅历与他相比差远了的司马昭却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可见经验丰富并不一定是好事。自1901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首次在瑞典颁发以来,两度获奖的只有玛丽·居里、鲍林、巴丁和桑格四位科学家。国外一些学者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们的研究也得到了与此相似的结论,他们发现,获奖之后,诺贝尔奖获得者们的创造性作品比获奖前减少了近三分之一。人们对此“怪”现象进行分析后,认为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获奖者的大脑为经验定势束缚而墨守成规,失去了创新能力。因此,经验定势会削弱大脑的想象力,造成创造能力的下降,这正是创造发明的大敌。

  2。6 突破思维定势

  2。6。1 突破思维定势的含义

  前面已经提到,在我们处理日常事务和一般性问题时,思维定势对我们有很多好处。然而,在需要创新时,思维定势不仅无能为力,相反还会起反作用。这就好比花盆为花的生长提供了许多优越的条件,能种出许多美丽的花朵来,但是,花盆难栽万年松,松柏必须突破花盆的限制才能茁壮成长。因此,突破思维定势就是指在思考有待创新的问题时,要善于主动摆脱原有的思维模式,将思路指向新的领域和新的客体。

  突破思维定势作为一种创新思考方法,在人们的创新活动中有着极大的价值。它有助于打破旧框框的束缚,有利于发挥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打开新的思路,产生许多出人意料的新思想、新方法。例如:

  有一天,曾国藩正在下围棋,一名士兵向他密报:侯春山即将造反。曾国藩听了大怒道:“你敢诬蔑长官谋反,罪不容诛。”立即命人将这名士兵推出斩首,自己仍旧下棋。

  侯春山听到这消息,马上来帐前道谢:“如果非公之明察,我被人诬陷了!”谁知,曾国藩又面露怒容,命令左右拿下侯春山,立即斩首示众。

  幕僚不解地问:“要是侯统领叛变是真的,就不该杀告密的人,现在又明知是诬告,为什么又杀了侯统领。”曾国藩笑道:“侯春山是从捻军投降来的,告密的人说的是实话。我早就想除掉侯春山,但兴师动众,胜负难料。如果直接召他来的话,又怕他起疑心,马上起兵反叛,只好先杀告密的人,诱他前来。”

  曾国藩突破常规思维,兵不血刃就杀了侯春山,同样,新的发明,新的创造,也常常是在突破思维定势的时候做出的。例如,根据常规思维,气割枪是不能切割混凝土的,可鞍钢气焊工人李本茂却发明了用气割枪切割混凝土的技术,他的这项创新,在许多重点工程中派上了用场。试想假如李本茂不突破思维定势,连想都不敢想,能有这么大的创新成果吗?同样,在工业生产中,按常规思路,铸铁是不能冷焊的,而我国的陈钟盛却突破了这种常规思路,创造了铸铁冷焊技术,为国家焊补了许多重大设备,一年就能为国家挽回2400万元的损失。

  另外,在当今市场经济中,随着竞争的越来越激烈,突破思维定势作为一种创新的方法,同样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

  日本有一家生产味精的工厂,销售量一直徘徊不前,厂里的职工为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了不少的办法,但效果不明显。后来,一位家庭主妇向他们提出了一条建议,厂家采纳后,不费吹灰之力便使产品的销售量提高了近四分之一。原来这家厂生产的味精是装在一小瓶子中出售的,瓶子的内盖上有四个小孔,顾客使用时,只需甩几下,瓶里的味精便通过四个孔掉进食物中。那位主妇的建议就是:在味精瓶的内盖上多钻一个孔!经这样的处理后,由于一般顾客在放味精时并没有精确的度量,只是大概地甩二三下,四个孔是这样,五个孔时也是这样,结果就在不知不觉中多出了近25%。

  在内盖上多钻一个孔,不需要渊博的知识,也不需要增加许多投资,不需要引进新的设备,可为什么其他人想不到,没有人提出来呢?这显然是因为自古以来,味精内盖上的孔都是四个的,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惯例,一种传统,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时间越长,这种思维定势的束缚力就越强,摆脱它束缚的难度也越大。这位家庭主妇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突破了这种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

  一天晚上,爸爸正在灯下读一本有趣的书,突然,儿子把电灯关了,但爸爸仍在继续读书,请问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根据突破思维定势的内涵不同可以有多种答案,例如:

  (1)借助烛光、月光———突破电的光源、室内光源的定势;

  (2)书上的字会发光、看计算机屏幕上的文字———突破书是被照明物体的定势;

  (3)看盲文———突破看书者一定是明眼人的定势;

  (4)看有声书———突破获取信息的感官的定势;

  ……

  2。6。2 突破思维定势的方法

  要突破思维定势只有充分认识思维定势的客观存在,弄清它们的类型、特点、根源及在创新过程中所起的副作用,我们才有可能主动去克服这些思维障碍,警惕和排除思维定势对寻求新设想所可能产生的束缚作用,从而自觉地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迈出创新过程的第一步。

  思维定势使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因此,善于转换视角,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等方法建立思维的多重视角,从尽可能多的角度来观察事物,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突破思维定势的方法。这部分内容将在第7章中详细介绍。

  一个人出生以来受到的家庭教育、各种层次的正规教育(小学、中学、大学)、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大学”教育,在思维的培养上更多地局限在层层推理的逻辑思维教育上,而形象思维的教育较少。所以,利用形象思维,大胆联想,大胆想象,也是对常规思维的一种突破。这部分内容将在第3章、第4章中详细介绍。

  人类的思维可以分为显思维和潜思维,我们平时所说的思维泛指显思维,思维定势也是针对显思维而言的。由于潜思维不像显思维那样容易受思维定势的束缚,因此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等潜思维的激发本身就是对思维定势的一种突破。我们将在第5、第6章中详细介绍。

  当然,除了上述创新思维方法能增强人们突破思维定势的能力外,还有以下一些做法也能突破思维定势。

  1。怪诞

  怪诞是新颖与新奇的代名词,发明者的思路总是别具一格,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跨越时间长河,令今古“聚餐”。例如,发明一种照相机,能拍20年后的“尊容”。

  (2)超距离移植嫁接。例如,一个人因喝卤水而生命垂危,怎么办?给病人喝豆浆。

  (3)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例如,蚂蟥吸人血令人讨厌,你能想到什么?在整形手术中,用蚂蟥吸淤血,可增加组织移植的成活率;断肢再植,用蚂蟥吸淤血可减少组织的坏死率。蚂蟥能分泌“抗凝结素”,可以延缓血液的凝固时间,由此想到生产抗凝结素。

  在拥挤的街道上,在人满为患的大商场内,能想到什么?1981年,美国科学家罗伊·伦德岗研制出了别出心裁的“地毯发电装置”。当人在地毯上行走时,地毯下面的杠杆就会被触动而带动发电机发出电来。更有甚者,沿着这一思路,德国的科学家竟然想到了把老鼠跑来跑去发出的能量也利用起来,他们利用老鼠吃饱以后需要不停地运动以消化食物的特性,让它们去转动一个直径为32厘米的金属转盘而产生0。03瓦的电能。

  2。幼稚

  幼稚是对既定规则、对已知世界的质疑和嘲弄。既有大胆的猜想和无拘无束的幻想,又有各种貌似愚蠢可笑、实则颇有创见的发明雏形。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思考有待创新的问题时,需要使自己的头脑“幼稚”起来,要像儿童那样,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管别人怎样议论、讥笑,总是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

  美国一家化学公司的技术人员在一起讨论如何才能比较容易地清除旧家具或墙壁上残破的油漆问题,大家查文献、找资料,先后提出了许多办法,都没有解决问题。其中有位工程师回忆起了儿时的情景:放鞭炮时,导火线一点燃,噼哩啪啦地响了一阵,裹在鞭炮上的纸被炸得“四处飞舞”、“片甲不留”。这时,他头脑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在油漆里放点炸药,当需要油漆脱落的时候把油漆炸掉呢?大家听了他的想法后都笑了,这不明明是小孩子天真幼稚的想法吗?而这位工程师并没有因为受到了大家的讥笑而放弃了自己的想法,他后来沿着这一条思路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试验,终于发明了一种可以加进油漆中的添加剂。把这种添加剂加到油漆里以后,它不会引起油漆发生什么质的变化,可是,当它接触到另一种添加剂时,便会马上起作用,而使油漆从家具或墙壁上掉得干干净净。

  儿童们会提出许许多多成年人所提不出来和根本想不到的问题:“天为什么那么高?”“海为什么那么蓝?”一个不满三岁的小孩问他的父亲:“人的脑袋为什么是圆的,不是方的?”问得当时在场的“大知识分子”们一个个谁也答不上来。一个低年级小学生对“愚公移山”产生了疑问:“老愚公为什么一定要从前面开一道门,要费那么大的功夫去挖那两座大山呢?开一道后门多省事呀?”这样的问题成年人能提得出来吗?例如:

  爱因斯坦住宅的附近住着一个11岁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同爱因斯坦逐渐熟悉后,常常跑去请教爱因斯坦数学问题,小女孩的母亲知道这件事后感到很过意不去,她连忙去向爱因斯坦表示歉意,爱因斯坦却回答说:“你不需要向我道歉,我从她那里学到的东西比她从我这里学到的东西更多。”这可能吗?这只是爱因斯坦的一种自谦之辞吗?看来不是。这当然不是说爱因斯坦可以从小女孩那里学到什么理论,而是指小女孩能提出一些对爱因斯坦大有启发的问题。孩子们提问题既没有各种成见的束缚,也不怕问题提得太简单太幼稚而被人耻笑。

  儿童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丰富的想象力,无拘无束的探索精神,无所畏惧的闯劲等,对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们的创新思维来说,都是必须具有的极其宝贵的基本素质。

  3。懒惰

  这里所说的“懒”是指行动上也许有点懒,而思想上并不懒的行为。懒惰是发明的温床,“懒”意味着爱简化,喜欢方便,意味着偏爱代用品,热衷于自动化;人“懒”意味着物勤,机器勤;全局“懒”意味着局部勤;形式上“懒”意味着实质上勤。例如,系领带费事,就想到发明“一拉得”,更进一步想到在每一件衣服上都带领带;懒得动手开门和锁门,想到发明“声控锁”;懒得用梳子梳头,想到发明“静电梳头法”。

  偷懒为什么能导致创新呢?

  首先,偷懒心理可以形成一种创新的动机。心里琢磨着和勤快一样收获,但又不想多出力气、多劳心神,于是就会寻找改变当前生产工作方式的“偷懒”办法,而那些只会按传统方式工作的所谓勤快人,尽管不想偷懒,却也缺乏创新的冲动和企盼。因此,琢磨偷懒是以偷懒作为启动创新的驱动器。例如:

  爱迪生的某些创意就源于偷懒,当年,他在电气公司做工时,为了偷懒睡觉,减轻值班时的劳神之苦,研制出定时报音器,它能间隔一定的时间,自动发出线路一切正常的运行信号。这样,爱迪生值班时,既能睡觉又能和其他人一样赚钱,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以懒代勤的办法并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想偷懒,就得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实践,以便找到某种“懒办法”。因此,琢磨偷懒并非叫人学懒,恰恰相反,它是一种为懒而勤的激励创新举措。例如: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某牧场的牧羊童约瑟夫,小学毕业后,由于家境困难,无法继续升学,只好替人放羊。眼看着同学们都升学了,小约瑟夫也暗下决心:我也得想个办法来读书。于是,约瑟夫一边放羊一边读书,由于当时牧场的放牧栅是用若干根支柱和横拉着的铁丝围成的,当约瑟夫读书时,牲口常常撞倒放牧栅去损害农作物。每次发生这种事时,老板就冲着约瑟夫咆哮:“混蛋!不准偷懒,好好给我看着羊,不准看书,放羊要什么学问?”

  约瑟夫既要放羊又想看书,便不得不琢磨“偷懒”的对策。为了寻找“懒办法”,约瑟夫开始观察,看羊群是怎样冲破围栅跑出来的。结果发现利用蔷薇做围墙的地方,尽管脆弱,但是从来没有被破坏过,而被冲破的是那拉着铁丝的地方。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他疑惑地观察蔷薇,发现蔷薇上都长着刺,这一发现,给约瑟夫很大的启发:要是在围栅旁都种上带刺的蔷薇,羊群就老实了。于是,他砍来一些蔷薇枝条插了起来,但是,当他望了望几十米的围栅时,不禁心灰意冷。照这样干下去太累,而且等到全部蔷薇长成时,至少需要四五年时间,谁愿意当这么长时间的牧羊童呢?

  还必须想其他“能偷懒就偷懒的办法”,当他下意识地敲了敲放牧栅上的铁丝时,忽然一个“懒”主意浮上心头:“能不能用细铁丝做成带刺的网呢?”于是,他找来铁丝,按照“铁蔷薇”的创意动起手来,他把细铁丝剪成5公分长的小段,然后缠在铁丝栅上,并将细铁丝的两端剪成尖刺,待一切工作完成后,为了检验新办法的效果,约瑟夫故意躲起来观察,发现像往常一样,羊把身体贴靠到放牧栅上想把它推到,但很快就避而远之了。

  小约瑟夫不仅可以偷懒看书了,而且因为发明“不用看守的铁丝网”而受到牧场主的赞扬,并申请了发明专利。

  4。外行

  懂行人不一定能提出最佳构想似乎有点不可思议,然而,细一分析,此言颇有道理。因为内行人有许许多多本行的框框,而外行人对他人的本行懂得少,故框框也少。大数学家希尔伯特曾有一段妙论:“为什么在我们这一代,爱因斯坦说出了关于空间和时间的最卓识、最深刻的东西?因为一切有关空间和时间的哲学和数学他都没有学习过。”从外行人框框最少的意义上去理解这段话,我们可以说,爱因斯坦的出类拔萃之处,恰恰在于他没有一般内行人所具有的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固定观念。

  内行人有许许多多本行的框框,所以思维会出现“饱和”现象。要想突破旧框框、创立新理论,需要借助外行人或外行观念的一臂之力,以便打破“饱和”状态。例如:

  曾获诺贝尔奖的固体物理学家巴丁,在解决低温超导问题中遇到困难时,他请来了两位外行人———一位不懂低温技术的库珀,另一位是尚未涉足科学研究的年轻研究生施里弗。这两位外行人都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前者用其所精通的量子场论解决了超导机制,后者则用其所精通的电子对概念使B·C·S理论最终得以建立。

  “傻瓜相机”的自动聚焦为人们照相带来了很多好处,而这“自动聚焦”功能却曾是一件令广大科技人员头疼的事。因为一提到自动聚焦,科技人员便想到了用电动机来驱动镜头,而要在照相机中安装电动机,照相机的体积不可能很小。后来,一位非电气专业的科技人员提出了用弹簧代替电动机驱动镜头的新设想,这一突破思维定势的新思路的提出,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不久就制造出了各种各样小型、甚至超小型的“傻瓜相机”。

  可见,在发明创造的方案构想阶段,外行人是大有潜力的。同时也给内行人一个重要启示,在方案构想阶段暂时跳出“内行圈”扮演一次外行人。

  现实生活中,外行人的发明也不少,例如,圆珠笔是匈牙利印刷校对员拜罗发明的;假肢是法国理发师帕雷发明的;显微镜是荷兰商人列文虎克发明的;气球是造纸工人蒙戈菲尔兄弟发明的;航海天文钟是英国木匠哈里森发明的;引起地质学革命的大陆漂移说是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并论证的。

  §§第2篇 创新思维原理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