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古代东南亚

  一、民族来源与早期文化

东南亚地区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它的相对统一性和整体性与巨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共存。在大约2000年前最初的历史记录出现以前,就存在着多种社会—经济水平的社会形态——从狩猎采集、部落农业到掌握青铜器和铁器加工制造的酋长等级制社会。

(一)东南亚民族的来源

东南亚最早的原始人群是爪哇猿人,也称“直立猿人”,是荷兰科学家Eugene Dubois(1858-1940)于1891年在印度尼西亚中部特里尼尔发现的。“直立猿人”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猿人化石,地质年代约从150万~200万年前到20万~30万年前。继直立猿人之后出现的是早期智人,时间大约从距今二三十万年前或稍后一些时间起到距今5万年前。5万年到1万年前为晚期的智人时期,梭罗人和瓦贾克人为晚期智人代表。

东南亚的原始人为澳大利亚人种,原始社会时期居住在经印度尼西亚和新几内亚到澳大利亚的广大区域里。早期的澳大利亚人种又称尼格利陀人,生理特征是头大、脸圆、头发卷黑、鼻扁平、肤色呈浅黑色,体质上最为明显的特点是身材矮小壮实,被有些论着称为“小黑人”。澳大利亚人种带有黑人的特征,他们在东南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直到东南亚文明发展到后期,仍然活动在东南亚各地。距今一万年前,东南亚大陆进入新石器时代,生产力得到巨大的发展,人口总量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有了较高的稳定性。当然由于自然灾害、部落战争、疾病等原因,较大规模迁移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新石器时代持续了七八千年,大部分地区直到公元前第一千纪之前,仍处在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南部的原始族群向南迁移,与当地原住民结合,形成新的族群,在东南亚生息繁衍。

在公元前一千纪中,又有两个重要的族群进入东南亚的半岛,其中一支为孟族和高棉族。孟族和高棉族进入东南亚以后,成为东南亚原始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在中南半岛上的一部分地区,出现了从中国云南和广西移居进入东南亚的现代越南京族和岱依族、泰国泰族、缅甸掸族和老挝佬族的先民。而属于藏缅语系的缅族,在公元前后由中国的西南进入缅甸,他们进入东南亚的时间要晚于以上的民族。

从公元前后开始,东南亚地区具有国家雏形的政权组织开始出现,同时人口迅速增长。在中南半岛上柬埔寨于公元1~3世纪形成了扶南国家,统治范围包括了现在的柬埔寨及越南南部,势力也可能到达了今天泰国、缅甸的南部和马来半岛北部。泰国在公元最初的几个世纪里,中南部地区的孟族人比较强盛,建立了早期的国家林阳,北部则兴起了一个民族泰人,他们建立起了一些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国家。而缅甸的掸族人、骠族人以及孟族人占有较大的优势,从历史资料上来看,这几个民族先后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在马来半岛的菲律宾,11世纪以前的民族主要为原始氏族“巴郎圭”。每个“巴郎圭”通常由30~100个家庭组成,一个或多个巴郎圭形成村落。马来半岛上的其他群岛上出现了室利佛逝、末罗瑜等强国。

进入16世纪以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口大规模进入东南亚地区,他们为东南亚带去了较为先进的文明和生产力。亚洲人中首先是华人,主要聚居在东南亚的马尼拉、爪哇和泰国等地。其次是日本人,16世纪中叶,日本开始致力于海外贸易,许多日本人抵达了泰国,并同泰国人进行了较大的贸易,这使得他们与泰国民族渐渐地融为了一体,日本人同样还与菲律宾、越南等国都进行了大量的海外贸易。最后是印度人,印度人在东南亚国家中以商人居多,与中国人群体一样,印度人自公元初以来就来到东南亚,并对当地的文化留下了持久的影响,他们经常到马六甲、万丹等港口进行交易,并有的留在了东南亚国家,与东南亚社会相互融合。16世纪以后,除了亚洲人外,还有大量的欧洲人出现在东南亚国家。欧洲人中最先以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居多,他们通过商业同东南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后来英国人、荷兰人、法国人也逐渐涌入东南亚地区。这些外国人主要聚居在马六甲、马尼拉和巴达维亚等城市。外来人口的增加,对近代东南亚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将文化和物质产品带进了各个国家,还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形成了与当地居民之间相互共存的关系。

(二)东南亚原始文化和早期文化

东南亚的原始文化体现为石器文化。旧石器文化的石器多以砾石或天然石器为材料打制而成,以砍砸器为主,其有砍砸、劈砍、刮削等功能。东南亚旧石器文化发源于印尼爪哇岛、菲律宾吕宋岛北部和马来半岛的淡板等地,同时,在越南、柬埔寨东部、泰国北部和缅甸一些地区也发现了旧石器文化遗址。这些原始文化与中国的周口店北京人和陕西蓝田人属于同一种类型,但时间上要稍晚于中国的原始文化。东南亚旧石器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大约到距今5,000~6,000年前进入到了新石器时期。这个时期,原始农业有了发展,在农业工具中出现了用于掘地和砍伐的生产工具,主要有石锛和有肩石斧两种。这些生产工具在越南和平文化晚期遗址、泰国的班高、清盛、柬埔寨的三隆盛、老挝的琅勃拉邦、马来半岛的瓜瓤等地均有发现。东南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通常以越南“和平文化”为代表。所谓“和平文化”,是1926年~1929年由法国考古学家M·科拉妮根据她在越南北部和平省发现的文化遗址而命名。国外考古学界把它称为“中石器时代文化”。和平文化又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在和平文化早期出土的石器主要是由砾石打制的石片石器,如刮削器、砍砸器和击石等,其典型代表是用天然砾石打制的椭圆形石斧,距今约10,000~8,000年。

从和平文化中期开始出现刃部加以磨制的石器,是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东南亚的新石器时期广泛地使用陶制器具,主要的是印纹陶,分布在越南、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地区。

东南亚地区的青铜文化主要以越南的“东山文化”为代表。

1924年~1928年,法国人M。巴若在越北清化省东山村进行考古发掘,从墓葬里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遗物,大致分为七大类,即兵器、用具、装饰品、铜鼓、石器、铁器和货币。这些青铜器被认为是越南青铜器时代文化的代表,被命名为“东山文化”,是属于雒越人的文化,具有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影响的痕迹。根据出土的铜器具有汉代形体和一批王莽钱来推断,越南东山文化的年代相当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初。

20世纪60年代初,在泰国东北部发现能诺他和班清铜器时代文化,在能诺他的墓坑里发现有銎青铜斧一把,距今约4,500年;在班清的墓葬出土的一批青铜手镯和铜斧、铜矛,还出土了上千件彩陶。班清文化距今约5,000年。

1962年~1967年,在菲律宾的巴拉望岛发现他崩洞穴群,出土的青铜器物主要有青铜斧、袋状枪头、带杆的镞等。其年代经测定大致从公元前700年~公元前200年。

在青铜器时代的东南亚,还有一种“复合文化”即“巨石文化”,它从青铜器时代延续到铁器时代初期。东南亚的“巨石文化”主要以老挝查尔平原的石瓮群,泰国东北部用石板搭盖的棚,以及马来半岛和菲律宾等地的石板墓为特征。在印尼苏门答腊的帕诗马高原地区,素以石棚、石柱、石板墓和石像等巨石文化而闻名。

同时,这时期还出现了铜鼓,其形制与中国南方的铜鼓文化有传承关系。自公元前4世纪开始,就在东南亚地区广泛流传和使用,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铜鼓文化。

从公元前后至10世纪的约1,000年的时间里,东南亚国家形成了早期的文化。早期的东南亚,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到公元前后,越南中部、泰国南部、缅甸中南部、印尼的爪哇等地都把稻谷当做居民的主要产业,而且在越南中部地区出现了铁器——沙莹文化。这个阶段上东南亚民族文化主要是在原始公社基础上产生的村社文化,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总结出了东南亚早期民族文化中存在的特点是:生产工具和耕种方式落后,生活水平低下。比如人们在农业生产中进行刀耕火种,在社会生活中喜欢巢居或者住高顶草屋,重祭祀,穿树皮衣、戴无边帽,使用铜锣、竹弓、火绳等工具。

二、东南亚的古代国家

1.柬埔寨的古代国家

柬埔寨是东南亚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建国于公元1世纪后半叶,历经扶南、真腊、吴哥等时期,其中9世纪至14世纪的吴哥王朝最为强大,鼎盛时疆域覆盖了大半个中南半岛,包括今天的越南南部、老挝、泰国、缅甸的一部分和马来半岛的一部分,北部与中国云南相邻,并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吴哥文明。它不仅是柬埔寨古代文明的珍贵遗产,也是世界级的历史文化瑰宝,与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并列为古代东方四大奇迹,于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以精美浮雕和宏伟的巨石建筑而闻名于世的吴哥古迹,坐落在柬埔寨西北部的暹粒市附近,距首都金边约300公里。吴哥古迹原为公元9~13世纪吴哥王朝的都城,包括吴哥窟(小吴哥)、吴哥通(大吴哥)、巴扬寺、空中宫殿、巴肯寺、女王宫、塔普龙以及东池、西池、北池等大大小小600多座精美石刻浮雕和雄伟石塔构成的石砌建筑群,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吴哥地区方圆45平方公里的热带丛林中。其建筑过程历经22位国王统治的9~13世纪共500多年,建筑鼎盛期工匠数十万人,拉石料的大象也达数万之众。

公元9世纪初,阇耶跋摩二世结束了真腊将近两个世纪的分裂局面,创建了吴哥王朝。阇耶跋摩二世是吴哥王朝的缔造者,在他当政期间,国内“休养生息”,呈现出一派盛世景象。初期的吴哥在人工灌溉系统方面有高度的发展,保证了农业的丰收,建立了一个人口密集、中央集权的强国。也正是由于这种先进的灌溉系统,使吴哥王朝有丰富的人力物力,建造吴哥王城和吴哥寺等一系列建筑成为可能。

在建筑艺术方面,砖石结构的建筑,是由因陀罗跋摩一世开始的。因陀罗跋摩一世执政时期,划分了王室内部的等级,建立了王室体制,为以后各个朝代所沿用。因陀罗跋摩一世去世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称耶输跋摩一世,建立了吴哥地区的第一个吴哥城,占地约26平方公里。农业是封建经济社会的经济基础,对一个农业稻作社会,发展和完善水利灌溉系统,可以保证稻谷连连丰收,是国富民强的根本性措施。因而,耶输跋摩一世继承了建立水利灌溉系统的传统。

公元11世纪至12世纪上半期,是吴哥王朝发展的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是吴哥帝国日益昌盛的时期,也是吴哥王朝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标志。苏利耶跋摩一世即位之初,和自己的政敌进行了4年的内战,最终获得了胜利。苏利耶跋摩时期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是披梅那卡寺和茶胶寺。披梅那卡寺意为“空中宫殿”,是当时吴哥的王宫。茶胶寺是第一座用砂岩建成的高棉庙宇。公元11世纪以后,继苏利耶跋摩一世之后的国王出于对宗教的虔诚,继续修建寺庙,这些寺庙成为吴哥文化的组成部分。

公元13世纪,随着暹罗及越南的兴起,吴哥王朝日益衰落。1431年,暹王波隆摩罗阇二世乘占婆不断入侵真腊王国之机,发动了对吴哥王朝的侵略战争,在围攻7个月之后占领了吴哥城。此后,吴哥从中南半岛的政治舞台上消失了。暹罗从北面进攻,越南由东面侵袭,面对两面夹击,吴哥王朝节节溃退,庞大的帝国逐渐土崩瓦解。

2.越南的古代国家

自秦至宋,今越南北部属于中国的郡县,称为“交趾”或“安南”。公元

968年,丁部领平定各地使君之乱后,自立称帝,建立了“大瞿越国”,定都华闾。这是越南建立独立自主国家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自丁部领建立大瞿越国(公元968年—980年),直至黎桓建立黎朝(公元980年—1009年),这是越南建立独立自主国家的开始阶段。越南的丁朝和黎朝都受中国皇帝的册封,称臣纳贡,是中国的藩属。

李朝开国皇帝李公蕴于公元1010年建都升龙(今河内),国号为“大越”

。李朝统治时期是越南封建制度发展和巩固时期。这期间,健全了一整套中央集权制的统治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颁布了越南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刑书;实行科举,选拔人才,重视发展经济,兴修水利;扩充兵力,频频对外扩张。1225年李朝为陈朝所取代,此后越南又经历了胡朝、后黎朝和阮朝等朝代。

3.缅甸的古代国家

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是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它的建立和发展,为后来缅甸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奠定了基础。蒲甘王朝是缅族人建立的,公元9世纪,缅族向伊洛瓦底江与钦敦江汇合处的蒲甘地区发展,以蒲甘城为中心建立了政权。1044年阿奴律陀在位期间,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四处征伐,在1057年统一了缅甸。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1057年征服直通,然后从直通带回许多工匠、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经典和僧侣,发展了蒲甘的文化和建筑技术。阿奴律陀把南传上座部佛教定为国教,统一人们的宗教信仰,以此巩固国家统治。

蒲甘时期是缅甸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它的文化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这一时期的建筑艺术、雕刻、绘画、文学作品都渗透着宗教精神,奠定了缅甸民族文化的基础,尤以佛塔寺院建筑着称。仅在蒲甘一地,就建造了4,000多座佛塔寺院,有的寺塔如瑞喜宫塔、阿难陀寺、他冰喻塔等,都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历时数十年建成。迄今仍有2,000多座寺塔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世界上古塔最为集中的文化遗址,佛塔也成为缅甸文化的重要象征。

4.泰国的古代国家

在今天泰国的土地上,由泰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是素可泰王国。1238年,吴哥国王的女婿坤邦克郎刀摆脱了柬埔寨吴哥王朝的统治,建立了独立的中央集权的素可泰王国,成为泰国第一个王朝。约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素可泰王国的势力极其强盛,它的版图曾覆盖了老挝的琅勃拉邦,马来半岛北部,缅甸的土瓦、勃固、马都八等地。消灭了湄南河下游以华富里为中心的罗斛国,第一次大体实现了泰国的统一,创造了统一的文字。素可泰时期被称为“泰族文明的摇篮”。

14世纪中叶,素可泰统治下的湄南河下游的素攀、阿瑜陀耶一带,逐渐崛起了一个新的政权并日益强大,最终取代了素可泰王国。由于它以阿瑜陀耶为首都,因此称为阿瑜陀耶王国。

阿瑜陀耶王国建立后就开始不断向外扩张,经过历代国王的征战,到17世纪时,阿瑜陀耶王国已经控制了现今泰国的广大部分领土,南部甚至远达马来半岛南端的马六甲,西部一度伸展到缅甸的马都八(莫塔玛)、土瓦和丹那沙林,成为中南半岛的强国。15世纪中叶,波隆摩·戴莱洛迦纳王统治时又实行政治改革和按等级授田的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阿瑜陀耶王朝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特别是阿瑜陀耶为中心的平原地区,因湄南河水的泛滥而受到良好的灌溉,其稻米生产可以少耗劳力而获得好的收成。此外,还有甘蔗、棉花、胡椒等农作物的种植也为农业生产带来了丰收。捕鱼、狩猎等生产活动也占有重要地位。

阿瑜陀耶的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特别是一些沿海城镇,由于地处交通要道,成了重要的对外贸易点。阿瑜陀耶城是当时国际贸易的重要城市之一,来自中国、印度、马来亚、安南、日本等国的商人常聚于此。

阿瑜陀耶王朝与中国明朝的关系密切。在整个明代的276年中,阿瑜陀耶派遣使臣到中国访问、贸易达102次。明朝使臣访问阿瑜陀耶共19次。这是中泰关系史上双方往来最频繁的时期。

16世纪中叶,阿瑜陀耶西面的缅甸东吁王国兴起并逐渐强盛,成为阿瑜陀耶的劲敌。从1549年起,缅军开始大举进攻阿瑜陀耶。之后,阿瑜陀耶沦为了缅甸的附庸,但泰国人民不甘当亡国奴,他们不断掀起反对缅甸统治的斗争。18世纪后期,缅甸又屡次攻打阿瑜陀耶。尽管阿瑜陀耶军民坚决抵抗,终因粮尽援绝而不能坚持。1767年4月,历经417年的阿瑜陀耶王朝结束。

5.马来半岛上的古代国家

(1)室利佛逝。公元7世纪末期,在苏门答腊东南部的巴邻旁(今巨港)兴起了一个庞大的王国——室利佛逝。室利佛逝兴起后就不断向外扩张,很快吞并了半岛上的所有王国。室利佛逝对海峡和马来半岛的统治一直持续了数个世纪。

室利佛逝盛行南传上座部佛教,为当时东南亚佛教文化的中心之一。国内僧侣众多,有千人以上,勤学好施。崇佛的情况在室利佛逝立国后第二年立于巨港西南塔朗土沃的石碑碑文中有反映。

随着势力范围的扩大,公元八九世纪时,室利佛逝的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因为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控制着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商业发达。特别是与中国、印度、阿拉伯以及南洋各国的贸易和转口贸易最为兴盛。室利佛逝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非常密切。从咸亨至开元的七十年间,室利佛逝至少有6次派出使节访问中国唐朝,他们带来侏儒、乐人和五色鹦鹉等献礼,唐朝皇帝曾以对其国王册封作为酬答。但在公元742年后直到903年的161年间,室利佛逝与唐朝的关系中断。10世纪初,室利佛逝再度兴起,进入繁荣时期。公元904年恢复了同中国的往来。之后,我国史书称其为三佛齐,简称佛齐。14世纪末,三佛齐在内外夹击下国势日衰,而取而代之是马来半岛上另一个着名的古代王国——满者伯夷。

(2)满者伯夷。满者伯夷兴起于13世纪,又称为麻喏巴歇。由新柯里末代国王格尔达纳卡拉之女婿罗登·韦查耶创建。满者伯夷处于东南亚海岛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当地有适于种植稻谷的大片肥沃平原和降雨量,使它能够聚集布兰塔斯河平原和马都拉岛的丰富物产。

13世纪末,正当爪哇新柯沙里王国鼎盛之时,元世祖也向四面八方用兵,并想控制住爪哇。1289年,他派使者去爪哇,要新柯沙里国王向他表示臣服。但新柯沙里末代王格尔达纳卡拉依靠国力强大,断然拒绝了元世祖的诏谕,并粗暴地把元朝使者孟琪逐回。元世祖大怒,于1299年2月,派兵两万,战舰千艘,跨海远征爪哇。但是,在元军抵达爪哇之前,原谏义里王族后裔查耶卡旺利用新柯沙里主力部队调出迎战元军的机会,率众叛乱,攻下首都,杀死了国王,灭了新柯沙里王国。当元军抵达爪哇时,格尔达纳卡拉的女婿韦查耶借元军之力推翻查耶卡旺。后又趁元军不备,把元军逐出爪哇,然后以东爪哇的满者伯夷(今泗水)为都,建立满者伯夷。

14世纪后期,满者伯夷向东征服了巴厘岛、松巴岛,向西征服了以四分五裂的三佛齐,北面控制了加里曼丹,势力达到鼎盛,马来半岛南部也包括在其版图内。这一疆域大体奠定了现今印度尼西亚版图的基础。满者伯夷为了维护宗主权,在爪哇以外的藩属设置太守进行统治,强迫各藩属宣誓效忠,按期纳贡。各地太守都拥有一定的机动海军,以对付外国势力的入侵和内部的叛乱,同时阻止各属地和属国的纷争。

满者伯夷时期,印度尼西亚在经济、文化上也都有较大发展。农业上,注重开垦土地,维修堤防,防汛和防旱。加上取消了中间剥削,由政府直接“计口授田”、“计口征税”,生产者积极性有所提高,产量不断增长。商业上,国内市场有大量的农产品、香料、名贵木材和手工业品。商人往来于各地,忙于运送各种货物。由于三佛齐被灭,中西交通要道马六甲海峡受其控制,满者伯夷同中国、印度、中南半岛各国,甚至与朝鲜、日本都有贸易往来。印尼各岛的产品也源源不断地运往国外。随着商业贸易的发达,一些港口城市应运而生。文化上,涌现了一批着名的诗人和作家,留下了一些重要着作,如着名诗人帕腊潘查写的长篇颂诗《爪哇史颂》,坦图拉尔着有编年史《麻喏巴歇列王记》等。民间音乐、舞蹈和宫廷歌剧得到很大的发展。

满者伯夷主要信仰大乘佛教和印度的湿婆教,之后,两个教派逐渐合而为一。13世纪末伊斯兰教开始传入,后逐渐盛行。满者伯夷也曾多次派遣使节到中国。同时,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于1405年和1408年两度到达满者伯夷。15世纪,满者伯夷国解体。

三、东南亚古代文化

从11世纪开始东南亚进入了古代文化时期。如前所述,在中南半岛地区,10世纪中叶越南建立了封建国家,到11世纪中叶缅甸中部和南部也建立了统一的强大国家。在马来半岛上,马六甲和东南亚海岛国家也出现了封建国家。这个时期,汉文化、南传上座部佛教和伊斯兰在东南亚不同的国家确立了其主流文化的地位。在越南,儒、佛、道三教并存,儒家学说一直占有了优势地位,而汉字的长期被使用则构成了越南古代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公元11至14世纪,中南半岛地区的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老挝,都相继建立了统一的比较强大的封建国家,正是在这一历史的转折时期,从锡兰传入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便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宗教,从而形成了东南亚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缅甸于1044年将南传上座部佛教定为国教,泰国的素可泰王国也确立了这种宗教在国家的统治地位。伊斯兰教传入东南亚地区比较晚,大约是在13世纪由印度和阿拉伯穆斯林商人带去的,约于13世纪末,伊斯兰教在苏门答腊传播的同时,在马六甲沿海地区也传播开来。约于13世纪下半叶,伊斯兰教开始传入爪哇北部沿海地区,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加速了伊斯兰教在爪哇的传播。16世纪,在爪哇先后出现了几个伊斯兰教王国——淡目王国、万丹王国、马打兰王国等。16世纪初,伊斯兰教开始在加里曼丹传播,16世纪中叶文莱已成为一个穆斯林国家。到了15世纪与16世纪之交时,古代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和菲律宾南部由原来的信奉印度教和佛教文化转向了伊斯兰文化,经过不断的扩张,伊斯兰文化逐步成为东南亚海岛国家的主流文化。与此同时,西方殖民者开始把东南亚地区作为侵略的目标。16世纪初,马六甲和东南亚海岛国家逐渐沦为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等国的殖民地。一些西方文化也进入了东南亚,并且随着西方殖民者和移民的增多,一些宗教文化也开始得到广泛的传播。比如天主教和基督教等。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