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权力仅限于军界

  (担任装甲兵司令时的蒋纬国。)

  1936年,蒋纬国接受了蒋介石的安排,携带着朱家骅介绍函,远赴德国留学,研习军事。

  也就在这年年底,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主张“联共抗日”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兵谏”,扣留于西安。蒋介石一度不抱“生还”之希望曾“遗书”于宋美龄,“临终”而牵挂不能释怀者,“唯经国、纬国两儿。”这时候,蒋经国尚留苏联,蒋纬国亦在德国,蒋介石之“舐犊之情”,跃然于字里行间。

  (蒋介石认为,要学军事应该到德国。为此,他让蒋纬国赴德学习军事。)

  蒋纬国于1936年底抵达德国后,先人柏林大学学习德文4个月,并在一德国贵妇人处熟悉礼仪3个月。以后又以中国陆军少尉之阶衔,在德分别随侍国民党“军事泰斗”蒋百里、德军第七军团司令官冯·莱谢劳各约三五个月,并在德装甲部队见习。1937年秋加人德国山地兵师第九十八团受训,从二等兵升至班、排长及教导连连长等职。1938年进入德国陆军有名的慕尼黑军校就读,接受正规的德国军事教育。1939年夏末毕业后被授予德陆军山地兵少尉,分发至德军陆军第八师实习。而就在这时,国际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由于大举侵华的日本,成为德意日轴心国三角之一,中德之间的关系无法维持,蒋介石电召蒋纬国回国。在蒋纬国1936年底初到德国时,希特勒就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予以悉心照应。此时,对于蒋纬国的离德要求,亦未加以留难,而极其谨慎地护送他出了国境,以预留将来和蒋介石作交易之伏笔。

  蒋纬国返国途中,接奉国内指令在途经美国时至美陆军航空兵战术学校接受空军战术教育,其时美军尚无独立之空军。蒋纬国在麦克斯威尔基地毕业后,又奉命至美陆军装甲兵中心见习约4个月,当时美军正授命该中心指挥官查非中将首度成立装甲兵学校与装甲部队。1940年冬蒋纬国学成归国。

  对于蒋纬国的归来,蒋介石十分高兴,他仍然指定已在重庆的蒋纬国的“养母”姚冶诚尽抚育之责。这对于长年孤寂的姚冶诚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安慰。蒋纬国自小由“养母”带大,自然感情深厚。从那时起蒋纬国一直随侍于姚冶诚的身边,从重庆到南京直至台湾,竭尽孝心。每年“养母”寿诞之日,蒋纬国总会通知至友和亲近部属去给爱热闹的姚冶诚“开心开心”,在寿堂中把“养母”请出来居中端坐,蒋纬国先跪下磕头行起大礼,姚冶诚虽然啐他“又瞎胡闹了”,但行过大礼之后,他的至友、他的部属就一班一班的排列,跟着磕头不误,把这位“养母”捧得乐晕晕的。

  1966年,姚冶诚先于蒋介石逝世。按照惯例,“姚夫人”之逝与蒋介石元配“毛夫人”之逝一样,不公开举丧。据说,蒋纬国虽为此还大发了一通脾气,却也无可奈何。

  蒋纬国回国后,首先进入陆军第一师,被分配在步兵第三团第二营第五连第一排任少尉排长,以后逐步升任连长、副营长与营长之职。在抗战期间,蒋纬国当时阶级太低无功可陈。惟一可述的是1943年随国民党“装甲兵之父”徐庭瑶率领中国驻印远征军战车指挥部,赴印作战。当时蒋纬国为上尉联络官,负责与英、美部队的联络事宜。在此期间,蒋介石与宋美龄还曾专程前往印度巡视。1944年,这支装甲部队开赴缅甸,与日军十八师团激战于瓦鲁班,大获全胜,史称“瓦鲁班大捷”。后来蒋纬国担任国民党装甲兵司令时,遂将大捷这天——3月3日——定为“装甲兵节”,以资纪念。

  1944年,豫湘桂战役爆发,国民党军队千里溃败,日军直逼贵阳,重庆震动!是年秋蒋介石号召全国青年共赴国难,发起“十万青年十万军”运动,并率先派长幼二子参加。蒋纬国奉调出任青年远征军编练总监部政治部主任,蒋纬国也从第一师第三团第二营营长的任上,奉调为青年远征军第二0六师第六一六团第二营营长,不久升任该团中校副团长。

  (抗战时期的蒋介石与蒋纬国。)

  1945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蒋介石出于战后“以最强的军事实力赢得最大的政治发言权”的考虑,决定用从美国获得的军事援华物资,全力扩充新组建的装甲兵部队。也就是在这一年,蒋纬国奉调为国民党装甲兵司令部教导总队部第三处处长,旋即升任战车第四团副团长。1946年,改任新一军军部参谋,负责整编印缅战区装甲部队,后调任战车第一团副团长,1947年,升任该团上校团长。1948年,32岁的蒋纬国出任装甲兵司令部上校参谋长。

  是年11月,中国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幕,也就是决定国民党命运的“淮海战役”,进入到最紧急的关头,蒋纬国曾向蒋介石立誓:要率领他的战车团北上“淮海”,为面临全军覆亡的黄百韬兵团解围,结果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第二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全国胜利的大局已定,国民党军队开始退败台湾。此时已升任装甲兵少将副司令的蒋纬国,奉令率部戍守上海。不久,协助徐庭瑶指挥国民党装甲兵部队撤退台湾。

  国民党南京撤退前,蒋介石派人力劝蒋纬国的生父戴季陶随“国民政府”南下广州,然后撤赴台湾。但戴季陶此时已对国民党的政治前途彻底绝望,执意“终身于大陆”。蒋介石无奈,只得把蒋纬国从徐州前线召回,让他做戴季陶的工作。当时,戴季陶住在南京汤山的别墅里,任凭蒋纬国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戴季陶仅答应“离开汤山全广州”。并且他也没有失信,很快由南京到汉口,又从汉口赴广州。至此,蒋纬国自认为任务已经完成,就重返战场,准备在台湾与戴季陶再见。

  不期然,2月11日,戴季陶在广州自杀身亡,根落大陆。消息传来,蒋纬国“悲痛欲绝”。戴季陶与蒋纬国的关系非同一般。虽然,蒋纬国始终也未能从戴季陶本人那里亲口证实谁是自己的生身父亲,而尊称他为“亲伯”,但是,从蒋纬国懂事之日起,戴季陶就一直以思想导师的身份出现在蒋纬国的生活中,他的言行对蒋纬国的一生影响至深,戴季陶之死,对蒋纬国而言,不异于精神支柱的崩溃。

  蒋介石对两子都刻意栽培,有一文一武,经纬天下之意,但由于要培养“太子”,于是把蒋纬国放在少将位置上一放就是十二年。

  对于蒋经国、蒋纬国两兄弟,蒋介石并无亲疏厚薄之别,而是同样寄予厚望,刻意栽培。“一文一武,经天纬地”,就是蒋介石为他们规划的未来。事实上,他们也基本上是循此而复人生之旅的,从早年蒋经国去苏联学政治,蒋纬国赴德国习军事,直至晚年,蒋经国父业子继,接任“总统”,蒋纬国上将“监国”,文武异途,一主政,一主军矣!

  (任联勤总司令(右)和三军参谋大学校长的蒋纬国)

  就蒋经国、蒋纬国两兄弟各自的生活经历而言,蒋经国的前半生是苦多于甜,而蒋纬国则是后半生逆强于顺,其中因素,有人为,也不乏时势使然。

  在蒋经国、蒋纬国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代,兄弟俩相处得十分融洽,彼此感情很深。然而,蒋家王朝毕竟是家天下,老主人也好,少主人亦罢,最高权力总归是一人在握。因而,当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归来,1940年蒋纬国自美国而返,即使他们自身并不自觉,“拥长”与“拥小”者已在他们周围划出了阵线,随着蒋经国、蒋纬国兄弟俩各自的羽翼渐丰、根基日稳,他们之间被“权”所撕扯开的“裂痕”也就越来越深。

  蒋纬国虽然因“不解的身世”在蒋家的地位颇为“尴尬”,不像他哥哥蒋经国那样,一般无疑认定为蒋介石元配夫人毛福梅所生的嫡长子,谱牒斑斑历历、在在可考。但是由于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一度失和,蒋经国经年滞留异域,蒋纬国则长期随侍于蒋介石左右,享受到的父爱远较其兄蒋经国为多。在蒋家,性格开朗、富有情趣的蒋纬国比起少年老成、城府很深的蒋经国,更惹人喜爱。蒋介石的“正牌”夫人宋美龄一直就是远经国而近纬国的。而且,蒋介石身边的许多人,对有过“十年红色苏联经历”的蒋经国,一直戒心重重。他们宁愿看到蒋家王朝的权柄最后传给“四年法西斯教育”的蒋纬国。因而,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老二得宠”这个说法,人们相信并不仅仅是传言。

  然而,毕竟蒋介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孝子”,虽然他也曾接受过基督教的洗礼,但是朱熹、王阳明、曾国藩这些蒋介石的偶像人物所灌输给他的“正统”观念早已是“百毒不浸”。蒋纬国“可爱”亦“可教”也,可终究只是挚友之子,况一直随侍在侧,顺境而行,缺少多方面的历练,性格外露而不坚毅,不堪以大任;而蒋经国虽一度失和于蒋介石,但毕竟是血亲之子,且多年独闯天下,逆境磨砺,气度沉稳而胸襟开阔,为人处事颇有其父之风。所以,当抗战初年,蒋经国、蒋纬国先后从国外归来后,蒋介石在“孰重孰轻”的问题上,如果还不能说有十分明确的倾向性态度,对两兄弟都是悉心培植的话,那么,至少可以说明的是,蒋介石把蒋纬国仍交姚冶诚抚养,应该说已是对可能出现的“兄弟阋墙”而“防患于未然”之举措!

  宋美龄不喜欢蒋经国,但对蒋纬国却疼爱有加,这在国民党内已不是什么秘密。宋美龄财多势众,权倾一时,如果将蒋纬国交宋美龄抚养,有朝一日宋美龄要拥立蒋纬国接班,局势的演变就很难预测了;姚冶诚无权无财亦无势,由她来充任蒋纬国的“养母”,谅不至于对蒋经国的“子承父业”造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后来事实的发展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国民党偏安台湾后,蒋经国的“准接班人”之势已初呈端倪,蒋介石在党、政、军系统全面扶持蒋经国出掌实权,而蒋纬国的发展则被囿限在军界。

  1950年,台湾国民党装甲兵司令徐庭瑶退役,蒋纬国以少将军衔代理装甲兵司令之职。1953年,蒋纬国暂离装甲兵,随台湾国民党国防部作战次长徐培根中将赴美国人陆军指参学院正规班及防空学校飞弹班研修,1954年秋返台后奉调为国防部少将高级参谋。自1955年1月起,在参谋本部历任第三厅数届副厅长。1958年4月1日,出任国防部第五厅少将。同年8月,国防部改组,第五厅裁撤,蒋纬国再度被调回装甲兵部队任司令,连续两届留延,直至1963年,奉调离开装甲兵部队,出任陆军指参大学校长。1961年蒋纬国以45岁之龄晋升为陆军中将。至此,蒋纬国在少将军衔上已干了整整12年,而其兄蒋经国早在l950年41岁出任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之时编阶己是三星二级上将。轩轾何其分明!尤其是到了1964年,“湖口兵变”的突发,更成为蒋纬国政治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1964年1月,装甲兵副司令,长期与蒋纬国共事的赵尚志在湖口发动兵变,牵涉到蒋纬国,蒋只有“自请处分”,到大学任教,又当了十四年中将。

  (湖口事件后的蒋纬国。)

  1964年1月21日上午10时左右,台湾国防部装甲兵副司令赵志华在湖口装甲基地,主持例行的装甲第一师的战备检查时,突然发表令人意想不到的演说。主要内容为:“一、国际形势不利于台湾当局,世界各国争相讨好共产党,外交有陷于孤立的危机,当局官员没有处理外交的能力,竟有人提倡‘两个中国’的论调。二、高级军事将领,只顾自己生活享受,不顾部队生活。身为‘总统府’参军长的周至柔,养的狼狗每月吃的东西比一个连的伙食费还多。社会上进行的‘台湾小姐’的选拔,无异鼓动奢糜生活,也沦为高官子弟追逐的对象。三、装甲部队是‘国军’精锐,也曾是戍守台北市的‘御林军’,理应挺身而出。”

  副司令满怀激情的演说,台下人听得瞠目结舌。赵志华见反映冷漠,又高喊“谁敢跟我去?”还是没有回音。他又掏出手枪,对空开了两枪,再叫“谁敢跟我去?”台下终于有了反映,先是一位老士官走出队列,高喊“副司令说得对,我跟你一起去”!随后是一位军内特务、“政工少尉”张民善也走上讲台,表示愿意追随副司令,以接近赵志华。就在赵志华表扬二人的同时,张民善一把抱住赵志华,一边高喊;“抓起来。”在一些人的配合下,把赵志华制服。操场上的部队官兵在“师长”徐美雄的指挥下,开回各自营区。

  赵志华被抓时,湖口基地外面已是天翻地覆,乱作一团。就在赵历时一小时余的演讲之初,基地执勤人员闻声不对劲,就已逐级上报。当装甲兵谋反的消息传到参谋总部时,参谋总长彭孟缉、陆军总司令刘安祺不在台北,事实上已经接替梁序昭为国防部副部长的陆军二级上将蒋经国在接到报告后,立即下令湖口以北的陆军及装甲兵进入各自临时阵地,随时准备阻击任何北上的坦克和装甲车。如狙击不成,则炸毁台北市西南面的“中兴”、“中正”、“台北”等大桥,以确保台北市乃至国民党政府、总统府的安全;同时命令桃园、台中机场的空军机群进入战备状态,随时准备配合陆军阻止叛军;还因装甲兵总司令郭东旸不在青东岗总部,命令参谋长金仲臣和政战主任武宦宏坐镇,并由前装甲兵总司令、现陆军指挥参谋大学校长蒋纬国负责联系和协调。

  不到二小时,已经确证仅是赵志华一人口头兵变,而非装甲兵谋叛,事态很快平息,没有形成武装冲突。

  以上就是震惊台湾岛的“湖口兵变”。20余年来,人们一直围绕着两个问题进行议论,一是赵志华事变算不算政变?二是蒋纬国以后的遭遇。

  赵氏演说是武装兵变吗?赵志华被捕后,并未依“军事刑法”规定的“叛乱罪”起诉,而是以违反军纪案处理。他如果真是要率领装甲兵叛乱,必死无疑,可最后定为“无期徒刑”,14年后“保外就医”,1982年病故,其妻子及女儿早已获准移居美国。以上处理结果说明不是兵变。1988年3月间,蒋纬国在其兄蒋经国死后仅两月,就在一次台湾大学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公开说:“‘湖口兵变’,绝非事实。”“全是外界讹传,不足睬信。”

  非“兵变”,那是什么呢?据当时在场的一位将军说:“所谓‘湖口兵变’,根本谈不上是有计划、有预谋的‘兵变’,仅是赵志华将军的个人事件。”赵志华为中央军官学校10期生,后又到美国西点军校专攻装甲作战,抗战时参加驻印远征军作战,编入新一军装甲团,抗战胜利后被蒋纬国收编到装甲兵部。淮海大战时已经官至上校,曾被共产党俘虏。1949年4月间逃到香港转台湾,找到老长官蒋纬国以后,又官复原职,出任“装甲旅上校旅长。”

  在逃台初期的军队整编中,装甲兵编为2师4旅。经蒋纬国直接向蒋介石保荐,赵志华升为装甲第一师师长,“兵变”前已经是装甲兵少将副司令。他当第一师师长时,治军严格,管理有方,多次受到台湾军事当局的嘉奖。一度任过装甲兵总司令的胡忻曾夸奖赵志华是“深得蒋纬国将军的真传”。

  赵志华是东北人,为人耿直,说话坦率,对国民党内尤其是上层的堕落,对社会上尤其是官场的腐败,深有感受。平时积怨甚多,终于导致发表批评时政呼吁装甲兵责无旁贷地站出来“清君侧”与“肃腐败”的“一·二一讲话”。在狱中赵志华又给蒋纬国写了《万言书》,列举出部队伙食差、高级将领生活奢糜、人事升迁浮滥、选拔“台湾小姐”等时弊,把“一·二一讲话”系统化、具体化,申诉情绪激昂。要说他煽动造反、预谋叛乱,真是冤枉了他。赵氏完全是出于对蒋家王朝的忠诚,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国民党的恶习。

  蒋介石在看到《万言书》之后,认为赵志华只是基于一时之激愤,并无明显的叛乱意图,所言又充满效忠之情,乃从重臣们的枪口之下救下赵志华一命。但没有宽容赵志华的鲁莽行为,不能不考虑到万一“装一师”的坦克、装甲车开到台北,则混乱的程度非赵志华所能控制,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故为了堵截此类事再发生,防止此类人再出现,特把赵交军法部门判处无期徒刑。

  蒋纬国在后来评价此事时说赵志华是“动机单纯,方法错误”。关于赵志华留下的疑点是:他身居高位,官阶不低,为何干此类既无成功把握,又有杀头之险的政治游戏呢?综合起来说,关于“原因”不外乎有:一是升迁不成,如他昔日的部属郭东旸在1963年1月蒋纬国离开装甲兵总部后,接任装甲兵司令,“赵副司令”当然不服气;二是买住房向官方借钱未准,有怨气;三是郭东旸并不把这个“老副司令”放在眼里,赵志华虽为“副司令”,可实权全在郭手中,心中难免有不满之情;四是对上层腐败看法甚多,不吐不快;五是他过高估计自己在旧部“装一师”中的影响,以为只要振臂一呼,就会追随成群,坦克、装甲车就会浩浩荡荡杀向台北,贪官污吏就会束手就擒。所以在毫无组织准备、没有联系一兵一卒、也没有调查摸底的情况下,临时、突然发表演说,进行煽动。可讲演刚完,自己也成为阶下囚。对以上一切,赵志华在狱中所写的《湖口兵变真相》手稿中曾加以详细描述,可惜的是随着他的病故,手稿也已丢失。

  “湖口兵变”严重牵涉到蒋纬国。对蒋纬国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他与装甲兵和赵志华的“不正常”关系到什么程度。人所皆知,蒋纬国曾把“装甲兵”当作“第二生命”。在台湾国民党的装甲兵发展史上,他是个重要人物,曾一手完成了装甲部队逃台后的恢复、整编、发展工作。在“湖口兵变”前国民党退台15,他当了10年的装甲兵司令,大大超过了国民党军界各军事主官任期2年的规定。

  对于装甲兵,蒋介石感到很矛盾。从固守台湾的角度讲,坦克和装甲车无疑是一支反登陆、冲击登陆之初还不坚固防守力量的对方滩头阵地的最好的装备。同时在其他军兵种或陆军部队出现叛乱时,装甲兵更是一支最快最有效的镇压力量。所以装甲兵被台湾军界和社会上称为“御林军”、“典卫兵”。可从内部哗变的角度讲,装甲兵又是一支最危险的力量。它不需要空军、海军那么多的后勤单位和复杂的技术、通讯设备,行军速度快,因此它的机动性极强;它火力集中,杀伤力大,因此它的进攻性也极强;它自身具有相当的防御、保护能力,再加上机动性、进攻性极强,所以不像其他军种那样容易狙击和互相制约。尤其是台湾岛南北长约800公里,宽约300公里,坦克部队在昼夜间能横扫来回。如果装甲兵叛乱,台湾当局将无法收场。

  对这样一支装备1000辆各类杂牌坦克、装甲车的特殊部队,蒋介石无法放心,故让小儿子蒋纬国出任装甲兵司令,以保证装甲兵不出差错。尽管装甲兵归蒋家人管,但由于装甲兵总部设在台北,驻扎“总部”内的坦克、装甲车的炮口对着台北市,社会上关于“装甲兵要造反”的传闻一直不断。在1953年蒋纬国短期调离装甲兵总部时,装甲兵总部也由台北迁往台中。蒋介石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在装甲兵如有异动时,台北方面能够为研究对策、实施应变措施、调兵遣将争取时间。“湖口兵变”时,则可看出蒋介石把装甲兵调出台北的“高明”之处:赵志华还在鼓动、演说之际,湖口通往100公里外的台北的所有路口、要地、桥梁都已被忠于蒋经国的部队所占领。即使赵志华鼓动成功,率领坦克出营,即使能打到台北,那已是历经苦战、伤痕累累,也已事成强弩之末难以再战了。

  蒋纬国以“总统之子”的身份,长期经营装甲兵,“装甲兵部”成了他一人独霸的势力范围,他人不敢染指。甚至无处不到的蒋经国在“湖口兵变”之前也从未跨入装甲兵营区一步。装甲兵内部的人事关系、军官晋升都是以“司令”为中心,唯蒋纬国的意志行事。鉴于这一现实,“湖口兵变”后,蒋经国直接指导装甲兵的清理、整顿,名为清除赵志华的影响和势力,实为把蒋纬国建立起来的势力范围一网打尽,装甲兵从此转到蒋经国的门下,蒋纬国和装甲兵的关系就此结束。

  “湖口兵变”之前,蒋纬国除与装甲兵关系密切外,与赵志华的关系更亲密,两人合作长达20余年,蒋纬国对这位西点军校毕业生的信任程度,远远超过对黄埔系、中央军校系学生的信任。赵志华在“总司令”的栽培下,稳且快地上升。特别是在1950年间,作为淮海战场上共产党俘虏的赵,能够到台湾官复装甲兵上校旅长,则完全是蒋纬国在起作用。惟一给两人友谊留下的遗憾,是1963年蒋纬国离开装甲兵总部时,在蒋介石、蒋经国精心安排下,赵志华没有能够成为蒋纬国的接班人,而是让郭东旸领先。湖口事发,蒋纬国不顾自己的困境,尽可能地为赵辩护,认为当事人行动属于莫名其妙的精神不正常行为,不必送军事法庭,关进精神病院即可。赵入狱后,蒋纬国经常去看望,亲自安排赵的妻室儿女赴美定居。安排赵保释出狱就医。赵病故后,当时身为台湾“联勤总司令”的蒋纬国还亲自出面料理丧事。

  有以上两层关系,尽管蒋纬国离开装甲兵已经一年有余,但“子弟兵”闹事,作为“老长官”的他难逃其咎。“湖口兵变”发生,蒋纬国立即向国防部长俞大维“自请处分”。俞部长虽为蒋介石所信任的重臣,连任11年的国防部长,可也不敢处分蒋纬国,只是上报蒋介石,由“总裁、总统”裁决。

  由于宋美龄出面为蒋纬国后援,蒋介石没有公开处分蒋纬国,而且也缘宋美龄的力保,主事者赵志华这位蒋纬国的老部下,由死刑改判为无期徒刑,所牵涉的30余位将领,也个个都在“原职待退”。但是,蒋纬国就此失信、失宠于蒋介石。疑心极重的蒋介石决定剥夺蒋纬国的带兵权。这样,蒋纬国在蒋介石的最后10年间,实际的部队指挥权已不复存在,只能是拿着笔杆教鞭,在军校里纸上谈兵,并且一直得不到提升,在中将阶衔上的一滞又是14年。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