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九节 你给哪个乞丐钱

  一

  昨天开车出门,路口照例有乞丐,照例在危险的车流中讨钱。在红灯变绿之前的短暂时间里,我必须再一次决定,给还是不给,给谁,不给谁?

  理性告诉我应该不用给,因为这些乞丐多数都不是真正最缺钱的人,如果说缺钱,也不过是因为家里要盖楼房缺少装修钱。但是看到他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虽然也许是装的,或者至少是夸张的,一点不给总不合适。

  下一个问题是:给谁?

  车窗边一共三个人:一个老妇,微微驼背拄着拐杖;一个小女孩,瘦瘦小小大约也就是七八岁的样子;还有一个衣衫整齐的十八九岁的青年——他为什么要乞讨?看他胸口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考上了名牌大学,但是家庭贫寒父母生病有万元外债等,一时间也不能细读。

  如果是你,在红灯变绿的短暂时间内,你给谁?

  还有,你为什么给这个人?

  如果时间足够长,我们就可以仔细思考,但是时间很短的时候,来不及思考,而且为了一两元钱也不值得我们花费很长时间去思考。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许会随便给了谁。但是心理学家认为,看起来是随机行为的背后,也都有一个不随机的原因,我们的潜意识会替代我们的理性在这个时候给出一个决定。而在刚才这种情况下,最可能影响我们的选择的是一个叫做“移情”的心理现象。

  如果你选择了给老妇,你也许会给出一些理由,比如,小女孩很可能是被拐来的,如果给她钱则等于鼓励那些背后的坏人;青年人很可疑,为什么他不寻求助学贷款或让学校帮助……但是真正的理由很可能是:乞讨的老妇让你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你不会忍心让自己的母亲这样做,所以也不愿意看到一个和你母亲年纪相仿的老人这样辛苦。而你之所以格外容易想到母亲,说明你很可能和母亲的关系中有一个未解的情结。

  如果你选择了小女孩,很可能你想到了自己的孩子,想到了孩子的委屈。如果你选择了那个青年人,那你一定在“上大学”方面有一个情结,也许你自己当年没有考上大学,现在虽然很成功,但是心里对没有上成大学多多少少有些遗憾。

  老妇不是你母亲,女孩不是你女儿,青年人更不是你自己。理性知道这些,但是感情不知道。而真正影响你的决定的,更多的是你的感情。

  因此,如果善于利用移情中的这种感情力量,我们就可以让自己或者别人去做一些利他的事情。

  二

  我想,孟子深知这一点。因此,他提出一个原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也就是说我孝敬我的老人,“以及人之老”就是一种移情。“幼吾幼”,也就是我喜欢自己的孩子,“以及人之幼”就是一种移情。人把对自己的父母子女的爱推广到别人的父母子女身上,这并非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而是一个情感扩展的过程。这种心理的作用很小的时候,能够让我赠与乞丐一元钱;在很大的时候,能够使一些善良的人去把孤独老人接到家里当作父母赡养,能够使一些善良的人收养他人的甚至敌人的孩子,能够使有权力的人去做有益于天下百姓的事情。

  孟子试图说服梁惠王行仁义时,梁惠王用真小人的坦率告诉孟子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则回答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也就是说,只有贪财的人最知道财富的宝贵,如果能推己及人,能让百姓也满足自己富有的欲望,那么,这正是一件好事情。

  梁惠王还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而孟子的回答也是一样,“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你喜欢女色,百姓也是一样,所以正是好色的人才知道男女之情的可贵,如果能够因此想到帮助别人,让“内无怨女,外无旷夫”,这也同样是一件好事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并不是一个对人性的观察和解说,而是儒家的一个心理设计,我称之为“推己及人策略”。其目标是扩大人的爱心,使人能把局限于亲人中的爱心,不论是爱父母、爱子女、爱财富还是爱美色,扩展为一种更博大的更广大的爱心。并从而使人能做出利他的行为,使整个社会中有更多的爱。某种意义上,这个方法可以看作是一个广义的心理治疗策略,通过这样的策略可以使原来心胸狭窄的人心胸更博大,感情更无私,人性可以展露出更为璀璨的光辉。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同意这是一个有效的心理策略。陶渊明给儿子送去一个仆人,顺便写了一封信告诉儿子说:“彼亦人子矣,宜善视之。”这正是一个策略成功的案例,因此传为佳话。

  不过,这样一个小事情能够传为佳话,正说明并非所有人都能看待别人的孩子如同自己的,并因此善待别人的孩子。陶渊明切切叮嘱,也许恰恰是因为他担心儿子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在心理咨询中了解到,没有什么策略是完美的,任何策略都有其局限性。“推己及人”策略也是一样。有局限性的策略依旧可用,并不需要因此而推翻,但是,对局限性进行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使用这个策略。可用时用,不可用时则不用,需要调整后用则调整后再用。如果把孟子的策略当作天下真理,任何情境下都拿来滥用,则效果必定堪忧。

  作为心理学家看,这个策略的使用,首先是一个人确实“老吾老”。这个前提不具备的时候,推己及人的策略是无法使用的。“好货”、“好色”都是比较容易的,用现代的话说就是,金钱美女谁不喜欢。但是,是否每个人都很孝敬自己的父母,对父母有浓厚的亲情,这可就难于保证了。如果家庭中一向和谐还好,如果家庭中亲子冲突很大,父母和孩子之间有怨恨情绪,则移情的结果只能是“怨吾老以及人之老,烦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对自己父母孩子的不满,无形中转移到了别人身上,这样不仅无助于利他行为,反而会带来原因不明的人际冲突。

  现实世界中,这种怨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事情比比皆是。电影《新警察故事》中,几个孩子到处犯罪,甚至杀死警察,最后发现其中领头的孩子正是某个警署领导的儿子。因为那个父亲对待自己儿子过分粗暴,使儿子内心中产生了对父亲的仇恨。不敢反抗父亲,于是儿子就以犯罪和袭警来发泄仇恨。这也是一种移情,只不过是仇恨的移情。一般生活中这样严重的消极移情固然不多,但是,因为怨恨父母所以和老师作对这类的移情却随处可见。

  当然,在儒家的设计中,认为这个问题并非难于解决。因为按照儒家的说法,儿童依恋父母是天性,而那种不爱父母的孩子都是天性被扭曲者。这也就是儒家之所以最重视孝道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希望这个“推己及人”的策略能建立在“天性之爱”的坚实基础上。如果有人连爱父母的天性都丧失了,我们就必须先把这个天性恢复,随后的一切就都可以进行了。专从理性看,我也承认孩子依恋父母的确是人的天性,而且对父母之爱也的确是人一生中爱的最初形式。但是在实践中,让许许多多已经在亲子关系中产生了怨恨的人,恢复对父母最早的单纯的爱,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有些人甚至对自己的爱都已经千疮百孔,更谈不上爱别人了,对这些人来说,使用这个策略更加困难。

  三

  还有一个问题恐怕更困难,就是如何能调动或恰当调动这种我们需要的移情。看到一个老人需要帮助,也许我会想:“这个老人有些像我的父母,我愿意父母能够得到帮助,所以我去帮助一下他吧。”但是我也可能会想:“他又不是我的父母,轮不到我管,我还是先管自己的父母好了。”儒家思想里并无很系统的方法,能让人更多地想前一种想法。

  再有,有时我“老吾老”和“老别人之老”之间是有矛盾的。如果我父亲和别人父亲吵架了,而我对自己的父亲很好,那我就不大可能在看到他们吵架时,想到“他也是别人的父亲,别人也不希望父亲受欺负”。我越是爱我的父亲,越有可能对敢于和我父亲发生争吵的人发怒,因此,我不但不会关心那个“可恶的老家伙”,反而愿意和我父亲一起,对那个老家伙迎头痛击,让他尝尝失败的难受滋味。

  我们容易移情的对象,必须和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亲人比较类似。因此,借助移情而利他,也比较容易帮助这些类似于我们的人,而难于帮助那些和我们差异比较大的人。亲人得癌症死去,悲伤的家人会捐钱给癌症研究基金,而往往不会捐钱研究禽流感的治疗。这当然也没有关系,不管帮助谁都是助人,只怕的是助某些人的同时也许会有损于他人。

  《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在用人上十分严谨。在审查担任各路按察使的人选时,每当看到名单上有不合格的人,便一笔勾之。有一次,旁边的一位大臣劝他说:“一笔勾之甚易,焉知一家哭矣!”范仲淹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旁边的这位大臣,何尝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因此,想到别人不幸失去官职,“一家哭”的痛苦场景,不由得不心生戚戚焉。而“一路哭”的平民百姓和这位大臣相似性很低,大臣不容易想象他们的生活,因此,才会推己及人,不愿意轻易剥夺不称职官员的职位。范仲淹自己幼年生活贫苦,才更容易想到百姓的悲苦。中国“官官相护”的恶习,未必不是因为这些贪官们有推己及人的利他精神。

  四

  如果这还不够麻烦的话,我们还有更困难的问题。有些人的心理,更不是孟子之流单纯的人所能想到的。就算我们能够做到“老吾老、幼吾幼”,或者“贪吾贪、色吾色”,但是有些人就是不会移情到别人身上。有些人就是“我自己享受的快乐,就不愿意别人享受;我不愿意自己受的苦,却未必不愿意别人受”。孟子曾经问齐宣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宣王说,和别人一起快乐比自己快乐更快乐,和多数人一起快乐比和少数人一起快乐更快乐。这倒是很符合孟子的观点,不过,事实上未必尽是如此,独乐乐有时会超过与人乐乐。因为通过比较自己和别人的生活,独乐乐的人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比别人的更好,这样会在本来的幸福感上,增加一种“感到自己比别人更好”的特殊快乐,而在别人都快乐后,我的这个快乐就没有了。在当初大家都没有自行车的时候,我有了自行车,而后来大家纷纷买自行车的时候,我分明没有感觉到更快乐,相反还有些失落。追求时尚的女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自己的新时装是独此一件的,绝对不希望别人也像自己一样快乐。退一步说,就算只能和大家买一样的名牌手袋,也是“与少乐乐”胜过“与众乐乐”。心肠更狠一点的人,更会希望看到别人的不幸福,因为别人的不幸才可以反衬自己的快乐。“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到处追杀敌人,抢夺他们的土地财富,听着他们的妻儿哭泣”,成吉思汗的这段话,分明是和孟子唱反调。欺男霸女、横行街市,如果你硬说这不是一种快乐,高俅的儿子首先要不答应,成吉思汗先生也必然要反对,就算你能驳得高衙内哑口无言,却也未必能让成吉思汗先生心服口服吧。

  说到这里我不妨再引用一些心理学结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性格中本来就有一个差异,那就是有些人更容易体会到别人的感受,而有些人对别人的感受不敏感。心理学家艾森克的人格研究中,发现了一个“精神质”维度,这个维度测量高分的人,就是对别人的感受不敏感。而在更近的西方心理学的“大五”人格特质研究中,类似的维度是“随和/不随和”,有不随和特质的人也是对别人的感受不敏感。

  孟子显然是一个“低精神质”、“高随和性”的人,这类人对别人的感受能够更容易“感同身受”。因此,如果他们看到别人受苦,自己就会感受到不舒服,从而内心中有一种驱动力,希望能解除别人的痛苦,随即让自己的不舒服也得到缓解。对于这些人来说,助人就是助己,爱人就是爱己。对于他们来说,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很容易的,因为,当他们看到别人家的老人有困难时,他能够很容易感受到那个人的痛苦,随即就可以联想到自己所爱的父母长辈。而相反另一些人,看到别人家的老人有困难时,感受不到对方的痛苦,所以也没有多大的驱动力去伸出援手。对这些“高精神质”的人,我们就应该采用法律约束等其他的策略了。

  假设有个孟子信徒说服高衙内:“你好色,应该想到林冲也好色,你不应该抢他的老婆。”

  高衙内:“我正是按照孟子的教导做的,‘与民同之’,我要和林冲同享这个女人。”

  “你这样做,林冲会很生气,你虽然快乐了,林冲不快乐,不如你另找女人,让林冲保有自己的老婆,这样大家都高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我就是喜欢林冲的老婆,林冲高不高兴关我什么事?谁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就喜欢看林冲不高兴,看着他不高兴但是拿我没有办法,我才能感觉到我的地位,我才快乐。”

  五

  还有一种情况,就算我更喜欢“众乐乐”,但是当资源有限,有些人觉得你有了我就没有的时候,或者你多了我就少了的时候,或者我就是贪多不厌,想要独占的时候,也就顾不得别人了。而人的贪心一旦大起来,什么时候是个够呢?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三国后,接受了另外两国的嫔妃,后宫人数达到上万人,以至于只好乘羊车“信羊由缰”,羊停在哪个嫔妃房前就去哪里。按道理来说,一个男人就算再怎么神勇,也不需要这样多的女性,但是,身体不需要的贪心需要。对人的贪心来说,“资源”永远是有限的,很多人也就不可能“推己及人”了。

  说到底,世界上没有医治百病的良药。推己及人策略最适用的对象只是这些人:他们本来就有爱心,只不过爱心局限于亲友和自己;有能力感受别人的感受;并非处于资源很缺乏时,并且贪心得到了克制;而且他们的亲人并非正在和别人发生冲突。在这样的情况下,身边的人做一做“孟子说梁惠王”的事,还是有用的。如果不是这样的情况,那么,还是另想法子的好。否则,你会被人笑话的。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