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七节 遭遇“明主”不得不死的李善长

  投奔“明主”是其人生之幸

李善长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在他人生的前40年可说郁郁不得志,自从跟随朱元璋,可谓是英雄找到了用武之地,得以放开手脚施展平生抱负;而朱元璋更是因此得到了一个建功开国不可缺少的有力帮手。

找对地方才能“用武”,李善长深明这一点。而历史也没有辜负于他。投奔朱元璋这个聪明的决策,打开了他人生的局面。

李善长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从小博览群书,智谋过人。在诸子百家中,李善长最爱读法家著作,长年精研不辍,颇有心得。青年时期,李善长常在亲朋好友面前预测时局,“策事多中”,成了远近闻名的“术士”。

但李善长又决非一般术士可比,他胸有大志,腹藏韬略,等候时机,投靠明主,欲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由于元朝统治的黑暗,各地红巾军纷纷揭竿而起,定远富豪郭子兴也乘时起兵抗元,袭取濠州。擅长预测分析的李善长推断这位同乡难成大器,遂未去投奔。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郭子兴与孙德涯等起义将领不和,其麾下的朱元璋率徐达、汤和等24名主力人物离开濠州,往南到定远一带发展。通过此举,李善长一眼就看出出身贫寒、暂居人下的朱元璋有成就大业的气势,绝非等闲之辈,心中顿生归附之意。朱元璋率军进攻滁州,行至途中,李善长率家乡老小前往迎谒。朱元璋得知李善长是颇有声望的乡贤,对他优礼以待。欢声笑语之际,李善长以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启迪朱元璋。朱元璋虽读书不多,却通壑明很快对法家的法、术、势产生浓厚兴趣。朱元璋对李善长如获至宝,将他留在身边,执掌书记,负责军中文字事务。

这一年,李善长已40岁,正值不惑之年。他投靠明主朱元璋,兴奋不已,决心从此施展自己的宏伟抱负。

加入红巾军后,战事频繁。每逢战斗,李善长运筹帷幄,表现出惊人的政治和治军才干,逐渐成为朱元璋深为倚重的谋士。

其后,李善长追随朱元璋督军攻打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经战连年,朱元璋羽翼渐丰,常遇春、冯国胜等前来归附的将领越来越多。李善长听其言、观其行,察其材,告诉朱元璋这些人适宜何种职位。李善长在人才甄别方面独具慧眼,不仅使朱元璋满心欢喜,而且使前来归附的豪杰义士各尽其才,各遂其愿。有时,武将之间难免会有龃龉,李善长以三寸不烂之舌从中化解矛盾,使军队指挥系统趋于稳定。

当时,朱元璋累建战功,陆续收复了滁州之外的一些城镇,手下兵强马壮,自成一番气候。功高震主,郭子兴听信流言,怀疑朱元璋谋夺其位,便欲削夺其兵权,私下策动李善长离开朱元璋,前来辅佐自己。李善长坚信实为人中俊杰的朱元璋,“固谢弗往”,仍然不离朱元璋左右。正身遭厄运的朱元璋对此极为感动,愈发倚重李善长。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收降巢湖水师后,拥有步、骑、水军各兵种,声威大振。此时,李善长力主朱元璋急速渡江,攻取集庆(今南京),作为平定天下的大本营。这一充满远见卓识的英明决策获得大将徐达等人的支持,胸有远谋、志得天下的朱元璋当即采纳李善长的意见,旋即挥师渡江,拔采石,趋太平,次年二月,一举攻克江南重镇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大军进城三日,李善长忙于起草布告,军令,严禁士卒扰民。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此时,李善长官拜右相国,处理政务,“裁决如流”。他深谋远虑,又娴于辞令,许多重要文件都由他负责起草。朱元璋常率大军征讨四方,每次征讨,他都像刘邦信任萧何那样,把留守后方的重担托付给李善长。李善长每次都不辜负朱元璋的希望,他治理后方,从容调度,不仅击败应天府周围敌军的骚扰,而且使“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李善长不仅注重政治运作,而且注重货殖理财。他榷淮盐,立茶法,斟酌元制,去其弊端。又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渔税,使“国用益浇,而民不困”。

吴元年(公元1367年)九月,李善长论功受赏,被封为宣国公,由右相国改称左相国,居百官之首。熟谙法家之术的李善长积极劝导朱元璋健全法制,朱元璋遂命李善长与刘基等人裁定律令,颁示中外。

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即帝位,国号明。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此时,已54岁的李善长更加精明干练,经验丰富,朱元璋让他肩负起拟定官制、礼仪的重大使命。举凡追封朱元璋的祖先,册立后妃、太子,分封诸王,爵赏功臣,拟定郊社宗庙礼仪,奏定六部官制,商议官民丧服以及朝贺东宫礼仪,监修《元史》,编撰《祖训录》、《大明集礼》诸书等等,都由李善长全权负责。

李善长恪尽职守,殚精竭虑,日理万机。其间,朱元璋亲临汴梁慰问前线将士,令李营长留守都城,“事无巨细,悉委善长与诸儒臣谋议行之”,“一切听便宜行事”。李善长能者多劳,为朱元璋坐稳江山,架构体制又立下了赫赫功绩。

在“明主”面前不知进退是其人生的不幸

李善长之死,虽有朱元璋有意杀功臣之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在后半生的人生决策中所犯的一系列错误。这些错误本来都以历史上功高权重的大臣所最容易犯的。作为熟知古今的李善长不会不知道,但他还是有意无意地犯下,这不能不让人为之扼腕感叹。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

授予李善长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当时荣封国公者仅有六人,他们是徐达、常茂(常遇春之子)、李文忠、冯胜、邓愈、李善长。朱元璋把李善长置于六公之首,将其“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又命李善长与曹国公李文忠共同执掌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此时的李善长集行政、军事、监察三大实权于一身,位极人臣,权倾朝野。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早在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朱元璋就提擢李善长之弟李存义为太仆丞,李存义之子李伸、李佑皆为群牧所官。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时,朱元璋把大女儿临安公主嫁给李善长之子李祺,李祺身为功臣之子,又是皇帝的长婿,官拜驸马都尉,颇受朱元璋的器重,李善长攀上了这门亲事,“光宠赫奕,时人艳之”。

面对无人可及的功劳和扑面而来的荣耀,一向热衷功名利禄的李善长喜不自禁,不免有些飘飘然,渐渐开始骄横弄权。

朱元璋起兵于淮河,其身边的文武大臣多系同乡。李善长身为淮系集团的首领,在升居相位之后贪恋权力,喜欢拉帮结派、排斥异己,一改过去艰难岁月中注重团结、化解矛盾的作风。随着地位越来越高,李善长也日益变得狭隘、自私、专横,其外表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受到朱元璋信任的谋士刘基,因为不屈于淮系集团,而遭到李善长的嫉妒和排挤。早在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五月,朱元璋北上汴梁,令李善长、刘基留守应天。李善长的亲信、中书省都事李彬贪污受贿,刘基认为,依法当斩。李善长徇私包庇。刘基派人驰报朱元璋,使李彬最终得以正法。李善长由是对刘基怀恨在心,待朱元璋回朝后,他纠集淮系大臣攻击刘基。刘基感到大祸临头,急忙告归故里。李善长于心不甘,伙同胡惟庸等人排挤刘基的挚友杨宪,怂恿朱元璋将其处死。

李善长富贵之极,却欲壑难填。其后,他又以丞相名义向大将汤和借调300士兵帮他修建豪华宅第。汤和对此不满,告之朱元璋。李善长骄佚日盛,越来越遭到大臣们的非议。不久,凌说、高见贤、夏煜等人联名上书,要求撤换李善长。就在李善长之子李祺迎娶临安公主一个月后,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上疏弹劾李善长,指责他“狎宠自恣”。朱元璋为了平息众怒,削去李善长岁禄1800石。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当李善长官运亨通、安享富贵之时,遇到了突发的一次大劫难——胡惟庸案事发。

而李善长与胡惟庸关系密切。当初,胡惟庸只是一个小知县,李善长见其能干敏捷,又是同乡,遂在朱元璋面前大加推荐,使胡惟庸擢升太常少卿。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胡惟庸由中书省参政一跃而为中书左丞。鉴于胡惟庸已执掌朝政,淮系集团坚不可摧,李善长遂辞去相位。李善长对胡惟庸不仅有提携之恩,而且李、胡两家又有姻亲之戚。其弟李存义之子李佑是胡惟庸的女婿。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朝中有人举报李善长之弟李存义是“胡党”分子。朱元璋下诏免死,将其贬至崇明。然而,身为其兄的李善长没有进宫谢恩,朱元璋于是衔恨在心。又过了5年——即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朱元璋大兴刑狱,李善长的亲戚丁斌等人皆获罪。这时已77岁的李善长年老昏聩,竟然数次为丁斌等人说情,惹得朱元璋火冒三丈,连夜提审丁斌。丁斌曾在胡惟庸家做过仆人,他供出李存义是胡惟庸的同谋。朱元璋下令逮捕李存义父子,突击审讯。不曾料想,李氏父子在供词中指认李善长完全知悉胡惟庸谋反的全部底细,却隐匿不报,说“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正当朱元璋为之生气之际,锦衣卫又呈上新的供状,状告李善长,说:“将军蓝玉出塞,至捕鱼儿海,获惟庸通沙漠使者封绩,善长匿不以闻。”又有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等,状告李善长与胡惟庸“通赂遗,交私语”。朱元璋怒发冲冠,下令逮捕李善长,怒斥他身为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将李善长及其家族70余人迅即斩首。朱元璋亲笔罗列李善长的罪行,写成《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