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努力,这一条永远不过时。但是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通向成功。除了成功本身不只取决于努力外,努力本身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你为什么事情而努力是至关重要的。
目标要确立得恰当。首先,不要定太不切实际的目标。理想是远大的,但为了实现所定的目标,应该是具体的、有步骤的、有可操作性的。比如说,一个七岁的孩子,理想是成为一名作家。近期的目标应该是,读世界名著、写读书札记、记录下自己的生活和心理。一个大一的经济系新生,想做CEO,他近期的目标应该是,上好每一堂课,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经济方面的实践;而一个即将升入大四的想做CEO的经济系学生,近期的目标应该是到一些大型的企业去实习。也就是说,目标不要定得空泛,大而不当,要实际,要跳一跳、摸得着。
但是,不要把目标定得太低。就是说不要给自己拼命安排一些你已经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的东西。这些任务的完满完成只能让你越来越成为“熟练工”,但并无助于能力的提升。给自己安排一些需要提升能力才能完成的任务,这样能力才会不断地得到提高,离理想也才会越来越近。只做自己会做的,逃避了风险和麻烦,也逃避了成功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目标与现有的水平是等高的,成长的可能性都被屏蔽掉了,做得越多,离终极目标越远。
所以,树立远大目标应与每阶段的目标结合起来。每一阶段所进行的活动也应做好筹划,做那些能够使自己能力提升、有一定挑战性的事情,切记不要原地踏步。
“故事佐证”
有很多高龄人士,常常认为到了这个年纪可算是人生的尽头,于是便开始料理后事。而有一位却认为一个人能做什么事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有什么样的想法。于是,她在70岁高龄之际开始学习登山,其中几座还是世界上有名的。就在最近她还以95岁高龄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攀登此山年龄最高的纪录。她就是著名的胡达·克鲁斯老太太。
70岁开始学习登山,这乃是一大奇迹。但奇迹是人创造出来的。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是他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胡达·克鲁斯老太太的壮举正验证了这一点。
李嘉诚大概是香港市场诸巨人中少有的出身贫寒者,少有的常青树,在市场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都成功过的佼佼者,是一个典型的白手起家而成功的神话。李嘉诚出身社会基层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李云经先生一度经商,失败后回家乡教书,李嘉诚在童年因此受到很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然而,这一正常的健康的成长岁月很快为时代的车轮碾碎,父亲不得不带着一家人逃难到香港。在一个从无根基的地方生存,李云经先生没能重新开始。这样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正是我们民族经典的血肉文本:天灾、战乱、动荡、逃亡……寡母弱子。在李云经的身影倒下之后,全家人的生活、弟弟妹妹们的成长就落在了十来岁的李嘉诚身上。
李嘉诚居然承担下来了。他不再上学,他最先努力的是适应社会这所学校,到茶楼做“茶博士”,到舅父公司里做小职员,在五金公司做街头推销员,虽然艰难,然而却能让一家人吃上饱饭,而且他也很快了解、熟悉了社会的各色人等和谋生的诸种方式。少年的欢乐,人性的懒散和嗜欲,在他身上几乎找不到什么迹象,他的精力几乎完全花在生意上了。令人惊奇的是,他丝毫没有放弃学习,学习甚至成了他生活和事业的一部分,直到今天他仍每天坚持听英语新闻。这样一个人的成功几乎是必然的。
凡是跟李嘉诚同过事的人都对他的能力有着极深的印象,几乎没有人认为他会甘于平庸。以诚待人,这个少年对环境的老实姿态,延续成为他的做人方式,李嘉诚因此在商场上获得了很高的信誉。数年之后,他已是经理人了,并很快拥有了自己的塑胶公司,从塑胶企业开始,他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父亲“盈亏有定”的教育在实证中一定给他留下了印象。到70年代初,他已是香港小有名气的成功商人了。
无论李嘉诚是否以商人自居,他的作为却已超越了单纯的社会角色。用时下流行的话说,他追求第一,与其他华人资本家一起,取代英资成为香港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力量。不断挑战自我,永不放弃学习,使得李嘉诚在众多的领域里都能进入最高境界。到八九十年代,李嘉诚的发展已超越商人进入了当代世界精英人物之列。他不仅与世界著名的企业家、银行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还与一些国际政治家交上了朋友。他的家族市值一度占全香港的1/4.
如前说,李嘉诚有一个正常的童年,李嘉诚出身并非大家,他出生于小知识分子家庭,这种家庭出身的孩子,健康、聪敏、灵气、良善、温情,不走极端。但对大部分受过良好童年教育的孩子来说,如果没有意外的悲剧使他们颠离生活的轨道,多数人会由此气宇不大,成为社会里的一类型,而非独特的“这一个”。
李嘉诚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这种情况使人对世人真面目、世态炎凉有过早的洞察。早熟的生命,总是蕴含着不尊重生命,对人轻视、敌视,对公正、平等的深深的怀疑乃至嘲弄。但是儿时的良好教育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担当,使得李嘉诚能够避开那种早熟的人生虚无的一面,而对人情世故有着实在的把握:在求人中,生自励自助之心,同时也获得对世界同情的了解和爱。
也许对李嘉诚的人生境界影响最大者莫过于其父亲李云经先生了。李嘉诚年少时曾在半夜醒来,看见父亲仍在灯下批改学生作业的背影,这件事给李嘉诚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对李云经先生这种小知识分子,我们社会里最常见的理解方式是:穷酸一辈子,那么辛苦,什么也没得到,不值得。我们蒙垢的灵性忘记了感动,忘记了正是这样千千万万的人在支撑我们的文明。
从李嘉诚多年以后多次谈及此事看,父亲及其行为已成为一种象征。父亲和那一场景是对李嘉诚人生境界最有力的挑战、警示和支撑。
李嘉诚由寄人篱下到富可敌国,也就是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个人的生命状况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然而,我们看不到他有什么张狂和戾气,他只是沉稳地、老谋深算地注视着下一单生意。纵观李嘉诚一生,他一直坚定地维护着自己的“规矩”和本分。中西文明在他身上,在他那一代香港商人身上有着较好的结合。将敬业与勤奋、财富积累与本分、自尊与孝顺成功地统一了,正是在这方面,李嘉诚给我们的启示是有益的。
从穷困少年到“塑胶花大王”,从地产大亨到救市的白衣骑士,从超人到新经济的领袖,从管理大师到传媒高科技弄潮儿……李嘉诚的路还在继续。在一个行业、一个产业、一种潮流里领先,从小到大,从夕阳产业到高科技产业,到后来,跨行业、领域,由经济到文化传媒到政府公共领域,他总能占据主动,引导前行。到后来,李嘉诚与一个地区的经济、民生和社会发展有了难解的联系。用学者们的话说,他是跃进到现代化的永无止境的变动之中。
李嘉诚浓缩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上百年、几代人的历史,一穷二白到发达的历史,这种跨度之大在历史上是罕有的。街头推销少年,诚实而腼腆;加工塑胶花企业家,勤奋、机灵、信用,所有这些,还在人们的理解范围内,还是平常心所能把握的。到了地产中“人弃我收”,到了投资汕头大学、弄潮新经济,70高龄了还难得半日闲,李嘉诚的生活和内心已超乎了寻常人的理解。李嘉诚自己也说过,第二个1000万比第一个1000万元要容易,到目前,钱对他而言已经没有了早先的意义。但他为什么依然那么执著?
对李嘉诚来说,很容易发现,如果不把读书作为一种做人的方式(立言),如果只是把读书当做一种工具、手段,那么职业已无分别,重要的是从知识中获得内在的自信和外在的能力,重要的是做人和做事(立德和立功)。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了解李嘉诚何以在商场上拼搏了一辈子,何以终生如此勤勉。李嘉诚曾总结说,一为挑战自我,一为让股东满意。成为一个成功者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每天精力充沛地努力工作,不虚掷光阴。
[英]菲力普
你要确实地掌握每一个问题的核心,将工作分段,并且适当地分配时间。
富兰克林
当一切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
[美]瑞斯
对一个适度工作的人而言,快乐来自于工作,有如花朵结果前拥有彩色的花瓣。
[英]拉斯金
休息并非无所事事,夏日炎炎时躺在树底下的草地上,听着潺潺的水声,看着飘过的白云,亦非浪费时间。
[美]罗伯克
你知道何谓沮丧——就是你用一辈子工夫,在公司或任何领域里往上攀爬,却在抵达最高处的同时,发现自己爬错了墙头。
[英]坎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