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章 昆阳成了分水岭

  公元23年2月,刘玄登基称帝,大赦天下(一句空话而已),建元更始。

登基仪式在淯水河畔沙滩地上举行,虽然简陋,场面却也不小。很明显,刘玄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阵势,紧张之余,老毛病就犯了,史载:羞愧流汗,举手不能言。

真是大煞风景。虽然在台上的表现不甚体面,刘玄脑子倒还清醒,还记得王匡等人拥立自己为帝的原因及安排给自己的任务:刘演嘛,是一定要阴的;好处吗,是一定要捞的,要不然鬼犯神经病拥立你做皇帝?

于是,刘玄拿出了早已拟好的封赏名单——王匡,封定国上公;王凤,封成国上公;朱鲔(wei),封大司马(此前最大的成绩就是参加王匡的倒刘演运动,并屡屡献策)。

刘演,封大司徒;陈牧,封大司空;写到这里,我们来讲讲汉朝的百官制度。

“三公制度”

说到汉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当时有所谓三公、九卿,这是政府里的常设,也是最高等官吏。开始时,汉承秦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是文官长,管行政,辅佐皇帝处理天下政务;太尉是武官长,管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辅佐丞相来监察一切政治设施,相当于副丞相。到后来,出于削弱相权、增强皇权的需要,在皇帝的安排下(自汉武帝时的霍光),大司马、大将军横插进来,所以又把三公变成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其中大司马相当于以前的太尉,大司徒相当于以前的丞相,大司空相当于以前的御史大夫,但实权控制在大司马手里。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一点应该不难理解。历史上的超级牛人如霍光(动辄废立皇帝)、王莽(干脆自己做了皇帝)都是由大司马掌握军政大权的。

单就智商而论,我们中国人的智慧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现在如此,古代亦如此,这要归功于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一大基本原则——变通。

是的,一件事无论看起来有多么复杂,多么不合时宜,后果多么恶劣,在我们中国人的变通之下,常常变得顺风顺水,事半功倍。

善于变通的国人很快发现,三公,一是只有3个位子,满足不了同志们积极要求进步多压点担子的需要;二是三公乃当时最高官爵,一个人做到了三公,就到了荣耀无以复加的地步,如此一来,皇帝做着不安心,群臣也彻夜难寐(原因大家应该很清楚)。为了解决这两个难题,聪明的国人很快搞出了一个“三公2.0版”。

与旧版相比,升级后的“三公2.0版”有如下特点——特点一,在“三公”之上设上公,名称如太师、太傅等不定,名额不限,为虚职,专门用来安置那些在三公工作岗位上做出特殊贡献乃至三公的帽子罩不住其光环者。

特点二,加强尚书的权力(汉制,尚书乃宫室内官,负责内廷事务,官阶较低,与后世尚书不同),特别是我们的主角刘秀,在开国称帝后,索性把政权全操控在自己手里,三公只是名位崇高而已,这样实权就渐渐落到尚书手中。

当然,这是相对而言,常常因人而异。比如第一个特点,就不完全适合王匡。王匡虽然被封为定国上公,除了地位比刘演等人更高一级,显得更为尊贵外,实权并没有得到削弱,反而加强了。

单从这份封赏名单上来看,刘演是被阴到家了。论资历和战功,刘演即使不在王匡、王凤之上,但至少也要封个上公才行,现在不但上公没封上,反而被夺了军权,弄了个有名无实的大司徒,连名不见经传的朱鲔都做了大司马且排名在其之前,真是一打眼的工夫,从羊群里跑出个猪来。大哥您贵姓?哪来的?

刘演很郁闷,但是没脾气,因为这份封赏名单是皇帝拟定的。刘玄虽然是傀儡,但毕竟是皇帝,那年头,你对皇帝说声“不”试试!

至此,王匡、陈牧的计划基本告成。在不久后,刘玄还将在二人的基础上研制成威力加强版。

与哥哥刘演相比,弟弟刘秀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

虽然更始皇帝在封授上公、三公的同时,还顺带封了百余名列侯,名额很多,见者有份,但还是刻意把刘秀排斥在外。这倒不是刘玄记性不好,而是本着公平的原则,既然把你的亲哥哥都阴了,不顺带着玩你一把,实在说不过去。

刘秀被封的官职是太常偏将军。

这个官名要分开来解释。

所谓太常,属九卿之列,依汉制,主管礼仪祭祀。

而偏将军,属杂号将军,编制不限,想封多少,就封多少(汉制,将军有8种,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为一等将军,位同三公;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为二等,位同九卿;除此以外,皆为杂号将军)。

合起来,刘秀的官职就是主管礼仪祭祀的杂号将军。

本着送佛送到西、玩人玩到底的原则,在让刘秀改行搞祭祀的同时,连个官印都没给他。

官印,官印,做官用的印信,不给我官印,让我怎么做官?怎么办公?莫非让俺老刘自己拿萝卜刻一个不成?

好在这难不倒刘秀,因为他很快在当地一位侯爷家里找到了一个印信,虽然印文牛头不对马嘴,但好歹是个实实在在的章子,先凑合着用吧。

今天,街头巷尾私刻公章的摊贩若穿越到公元24年,定是份既吃香又有前途的行业。

“攻打宛城”

阴人、玩人计划告一段落,接下来的任务,是攻打宛城。

10万大军把宛团团围住,打了月余,竟然没打下来。因为孙子同学说过:兵不在多,在将尔。

对更始军来说(联军更名为更始军),能打仗的几位将军,阴的阴了(如刘),出差的出差了(王常前往汝南一带),剩下的除了有些整人的本事(如王匡、陈牧),就是些性格懦弱、爱害羞的废物(如刘玄),领导如此,这仗还怎么打?

对宛城守军来说,则有一位举世名将正统率他们守卫这座孤城。将军名为岑彭,字君然,南阳棘阳人,如果你没有听说过他,那不奇怪,因为东汉史本来就较少为人所关注。但如果你读过《后汉书》,那一定知道他的鼎鼎大名。岑彭虽然此时尚供职于王莽,但很快他就要归属于更始政权属下,不久后他还将追随刘秀东征西讨,终成汉兴一代名将。

《后汉书》的作者这样评价岑彭:中兴将帅功名者众矣,唯岑彭、冯异建方面之号。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东汉建国中,建有功勋的将军很多,但最猛的能够独当一方有元帅之才的,仅仅是岑彭、冯异两位。由此而见,岑彭不但是名将,而且是名将中的极品。如此一来,根据我们读史的经验,宛城一战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史载:宛城攻击战自公元23年2月开始,10万大军轮番攻击,打了1个月没打下来。

当然,更始军毕竟人多,虽然没攻下宛,但也没被宛城守军击溃。10万大军除去战斗消耗掉的以外,仍然把宛城团团围住,其意思很明显:打不死你,就饿死你。但刘玄很明显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不让别人吃饭的同时,自己还要吃饭,而10万大军的吃饭问题实在不是一个小问题。照这样下去,没把宛城守军饿死,先把自己饿死了。

为了不让众兄弟在宛城守军之前饿死,刘玄决定派一部分兄弟去做老本行——劫掠,搞点粮草物资,以维持宛城攻防战的开支。接受这一光荣任务的是更始政权元老级人物,刚刚被封为成国上公的王凤,参加这次劫掠行动的还有我们的主人公刘秀。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不同寻常的劫掠行动,因为它无意中挽救了更始政权的命运,同时也给我们的主人公一次改变人生的机遇,对刘秀来说,机遇只要一次,也就够了。

司马迁在其着作《史记》中写道,秦汉时期经济最发达有3个地区,即泾渭地区(关中)、伊洛地区(今河南)和黄河下游地区(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交界地带)。为保证劫掠行动的成功,王凤把目标放在了上述三大地区中的伊洛地区。

毕竟,若是到绿林军的老家抢劫,恐怕只有凫茈可以抢了,闹不好还要跟当地人火拼起来,平白无故搭上几条人命。而到伊洛地区抢劫,一是此地物产富庶,有东西可抢;二是离宛城较近,便于行军和运输;第三嘛,还是那句古话,穿鞋的怕光脚的,此地人有钱,抢就抢了,不会为一点财产跟你玩命。

果然,伊洛地区没有让更始军的弟兄们失望,所到之处,收获颇丰,牛马财物无以数计,谷物约数十万斛,尽皆转运宛城。

在大发横财的同时,更始军还乘胜攻克了昆阳、定陵、郾等县,成为宛城前线的侧翼屏障。而昆阳县,注定要名垂青史。

“昆阳大战”

却说黄淳河一战,甄阜和梁丘赐战死,10万前队大军溃于一旦,无名竖子刘玄还自称皇帝,要跟自己的大新政权搞竞争,王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王莽很生气的直接后果是,令大司徒王寻以及自己的堂兄弟王邑前往洛阳,统率六队主力(前队已被击溃)约四十二万,号称百万,讨伐刘玄。

这是中国历史自秦统一六国以来最强的征讨阵容,即使是韩信兵围项羽于亥下,以及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都没有它拉风。因为这支队伍不但人数多,声势大,还有如下特点——特点一:懂军事的人多。王莽对这次征讨极为重视,可以说是倾尽全力,为了保证这支队伍能够打硬仗,打胜仗,王莽把当年征召的天下所有懂兵法的人(六十三家数百人)全部委派到军中做军吏。可以说,这是当时中国乃至全世界军官素质最高的一支队伍。

特点二:猛人多。打仗,一定要猛。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王莽为这一队伍征召了天下猛人。当中最猛的是一位叫巨无霸的仁兄,据历史记载,这位仁兄体格魁梧,高一丈(二米三以上),粗十围(不详,你知道他很粗就行了),据说当时最大的马车都装不下,只能骑马。而且,这位巨无霸兄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睡觉时要以鼓做枕头(不知何故,奇哉怪也),吃饭要用铁筷子。顺带说一句,这位猛人,是蓬莱人(今山东蓬莱),蓬莱多仙,我真怀疑无霸兄是神人。

特点三:猛兽多。这还是一支人与兽组合的队伍,百兽中最猛的几类,如虎、豹、大象,也不让它们闲着,为了镇压工作的胜利,统统把它们从公园里拉到了战场上。

特点四:辎重多。人多,兽多,吃的用的就多,为保证征讨工作的胜利,王莽在后勤上也下了血本,据《后汉书》记载,运输粮草辎重的车辆绵延千里而不绝。

在如此一支极品队伍进攻下,就是超人也绝无生存乃至反败为胜的可能。

公元24年5月,这支极品大军浩浩荡荡抵达颍川,与逃亡至此的严尤、陈茂会合。之后,在这两位败军之将的引导下,向宛急进。

从颍川至宛,昆阳是必经之地,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将在此地展开。

事实上,是刘秀先发现这支征讨大军的,因为在王寻、王邑率领四十几万大军向宛城挺进时,刘秀正在阳关聚一带打秋风,有幸首先目睹了这支极品大军的宏伟阵容。

没有发生遭遇战,因为还没有等王寻做好攻击准备,刘秀所部就望风而逃,一窝蜂似地逃到昆阳城中,犹自惶恐不已。

惊慌之余,更始军的兄弟们发现,昆阳也是不安全的,因为昆阳守军打死了算也只有九千多人,而且城不高、墙不坚。于是,更始军准备弃守昆阳。

在更始军看来,能躲得了一时,总比马上送了命强。但在刘秀看来,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于是,在众军收拾大包小包准备与王莽军展开跑路竞赛时,刘秀找到王凤等将领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刘秀认为,逃跑是没有前途的。如今唯一的办法就是集中兵力,与王莽大军拼死一搏,只有这样,尚有取胜的希望。而且宛城尚未攻克,如果昆阳失守,势必危及到宛城外10万大军的侧翼,等那时内外夹攻,我们就死无葬身之地,老婆孩子热炕头以及抢来的钱财也就享受不上了。

这在当时来说,应该是一个较明智的选择,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抱着豁出去的心态到最后却意外发现自己没死。如果抱着侥幸保全自己的心态,到最后绝无意外地要死。

然而,对急于逃命的更始军诸将领来讲,只要不能确定保全自己的性命,任何所谓明智的选择都是不明智的,在他们的眼中,刘秀完全是疯了,拿这几千人去对抗几十万大军,不但是以卵击石,简直是以卵击山。

众将领批评刘秀道:刘将军何敢如是!意思是你姓刘的胆子也太肥了。

刘秀很郁闷,然而人微言轻(当时昆阳城比刘秀官职高的大有人在,如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等),如今的局面不是他能左右的。很郁闷的刘秀苦笑着回去收拾东西,准备随大流闪人。

这时,更始军派去监视王莽大军的探子回报,说大军已经抵达城北,人很多,队列排了数百里,不见其后,意思是:现在想跑,恐怕也跑不了了。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本来已成惊弓之鸟的更始军将领们更加惶恐不已。惶恐之余相互对视,渴望在对方脸上找到救命的稻草。

稻草是没有的,蜡黄的脸色倒是每人都有一张。好在大家脑子都还没有被吓糊涂,很快记起刘秀讲的要与王莽大军殊死一搏的那席话,不约而同道:快去请刘将军。

刘将军请来了。主张死战的刘秀成了更始军的主心骨,也成了这次昆阳大战的实际指挥者。史载,无论刘秀说什么,发号什么军令,诸将忧迫,皆曰“诺”。

在死神面前,只有勇敢者知道怎样去谋取生存,只有勇敢者有生存的能力。

好在刘将军没让大家失望。刘秀很快做出迎击王莽大军的部署,即由王凤、王常两位将军率军死守昆阳,刘秀突围寻求援兵,没人反对,就此决定。

突围,无论是凭借我们读史的经验,还是看电视剧的经验,基本都在晚上,因为有夜色掩护,成功的几率自比光天化日之下要高。没有看过电视剧的刘秀也没有例外,于是在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刘秀率十三骑自南城门突出昆阳。

好险,这时抵达昆阳城下的王莽大军已近10万,能以十三骑从10万大军的包围中突围,而且无一损伤,只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这十三人猛,是精心选拔的精锐;二是王莽大军压根没对昆阳提起重视,也没想到有人要突围,即使突围了,似乎也无伤大雅,毕竟咱有百万人(号称百万),还有老虎豹子大象,除了天王老子,怕谁?

这是王莽大军要惨败昆阳的第一个征兆。

第二个征兆是严尤和王邑之间的一番谈话。

大军抵达昆阳后,严尤认为:昆阳小城一座,打下来也没什么意思,现在乱称皇帝的刘玄正在攻打宛城,我们只要迅速进军,肯定能将其击溃,到那时,生俘刘玄,也就不怕昆阳不投降了。

王邑却不这么认为,在这位仁兄看来,率百万之众连个昆阳都打不下来,传出去实在丢不起人。真是过于自信了,而且是盲目自信,这是要付出代价的。

决心以壮军威的王邑命令将昆阳团团围住,前后围了数十重(没办法,城小)。这时严尤提出了质疑:围城之为阙(缺口),只有让守军有生的希望,他们才不会以死相搏,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将他们消灭。严尤还认为,不应当把昆阳守军全部消灭,应该放一部分逃走,让他们做大军的义务宣传员,宣传我军盛况,吓唬一下正在攻击的更始军,即“宜使得逸出以怖宛下”。

王邑又不听,因为在这位仁兄看来,把昆阳守军全部弄死还不过瘾,要让我放几个出去,给他们留条生路,笑话,妄想。

王邑犯了一个兵法上的低级错误,这是王莽大军失败的第三个征兆。这同时也告诉我们,王邑这小子,不但不懂得行军打仗,似乎连当时最流行的兵书《孙子兵法》都没读上一读。

将军一声令下,大军开始攻城。

将军虽然废物,但士兵们还是很勇敢的,据历史记载,攻城的场面很大,旌帜蔽野,尘埃连天,钲(钲,形状像铃)鼓之声闻于数百里;积弩乱发,矢下如雨。矢下如雨的后果是,昆阳守军纷纷拿盾牌(护身)捡箭矢,用来还击王莽军。

在冷兵器时代,弓弩是守城的利器,昆阳守军能够就地取材,敌为我用,不失为妙计。与后世传说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相比,此计更加简单实用。

但实用归实用,昆阳能否守住还很难说,因为正忙着捡箭杆的昆阳守军很快发现,王莽大军很快投入了破坏力极大的攻城工具——楼车和撞车。

楼车,又称云车,是一种攻城了望车,车上有望楼,像鸟巢,又称巢车。巢车是在一个八轮车上竖立两根长柱,两根柱子中间有板屋,可以升降,屋中四面有望孔,居高观察敌人动静。

攻打昆阳的楼车是普通楼车的改进版,因为它不但能够居高观察昆阳守军的动静,还能居高向昆阳守军射箭。而且这个居高也实在高得夸张,据历史记载,高十余丈(大致是23米以上)。

撞车,又称冲车,战时用以破坏守军的城门城墙。当时的事实是,王莽大军不但用撞车撞击昆阳城防,还派大量军士在城墙下掘地道,其意思大致是,不把你的城撞开,也要把你的城挖塌。人多力量大,实不是一句空话。

在楼车、撞车、挖掘工兵的轮番折腾下,昆阳城千疮百孔,基本上守不住了,眼看刘秀的援军也没影子,估计早就溜号了,为了不至于城破后死于乱军之中,昆阳守军最高将领王凤决定投降。

问题是,王寻、王邑两位仁兄根本不接受王凤的投降,在这两位仁兄看来,昆阳城破只是个时间问题,现在想来投降,早干什么去了。打发走前来请降的昆阳使者后,两位仁兄意气风发,然而还没高兴到晚上,一个意外彻底扫了他们的兴致。

说是意外,但这个意外发生的实在是太偶然,说得夸张些,比连中数次亿元大奖都难。

这次意外是天象。历史上有记载,而且其结果又确如天象所昭示的那样发生了,这虽称不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却也是凤毛麟角。

天象,分为吉兆和凶兆。在古代封建社会,特别是科技更为落后的汉朝(相对而言),吉兆除了能引起当权者的精神愉悦和无限遐想外,一般无实际上的作用。而凶兆就不一样了,它让人在精神恐慌之余,还具有极强的破坏力,这种破坏力放到正处于临战状态的军队中,其结果就是军心涣散,士无斗志,依此下去,就离兵败不远了。

一般来讲,发生在阵前的凶兆,无非是大风卷走了帐篷、吹折了旗杆之类,但发生在公元24年5月的这次凶兆实在是夸张了些,不但时间长,而且征兆奇特,先是晚上有流星坠入王莽军大营(是否砸死人历史无记载),再是白天有倒塌的山的形状的云飘入王莽军大营,而且高仅尺余,让诸位兵哥哥结结实实当了一会神仙。据军中占卜师解释,这种凶兆隐含的意思是:覆军杀将,血流千里。

于是,昆阳城还没攻下,王莽大军先被这突如其来的天象给吓了个半死。

这,似乎应该算作王莽大军兵败昆阳的一个原因。

投降不成,突围无望,昆阳守军走到了绝路上,而所谓的绝路其实是两条路,即自杀和战死。大多数守军兄弟估计没修习过武士道,自然也没有剖腹自杀的觉悟,所以在绝望之后,一个个成了敢打敢杀的猛士。在这群猛士的坚守之下,数十万大军打了近一个月,到底没有打下来。

而这一个月,到底等来了刘秀的援军。

救兵如救火,按说这一个月的时间援军才到,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很怀疑,庄稼汉出身的刘秀是否借机阴了王凤等人一把?后来读史,终于揭开了这个谜团。实际上,刘秀虽然成功突围去找援军(分守郾城、定陵的军队),援军也找到了,但援军将领压根不买刘秀的账。

这也难怪,毕竟刚掠了财物,才换了夫人,有清福等着去享,现在让我们去昆阳送死,我们有病还是你有病?

是你们有病!刘秀斩钉截铁地回答,并指出众人的病根所在:如果能够打败敌军,那么万贯富贵等我们去拿,去享受。如果打不败敌军,连脑袋都没了,留下这么多财物又有何用?

这是一番简单的说理,而事实证明,越简单的方法其实越有效,援军们很快理清了利害关系,决定随刘秀前往昆阳。但王莽四十几万大军的声势实在太大,听说还有豹子老虎大象,所以这支援军行动迟缓,不像是去救火的,倒像准备去见公婆的新媳妇,扭扭捏捏地要多慢有多慢。

这也情有可原,这支援军说到底也就四五千人,拿着四五千人去打败四十几万正规军,不但是一件异想天开的事,更是一件以卵击石、飞蛾扑火、自投死路的事。

然而,前往昆阳的路实在太短了,磨蹭了一个月还是到了。

在距昆阳5里远的地方,王寻、王邑发现了这支援军,并迅速派出数千兵力予以攻击。在王莽军的攻击之下,援军纷纷后撤,很快,在刘秀身边只剩下1000人。

1000人,足够了,走的都是草包,剩下的才是精华,刘秀率这1000人杀入敌阵。援军的将领们惊讶了,因为他们很快发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刘秀——这位庄稼汉,不怕死,敢杀人,开杀之下,一发不可收拾,瞬间竟取了十数人性命。

如此这般,稍微有点良心的人就再也不能一味撤退袖手旁观了。于是,在刘秀的鼓舞之下,纷纷死战,终于将这数千兵力击溃,斩首近2000人。

我很纳闷,王寻麾下大军数十万,而且离之不远,为什么眼睁睁地看着这数千人被击溃而不发兵救援?现在看来,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王寻、王邑等新军将领压根没看得起这支援军。

大意了,实在是大意了。大意的后果不在于损失了2000多人,而是鼓舞了援军的士气。援军惊喜地发现,只要打仗够猛,新军虽然人多,但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果不其然,初战告捷,让援军们“胆气亦壮,无不以一当百”(《后汉书·光武本纪》)。在打了胜仗的鼓舞下,援军们决定再接再厉,再干他一家伙。而且,鉴于刘秀在战斗中的优异表现,援军临时决定由其全权统领。

在再干一家伙之前,刘秀决定耍一个小计策,这是一个古老的伎俩,有着统一的标准和固定的模式,那就是写封信,然后故作不小心丢了,再让敌军捡到。

信上说:宛城的援军到了。

这封信在意料中到了王寻、王邑手上,看完信后,这两位仁兄很不高兴(不)。不高兴的原因并不是来了援军,而是他们觉得宛已经被攻克了(的确被攻克了,在信息闭塞的当年,不仅连王寻、王邑不知道,连刘秀等援军将领都不知道),宛城的失守,意味着自己在昆阳上花费的精力实在得不偿失。而比得不偿失更为严重的是,王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这封信的目的就是扰乱王寻、王邑的心智,同时争取一点点时间。事实上,目的也达到了。

很快,刘秀会让这个后果变得更加严重。刘秀经过战地侦察发现,围攻昆阳的数十万大军共分成数百营,分区防守,王寻、王邑所在的中军大约有10000人,布防在一条河边上。

可能王寻、王邑觉得,更始军没有水军,不会从河上进攻,所以在临河的一侧只布置了少量军士警戒,但王寻和王邑没有发现这条河其实很浅,漂不起船,淹不死人。这是一个天大的漏洞,也是上天给刘秀一次反败为胜的机会。擒贼先擒王,刘秀决定挑选3000敢死军,并亲自率领向王寻中军发起攻击。

这是一次冒险,因为中军是王寻、王邑的贴身卫队,应该不是一般人可以充当的,而且中军的人数也不少,有10000多人,即使阻挡不了刘秀的这3000敢死队,但熬点时间还是可以的,到那时调集周边大军包抄,说什么也把这3000人给灭了。

如果你这样想,那先恭喜你了,这证明你即使不懂兵法,但至少是个常人。

而事实上,王寻和王邑连人都不是,他们就是两头猪。

我实在不知道王寻和王邑到底在想什么,在中军受到刘秀的攻击后,二位仁兄下了一道很奇怪的命令:诸军不得妄动。意思是自己就能把这3000人收拾了,不需要你们帮忙,想跟老子抢功怎么着?

至此,让王莽40万大军溃败昆阳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压了下来。兵不在多,在精尔,在不要命尔。

在3000敢死队的死拼烂打之下,王寻的万余中军终于扛不住了,先是失利,失利没有得以及时扭转,继而迅速崩溃,王寻也死于溃军之中。

这时,昆阳守军亦倾城而出,与援军合力攻击群龙无首的王莽军,声势浩大,震动天地,直杀得王莽军大溃,在逃跑中因混乱又自相残杀,伏尸百余里。

鉴于王莽军实在太多,一时杀不完,老天爷也来凑热闹,刮起了大风,吹得是房瓦乱飞;下起了大雨,雨下如注,很快连河都盛不下了,于是河水溃堤,不但淹死了虎豹大象,还淹死了数万士兵,而且阻挡了王邑、严尤、陈茂等人逃跑的道路。

不过这难不住三位仁兄,他们很快发现,因为人死得太多,很快在洪水中架起一座“人桥”,于是,他们策马踏着因为自己的无能而造成命丧他乡的士兵的尸体,逃命去了。

传说将军分为五等,一等是有勇有谋者;二等是或勇或谋者;三等是时勇时谋者;四等是废物;五等是白痴。在昆阳大战中,一二等没有,刘秀可算第三等,严尤、陈茂基本算是废物,而王寻、王邑也就等于白痴了。废物尚可利用,而白痴,你连骂他的心情都没有。

“战后总结”

昆阳大战以更始军的大胜,王莽军的惨败而结束了。大战中,死了很多人,也损失了许多物资粮草,像昆阳这样的城墙,虽然始终没有被攻克,但基本上也算是报废了。但昆阳大战的意义远非如此,对今天来说,历史上多了一次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我们可以通过史料一展它的风采,在当时来说,昆阳大战是一道分水岭,最少是以下三类人事的分水岭——昆阳大战对王莽及其大新政权是一道分水岭。

在史料里,每到某政权准备关门大吉的时候,经常看到这么一句话,XX死而X亡矣。前面的XX一般是某人的名字,后面的X是朝代的名字。这句话的意思是,某人是某王朝最后的希望,某人死了,某王朝也就消停了。然而,很遗憾,翻阅整部汉史,也没有找到这位给新政权带来希望并因其死亡而让这种希望破灭的人。归根结底,不是当年不生产这种人,而是昆阳大战败得实在是惨,已经从根本上伤了王莽的元气,不用说人,连神人都无法收拾了。

当然,我们可以换句话说,昆阳兵败而新亡矣。

昆阳大战之后,王莽再无可调之兵,只能坐看更始军、赤眉军等反莽力量日益壮大,再也无力征讨了。王莽40几万大军在昆阳被万余更始军击败,在天下人面前充分展示了其腐朽及无能。世人向来有欺软怕硬的习惯,既然认识到你无能,不趁机上去踏上几脚,干点雪上加霜的事情,实在是有违常理。于是,一时间“海内豪杰四起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旬月间遍于天下”,造反成了当时最为流行的时尚。

昆阳之战失败后,王莽的覆灭只是个时间问题。仅在数月之前,王莽还能组织起数十万人兽合一的十分拉风的队伍;数月后,王莽只能望“阳”(昆阳)兴叹了。真是应了那句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存亡之间,其关键之处也就那么几步,但这几步王莽没有走好。

昆阳大战对刘玄及其更始政权是一道分水岭。

昆阳之战的胜利要归功于两大因素:一是昆阳守军的坚城死守,虽然在此期间也做过一些不光彩的事(请降),但昆阳到底是守住了,为刘秀援军的到来争取了必要的时间;二是刘秀的援军虽然来得晚了些,但好歹是来了,死战突袭,功不可没。

无论那几个因素,总之昆阳大战是更始军胜了,更始军胜了,也就是刘玄胜了。昆阳大战后,刘玄及其更始政权的威望也达到了顶峰,前来投靠依附者甚多。有些地方,只要刘玄派个人去,读读文件,发发委任状,就献城投降;有些地方,甚至刘玄没派人去,就积极地改旗易帜,宣布自己是更始政权的人了。

昆阳大战对刘秀是一道分水岭。

对刘秀来说,其人生中最为自豪和得意的,不是其所创立的东汉王朝以及为后世所称谓的“光武中兴”,而是昆阳大战。

昆阳之战是刘秀人生中最为艰难的时刻,哥哥刘演被阴,刚刚被夺了兵权,自己又人微言轻,吩咐谁都吩咐不动。但就是在如此糟的境况下,刘秀还是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最终取得了昆阳之战的胜利。

这,对刘秀来说,不失为一次鲤鱼跳龙门的过程。刘秀跳了过去,最终变成了龙。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