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
在中国当今的教育环境中,议论得最多、最时尚、最关切、最牵动人们情绪的,就是分数。在人们约定俗成的潜意识中:小学毕业若是高分,就可以进好中学;中学毕业是高分就可以进好大学;进了好大学就可以找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就有了好生活。因而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乃至社会,都把学生的分数奉若神明。于是才有了:
孩子的成绩好、考分高、就能读好学校,家长也就有了荣耀的资本。
学生的考分高,考上了北大、清华,班主任、任课老师便有殊荣重奖,学校也会因此名声鹊起,随之而来的择校赞助费也就水涨船高了……人们对分数病态追求的能量,铸成了高压在我们孩子身上沉重的十字架!
从我们收到的孩子们的近3000封来信中,五分之一的内容都是在对“分数”控诉:
“妈妈给我作了个决定:双科考100分,假期带我去旅游;考90分以上带我吃肯德基;80分及格;80分以下,差一分打一个板子。那板子是厚竹板,打一下皮肤就要红肿,我就痛得直发抖;如果考60分以下,除了打板子,还罚我不准吃饭。”
每一次妈妈给我通话的第一句问话就是:儿子,你考了多少分?当我说八十几的时候,您就说:“这点分数还想我上来?”我就很伤心。妈妈,我很想念您,我经常在晚上梦见您。
有时候醒了起来,脸上还流着泪。妈妈,我知道您对我期望很高,可我老实给您说,我对学习,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了。您可以来调查我身边的同学,“妈妈,我真的没有贪玩!”“爸爸对我高考寄予了特大的希望。他说,学民,你一定要努力考上清华、北大啊,它可是咱几代人的希望呀!既能光宗耀祖,又能让我们高人一等!儿子,你需要家里怎么做?
只要你能了这个愿,我们就是砸锅卖铁,当牛做马都心甘情愿!”……更有甚者,一个亲生母亲因儿子考分不佳竟用凶器殴打,致其死亡。这是1987年,发生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大武镇的一桩震惊全国的恶性事件,一个活生生可爱的生命竟不敌纸上那个人工画的数字符号(详见《血泪的考分》)。
当不少家长纷纷把“分数当成自己亲儿子”(孩子的来信语)的时候,在我们生活中却有一些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开发,两位仅有小学“差生”学历的郑渊洁父子用他们传奇般成为中国童话大王、童话新星的故事,为我们演绎了一则中国素质教育的成功案例(详见《郑渊洁父子》)。
下面,我们先来读读孩子们的来信。你们会从各个侧面了解淹没在书本和作业中的那些可怜可爱的孩子们。我们除了会在心底流淌对弱小生命的怜惜之泪外,我们是否还应该思索能为他们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