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在古代人们已经能够制冷了吗?考古证明,制冷技术在古代已经发明。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诗人,他创作了充满激情的诗篇《楚辞》。在《楚辞·招魂》一章中,屈原满怀对家乡的热爱,将楚国当地的饮食融进了诗文,诱导那些楚国的亡灵要留恋故土,不要远去。屈原所记的楚国美食中不仅有五谷饭食、牛鸭鱼肉,当然还有掺着甜甜蜂蜜的美酒,而且还特意提出了滤糟的冰冻酒,自然是莫大的享受。而这种冰镇酒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1978 年考古工作者在离楚地不远的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了一种器物——铜鉴缶,正是中国古代南方的一种冰镇器,考古学家称之为冰鉴,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冰箱。
这件铜鉴缶高63厘米、长宽均76厘米、重168.8千克。整体为方鉴内套尊缶的形式,上有镂空盖。盖身正中有方形孔,正好套住尊缶口。尊缶有盖,溜肩,下腹内收,底部有三个榫眼。方鉴底部与尊缶榫眼相应部位安有三个弯形栓钩,尊缶放入时,栓钩与榫眼恰好扣合,其中一只拴钩还装有倒钩,拴钩插入后,倒钩就自动倒下来卡紧,使尊缶不能摇动。方鉴腹部和四角有8个龙形耳,龙头顶承8块方形和曲尺形的铜勺,是舀酒的用具。把这种铜鉴比作冰箱,从冷冻的作用上讲,可说是名副其实。
铜鉴是通过鉴和缶中间大量的冰块来达到冷冻的效果,有人怀疑春秋战国时期是否具有制冰和藏冰技术。大量的文献和考古遗迹已经证实我国在很早的时代就已发明了藏冰的方法。藏冰的地方,称为凌阴、凌室、冰井、冰窖等。历代王室必设藏冰机构,有专人处理有关事务。有的地方政府乃至民间有财力的人家,也建有藏冰设施,以备夏季使用或出售牟利。如近 3000年前的周代就建成了“冰库”,而且还配置了管理冰库的专门官吏,名叫“凌人”,掌管凿冰、藏冰、颁冰诸事,所藏冰主要用于王室成员的饮食。南方春秋时的吴国和楚国,也建有相当规模的冰室。史书记载,楚臣申叔豫在夏日曾以冰为床,穿着皮衣躺在上面。在今郑州延津县西南 20 里有一处冰井遗址,传说为战国韩襄王建的藏冰之所。在陕西宝鸡古城村,曾发掘出春秋时期秦国的一个冰窖遗址,能贮存100多立方米冰。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周王室有专管藏冰的官吏,诸侯列国也争相仿效,以藏冰为本国的一件大事。在每年的寒冬时节,凌人指挥奴隶们将河中的冰凿成大长方形块,运到专门的大房子里堆砌起来。春天人们整理盛冰用的铜鉴击,到了夏天便随时提供冰块,用于祭祀、宴客。由于能贮存冰,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就有冰可用了。曾侯乙墓冰鉴的发现,与古代文献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流行在夏季饮冰镇酒的记载正相印证。当然这种冰鉴在收藏保鲜食物上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更令人赞叹的是这个铜鉴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器物上有许多镂空装饰,透视有若干层次,审采用失蜡法铸造的,即先用蜡做模,模外做范,加热烘烤使蜡模融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了一个空壳,再将青铜溶液浇灌至空壳内,就可铸成所需的器物。这说明在 2400 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整件冰鉴制作匠心独运,集实用性、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在中国古代的冰镇器具上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