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节 能料事未能料人的刘伯温

  议废明王,理清大计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统帅的一支红巾军,先后占领了诸暨、衡州和处州,随后又次第拔除了东南一带元军的一些孤立据点,元朝在浙东的军事力量已被清扫,浙东地区大部获得平定。雄心勃勃的朱元璋,极力搜求各地知识分子、知名人士,希望他们出来辅助自己的事业,帮自己扩充地盘,稳定社会秩序。刘基,字伯温,在浙东很有名望,自然被列入邀请之列。但朱元璋几次派人礼请他出山,他都是好言推托。当胡大海攻下处州,再次厚币礼聘时,刘基仍是婉言谢绝,不肯依附。后来,处州总制孙炎写了一封几千字的长信,反复申明利害,讲明对他们不算旧账,只要他肯出山,不但可以保全身家性命,还可做官办事,一齐治理天下。与此同时,刘基的亲朋好友也写信催促,劝他应聘。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刘基终于决定去应天府(今南京),观察朱元璋对自己的真实态度。

刘基到应天不久,就受到朱元璋的接见。朱元璋用上宾之礼接待了他,又命有司修礼贤馆让他住进去。刘基见朱元璋诚心诚意,自认为遇到了明主,马上呈上时务18策,内析内外形势,详陈灭元兴邦、扫除僭乱的大计方针。朱元璋听后大喜过望,当即把他留在身边参与机密谋划,尊称他为“老先生”、“汉之张良”。

刘基长期以来的愿望终于实现,他的政治军事才干也得以施展。于是他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帮助朱元璋征东平西,走南闯北,逐鹿中原,干出了一番震天动地的事业,成了朱元璋智囊中的中心人物和忠心耿耿的谋士。

1361年正月,朱元璋在金陵中书省设座,遥拜小明王,刘基独傲立不拜。朱元璋问其故,刘基说:“韩林儿虽是韩山童(红巾军重要首领)之子,但自身并无建树,只是一个牧童罢了,且他姓韩不姓赵,却诡称宋裔。宋亡已久,人心不归,何必要假借前代年号?大丈夫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摆脱别人的牵制。如果继续尊他的名号,将无以自立。”朱元璋当时未作什么表示,但他已深受刘基的影响。后来因救韩林儿而差点被陈友谅趁虚打入,才越加相信刘基的话。最后,朱元璋干脆杀了韩林儿,自树一帜。

元末,农民起义军群雄并起,虽各怀异志,但在表面上,都以侍奉起义先驱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即小明王)为号。朱元璋在羽翼未丰之期,接受韩林儿的封爵,奉其为主,其目的是为了不招人眼,从而把元兵的矛头都指向了韩林儿、陈友谅等人。他这样做,确实为自己赢得了发展的时间。但随着形势的推移变化,朱元璋已具备了夺取天下的实力后,再尊奉韩林儿,显然只会束缚手脚,对自己有害而无利。

作为一个政治家,刘基虽然也知道朱元璋尊奉小明王乃虚伪之举,此时他已敏锐地认识到,现在已是踢开小明王的时候了。因此,他果断地先于他人向朱元璋挑明此事,让朱元璋尽快决断。

当然,朱元璋也早有此意,只不过因各种原因引而未发。此时,他自然很乐意地接受了这一建议。这样,朱元璋在群雄之中,率先摆脱了小明王的牵制,完成了独立。这对他彻底成就大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仁政严法,稳定国势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正式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定都南京。李善长、徐达由相国改任左右丞相,刘基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在朱元璋登基大典上,太史令刘基代替大明皇帝宣读祝文;在策封勋臣时,刘基奉册宝宣布皇帝命令。

经过几十年群雄角逐的战乱,生民涂炭,国家凋蔽,百姓困顿,急需休养生息。为了迅速安抚民众,朱元璋又向刘基询问为政治平之道。刘基说:“霜雪之后,必有阳春。如今国威已经树立,宜渐渐济之以宽大。因为生民之道,在于仁爱,在于以仁心行仁政。宋元以来,法制名存实亡,宽纵日久。现今应当首先整顿纪纲,颁示法典,然后仁政才可付诸实施。”他帮助朱元璋审理开释了一批积年未决的冤案,给这些人平反昭雪。一次,太祖由于晚上作了一个梦而要借梦杀人,刘基问明原因后说:“刑,威令也,其法止于杀,而生人之道存焉。皇上晚上的那个梦,是国家将得士得众的征兆,应该停刑以待。”刘基借说梦而制止太祖滥杀无辜。但也真巧,三日后,海宁宣布归降朱元璋。太祖闻讯后大喜,认为刘基的招数真灵验。从此以后,朱元璋将重大囚犯都交由刘基审理,刘基尽量从宽处理,以笼络、安定民心。

另一方面,他请求振肃法纪,立法定制,既制止纵罪,又严禁乱捕监杀。朱元璋下令实施他的提议。很快,刘基拟定明律令,成了明朝后来立法的基本依据。洪武三十年所颁布的《大明律》就是在它的基础上修订完善的。

洪武元年(1368年)夏历四月,在北伐中原获得占领山东、河南的胜利之后,朱元璋由应天(南京)去汴梁(开封),大会北伐诸将,研究战局和部署攻下元大都的步骤,留刘基和李善长做南京留守。刘基这时的官职是御史中丞,负责纠劾各级官吏中的非法违禁行为。刘基认为宋、元两朝末期,由于纲纪不严以致丢失天下,因此,要求各御史官对违禁行为,要仔细查处,不管犯禁的人权势多大、官职多高。那些宿卫朝廷的宦侍近臣如果犯法,他总是先报告皇太子然后绳之以法。他的严格执法令众臣属谨小慎微。恰在这时,李善长的亲信、中书省都事李彬犯法当斩,李善长出面为他求情通融,刘基铁面无私,冒着风险,没有理睬李善长的说情。由于事关重大,刘基按照正常规定向朱元璋做了书面报告,等批准后马上就把李彬杀了。但是,这件事却带来了李善长的嫉恨。李善长原是朱元璋举事不久收用的幕府书记,元璋称吴时的左相国,称帝后的左丞相,在朝廷中一直位列第一。杀李彬后,李善长蓄意报复。后来,刘基终于架不住李善长的百般陷害,主动告老还乡。

如果说刘基因于严格执法而得罪左丞相李善长是“失策”的话,那么他这种“失”,也是为国势稳定和黎民得利之“大得”而“失”的。为大得而不计小失,正是一种大智的表现。刘基的这种行为,是值得赞赏和肯定的。

固辞相位,归隐青田

李善长在明朝开国之后,因其功劳被任为左丞相,封韩国公,位居群臣之首。但随着权势的日重,李善长渐渐大权独揽,大有架空朱元璋之势。

朱元璋深恶李善长之专权,意欲废其相位,询问刘基相位人选。刘基对朱元璋说:“善长是对建国有大功的元勋,德高望重,深得众将爱戴,他能调和诸将,故不宜更换。”

朱元璋说:“他几次要谋害你,你为何还替他说话?我看还是你来当丞相吧。”

刘基知道在李善长的淮西集团当权的状况下,他是站不住脚的,所以,连连辞谢说:“换顶梁柱须要用大木,如用捆起的若干细木代替,要不了多久,就会被房子压垮的。”

朱元璋又问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等人如何?虽然刘基与杨宪交情很好,却没有因此说好话。他评论说:“杨宪虽有相才,但器量不够,当宰相者要‘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万万不可义气用事。”至于汪广洋,刘基说他心胸偏狭怕比杨宪还厉害。他评论胡惟庸,说胡若为相,好比驾车,他非但驾不好车,甚至会弄坏辕木。

品来论去,朱元璋最后说只好由刘基任相了。但刘基却一再说明自己的缺点,说他嫉恶如仇、性格偏激、脾气急躁,受不惯繁文缛节,深恐辜负了皇上的恩典。并说目前这几个人,实在没有很合适的丞相人选,但天下之大,何患无才,只要下功夫寻找,就一定能找到合适的人选。

朱元璋最终还是觉得刘基过于苛求,求全责备,没有听从他的劝告,任用了杨宪、汪广洋、胡帷庸为相,结果正如刘基所料,都出了问题。

洪武三年(1370年),刘基任弘文馆学士,历史上弘文馆是藏有众多文献图书的地方,弘文馆学士掌管校正图籍,教授皇家贵族子集经史。在朱元璋给刘基的诰命中,朱元璋回顾刘基建国前的业绩时说:“朕亲临浙右之初,你等响应朕之正义之举,及至朕归京师,你等即亲来辅佐。当此之时,括苍(处州)之民尚未完全归顺,及至先生一至,浙东形势便彻底平定下来。”言之下意,希望刘基在弘文馆中进一步发挥政治影响。

同年十一月,统一中国北方之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大封功臣。刘基被封为诚意伯,授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政大夫、上护军。

但此时,由于刘基在严格执法中杀掉了李善长的亲信李彬后,在朝中颇受李善长一派势力的排挤。他自感在朝中无法自在立足,并且也感到自己也很难再有什么大的作为了,遂再次向朱元璋上告退书,决意归隐家乡青田。

刘基回到家乡,每天除游山玩水,谈情说性,吟诗作文,抒发感受外,还喜欢与乡人饮酒弈棋,评品字画,与儿童谈天说地,嘻笑玩耍,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把自己放在普通百姓的位置。享受着逍遥出世,超然物外,摒除世间荣辱,超脱尘世的情致。

有时,他与樵夫渔父聊天,谈论山中的趣事,水中的雅兴。有时他又与野老桑农一同散步,大谈养生之道。但从来不讲自己以前的功名与战绩,也不喜欢别人提及。如果有人想阿谀几句,肯定要遭到他的冷遇,甚至被拒之门外。因此,认识他的人都不呼其职位名,不认识他的人还以为他不过是一位不闻世事的普通隐士。

青田县令早已仰慕刘基的才学,听说他回乡了,多次求见,刘基或干脆不见他,或婉言谢绝,对县令提供的种种照顾也不接受。

刘基与达官贵人断绝往来,自甘淡泊,在乡间平静地过了一段自由自在的隐士生活。

刘基的归隐显示他的非凡睿智。在其后,朱元璋遍杀功臣,以庆功为名,在庆功楼上火烧大臣,另外,在胡惟庸案、蓝玉案中也大开杀戒,大小功臣被戮者不计其数。这证明了他防患于未然的先见之明。虽然刘基也在后来被胡惟庸毒死,但毕竟是死于无法预料的小人的卑鄙伎俩中,而并没蹈于那种“兔死狗烹”的命运。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