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慈母严师王采玉

  蒋母王采玉年轻时曾入紫竹庵为尼姑。有一相士称她有福相,能生一贵子,其后定能光耀无比。23岁时还俗,嫁与蒋肇聪为继室,其为人温和朴实,通情达理。

  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奉化葛竹人,生于1864年,卒于1921年。

  在浙东四明山南面,奉化与嵊县接界处的剡源后川上游,有一四山环抱的盆谷小村,名曰葛竹。庐舍缘山而筑,坐山状同交椅,向有“金交椅”之美称;前面排峰数簇,形如笔架,又有“仙笔乡”的雅号。一湾溪水,村前东流,景物幽胜。

  葛竹原属嵊县管辖,1950年按地形水流划归奉化。初为奉化县葛竹人民公社葛竹大队,现为斑竹乡葛竹村。

  据1933年的《葛竹王氏宗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王采玉的远祖王爽,自奉化连山乡迁至葛竹村落户,稼穑为业,一连六代单传,直至第七代子孙王庆亨,才生有四子:长子永吉为大房始祖,次子永俭为二房始祖,三子永全为三房始祖,四子永强为小房始祖。至今大房仅有一家住在葛竹;二房都已迁往外乡;只有三房和小房支脉旺盛,滋繁百余户,600余人。

  王采玉的祖父王毓庆,是葛竹三房的第16代子孙,是清朝的迪功郎,生有三子二女,长子王有则,次子王有模,幼子王有金,都是国学生。王毓庆收购笋干等山货,运至宁波求售,无人问津;后来转运至苏州,竟以高价脱售,因以贩卖营利所得,在葛竹建造一所住宅,后为有则、有模、有金所共有,至今虽破旧不堪,屋形尚存。这就是王家祖宅,王采玉的出生地和蒋介石幼时常来的外婆家。

  王有则(公元1820-1882年),曾屡次应试,但都没有取得功名。初娶欢潭姚振昌之女为妻,生三子一女;续娶妻仍姓姚,生有二子一女,子名贤钜、贤裕,女居长,即王采玉。

  王采玉,聪明伶俐,幼承父教,稍识文字,尤精于女红。但是生不逢时,王有则不事生产,家庭人口众多,家道中落,祖遗的田产已所留有限,王采玉帮母亲纺纱织布,贴补家用,生活过得十分艰难。王采玉18岁嫁于跸趾曹家田俞某为妻。俞某性情暴躁,往往因一点小事发脾气,引起争吵,有时甚至打骂。结婚的第二年春天,王采玉生了一个儿子。不幸的是,几个月后,孩子突患急症,施救不及而夭折。祸不单行,到了这年秋天,丈夫身染时疫而亡,随后王有则亦病故。夭子丧夫亡父,这一连串的打击,使王采玉对生活心灰意冷。她曾回娘家与中年孀居的母亲住了一段时间,光景颇为凄惨:前母所生的3个哥哥,一个早死,两个已成家分居;同胞的2个弟弟,贤钜不争气,十几岁的年龄,成天赌博,贤裕有先天性神经病,还在读书,全家入不敷出。不久,葛竹附近金竹庵管理香火的老尼去世,王采玉决意带发修行,遁入空门。

  王采玉从小勤俭能干,进庵以后,把庵内外整理得非常整洁,田产管理也十分得法。她自己掘笋养竹,种菜植瓜,生活有余,还可以不时去照顾娘家。她母亲也常来庵中作伴住宿,一同拜佛念经,一同操劳。素菜淡饭,日子过得很安稳,她大有在此以了一生的想法。不料,几年过后的一天,庵里突然来了一个看相人,见到王采玉,即说她有福相,日后可生一贵子,晚年将光耀无比。这使王采玉从万念俱寂中泛起了许多不平静的思绪。恰巧,这时溪口的蒋肇聪两年之间,连续丧妻,所遗一儿一女年纪尚幼,家中乏人照料,意欲再娶。玉泰盐铺的账房是葛竹人王贤东,为王采玉的堂兄,知道了东家的想法之后,就回葛竹金竹庵找王采玉说合,玉成此媒。这样,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6月,23岁的尼姑王采玉还俗再醮,嫁到溪口,作了45岁的蒋肇聪的继室,当上了玉泰盐铺的老板娘。

  王采玉为人温和朴实,通情达理,作了开盐店、家境好、人口多的蒋家新主妇,持家勤俭,井然不紊。蒋肇聪有了这样一位年轻的贤内助,再不用为家事分神,便专心忙于经营。到了第二年秋天,王采玉已有孕在身。

  1887年10月31日的午后,一个小男孩在玉泰盐铺的后屋楼上出世。祖父蒋斯千为其取名瑞元,这就是后来因为小时“顽梗”异常,溪口街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瑞元无赖”——蒋介石,又名周泰、志清、中正。后来,王采玉又生二女一子,瑞莲、瑞菊、瑞青。

  蒋介石2岁那年,玉泰盐铺突遭回禄之灾,夜半失火。蒋肇聪此日外出办货,王采玉抱子逃出,屋化瓦砾,财物俱损,一家只得搬到祖宅“素居”。以后虽然恢复了玉泰盐铺,但眷属从此不再搬来。

  王采玉和她公公蒋斯千都信佛,也都迷信算命看相。王采玉生了瑞元,公媳认为是应了看相者“必出贵子”之言,所以格外疼爱,寄以“光宗耀祖”的期望。蒋介石小时多病,蒋斯千每必亲自诊视医治。他那顽皮倔强的性格,也确实与众不同,往往闯祸闹事,弄得家中不得安宁。4岁那年的除夕,桌上已排好杯筷,准备高高兴兴地吃年夜饭,他早就爬到椅上去坐等。

  过了一会,蒋斯千到,只见孙子仰靠椅背,张口不省人事。当时发现他座位桌上少了一支筷子,连忙检视口中,原来是筷子已插入喉管。全家为之慌乱,请来医生把它钳出,蒋介石才逐渐苏醒,还吐出几口血,弄得家人无心再吃年夜饭了。到了半夜,他才开口说话。王采玉问他为何如此,他说:“从口到胃,不知有多少深度,因此用筷试探,哪知插入后不得出来。”蒋斯千彻夜担心孙子成了哑巴,天刚微明,就起床去问儿媳妇:“瑞元是否会哑?”此时蒋介石已睡醒,马上跃起答道:“我会说话,没有哑。”这真是当时人们所说的“从未听到过的奇闻”。

  蒋家门临清溪,蒋介石常独自溜出去游泳,几次遇到上游山洪暴发,险遭灭顶。5岁那年的冬天,他看到檐前缸水冻冰,圆明如镜,一时高兴极了,便扑身去捞取,因用力过猛,倒栽缸中不得出来,等到旁人发现拖起,早已奄奄一息,经抢救才转生。尤其恼人的是,蒋介石常溜到街上去与群孩嬉玩,弄棒使枪,仿效对阵作战,往往“蛮法三千”,伤及别人,皮破血流,人家纷纷前来哭诉,使王采玉大伤脑筋,罚跪责打,从不生效。

  有一次,蒋介石因闯祸被王采玉关在房内,痛加鞭挞,他急切无处避身,便钻进床底下不敢出来。正巧有邻人来找其母,他乘开门之机,从床上急驰而出,逃往街上,王采玉追之不及,气得号啕大哭。一年正月初一,蒋姓族人都按旧习到祠堂去拜祖先,拜后每人有几个糖饼可领,蒋介石也去拜了。大家都是排队按次序去领饼,他却偏要抢先,别人拦阻,他看到雪后地湿,就躺倒乱滚,一身沾满泥污,然后起来往别人身上乱撞乱擦。大家一见,只好避开让他先领。因为他每遇到不能达到目的的时候,惯于用无赖的办法,人们这才叫他“瑞元无赖”。

  蒋介石的父母及祖父深恐蒋介石顽劣成性,贻误终生,遂决定在他未及入学年龄之时,即请师设塾,让他学习收心。蒋介石6岁时入家塾,启蒙教师是老秀才任介眉。7岁改从蒋谨藩读完《大学》、《中庸》。8岁,复从任介眉读《论语》、《孟子》。任介眉于1895年染疫而死。蒋介石又师从蒋谨藩学习《礼记》、《千家诗》、《孝经》、《左传》、《诗经》等课程,间习古文辞,学作八股文,直到1898年。

  读书生活虽对年幼的蒋介石有所约束,但并未能除其顽梗之习。他读书作文时,倒也专心用功,成绩优良,受到老师的称赞;只是到了嬉玩的时候,把课堂当战场,视同学为敌人,狂态不可一世。同学不敢惹他,老师也委实头痛。一次,蒋介石犯了塾规,老师举起戒尺,要打他手心。还未打着,他便自动倒地,边滚边哭边闹,说“打伤了,要你赔!”老师亦是哭笑不得。王采玉因之痛哭教训,不知流了多少辛酸泪。蒋介石见母亲伤心,却也颇懂事,往往流泪跪下,听训求饶,但过后又故态依然。

  蒋母早年守寡,为抚养幼子,含辛茹苦,然蒋介石生性顽劣,其母课督甚严。蒋介石参加同盟会,蒋母深明大义,对其子说“死生一视于义,不必以家事为念。”

  天有不测风云。王采玉再嫁到蒋家不过八九年的光景,不幸的遭遇便接踵而来。1894年,公公蒋玉表以八旬高龄撒手归西。第二天夏天,丈夫蒋肇聪身染时疫,抛下店务和妻子儿女一命呜呼。这对32岁的王采玉来说简直是大祸临头。从此,治家理店、抚儿育女的重担都落在了她的肩上。这时,前女瑞春年已20,出阁在外;前子介卿18岁,尚在读书,准备应考秀才;自己的两儿两女还年幼无知。

  蒋斯千原有二子,长子肇海早死无子,产业由肇聪承管。蒋斯千生前曾决定将长孙介卿过继在肇海名下。蒋介卿性情暴躁,心地狭窄而自私,自父亲死后,为店务家事,常与后母龃龉,颇不孝敬。蒋介卿不信佛。有一次奉化岳林寺和尚来化缘,适介卿雀战失利回家,一看到和尚,认为赌输的原因就是来了和尚(空门)的缘故,发怒斥责。王采玉感到有失自己面子,母子间争执了几句,从此感情失和。不久,蒋介卿提出分家另过的要求,王采玉不愿与前子争执产业,遂答应。结果蒋介卿独得玉泰盐铺全部资产、房屋和肇海名下田产,而王采玉和子女仅分得所居祖宅、二十几亩薄田和一片竹山。蒋母靠这份产业抚孤度日,生活愈益艰难。

  分家析产之后,王采玉所得多是房屋、田园、竹山等不动产;依靠田租山花收入维持生计,日子颇为拮据。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夫亡家析后的4年时间里,王采玉的小女瑞菊、幼子瑞青也相继夭折,一次又一次打击落在了她的头上。

  王采玉身世不幸,早年带发修行,还俗后一直信佛吃斋,平时即使家务繁重,也还是晨昏诵经不辍。再次孀居后,更是青灯苦守,长斋礼拜求得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其时,蒋介石的外婆姚氏尚在世,王采玉经常将信佛的母亲接来伴居诵经。到了晚年,则与受蒋介石冷落的儿媳毛福梅朝夕为伴,一同礼佛。王采玉粗识文字,能念《心经》和《大悲咒》。

  王采玉除了在自家佛堂之外,也常去武岭庵、法华庵、雪窦寺、白雀寺等地念佛诵经。武岭庵位于现武岭门北侧的武岭墩。从素居到武岭墩,过去是一条崎岖山路,王氏小脚,晚年行走不便,恰好其孙蒋经国幼年就读于武岭小学,每天上学必经武岭庵,便顺路扶着祖母到庵内拜佛。蒋介石在广东初露头角时,回乡还曾陪同母亲到普陀山施千僧斋,并参观新纳(小和尚)受戒的仪式。

  在迭经不幸的家庭变故之后,王采玉培育孤儿蒋介石成大器的决心弥坚。蒋介石12岁时,王采玉得知嵊县名士姚宗元设帐于葛溪溯源堂,遂于1899年送他前往从姚受业。因得名师指导,蒋介石学业长进较快,不久便读完《尚书》及《唐诗三百首》。姚命以竹为题作诗,蒋家正好有一片竹林,蒋介石经常前去玩耍,有所体验,便应声作成:“一望山多竹,能生夏日寒”的诗句,颇得教师称赞,认为他“若教养得法,前途不可限量”。一天,嵊县竺绍康(与徐锡麟、秋瑾一起进行革命活动的光复会员)骑马来到葛竹,与塾师姚宗元纵谈。蒋介石见竺气宇轩昂,心窃景慕;又爱他所骑的马,便偷偷溜出课堂,牵到田野放牧。在百般戏弄下,马怒而突然咬他肩背,致流血扑地,霎时惊动了周围的人。从此,竺绍康认识了这一胆壮的13岁顽童,后来在上海过从甚密,成了忘年之交。

  这年寒假回家,适有榆林姑表伯陈春泉到蒋家做客,平时见到长辈也是顽态依然的蒋介石,独有见到这位年事已高的表伯,肃然陪坐,显得非常敬畏,王采玉深以为奇。又听说陈春泉聘岩头毛凤美在元代文学家戴表元故居遗址的毛宅设塾,教授儿辈和村童,她就征得陈春泉的同意,于第二年送子到他家住宿附读,师从毛凤美读《易经》。1901年,14岁的蒋介石又到了畸山下竺景崧馆随皇甫氏就读,学作策论。后来,王采玉再次托陈春泉寻找一个有威望的私塾先生。榆林和岩头相距3华里,陈春泉平时常来岩头,知毛裕称开馆授徒,便于1902年介绍蒋介石师从毛裕称温习《左传》,圈点《纲鉴》。

  毛裕称,号勉庐,学名思诚,禀生。世居岩头,为人斯文规矩,其祖辈家道清贫,每年寒冬腊月抱着山羊取暖过冬。毛思诚初执教府治崇正学校,当时校长为戴季石。戴氏工诗文,好饮酒,而毛氏之于酒亦一日不可无。因此两人每于课余,必各据一案对酌,饮尽五壶后,或赋诗,或弈棋,直至午夜始罢。二年后戴氏卸职,毛亦同时离开崇正学校,转任金华府中学堂监督。未久,离职回乡,在本村东头开设学馆,招收远近十多个学生。毛思诚教导有方,蒋介石进了他的学馆后,以前的顽梗性格、调皮行为有所收敛,学识长进很快。一天,前任老师毛凤美来毛思诚家做客,看到蒋的作文,也很惊异。毛思诚的手录里有“瑞元好书,善于仿练”,以及“文如其人”等记载。也就在这一年,蒋介石应童子试,时16岁。

  就读岩头,是蒋介石少年时期的转折点。他感念老师的教导之恩,以后一直对毛思诚敬重有加。1924年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时,毛思诚任浙江省立第四学堂学监,蒋乃驰书召毛入粤,委以秘书职。迨蒋介石带领黄埔师生取得东江战役第一次胜利,占领潮汕后,又委任毛为潮阳县长。然而毛感到自己是个文人,仅宜幕府捉刀,故上任3个月,就上书蒋曰:“吾性好酒,而才非庞士元,百里候非吾愿也。”将读后大笑,应允了毛的辞职。

  北伐以后,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毛被任总司令部文书科长,并被选为监察委员,寓居南京富明坊,日必往秦淮河边的“小乐意”、“小醉天”等酒肆买酒,久而久之,当地无人不知有“富明坊毛先生”其人。毛为人平易慈和,当时虽贵为监察委员,却毫无官场习气,布袍一袭,完全寒儒装扮。西安事变后,毛辞去职务,于1939年病逝。毛思诚生前著有《蒋介石大事年鉴》,编有蒋介石的《自反录》、《民国十五年以前的蒋介石先生》。《自反录》计6大册,集蒋介石文牌书翰之大成,书名亦由蒋介石亲署,中华书局l931年承印,属非卖品;《民国十五年以前的蒋介石先生》,共20厚册,中华书局1937年印就,亦属非卖品。此书花了很多心血,曾三易其稿,并经于右任、吴稚晖、陈布雷等审阅修订。毛思诚为其得意门生蒋介石树碑立传,扬威显名可谓不遗余力,鞠躬尽瘁。

  清朝末年,旧式蒙馆渐形没落,纷纷停办,教书先生转任新办学校的教师。奉化城原有的龙津书院首先改革学制,创办龙津学堂,主办人严筱轩,聘有两位日本人当教师,学生趋之若鹜。城内另一派学者不甘示弱,接着也创办了凤麓学堂。这些新兴学堂,师资水平较高,规模较大。蒋母望子成龙心切,积聚费用,送他外寻出路。1903年,蒋介石被送到县城风麓学堂,接受新式教育。1904年因闹学潮几乎被开除学籍,于是又转到龙津学堂续学。

  由于蒋母王氏开明,蒋介石得以赶上时代步伐,适时地投身到如火如茶的大世界中去,并得以接受新的教育、新的思想。在此期间,蒋介石结识了很多的老师和同学。除凤麓校长周枕琪及其弟周枕琴而外,同学有江怀清、张硕卿、俞镇臣、陈泉卿。另外还结识了城内的朱孔阳、俞飞鹏等人。这些人后来大多随蒋做事而得以发迹。周枕琴虽不是蒋介石的直接的先生,但因周枕琪的关系,蒋也认他为老师,关系十分密切,后来两人同在上海搞交易所。

  以后周担任过江浙盐运使、中央第一编遣区经理处处长、陆海空军总司令部经理处处长、军需署署长等职,是蒋介石掌管财政的亲信。蒋周两家下一代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台湾蒋经国当政权时期,周枕琴的侄孙周宏涛,一直是幕中重要人物,曾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副秘书长、财政部次长、台湾省政府财政厅厅长、台湾银行董事长、行政院主计长等显职。

  江怀清,奉化棠岙人,本人早死,其子江庆裕曾做蒋的侍从秘书。张硕卿,奉化剡界岭人,担任过北伐军总司令谘议,其子张纪云担任过总司令部秘书等职。俞镇臣又名作屏,曾到广东,蒋委他为海山场场主任,不久提升为揭阳县长。其次子俞国华,在蒋经国手下做到行政院院长之高官。

  陈泉卿,奉化剡岙人,早年加入同盟会,此人绰号“剡山王”。其子陈式正,做过国民党军队的师长。朱孔阳号守梅,商人出身,北伐时任军需处副处长,后任军需署署长及浙江省政府委员,搜刮极多,在奉化城内大建宅第,称为梅园。蒋以后有所闻,乃不再信任。俞飞鹏年轻时做过体育教师,通过周枕琴介绍,与蒋搭上了关系,以后就官运亨通,任过兵站总监、交通部部长等要职。其族侄俞济时,黄埔一期生,原任八十八师师长,后来做蒋的侍从室侍卫长,又擢升为军务局局长。在蒋身边,陈布雷和俞济时是一文一武的最亲信人员。

  1905年,蒋介石18岁,又转到宁波城里西河沿文昌殿陈家祠堂里,由鄞县顾清廉主讲的箭金学堂。顾清廉生员出身,专治性理之学。蒋介石从顾清廉读了一年书,读的是《古文观止》、《东莱博议》、《诸子集成》、《说文解字》、《曾文正公集》和《孙子兵法》,课余自学《纲鉴易知录》。在顾清廉那里,蒋介石第一次听说了孙中山的名字,并对中国革命党人在海外活动的情况有初步的了解。顾清廉以日本明治维新后由弱变强的历史为例,给他灌输强兵是富国的前提的思想。蒋介石幼时好斗尚武,顾氏说教正合其意。从此,便立下志向,学习军事,并决定去日本留学。

  蒋介石对顾清廉十分敬重,发达后长期延揽顾于幕下掌管文牍。蒋介石自认从顾清廉学习,受益匪浅,曾说:“吾国载籍之繁富,学术渊源之广远,得略涉其涯涘,以及通晓读书法,窥见汉文门径,皆顾先生一手陶成之。”那时已废八股,作文以“策论”为主。

  1906年,蒋介石19岁时,家中发生了一桩意外的事件。当时的清政府,对外屈辱于列强,对内则加重对百姓的盘剥,横征暴敛,各地无主滞纳的田赋,责令甲首(首富)和巾户摊赔。蒋介石家也在被索之列。里中狡猾的富户与征收田赋的庄书勾结,欺侮蒋家孤儿寡母,特别苛派。王采玉不胜负担,据理力争,差役就把蒋介石捆拘到县里关押,勒令交纳后方释放。蒋介石回到家中,母子见面抱头痛哭。王采玉认为这是奇耻大辱,勉励儿子要争气,要发奋上进,早日出人头地。蒋介石亦深为震动,对母亲所嘱铭记于心,终生不忘。后来曾在报上发表文章,谈及此事。他写道:

  我当时记忆犹新,其时满清政府已腐败至极,道德沦丧的土豪劣绅与衙门的贪官污吏搜刮民财,鱼肉乡民,司空见惯。我家因无官位背景,屡为欺压和侮辱的对象。我们饱受苛捐杂税和劳役的痛苦,甚至亲友们对我们的窘困亦视若无睹,袖手旁观。我家当时痛苦煎熬的处境实在难以形容,我们全赖家母一人坚忍不拔的能耐和毅力,我家方免于沉沦的绝境。

  就在这一年,他剪掉发辫,决意同旧社会抗争。蒋介石留学日本的当年冬天,接到母亲王采玉的家书,言妹瑞莲年下出阁,兄当回来主持其事。蒋介石接到信后,也认为在日本没有合法的途径,不能进正式军校,长久在补习学校,也不是办法,不如先回国通过合法渠道再正式考回来,然后立足。于是就打点行装,返国回到家乡与母亲团聚。

  首次留学生涯结束回国后,蒋介石先考取了浙江武备学堂。不久又赶上清政府陆军部的“通国陆军速成学堂”(保定军校前身)在各省招考。在浙江招收14名,报考者千人,蒋介石被录取。第二年,清政府陆军部在保定军校里考选留日陆军学生,蒋介石本来尚无报考资格,经过一番努力,获准参加考试,结果入选,被破格保送去日本就读“士官预备学堂”。

  1908年,20岁的蒋介石再次返东瀛留学,进入振武学校。蒋介石是八期的学生,学的是炮兵专科,同期生中有黄郛和张群。就在这一年,蒋介石由陈其美介绍,加入了中国同盟会。第二年,经陈其美引见,蒋介石第一次谒见了中国革命的领袖孙中山。从此而后,抱定了毕生追随这位伟人以展宏图的决心。

  1910年,蒋介石从振武学校卒业,升入日本新泻县高田野炮兵第十三联队为士官候补生,进行作战训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蒋介石应先期回国的陈其美之召,归国参加浙江起义。当时他抱定不成功便成仁誓为革命牺牲的决心,写信与母、兄诀别,劝其勿为他赴难哀伤,并对死后家事作了安排,语多悲壮。王采玉收到此信,内心忧痛,但无十分凄切的表情。她认为没有牺牲的精神和决心,安能取得胜利和成功?当即嘱咐在玉泰盐铺继王贤东当账房的侄儿王良岳赶到杭州传达己意,慰勉儿子:“死生一视于义,不必以家事为念。”

  中华民国成立后,反清革命的成果很快为袁世凯等旧军阀窃取,先驱者孙中山又先后发动了多次革命,以捍卫共和。蒋介石追随孙中山、陈其美屡次组织军队武力抗争,成为袁世凯和北洋军阀通令缉捕的要犯之一。在革命斗争处于困境之时,他曾几次回乡匿避,家中不时遭到搜查,许多族人亲友惟恐株连,啧有烦言,不与他家往来。王采玉却处之泰然,甘愿毁家受累,对儿子频频抚慰,从无戚颜怨言,还千方百计资助其远避和进行秘密活动。凡此种种,表现出不让须眉的胆识和气魄,使乡里人们感到非常意外。

  对于母亲的胸襟、胆识,对于母亲的苦心孤诣,蒋介石感怀系心,终生不忘。

  从1917年开始,孙中山以广东地区为革命大本营,组织力量与北洋军阀相抗衡。由于陈其美的意外身亡,使孙中山失去了一个军事上的重要助手,作为陈其美亲信的蒋介石,渐为孙中山所重视,尤其是朱执信这位孙中山最重要的军事奇才过世后,更是如此。1920年10月孙中山致蒋介石的信中说:“执信忽然殂折,使我如失左右手。计吾党中知兵事而且能肝胆照人者,今已不可多得,惟兄之勇敢诚笃,与执信比,而知兵则又过之。”殷切期望之情跃然纸上。从1918年起到1922年,蒋介石先后担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第二支队司令和第二军参谋长等职。

  但是孙中山认为,蒋介石“性刚而嫉俗过甚,故常龃龉难合”,担任参谋工作较为合适,而未予军中重柄。因此,蒋介石并不安心在广东,常常是“合则留,不合则去”,多次在军事选择上最需要他的时候,提出辞呈,或者干脆不辞而别,返归故里。这种以退为进,谋求实位的办法,蒋介石屡试不爽,每次都在孙中山的督责、劝慰下归军复职。

  早在1901年蒋介石14岁时,王采玉为他迎聘了奉化岩头村的毛福梅为妻。毛氏大蒋介石5岁,这是当时很普遍的风俗。王采玉认为,此举既可以使儿子收顽劣之性并早生孙子,又可以有媳妇为家务分劳。蒋母为使儿子成材,可谓费煞苦心,同时还别有见地。蒋介石在奉化县城凤麓、龙津两个中学堂接受新知识时,王氏特地把儿媳也送到县城的作新女校就读,为使她有文化,利于相夫立业。由于蒋介石与毛福梅之间夫妻感情并不深,王采玉多次痛哭训子,敦促他们和睦共处,早续香火。1910年,长孙蒋经国出世,王采玉喜悦异常,朝夕不让他远离膝前。

  1921年蒋母去世,嘱咐蒋介石,不与其父合葬,要修一所学校,要报答至亲好友,蒋都一一照办。蒋介石为母亲修一墓庐,是为慈庵。

  王采玉一生坎坷,为了抚育顽梗的孤儿成器,费尽心血。到了晚年,也算是扬眉吐气,堪慰所望。不幸的是,年不满六旬,就体弱多病,于1921年6月14日上午七时,因患心脏病,卒于故居内寝,享年57岁。此时蒋介石任职于孙中山领导的粤军,适因处境不如意,在家养晦。母病卧床数月,朝夕亲侍汤药。王氏弥留中频频以三事嘱咐儿子:其一,要为她择地另葬,不与其父同穴;其二,要办一所学校,培育乡里子弟;其三,要报答几家至亲好友的恩情。这三件事,她死后,蒋介石均一一付诸实现。

  蒋母之所以坚持与蒋父分葬,自有原因。蒋肇聪死于1895年。到1913年,蒋介卿、蒋介石兄弟二人正式安葬其父于桃坑山右蟹钳。坟堆较大,内有4穴,实葬3人,即蒋肇聪及其发妻徐氏、续弦孙氏,空一穴准备留给第二位续妻王采玉。但王采玉不愿屈居下位,更不愿自己儿子被人议论为第二填房所生,惟恐日后对蒋介石的前程产生不利的影响。蒋介石对其母亲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蒋介石谨遵母亲遗命,请奉化有名的风水先生到处勘察坟地,最后选定离溪口镇约1.5公里的上白岩山鱼鳞岙中垄。据说这里是最好的龙脉,整个地形象座弥勒佛,坟穴就点在弥勒佛的肚脐眼上。为了防止压坏龙穴,石器不宜过重,也不能多用石板和水泥。蒋介石每天至白岩山监工兴筑母亲坟茔,并邀集亲族之长者、贤者,帮助筹备丧事,于同年11月23日安葬完毕。

  这时蒋介石在中国政坛上已初露头角,母以子贵。因此,接到蒋母去世之讣告,孙中山及谭延闿、林森等国民党要人,齐致唁电,闽、粤、鄂、湘、沪各处吊客,云集倚庐。及出殡之时,孙中山派陈果夫代表诣奠,居正、戴季陶等皆来会葬。孙中山祭文,充分肯定蒋母培育孤儿蒋介石之功:“恩勤辛苦,以抚遗孤,养之长,教之成。”“慈爱异常母,督责如严师。”孙中山还亲自为蒋母题写墓碑:“民国十年职 蒋母之墓 孙文题”刻在横碑之正面。墓碑上面,扇形应栏,刻有“壶范足式”四字。碑之两旁有一联:“祸及贤慈当日梗顽悔已晚;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下署不孝子周泰,是蒋自撰,张静江书。胡汉民做墓志,汪精卫做铭,书法家沈尹默书。墓作馒头状,墓前植石楠二株,其他各处广植树木,下望山岳间古木参天,形成一片苍翠的林海。

  到了1923年5月,蒋介石又在离墓址约250米远的山墩筑新式洋房三间,称为慈庵,冬月工成。12月16日,蒋介石为纪念其母60冥寿,回到溪口,前往慈庵肃拜,并展墓。夜宿庵中。次日,庆慈庵落成,奉曾祖祈增公、曾祖妣毛太夫人、张太夫人;祖玉表公、祖妣徐太夫人;考肃庵公、妣徐太夫人、孙太夫人、王太夫人;及弟瑞青、冥配弟女王氏,五代神主升龛,祭飨如礼。庵的门额,由谭延闿书题。中堂悬孙中山所赠“为国劬劳”、“慈云普照”二匾。

  蒋介石亲撰《慈庵记》写道:“标额曰慈庵,以成先慈建庵供佛未竟之志,而又配祀先考肃庵公,权合古人祔庙之义也。”具体说建立这个慈庵的主要用意不外两个:一是因为蒋父与蒋母没有合葬一穴,把父母神主牌位合在一起,以表示双亲合拢;一是作为蒋回乡时居住的地方,以示不忘母恩谨守墓园之意。而且,蒋介石于祭祀之后,果然与次子一起在这里住了大约10天左右。据《蒋总统年表》记载:“是月下旬,息影慈庵,拂案焚香,绕茔抚树。岭上寒风,松间明月,耐人寻思,与次公子纬国相伴守,穆如也。”此后,蒋每次回家乡时,总是先到慈庵先住几天,然后再移居乐亭或妙高台别墅。

  1930年春,蒋介石掌握了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为了增光门楣,将慈庵旧宅拆除,另在离墓稍远山岳平地上筑造规模较大的坟庄。其整个布局如下:在白岩山麓竖立一座石牌楼,高6.5米,宽7.9米,有3个门,中门宽3.7米,两边之门各宽2.1米。中门上首刻着“蒋母墓道”4个阴字,两边雕有花卉、盆景等各种装饰。从牌楼到墓冢,是一条卵石砌成的小路,长668米,路边有石凳,夹在一片松林之中。进石牌楼行约200米,路侧有一座过路岗亭,亭的四周设有长条玻璃窗,亭内能容20人,可以同时站立,四面眺望。再行约200米,是蒋母墓庐,共12间平房,结构为中西合璧。外门上额题有“墓庐”两字,进门中间有许多石碑,依壁而立,两旁是会客室及餐厅,阔度各占2间。住宅在其南首,宅后建有厨房及卫兵居处一幢,另有一道门进出,直通下山墓道。

  穿过墓庐大门,便可看到慈庵。门首额题“慈庵”二字,室内挂有蒋母王采玉遗像,照片上有汪精卫的题字:“蒋老伯母遗像,世愚侄汪兆铭。”正中立一石碑,正反两面都有碑文。正面为谭延闿所书之《孙大总统祭蒋太夫人文》,后面是“孤哀子蒋中正泣述”的《先妣王太夫人事略》,系于右任所书。两壁还有蒋介石的《哭母文》和《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慰劳蒋总司令文》等石刻。此外,还有胡汉民集汉曹全碑字迹题守墓诗:“供养嗟奚及,忧怀与岁长,白云仍在望,竟拟老家乡。”谭延闿为题“蒋太夫人像赞”,林森作诛辞。治丧时,张静江、许崇智等国民党元老的唁电、挽联、悼诗等,也都保存在“慈庵”之中。以上这些文字,曾由叶楚怆搜集,编为《哀思录》印行于世。

  新建的慈庵,继续供奉蒋氏曾祖祈增以降历代祖先,下至幼弟瑞青之神主牌位。慈庵左边一个两室套间,是蒋介石回乡居住之处。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第一次回溪口,吩咐将汪精卫所作墓志铭的石刻埋入墓道下面,因为汪精卫失节作了汉奸。现在,经当地人民政府整修蒋母坟墓掘土时,发现了这块石刻,作为文物予以保存。

  蒋介石对于部下谒其母墓很重视。由于通向墓地山坡的路比较陡,卵石路面容易打滑,国民党高级将领又多穿皮鞋、皮靴,上山谒墓时行走艰难,所以蒋介石在墓庐特地准备了各种尺寸的软布鞋,供他们选择使用。据一位原国民党将领回忆,蒋介石平时对部下非常严肃,惟有谒墓下来,笑容可掬,连说“谢谢”。

  蒋介石很早就为自己在家乡选择墓地。开始他打算安葬于慈庵母亲墓边。以后看到奉化城北响铃岗地势高爽;景物幽美,风水颇佳,就改变主意,选定岗上的仁湖作为自己葬身之地,并且派人在周围修了一条公路。但是,后来,蒋介石却长眠于台湾岛上,归葬故乡的愿望没有实现。

  §§第二章 前三位妻子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