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细嫩的,冷酷的开端会把他们的心灵扭曲成奇形怪状。一颗受了伤的心会变成像核桃一样坚硬、一样布满深沟。
母亲要培育自己幼小孩子的心灵,而不是相反。因此,要记住,他们还是孩子,他们是无法了解你的,所以,无论如何不要在他们面前发火。
《华西都市报》曾报道过一则新闻,题目叫“为怕家长打骂,少年在暴风雨之夜集体出逃”。说的是成都某中学初三的几个学生,由于期末考试老师曾经宣布过,考分在30名以下的要请家长来校开会。而这次他们的考试均在30名以下,要请家长来就意味着他们将回家讨打。所以在得到成绩单后,何晓初、周健仁等几位同学神色紧张,心跳加速-因为他们的身上都留有父亲暴打的伤痕、耳边都回响着母亲的责骂声。下午放学后,他们不约而同地谈起“今夜有暴风雨”
(差生对家庭体罚的流行语),于是大家认定,与其回家挨打,不如逃跑自由。在那日的暴风雨之夜,学生们集体逃离了家园。孩子们不堪忍受家庭暴力的极端行为震惊了教育部门和家长们,虽然孩子们后来均被找回,但事件并非结束,它引发了家长们的警醒和深思。
在我们收到的孩子们的来信中,反映父母打骂的内容几乎占到六分之一。
分数考差了-挨打玻璃杯碎了-挨打作业做错了-挨打东西丢失了-挨打与父母顶嘴-挨打……这一组来信读罢,让人不禁鼻子发酸、心里发冷!
“父爱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钱和好吃的饭菜。爸爸,在我看来也只不过是一个名字叫爸爸的陌生人。为什么会这样?”孩子们这样问道。“上周还泛着青紫色的伤口,这次又要伤上加伤。我不明白,打碎的玻璃杯可以再买一个,可心中对妈妈这个代名词我愈加仇恨,这是永远也不会消磨掉的了。”“那是我读二年级,有道题不会做来问您。您讲了多遍我都不会做。终于,您不耐烦了,顺手给了我一巴掌。顿时,我觉得脸上火辣辣地疼,眼泪也流了出来。当时您十分生气,摔门而出。从此,我遇到难题再不敢问您了,因为我怕您。爸爸,我不知道怎么办,请您帮帮我吧,我不想看到您就害怕得像老鼠遇见猫一样。”面对生养自己的父母,这些孩子心中仅留下了恐惧和仇恨,竟然没有感恩!-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家长莫大的悲哀!
打骂淡漠了温暖的亲情,打骂将亲情异化为了仇恨!
特别是《440个“正”字》,记下的是孩子对父母2200次的仇恨,平均一天被打骂6次啊,我们不禁要问这位家长:您真的爱自己的孩子么?您把孩子的天空变成了什么颜色?
而在《18英里的一堂课》,杰森父亲的行为却让人肃然起敬,从他面对孩子撒谎所呈现的冷静和教育智慧中,我们读出的是这位父亲最为理智和深切的爱!
这一组来稿有孩子对父子亲情的渴盼,有孩子对妈妈既怕又爱的自语,有孩子对心灵伤痛的坦呈。它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我们:打骂不是对孩子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