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虫灾的次数多达197次,并且在时间和地理分布上呈现出很强的规律性,下面就这些特征分别论述。
(一)时间分布特征
明代的197次虫灾分布在96个年份,平均1.41年/次,年均发生概率为71.12%。
明代的虫灾之所以主要集中于夏秋两季和五、六、七3个月,这主要是存在两个原因,其一,是因为明代的虫灾主要以蝗灾为主,蝗虫性喜高温,夏秋两季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的两个季节。其二,蝗灾和旱灾之间的关系。蝗灾的发生和干旱有密切的关系,久旱必有蝗,干旱之年多有蝗灾发生,这一点基本上已经是广大灾害史研究者的共识了。满志敏先生在谈及干旱作为影响蝗灾时间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时说:“干旱与蝗灾的统计关系非常良好,史书上常把旱蝗并列一起记载。这里无须引证更多的史料记载,只要简单地提到两个例子就足以说明,其一陈家祥在研究历史蝗灾中已经得出中国蝗灾与干旱有良好的统计关系。其二,国家气象局等单位在编制《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时,把蝗灾作为气候上干旱的间接指示。”张建民先生也曾指出:“蝗灾之发生与旱灾有很高的相关程度,大的蝗灾往往出现在干旱之后,旱蝗饥连接相随的记载很多。”并且明代的蝗灾也多与旱灾一块记载,如洪武七年(1374年)“二月,平阳、太原、汾州、历城、汲县旱蝗,并免租税”。正统六年(1441年),“五月壬子,山东武城县、直隶静海县各奏:‘蝗、旱相继,麦尽槁死,夏税无征。’上命行在户部覆视以闻”。隆庆三年(1569年),“闰六月,山东旱蝗”。既然蝗灾与旱灾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旱灾的高发月份也有可能是蝗灾的高发月份,而明代夏秋两季发生的旱灾中五、六、七3个月所占的比例是相当高的。总之,夏秋两季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的两个季节;而五、六、七3个月是明代夏秋两季旱灾较多发生的一段时间,由于上面的两个原因明代的虫灾集中发生于夏秋两季,特别是五、六、七3个月就是合情合理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