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量带来大造化
“大肚能忍,忍尽天下难忍之事”,这是弥勒佛才有的功夫,而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居然也有这样的功夫,自然,他也就拥有非同寻常的造化。
昆阳一战,令刘秀威名大震,王莽主力被彻底打垮,海内豪杰趁机蜂涌而起,杀掉州郡官吏自称将军。然而这时在更始政权内部,夺权之争尖锐起来。由于刘兄弟威名日盛,遭到新市、平材兵诸将领及部分南阳豪强嫉妒,他们劝刘玄早日除去刘兄弟,以防后患。时值刘部将刘稷闻刘玄立,怒说:“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为者耶?”刘玄听后抓刘稷欲杀害。刘为刘稷力争,又被李轶、朱鲔等进谗言,刘玄遂把刘、刘稷两人一并杀掉。
刘秀听说之后,痛哭一场,但为了避免自己遭到不测,他当即动身到宛城向刘玄假意请罪。刘部下的官吏去迎接他,慰问他。刘秀只是在公开场合下寒暄几句,表示过错在自己,不与来人私下交谈,不讲昆阳的战功,也不为哥哥服丧,饮食起居与平常一样,若无其事。刘玄见刘秀不动声色,似乎并没有反对他的意思,自己反倒有些惭愧,于是拜他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然而刘秀每当独居,却总是不喝酒、不吃肉,以此寄托对亡兄的哀思。
更始元年(23年)九月,刘玄的军队相继攻下了长安和洛阳,王莽政权宣告覆灭。刘玄打算以洛阳为皇都,于是命刘秀前往修整宫府,以便定都。这给刘秀造成了一个绝好的表现机会。他听从父城留守冯异的计议,决定隐忍以行,借此行之机整理官治,收服人心,以图大业。
刘秀到任后,安排僚属,下达文书,从工作秩序到官吏的装束服饰,全都恢复汉朝旧制,一概严肃整齐。当时关中一带的官员赶来东方迎接皇帝刘玄去长安,见到刘玄的将领们头上随便包一块布,没有武冠,有的甚至穿着女人衣裳,十分滑稽可笑,丝毫没有庄重威严的样子;独有刘秀的僚属法度严谨,因而肃然起敬。一些老官员流着泪说:“没想到今天又看到了汉朝官员的威仪!”众人都对刘秀产生了敬佩、向往的心理。
刘玄定都洛阳后不久,河北地区又有起兵作乱之事,需要派一员亲近大将代表朝廷前往,宣示朝廷旨意,要那里的郡国遵守朝廷的诏命。经过一番争议,最终派刘秀前往镇抚。这给刘秀一个避开矛盾漩涡、自由施展的机会。
刘秀一到河北,就利用绿林军的声威,打着汉宗室旗号,巡行各郡县,释放囚徒,废除王莽苛政,恢复西汉官名,百姓高兴不已。刘秀军纪严明,民政宽仁,他智勇有大略,使天下不少谋士、良将纷纷归附,为之出谋划策。结果,刘秀得到了邓禹、寇恂、冯异、耿纯等文武兼备、精通兵法、善驭吏士、恪守信义的人物,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领导集团。刘秀视其才干,分别予以重用。南阳才子邓禹早在刘秀求学长安时,就为刘秀所敬重,这时追随刘秀,并在刘秀到达河北后向刘秀分析当时形势,建议他“当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大业,救万民生命”。刘秀遂与邓议定取天下的方针,军事上严明纪律,赏罚分明;政治上招揽人才,争取民心。最后目的是得天下。
刘秀深知,要得天下,首要的是争取民心,因此,他在河北,每到一处,“辄见二千石(郡守)、长吏、三老官属、下至佐史,考察黜徙,如州牧行部事”。河北不少豪强地主听说他是汉室后裔,也主动投靠他。刘秀逐步占据了一些地盘,扩大了队伍。刘玄深恐刘秀势大难制,遣侍御史持节封他为萧王,要他罢兵回长安。刘秀受爵后,借口“河北未平”,拒不回长安,决定独树一帜,公开与更始政权相对立。
刘秀与绿林军决裂,即在蒲阳山等地,以诱降、镇压等手段先后击破铜马、青犊等农民武装,得农民军几十万人,准备向黄河以南发展。与此同时,赤眉军也在发展自己的势力。更始二年(公元24年)冬,赤眉军西攻长安刘玄。途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立11岁的汉宗室刘盆子为帝,年号建业。公元25年,由于刘玄大肆屠杀起义军农民将领,陈牧、成丹等遭毒手,张印、王匡侥幸逃脱。王匡于八月率部分起义军投奔赤眉军。九月,赤眉军与王匡军合攻长安,刘玄被杀,更始政权覆灭。
刘秀见夺取关中的时机降临,便派邓禹为前将军引兵西进,派寇恂为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派冯异为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将军,统领魏郡、河内郡兵马扼守孟津,以拒洛阳的朱鲔。他自己则亲率主力北上,镇压元氏等地的农民起义军。更始三年(公元25年)正月,经过数月战斗,整个河东被邓禹军占据。七月,刘秀趁赤眉军逼近长安同绿林军激战于新事(今陕西新丰镇)、绿林军无暇东顾之机,派吴汉为大司马,统率十一个将军围攻洛阳朱鲔守军,九月,朱鲔献城出降,至此,绿林军在关东的主力已全部被镇压。到公元27年二月,冯异抓住赤眉军乏食急于东归的致命弱点,先故意示弱诱其就范,后出伏兵突袭,终于击溃赤眉军。这年夏天,原赤眉军首领樊崇、逄安等虽然举兵又起,但终因势单力薄,为刘秀所杀。赤眉军兵败,西汉末年的农民大起义结束。
早在公元25年初,随着刘秀势力的扩大,声望的提高,刘秀部将开始议请刘秀尊号为帝,刘秀以为时机未成熟,不应过早称帝,拒绝了。其后诸将士几次三番地上言劝刘秀称帝。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今河北柏乡)称皇帝,祭天告祖,建元建武,大赦天下,改为高邑。十月,定都洛阳,建立东汉政权。是年,刘秀年仅31岁。
刘秀自小便受到大哥刘的多方照顾,一直把大哥当作自己最亲的人。虽然两人性格不同,但兄弟情深。
面对刘无故被杀,刘秀有两种选择:一是联合刘旧部起兵报仇,但在当时的绿林军中,新市、平林等其他派系力量远比刘氏族人强大的多,起兵只能给对方消灭自己的借口。于是,刘秀只剩下忍辱负重,徐图再起这一条路可走,而且还要在自己的仇人面前不动声色。
韬光养晦,以身事仇需要极强的忍耐力和坚毅的信心。缺乏忍耐就会给对方消灭自己的口实;丧失信心,则会使人因失望而堕落。可事实证明:刘秀不仅在战场上是一名智勇兼备的将领,面对变故也能够忍辱负重,保全自己。
当刘秀奉命经略河北后,便有一个发展属于自己势力的机会。首先,他在政治上招揽人才,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人才班底,并严明军纪,争取民心。其次,他以汉室后裔的身份,通过联姻取得河北部分豪强地主的支持,逐步有了自己的地盘和军队。这时的刘秀名誉上是更始政权的将领,实质已是独立一方的割据势力。
但这时,刘秀若冒然称帝会成为众矢之的。将遭到绿林、赤眉等势力的联合打击。所以,刘秀静观时局变化。一直等到赤眉军攻占长安,推翻更始政权,又打败赤眉军主力后才接受部将的建议即帝位。
以柔治天下创造“光武中兴”的局面
我们说刘秀是个好皇帝,一方面因为立国之初即以“柔造”治天下,另一方面还因他当了皇帝之后仍像以前一样重用人才,“尊贤下士”,并且对曾经随他打天下的功臣予以厚待。
公元41年,刘秀做皇帝的第17年,他衣锦还乡,大摆酒宴,款待父老。酒酣之际,刘秀的婶娘乘兴而起,说:“文叔小时候老实得很,柔弱温顺,连交际都不会,没想到今天做了皇帝。”刘秀听了,鼓掌放声大笑:“我治理天下,还是用柔道呢!”引得大家欢腾起来,齐声高呼“万岁”!所谓“柔道”,即怀柔施德之政。这是光武革除新莽弊政、中兴汉室的大政。
早在称帝前,刘秀听从了主簿冯异的意见,察问民情,平反冤狱,释放囚犯,废除王莽时代苛刻的法令,恢复了西汉的官名、制度,深受河北一带人民的欢迎。接着,刘秀少年时代的朋友邓禹从洛阳徒步赶到邺城(今河南安阳北)来投奔他。当日刘秀同邓禹谈论到深夜。最后,邓禹建言:“依禹之见,明公一向有盛德大功,为天下所叹服。当今之计,不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大业,救万民生命。以明公的才德,反掌之间,天下可定。”刘秀把邓禹的意见定为中兴大计,坚定不移,予以实现。在削平群雄,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他用的仍然是“柔道”。冯异率兵去攻占长安,刘秀亲自送到黄河边,赐他一辆车马,一把宝剑,嘱咐他:“长安一带老百姓受王莽、更始、赤眉的兵灾,穷困到了极点。将军此去,不一定要略地夺城,重要的是除暴安良,安定人心。你要记住:争取民心最重要。”
在进行征伐、削平割据势力战争的同时,他采取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的政治经济措施。
首先,刘秀注意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完备起来。刘秀加强皇权的方法是,仍设三公(司徒、司空、太尉)任宰相,但加重尚书职权,扩大尚书机构。在朝宫中设尚书六人,分掌全国政事。尚书尽管官位低微,但“天下枢要,在于尚书”,职权极为重大。实际上逐步变成了皇帝发号施令的执行机构。然后他把西汉时职权极大的三公,改为只是给那些有资望的功臣享受的名义上的尊荣,造成东汉政府,“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这种尚书台制在东汉前期起到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作用。
在加强皇权的同时,还必须集中军权、把地方权力集中在皇帝身上,这样才能把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完备起来。罢除郡国都尉,是刘秀集中军权的一个措施。西汉初设南北二军,郡太守和郡都尉每年秋季检阅一次。刘秀建立政权后,下令罢除内地的郡都尉,其职务由郡太守兼任。其后,又下令地方军队解甲归田,需要时再行招募,并由中央统一指挥。这样,就减少了地方官吏控制军队的机会,突出了中央军队的地位,皇帝可一手操纵全国军事力量的调拨、调配。
对地方政权,刘秀采取将地方政权机构改为三级制的措施。秦和西汉时的政权机构是郡、县二级,西汉武帝时的十三州刺史属临时派遣,由丞相掌握,皇帝总揽。刘秀立国后,把刺史固定为州的一级长官,使地方政权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刺史直接奏事皇帝,不再通过宰相。这样地方权力可集于皇帝一身。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六月,刘秀下了一道命令:“朝廷设立官吏原是为了人民。可如今县官和属吏多得无事可做。”一下子并掉了十个郡、四百多个县,削减了许多的官吏。这不仅节省了政府开支,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刘秀在确定政权制度的同时,努力扩大统治基础,实行封功臣、广泛吸收豪强地主参加政权的政策。刘秀在建立政权的第二年,封功臣为列侯,赐给食邑,最多的达四个县。对此,大博士丁恭曾劝阻刘秀,恐分封过大会影响“强干弱枝”的古制。刘秀却不以为然,认为“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当公元37年全国平定后,刘秀大肆封功臣授爵位,共封功臣365人,外戚45人。这些原本是豪强地主的功臣们,经过分封,发展了政治经济势力,成为刘秀统治集团的中坚力量。
公元35年,刘秀采纳他人建议,采取两种办法选用官吏:察举制或任子制以及征辟制。“征”是皇帝下诏书特别征召“名流”做官;“辟”是公卿大臣及郡守自行启用有才德之人做属员。实行这种制度,使东汉政府吸收了一些有才能的人,扩大了东汉政权的统治基础。
奴婢问题,是西汉末年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地主豪强占有奴婢制,使许多奴婢得到解放。刘秀顺应农民起义中许多奴婢已获解放的形势,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先后六次下令释放奴婢,三次下令禁止虐待奴婢。刘秀释放和禁止虐待奴婢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对封建统治的赋税收入有一定好处。
国家的稳定、富强,还有赖于发展生产、减轻赋税、兴修水利、与民休息。刘秀曾说过:“朕治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刘秀自天下平定后,偃武修文,不轻易兴兵,而是给百姓创造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休养生息。公元30年,刘秀宣布废除“什一税”制,恢复“三十税一”制。减轻赋税,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刘秀还大力提倡兴修水利,减轻和恢复战争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破坏。为了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刘秀默许农民在起义中获得的部分土地。同时,为了解决国家与豪族之间地租分配及限制兼并土地,刘秀于公元39年颁布“度田令”,命令各州郡检查垦田亩数与户口、年龄实数。失败后,刘秀便改用移民屯垦的办法来缓和土地问题上的矛盾。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他在边郡“建立三营,屯田殖谷,弛刑谪徒以充实之”。
刘秀重视节俭,他特别反对厚葬的陈规陋习。他为这件事专门发布诏书说:“人们都把厚葬当作美德,薄葬视为穷酸。富人的随葬品过于奢侈,穷人为了厚葬用尽了钱财,但是在丧乱之世,厚葬者往往被人挖掘,人们这才明白它的坏处。现在布告天下,使所有的忠臣、孝子、慈兄、悌弟都懂得薄葬送终的道理,不要再做那样的蠢事。”更难能可贵的是,刘秀还反对吹捧,不准史官把所谓祥瑞和自己的功德写进史书。
刘秀本人不仅好学,而且“尊贤下士”。他把尊贤看作国家治乱盛衰的大事。他对不仕王莽朝的学士名人,更是悉数召见。凡应征召见的,刘秀均亲躬下问,量才授职。凡不愿为官的,刘秀也不强求,以礼相待,虚心咨询。刘秀视建太学重于修饰宫室,又大力提倡经学。史称他“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正是由于刘秀尊贤重学,因而儒生学士包括不仕王莽新朝的独行逸士也都愿为东汉服务了。刘秀还崇尚名节,允许知识分子结思义、讲气节、交相引、兴清议。如此提倡的结果,使东汉一代忠贞之气蔚然成风。
凡此种种,使刘秀统治时期国家政治清明,任贤使能,外戚、功臣自觉回避政治。如把365个功臣封列侯的方法,让功臣们既不干预朝政,保持荣耀,又防止功高擅权。大功臣邓禹,虽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亦急流勇退。他在战争平息后,就食邑不问政事,潜读佛书。外戚阴兴坚决辞去被封列侯,认为“外戚家若不识谦退,富贵有极,人当知足”。政治稳定,使社会秩序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生产,东汉初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口及垦田数逐年增加,税收也随着增加。国家从战乱萧条中逐渐恢复元气,进而繁荣兴盛。由于有刘秀的10多年和平治国的基础,东汉前期的七八十年中,生产发展了,人口增加了,垦田数和高税者也随着增加。公元57年,全国人口仅2100万,到公元105年,全国已达到5300万余人。垦田数到东汉和帝时,达到七亿三千多万亩。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刘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把分裂割据的国家恢复了统一,并使国家从战乱萧条中逐渐走向繁荣兴盛。史学家把刘秀统治的这段时期称为“光武中兴”。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刘秀手下的“云台二十八将”绝大部分是豪强地主出身。刘秀对豪强地主的势力采取妥协和保护的方针,使豪强地主得以兼并大量土地财产,控制农民。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但刘秀奉行柔道治国,采取一些积极的统治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换来东汉的中兴局面。以德政来协调统治是他政治上维护豪强地主利益的一个补救,也是迫不得以而为之。度田令的失败是他政治上最大的遗憾,更是大封功臣消极作用的集中表现。作为太学生的刘秀偃武修文、礼贤重学、广揽人才,最终实现了中兴汉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