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当代东南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对东南亚的入侵是东南亚历史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二战前东南亚区域内绝大部分国家处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状态,被西方宗主国分而治之。1940年9月至1942年5月,日本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占领了东南亚,取代美、英、法等西方殖民主义者独霸东南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西方殖民势力迅速恢复了原有的势力范围。老殖民主义恢复他们战前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的企图同当地人民渴望民族独立的意愿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与冲突。东南亚广大人民利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和老殖民主义势力遭到削弱这一有利局势,纷纷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高潮。

一、东南亚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

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中期,东南亚地区的原殖民地国家通过不同的方式,先后赢得了独立,使这一地区出现了一个个新兴的独立国家。1948年1月4日缅甸联邦正式成立;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宣布独立,独立后的马来亚联合邦包括马来邦以及马来属邦的9个邦以及原海峡殖民地的槟榔屿与马六甲,但英国仍然拥有新加坡、沙巴和沙捞越,文莱为英国保护国;1963年6月,马来亚联合邦、沙巴、沙捞越和新加坡等组成“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8月7日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独立;1946年7月4日,美驻菲律宾高级专员麦克纳特代表美国宣读《菲律宾独立宣言书》,向菲律宾共和国移交主权,菲律宾正式独立;1956年4月21日苏加诺宣布废除《圆桌会议协定》,印尼完全独立;1954年7月举行的日内瓦会议上,法国同意撤出驻在柬埔寨的军队,柬埔寨真正获得独立;同年5月越南长达8年的抗法救国战争胜利,越南民主共和国得以巩固。

1.越南革命斗争的新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越南民族解放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41年5月19日,正式成立了“越南独立同盟”(简称越盟)。它是一个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包括越南工人、农民、妇女、青年、军人等16个救国团体,由胡志明担任越盟的主席。1941年~1945年,在越南各阶层中,越盟盟员发展到900万人。1945年8月15日,印度支那共产党领导了八月总起义。9月2日,胡志明在河内巴亭广场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越南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

1946年12月19日,重返印支半岛的法军对越南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越南人民奋起反抗,开始了抗法救国战争。战争从1946年开始到1954年结束一共持续了8年之久。期间,越南于1950年1月18日与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柬埔寨的独立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法国又卷土重来,开始了在柬埔寨的殖民统治的第二阶段。但这时,法国已经无法恢复往日的保护制度。

1949年11月,法国和柬埔寨之间经过谈判达成协议,扩大柬埔寨自治的范围。承认柬埔寨在国内享有完全独立的权利,在国际上享有独立国的地位,可以自主地建立外交关系。这个协议标志着柬埔寨向独立迈进了一大步,但还是没有赢得真正的独立。然而,柬埔寨从未放弃过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在西哈努克的带领下,1953年11月9日,法国和柬埔寨在金边王宫前举行了权力移交仪式,法国将所有权力,包括行政权、军事权、司法权和警察权全部交给西哈努克国王。

从此,柬埔寨赢得了完全的独立。

3.老挝的民族解放运动及老挝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由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老挝的民族解放运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才开始兴起的。老挝一直是处于法国的殖民统治之下的,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天,法国将法属印度支那的军事控制权交给了日本,从此,老挝被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它在印度支那的统治才宣告结束。之后,由一批从越南和泰国归来的知识分子和部分王室成员组成了“伊沙拉”(寮国自由民族统一战线)在国内开展夺权斗争,并控制了老挝。

1946年5月,法国又再次统治了老挝,并宣布西萨旺·冯为国王,任命占巴塞文翁亲王为首相。1946年8月27日,老挝与法国签订临时协定,法国承认老挝为独立国家,承认西萨旺·冯为老挝唯一的合法国王。王国改名为老挝王国,琅勃拉邦依然是王都,万象则是行政首都。1949年7月19日,老挝和法国两国政府在巴黎签订协议,正式确定老挝是法兰西联邦内的独立国家。

4.缅甸的民族解放运动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同时也加紧实施侵略东南亚的计划。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日本就向缅甸渗透。它们利用缅甸人民渴望独立的心情,宣扬“援助缅甸人独立”,以欺骗和拉拢缅甸人民,为日本侵占缅甸做准备。很快,日本的暴行使缅甸人民认清了它的真实面目。于是,缅甸各阶层人民开始了英勇的抗日斗争。缅甸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运用各种“非法”和合法的斗争手段,并团结起各派民主力量,抗击日本侵略者,争取国家的独立。

1944年12月,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缅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制定了全面武装起义的计划,向日军发起全面进攻。1945年9月2日,缅甸人民的抗日斗争取得了胜利。1946年,缅甸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掀起高潮。9月,爆发了全国规模的政治大罢工、大罢课。工人、农民、学生,甚至警察都参与到示威游行队伍中去,要求完全独立。

1947年7月24日,英国首相艾德礼应允就移交政权和英缅关系进行谈判。经过两个月的多次谈判,于10月17日签订了《关于承认缅甸独立及有关事项的条约》,即《吴努—艾德礼协定》。1948年1月4日,缅甸联邦共和国诞生了。它结束了英国对缅甸的殖民统治,揭开了缅甸历史的新篇章。

5.印度尼西亚的独立

1945年8月14日,日本无条件投降。15日晚,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领导下的各反法西斯的青年组织领导人在雅加达举行会议,决定利用这一时机宣告独立。8月17日,苏加诺在他的住宅前举行独立仪式,宣读了独立宣言,宣告印度尼西亚独立。

1950年,统一后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在其内政和外交方面都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是,由于不重视经济恢复导致了国内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国内各种矛盾激化。从1950年到1957年,印度尼西亚先后发生了六次右派和地方分裂势力的叛乱和夺取地方政权的未遂政变,内阁也更换了7次。1966年3月,苏哈托正式开始其在印度尼西亚的统治,印尼也开始了由军人控制政权的时期。

6.新加坡的独立

1945年,新加坡人民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终于迫使日本侵略者投降。正当新加坡人民着手建立自己家园的时候,英帝国主义者打着“向日军受降”和“维持秩序”的幌子,重新占领新加坡,并发表“白皮书”和“蓝皮书”。两者都是使新加坡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1948年2月,英国当局宣布“马来亚联合邦”成立。新加坡也同时正式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为了抗议英帝国的这一行为,举行了全国总罢工。20世纪60年代,东南亚地区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不断高涨。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独立,成立了新加坡共和国。

二、冷战下的东南亚

在摆脱了殖民统治后的一段时期中,曾领导了本国独立解放的领袖,都陷入了国内阶级、种族和不同政治势力相互斗争的困境之中。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东南亚国家的历史发展在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力量之间进行的世界性“冷战”对抗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冷战是美苏的对抗,以后发展成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这一对抗在战后初期东南亚的集中表现就是印支和东盟两个集团的对峙,以及长达30年的印度支那战争。主要依靠前苏联和中国援助的印支三国,与得到美国和其他国家支持的东盟互相对峙,并保持着大致的均势。

在这一时期,东南亚各国出现了明显的政治分化,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独立后各国采取的一套简单效仿西方式议会民主政治模式而推行的民主选举、政党政治的程式不仅无法解决国内社会、政治、宗教和民族矛盾,而且使政府的稳定性、合法性和权威性受到极大的威胁。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前后,大多数东南亚国家都出现了政权更迭、领袖易人的情况。诸如印度尼西亚1965年“9·30事件”和苏哈托上台,同年菲律宾独裁者马科斯登上总统宝座;新马分治使李光耀成为岛国当然的政治首脑;1958年的曼谷政变使军队强人沙立·他呐叻登上泰国的政治舞台;1962年的政变使奈温领导的军人集团夺取了缅甸的政权等等。所有这些领导人都在稳定社会秩序、保障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程度地运用了传统的集权统治方式,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政权,从而使东南亚各国走上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

由于东南亚各国的民族主义是各自为政的,因此战后初期广泛的反殖民情绪并没有形成地区凝聚力。早在19世纪70年代菲律宾就鼓吹民族主义运动,并且是第一个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国家,但它继续与美国保持密切联系,这使得它成为美国的代言人和盟国,而不是成为公认的地区民族主义的标兵。西班牙和美国殖民统治时期对菲律宾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和文化影响,使基督徒在菲律宾社会占多数,菲律宾也成为东南亚地区受西式教育影响最大的社会。

随着冷战的进一步加剧,西方与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寻求东南亚国家支持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直接介入使东南亚国家的独立进程和建国任务变得更加复杂。东南亚国家面临着寻求法治进步、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活与应付军事叛乱的相互矛盾的问题。许多民族主义领导人声称自己是共产主义者,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解释各不相同,从正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到自由混合经济都有。越南民主共和国把社会主义视为其发展的模式,而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和泰国则相继走上了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的市场经济道路。

三、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地区格局的变化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开始瓦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东南亚地区的争霸也随之告终,在这一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中,东南亚的格局也发生了全面、深刻的变化。印支半岛实现和平,东盟与印支国家的对立开始缓解,东南亚的政治形势趋于稳定。主要表现在:

1.冷战时期以东盟和印支三国对峙为基本框架的旧格局瓦解,印支三国和缅甸相继加入东盟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苏联解体,印支三国失去外援,经济陷于严重危机,与东盟国家经济实力的差距拉大,印支三国处于绝对劣势。力量对比的这一变化促使东南亚格局变化的必然发生,东盟在格局变化中处于全面优势和主导地位,印支三国向东盟靠近。同时,消除与印支国家的对峙,增进地区稳定,扩大地区内合作,也符合东盟国家的利益。印支三国向东盟靠近,在东盟主导下逐渐实现东南亚一体化,成为形成东南亚新格局进程的基本内容。随着越南(1995年)、老挝和缅甸(1997年)以及柬埔寨(1999年)正式加入东盟,使东盟在组织上实现了“东南亚十国共同体”的目标。

2.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

冷战的结束使东盟作为政治组织的基础发生动摇。东盟要维持和发展下去,就必须重新构建联合的基础,即把重点放在经济合作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盟国家间的经济合作的重点主要是推动其经济一体化进程,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92年1月举行的东盟第四次首脑会议决定,从1993年1月1日起的15年内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1994年9月召开的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决定,将自由贸易区建成的时间缩短为十年。1998年12月召开的第六次东盟首脑会议决定将原东盟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自由贸易区建成时间再提前一年,即从2002年1月1日正式启动。2005年12月,第11届东盟国家首脑会议上,十国领导人一致同意,修改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时间表,把原定2020年实现一体化的具体时间提前到2015年。

3.随着经济实力和影响的不断加强,东盟日益成为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

东盟在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东盟率先发起东亚区域合作进程,逐步形成了以东盟为中心的一系列区域合作机制。其中,“10+3”、“10+1”合作机制已经发展成为东亚合作的主要渠道。此外,东盟还与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欧盟、韩国、俄罗斯和印度十个国家和地区形成对话伙伴关系。2005年12月,首届东亚峰会在吉隆坡举行,东盟十国、中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和印度参加,表明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空间进一步扩大。

4.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的背景下,东南亚国家纷纷进行政策调整,更加重视发展本国经济

各国都把发展本国经济作为中心任务,并且围绕发展经济对各自的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变化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表明东南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东南亚国家发展经济的基本思路和战略有一些重要的共同之处:一是提出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规定较高的、同时又是可能实现的经济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为5%~8%。二是加紧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或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三是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在经济的国际化进程中发展本国经济。四是强调保持国内稳定,对政治、社会改革持谨慎态度。

5.在对外战略上,东盟大力推行“大国平衡”战略和多边外交,其取向是以东盟利益为核心的地区主义和现实主义基础上的多边主义

依靠大国的相互牵制和保证,保障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力求建成东南亚和平自由中立区。

冷战结束后,东南亚仍然是大国竞争的重要地区,谋求建立大国在东南亚的平衡,主要是美、日、中三国之间的平衡,仍然是东南亚国家安全政策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东南亚国家与美国、日本、中国、欧共体和俄罗斯的关系都有明显发展。美国仍然是在东南亚影响最大的国家,不仅东盟国家,而且长期与美国处于敌对状态的印支三国都十分重视与美国的关系。东南亚国家与美国安全关系有突出的发展,同时它们与美国的经济关系也十分紧密。美国是东南亚国家最大的出口市场和重要的投资者,但是,东南亚国家与美国在贸易、人权等方面的矛盾也逐渐表现出来。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关系最为紧密,日本是东南亚最大投资国和官方直接援助提供国,又是东南亚国家第二大出口市场。随着日本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及东南亚多边安全对话,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关系也明显地密切起来,日本实际上是把东南亚作为它走向政治大国的起步地区。但东南亚国家对于日本有着很深的疑虑,而且会长时间地保持下去。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逐渐走向成熟。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中国和东盟国家建立了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政治关系全面改善,经贸合作不断加强,合作机制逐步健全,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第三章 东南亚国家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