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日志”
场景重现
今天,畔畔总是显得闷闷不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吃饭的时候,他也有点漫不经心似的。
饭后,畔畔独自坐在沙发上看动画片,我靠近他坐下,故意找点话题,“哎,今天心情有点不好,工作没做好,领导批评了妈妈!”
我停顿了一下,想看看畔畔的反应,可他没有吱声。
“畔畔,你给妈妈出出主意,我该怎么办呢?”
畔畔终于望向了我,“妈妈,我的问题都没解决呢!”像个小大人似的。
“哦?什么问题呢?是不是和小朋友有关?”我提示着。
“恩,下午的时候,小雨在画画,我想让她教我画熊猫,可她不理我,只自己画!”畔畔终于说出了事情的原委。我猜想当时的小雨肯定是在专心画画,不想被人打扰。
“畔畔,妈妈还是不很清楚当时的情景,咱们俩能不能做个游戏,把下午的情景表现一下呢?”
畔畔一听游戏,突然来了兴趣,看样子是要我给他主持公道呢。“那我来当畔畔吧,你来当小雨,好吗?”我提议。
“好!”畔畔于是拿出画笔与纸,开始画画,有10分钟我没有去打扰他,他好似进入到了画的世界里,我看了看,是在画小白兔和乌龟赛跑。
当他全神贯注的时候,我开始扮演畔畔了,“你的画真漂亮,教我画吧!”畔畔没有理我,我又拉了拉畔畔,“教我吧,我想学呢!”畔畔有点不耐烦了,“别打扰我啊,我还没画完!”接着,又不理我了。
我坐到了一边,“真小气,不和你玩了!”
过了一会儿,畔畔走到我身边,“妈妈,我知道了,当时是我打扰了小雨!”
“反面教材”
今天,是安静的一晚,畔畔到他姥姥家去了。老人家很久没见到外孙了,特别想念,于是今天就让母亲去接畔畔在那边住了。畔畔很听话,也很喜欢和姥姥在一起,我们也就放心了。
吃完晚饭,难得过一下二人世界,俩人手挽着手出去转一转。刚走下楼,便看见邻居钟姐牵着两岁的小女儿出来了。她是很少带孩子出来转的,她说孩子不喜欢出门,总是怕生。
“钟姐,带宝贝去哪儿玩啊?”我招呼着。
“就在院子里转转,我是硬拉,才把她拉出来,要不她都要一个人在家玩玩具了!”
小宝贝好像知道大家在议论她,一直躲在妈妈的身后,还拉着妈妈往回走。“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内向,别人都喜欢出来玩,就你喜欢在家里待着!”
这时,钟姐的老公也出来了,“哎呀,孩子不愿意出去,你就让她待在家里嘛,不乱跑还让人放心!”说着,她老公带着孩子回去了。
“哎,怎么办啊,这孩子不喜欢交往,喜欢独处,现在都不愿意去幼儿园,拿她一点办法都没有!”
“不交小朋友可不行哦,还是要让她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这样性格也会变得开朗些。或者,平时,在家先和她做一做小朋友间一起玩耍的游戏,你们充当一下小朋友。然后,等她适应了,再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玩,让她慢慢地接受!”我说了点自己的想法。
“恩,这个办法没有试过,找个机会和她来一次小朋友的交往游戏!”钟姐的眉头舒展了。
“榜样力量”
参与孩子的游戏!
当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表达情绪时往往把握不好分寸。比如,当他们特别喜欢某个小朋友时,他可能会去拽他一下,推他一下,于是他这种友善的方式就可能引发战争。
要让他们明白自身行为可能会对他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最合适的方式就是通过扮演游戏来告诉他一切。比如,父母可以分别扮演小朋友,以不同的方式交往,然后在交往中把问题揭示出来,再通过表演将正确的交往方式传递给孩子,让他自己通过观察悟到他究竟应该怎么做。
“育儿理论”
在游戏中学习交往!
在游戏中学习交往是最自然,最有效的。在游戏中,孩子不仅可以获得认知,还在情感、交往能力方面获得了发展。
可以创设一些游戏环境,同时,关注孩子在游戏中的交往。孩子在真实的情景中会逐渐发现和了解自我与他人,体验自己行为的结果以及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懂得自己作为集体成员需要相互适应,服从共同的行为规则,学习轮流、协商、合作等技能,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被周围人接受。
孩子喜欢游戏,但游戏过程中经常发生各种矛盾冲突。孩子面对矛盾冲突,喜欢请老师替他们公正,替他们解决;当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交往能力以后,应鼓励孩子在交往、游戏中试着自己解决矛盾,增加孩了之间相互交往的机会。有时矛盾挺大,或是具有一定争议的时候还可把问题放在游戏中,让孩子们一起来想办法。
“举一反三”
1.一些孩子喜欢独自玩玩具,但这并不代表他不具备和别人交往的能力,只是在隐藏着,需要父母去引导。由于一些原因,孩子会比较内向。但孩子的可塑性极强,父母可适时配合一些交往游戏,让孩子慢慢地转变过来。
2.指导孩子选择角色,拓展孩子的交往范围。要鼓励孩子多变换角色,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适应新环境,拓展孩子的交往空间。特别是给一些性格内向、不合群的孩子多创造些交往机会,让他体验到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3.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孩子因缺少交往经验,产生了一些比如:自我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社会性方面的问题。要改变这样的状况,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家庭环境,多邀请小孩来家玩,一起玩玩具,一块分享食品,多带孩子到亲戚朋友家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