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章 论滇西抗战精神

  摘要:滇西抗战精神是在血与火的战争考验中铸就的民族精神。这就是:不畏强敌、顽强斗争的亮剑精神;不怕牺牲、拼死奋战的爱国主义精神;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民族团结精神;平等往来、友好合作的国际主义精神。

关键词:亮剑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国际主义精神

每个时代都会造就一种精神,精神与物质一起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巨轮。民族精神是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的。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在传承、发展、弘扬民族精神。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精神有了新的发展。滇西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胜利,滇西军民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铸就了新的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这就是滇西抗战精神。

滇西抗战精神是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形成的。这就是:不畏强敌、顽强斗争的亮剑精神;不怕牺牲、拼死奋战的爱国主义精神;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民族团结精神;平等往来、友好合作的国际主义精神。

一、不畏强敌、顽强斗争的亮剑精神

抗日战争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为了保障滇缅公路的畅通,打败日本法西斯强盗,中国政府在国内抗战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组建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配合盟军对日作战,开辟了中缅战场。尽管远征军第一次入缅在同古、仁安羌等地给日寇以沉重打击,初步达到了挫敌锐气和消耗敌人力量的目的。然而由于英军背弃盟约和不顾友军的大退却,加上指挥混乱、地形生疏,缅甸民众对中国远征军不够了解,配合不够等复杂原因,造成了悲壮失利,使日寇将战火烧到了我国国门。1942年5月1日,滇缅公路被截断,日军进攻滇西的形势已经形成,蒋介石于是密电军委会驻滇参谋团团长林蔚,命令对保山、畹町桥梁做“完成破坏准备”,林蔚复电正在准备中。5月3日,日军依据“第五十六师团应向怒江一线”进军的指示,其先头部队已进入滇西边境重镇畹町,5月4日占领龙陵县城。5日上午,前线中国工兵总指挥马崇六下令将怒江惠通桥炸断,阻止了敌人深入怒江以东。后虽有500名日军强渡怒江,但中国守桥部队和中央宪兵百余人居高临下,英勇阻击,伤亡殆尽。千钧一发之际,中国援军第七十一军三十六师一零六团赶到战场投入战斗,惠通桥周围百姓带着锄头扁担等工具赶来助战,喊杀之声,震动山谷,经过3昼夜血战,终于将日军击退。惠通桥激战虽是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但就战略意义来说,却是很有价值的,它打响了滇西抗战的第一枪。

惠通桥炸毁后,虽然在怒江西岸还有汽车500余辆,难民5万余人,但却阻止了日军沿滇缅公路西进的企图,形成了敌我隔江对峙的局面。5月10日,日军占领腾冲,至1943年初日军占领我国怒江以西狭窄地带,约8.3万平方公里土地,50万以上人口的地区沦陷,于是云南由抗日大后方变成了抗日前线。稍后,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赶赴保山组织怒江防务,力主在怒江设防、遏制日军东进的建议获国民政府军委会批准。李根源先生发表《告滇西父老书》,指出“云南已成战区,滇西即是前线,保卫大云南,须先保卫滇西,而保卫滇西,须先扼住怒江,保住保山。我们一千七百余万云南民众,立刻要发挥保省即是卫国的牺牲精神,尤其是我们滇西的广大民众,更应当强化保乡即是保省、保国的斗争意志,服从军政长官的指示,推进军民合作的工作,戮力同心、协同作战”。滇西人民从此将战略后方变成了战略前线,英勇抗敌,以顽强的斗志,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滇西抗战,以最先收复失地、光复县城、将日军赶出国土而载入史册。

二、不怕牺牲、拼死奋战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力量源泉和永不衰竭的前进动力。忠义,果敢,无私无畏,不怕流血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生为人杰、死为鬼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浩然正气等都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则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写照。屈原、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秋瑾等无数仁人志士演绎了爱国主义的壮丽诗篇,爱国主义精神在滇西抗战中同样得到了生动体现。

中国远征军入缅后,二零零师顽强抗敌,进行了同古血战,打出了中国人的军威。师长戴安澜为国捐躯,被周恩来称之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团长柳树人也在战斗中阵亡,九十六师副师长胡义宾、团长凌则民为掩护部队后撤而牺牲。据统计,在缅甸战场上掉队、染病死亡的军人比与敌战斗阵亡的还多数倍。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时动员总数约10万人,退往印度和滇西仅余4万人左右。滇西大反攻战役中,我军共消灭日军20157人,中国远征军则阵亡26697人,伤35541人,失踪4056人。中国军队在战斗中不怕牺牲、拼死搏斗的精神,顽强奋战、血战到底的坚强意志,为民族生存慷慨捐躯,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英雄气概,用鲜血和生命竖起了中华民族精神不朽的丰碑。

三、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民族团结精神

日寇入侵滇西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激起了滇西人民的极大愤怒和激烈反抗,为了捍卫民族独立,各族人民奋起反抗日寇的疯狂进攻和野蛮屠杀。腾冲、龙陵、梁河、盈江、瑞丽、陇川、泸水等沦陷地区,各族民众在艰苦条件下,纷纷组织抗日游击队,配合中国抗日军队狠狠打击日本侵略军。

在腾冲,由于县长邱天培弃城逃跑,使二百多日军于1942年5月10日未动刀枪便占领了县城。腾冲人民无不义愤填膺,奔走联络,组织反抗。在腾南、腾东相继成立了赵宝贤、许本和、吴国林、刘福铭、梁正中等人领导的抗日游击队。1942年5月15日,日军近百人经曲石向瓦甸前进,至宝华山归化寺,我地方部队在当地民众配合下,打响了腾冲抗战第一枪,击毙敌中队长牧野及其麾下40余人。瓦甸区长孙成孝率民众百余人奋起参加作战,中弹牺牲。5月25日,当日军龙陵运输队用马帮运送一批枪支弹药前往腾冲时,勐连乡乡长杨绍贵接到情报,立即报告坚持在腾冲打游击的预备二师五团三营营长,军民合作决定在香柏嘴伏击日军。杨绍贵率35名壮丁在第一线,第三营在第二线,伏击战不到10分钟,共歼敌83名,缴获枪弹百余驮,杨绍贵等兵丁20余人也在战斗中牺牲。6月3日,日军在怒江惠通桥西岸集结兵力1000余人,企图进犯保山,有300多人抢渡到怒江东岸,我军在当地民众支援下,将渡江敌人全部消灭。8月,日寇到腾冲蛮东地区扫荡,遭我方伏击,死伤100余人。1942年7月3日,张问德在界头宣誓出任腾冲抗日县长,在两年多的时间内随军转战于高黎贡山与怒江山水之间,多次粉碎了日军大扫荡。

在滇西沦陷区,日军将战火燃烧到怒江两岸至滇西南澜沧江两岸的6州市21个县区。德宏州和龙陵、腾冲等8个县全部沦陷,保山、泸水、勐海3个县局部沦陷,其他10个县也有日军断断续续入境烧杀抢掠,狂轰滥炸。滇西沦陷区50多万人民共有30个民族同遭劫难,有24家土司共赴国难。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委托尹明德作为国民党军委会代表到已沦陷的腾龙各边区对土司予以“抚慰”。尹明德深入沦陷区,拜访了潞江土司线光天、南甸土司龚绥、干崖土司刀京版等,向他们颁发了蒋介石、宋希濂、李根源给各土司的电文、函件、照片、委任状、匾额等,动员各土司“统率所属人民,严加训练,与国军一致,共同杀敌,完成抗战建国大业”。各土司爱国热情高涨,组织民众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积极协助国民党军队反攻驱逐日寇,为滇西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爱国华侨在滇西抗战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缅甸华侨领袖梁金山在1936年捐资卢比20多万盾,在怒江上建造惠通桥,为打通滇缅公路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还捐出了白银9000两支援上海及长城抗战。捐献飞机一架、卡车80辆,认购国民政府分给云南的大部分救国公债,捐款38万元在昆明修建了志舟体育场(今国防体育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梁金山受国民政府委托,率三个汽车大队前往缅甸仰光,抢运出卡车、军车3000余辆和许多军需物资。被世人称赞为“国家义士,民族孝子”。南洋侨领陈嘉庚组织华侨成立机工团3200人回国抗日,参加滇缅路运输任务,其中1000余人为国捐躯。陈嘉庚被称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滇西抗战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仅保山县就为抗日战争提供了两万名士兵。滇缅公路的修筑、飞机场的修建、石油管道的铺设,滇西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滇西大反攻战役时,中国远征军16万大军驻扎保山县,绝大部分给养由保山就地供给。滇西民众有30多万民工为远征军运粮运弹,保障了大反攻的顺利进行。保山两任县长李国清、孟立人为大反攻协调后勤供给不辞辛劳,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滇西各民族精诚团结,万众一心,共御外侮,保证了抗战胜利。

四、平等往来、友好合作的国际主义精神

在滇西抗战中,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抗战,做出了重大牺牲。中国军队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伤亡5万余人,滇西反攻战役,伤亡4万余人,合计伤亡10万余人,每一寸土地的收复,都是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浴血奋战以生命代价换来的。抗战的胜利,减轻了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为中国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进入联合国,确立大国地位奠定了基础。

滇西抗战的胜利是与同盟国的协力分不开的。客观地说,美国在帮助抗日、收复滇西失地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帮助指导中国训练驻印军,并提供武器装备。第二,装备了滇西相当数量的中国远征军,并进行了美式训练。第三,作战时供应大量武器弹药,增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第四,美国空军支援。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在滇西缅北战场彻底取得了制空权,美军战斗机协助第一线部队进行战斗攻击,运输机冒着恶劣气候投送弹药和物资。例如松山战役、龙陵战役、腾冲城攻坚战,美国空军功不可没。第五,开辟了“驼峰航线”。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美国飞机共飞越“驼峰航线”8万架次,从印度运回物资65000吨,从中国运往印度物资20472吨,运送军队33477人。美国损失飞机514架,牺牲飞行员1500名。

当然,中国军队也有力支援了盟军作战。如在缅甸仁安羌战役中,中国新三十八师一一三团在师长孙立人、团长刘放吾率领下,以一个团兵力猛攻日军,解救了英军7000余人、美籍传教士和记者5000余人,取得了仁安羌大捷,成为中国与盟军友好合作的一段佳话。1943年5月,英国盖尔克少将率残部30余人逃到中缅边境,被腾冲古永义士梁正中等人救护,安全回国,再次证明了滇西抗战中的友好合作精神。

总之,滇西抗战精神将作为一笔宝贵财富激励滇西人民拼搏进取,开创美好未来。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