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八节 寇准雷厉风行干大事

  一言而定太子

寇准从外戚、宦官、权臣这三种在历代王朝曾经控制朝政,危及皇权的因素出发,为宋太宗谋划太子人选定立标准。这既符合宋太宗巩固皇权的目的,又解决了继承人的问题。

宋太宗晚年身体欠佳,朝中大臣冯拯等人上疏劝他早立太子,他却勃然大怒,把上奏之人贬到岭南。其实,确立太子一直是太宗晚年的一块心病,只是因为儿子太多,且品德才学良莠不齐,身边又没有一个特别信得过的大臣可以商量,所以在确立太子问题上迟迟未决。寇准从青州被召回身边后,太宗觉得这位耿直果敢的年轻大臣对大宋王朝一片赤心,是最可信赖的,他就把寇准叫到身边,询问他立储之事。

寇准思索了一会儿说:“陛下替天下人选择君主,不可以跟妇人谋划,不可以跟宦官谋划,也不可以跟近臣谋划;希望陛下自己选择在天下人心中有威信有名望的人为太子。”

大宗皇帝迷惑不解地问:“为什么不可以和妇人商量?”

寇准郑重地说:“陛下知道平定诸吕的故事吧?刘邦死后,皇后吕雉执掌朝政,重用外戚。惠帝死后,吕雉让她的侄子吕产、吕禄等当上了南北军的将军。这样,吕后和诸吕就控制了军政大权。吕后刚死,诸吕集团企图夺取西汉皇位。当时西汉老臣陈平、周勃为了挽救朝廷,联络刘氏王侯的军队,迫使诸吕交出兵权,杀死吕产。随后,陈平、周勃拥立刘邦的儿子刘恒为帝,就是汉文帝,这才保住了汉朝天下。由此可知,与妇人谋,皇权很可能被外戚所夺,对宋室不利。”

太宗皇帝恍然大悟地说:“爱卿说得很对,自古以来,贤良妇人是不可多见的。爱卿再说一说,为什么不能与宦官谋划呢?”

寇准神态安然,说道:“陛下听说过赵高篡权的故事吧。赵高是秦始皇的一个宦官,深得秦始皇的信任,让他当十八子胡亥的法律教师,后来又为秦始皇掌管印信、文书等事。本来,扶苏是太子。但秦始皇一死,赵高便串通胡亥,胁迫丞相李斯,伪造秦始皇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又假造诏书一封,给扶苏和蒙恬加上不忠的罪名,派人拿着假诏书去逼死扶苏,逮捕蒙恬。然后,把胡亥立为二世皇帝。赵高从此把持了朝廷大权。所以,与宦官谋划,皇权很可能被他们所窃取。”

太宗皇帝听着,不住地点头。接着问道:“为什么不能与近臣谋划呢?”

寇准胸有成竹地说:“那例子就更多了。比如春秋时,齐桓公宠幸的近臣易牙,他听齐桓公说自己的病须吃小孩的肉才能治好,回到家便杀死了自己的儿子,蒸成羹献给齐桓公,深得齐桓公的信任。但是,等到齐桓公病重不能参预政事时,易牙就下了毒手。他与竖刁、开方等人把齐桓公关闭起来,不准外人接触,不给饭吃,不给水喝。齐桓公一死,他们便杀害群臣,夺取权柄。因此,臣以为,必须陛下亲自为天下人选择太子。”

寇准的一席话,深深地打动了太宗皇帝。太宗皇帝思索了一会儿,用信赖的目光打量着寇准,屏退左右的人,对寇准说:“襄王元侃可以吗?”

寇准忙说:“了解儿子,没有比父亲更清楚的了。望陛下不必再问外人,早日决定。”

太宗皇帝于是就决定立襄王元侃为皇太子,改名恒。皇太子元侃到宗庙行立嗣之礼回来,京城的人挤在道路上高兴地跳跃欢呼:“真是少年天子啊!”太宗皇帝听了不高兴,召来寇准问:“民心很快地归向了太子,要把我放到什么地位上去?”

寇准不慌不忙,行礼祝贺道:“全国人民拥戴太子,不正是人民拥护陛下的英明决策吗?这正是国家的洪福,陛下应该高兴才是。”

太宗皇帝转忧为喜,忙进后宫告诉皇后嫔妃知道,宫中人纷纷前来向皇帝道贺。于是太宗皇帝召寇准饮宴,君臣欢饮大醉方休。

果断勇毅保社稷

寇准力促宋真宗亲征,鼓舞了宋军的士气,取得澶渊之战的胜利,宋军不但有效地阻止了敌人,而且为反攻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使辽国不得不进行和谈。

寇准反对和谈,在当时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之下,其决策是正确的。首先,辽国战场失利,粮草不继,且对峙多日,师老兵疲。而宋军则士气旺盛,求战意识强,加上本土作战,后勤有保障,只要进一步切断辽军粮草,辽军完全可以打败,而其后的形势发展也果如其所料。虽然后来在弱君佞臣的掣肘之下,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宏伟计划未能得以实现,而是缔结了“澶渊之盟”,但这仍然算得上是比逃跑投降要好得多的结果。

景德元年,辽圣宗皇帝及萧太后亲率号称20万骑兵,大规模南下,于当月二十二日到达河北唐河,围攻定州。定州未破,辽军绕道而行,经祁州、深州、冀州、大名等地,深入到澶州(今河南濮阳),大有向宋朝京师东京进军之势。

面对辽国咄咄逼人的气势,真宗和满朝文武惊慌失措,毫无良策。危难之际,以英勇果敢著称的寇准被推上了前台。景德元年八月,真宗任命寇准为宰相,要他负责解除辽军的威胁。

不久,辽军包围了瀛州,直逼贝州、魏州,朝廷内外震惊恐惧。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逃跑,他暗劝真宗放弃汴梁,迁都金陵;又有人劝真宗逃往成都。真宗犹豫不决,便召寇准商议。寇准力主抗辽,对主张逃跑之人恨之入骨,他心知是王钦若等人的主张,却佯装不知说:“谁为陛下出的这种计策,罪该处死。如今陛下神明英武,将帅团结一致,如果御驾亲征,敌军自然会逃走,为什么要抛弃宗庙社稷,远逃楚、蜀之地呢?如果那样,大宋必然人心崩溃,军心涣散,敌军会乘势进攻,长驱直入,大宋的江山还能保住吗?”一席话,说得真宗大受震动,决定御驾亲征。

真宗和文武大臣率军从京师出发,向北进发。当大军到达韦城,辽军已攻到澶州北城,真宗惊恐万分,信心全无,又打算南逃。寇准坚定地说:“目前敌人已经临近,人心恐惧,陛下只可前进一尺,不可后退一寸!北城的守军日夜盼望着陛下的车驾,一旦后退,万众皆溃。”在寇准的坚持下,真宗率众臣勉强到达了澶州南城。此时,隔河相望的北城战事正酣,真宗和众臣不敢亲临前线,不愿渡河,寇准坚决请求真宗过河,他说:“陛下如果不渡过黄河,那么人心就会更加危急;敌军的士气没有受到震慑,他们会更加嚣张。只有陛下亲临北城,才是退敌的惟一办法。更何况我军救援部队已经对澶州形成了包围之势,陛下的安全已经有了保障,还有什么顾忌不敢过河呢?”他见仍说服不了真宗,就把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叫到跟前,要他力劝真宗。高琼对战事相当了解,他对真宗说:“寇大人方才所言极是,将士们都愿拼死一战,只要陛下过河亲临阵前,士气必然大振,定能击退敌军。”真宗无奈,只得答应过河。

到了北城,真宗登上城楼观战。正在城下浴血奋战的宋军将士,看到城楼之上的黄龙御盖,欢呼震天,声闻数十里,军威大振。他们呐喊着冲向敌阵,辽军被宋军士气所慑,锐气顿消,溃不成军。

此战胜利后,真宗回到行宫,留寇准在城楼之上继续指挥作战。寇准治军有方,命令果断,纪律严明,很受士兵拥护。在他的指挥下,辽军几次攻城都被杀得大败而还,主帅萧挞览也被射死。真宗在行宫之中对前线战事不太放心,多次派人前来打探战况,探子每次都见到寇准和副帅杨亿在一起饮酒说笑,就回去禀报真宗。真宗高兴地说:“寇准这样,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辽军虽号称20万,却是孤军深入,粮草不继,随时有被切断归路的危险。萧挞览一死,辽军人心惶惶,更无斗志,于是便派人送来书信,请求讲和。条件是宋朝每年给辽国大量绢银,辽军就退兵,并且永不再犯中原。寇准想乘胜收复幽云十六州,所以坚决不答应议和。但真宗对战争早就厌倦,在求和派的劝诱下,对两国结盟议和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一帮贪生怕死的官员又在背后放出谣言,说寇准利用打仗以自重,野心很大。迫于谣言的压力,寇准只得同意两国议和,缔结盟约。

真宗派大臣曹利用作为使节到辽军帐营中签订结盟条约,并商讨“岁币”之事。临行之前,真宗对他说:“只要辽兵速退,‘岁币’数目在百万之内都可以答应。”寇准却暗中又把曹利用召到帐内,对他说:“虽然有皇帝的敕令,但你在与辽使签约时,答应的数目不得超过30万,否则,提头回来见我。”

这年十二月,宋辽双方终于在澶州达成协议:辽军撤出宋境,辽皇帝向宋皇帝称兄,两国互不侵犯,和平共处;宋每年拨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澶渊盟后,河北战事平息,北疆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