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南诏境内的民族构成

  在南诏境内生息繁衍着出自氐羌、百越和百濮三大族系的民族,这些民族分别处于不同的历史进程之中,政治经济面貌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唐代史籍中对这些民族或名之以地望,或名之以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可谓林林总总,颇具奇趣,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诏境内民族众多、情况复杂的特点。因史料钩稽不易,故择其主要而述之。

(一)出自氐羌系统的民族

1.乌蛮

乌蛮是由两汉时期西南夷中的昆明族和叟族分化组合而来,在唐朝初年,“乌蛮”还是一个内涵极广的称谓,是对两汉时期的昆明族、叟族后裔,包括东汉末就已从乌蛮中分化出来的摩沙族的广泛称呼。南诏建国后,随着施蛮、顺蛮等民族的分化,“乌蛮”遂专指近代各个方言区的彝族先民。南诏时期不同地区乌蛮之间的发展的差异性很大,主要分布在以下三大片区:

西部片区的乌蛮,主要分布在今滇西地区。唐初以六诏(越析诏除外)乌蛮为代表,但除六诏之外也还有一些零散的部落,故又有“八诏”之说,在南诏的统一活动中,这部分乌蛮部落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占主导地位。作为最大的乌蛮贵族,南诏王对土地实行了管理,按不同等级进行分配。滇西乌蛮中的其他贵族,依所属官衔被视为上户,可以从南诏王那里获得田四十双(两顷);一般农村公社中的乌蛮头目和农民,是为“中户”、“下户”,也可以获得数量不等的小块土地使用。滇西乌蛮贵族,既占有大片的土地,又拥有众多的对外战争中捕捉到的俘虏,这就使他们有条件进行奴隶制生产。滇西“乌蛮”奴隶主的奴隶来源,主要是战争中的俘虏。早在南诏统一洱海地区前夕,邓赕等诏(在今云南洱源县)的首领,便把被俘虏的汉族人口充做奴隶。例如唐睿宗景云年间(公元710~711年),邓赕诏及其附近的部落叛变,姚州都督李蒙于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率兵进讨失败,判官郭仲翔等即被俘为奴隶。南诏脱离唐朝之后,更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先后从战争中俘获大量人口为奴隶。此外,也有少部分是从买卖中获得,太和五年(公元831年)前后,唐巂州刺史喻士珍,即把当地的两林等部落人口捕捉了卖给南诏奴隶主们。从各方面看来,南诏统治时期,滇西“乌蛮”中的奴隶制度是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南诏政权崩溃之后,滇西“乌蛮”中的奴隶制度亦趋于瓦解。

北部片区的乌蛮,从大的地理范围上说,应包括南诏拓东节度北鄙的乌蛮六部及分布于雅砻江以东的东蛮部落,主要分布在今川西南、滇东北、黔西连接地带。《新唐书·南蛮传》载南诏时期,拓东节度北鄙的乌蛮形成七个较大的部落,即勿邓部落(在今四川凉山州北部)、阿芋路部落(在今昭通一带)、阿孟部落(在今镇雄一带)、夔山部落(在今大关、彝良一带)、暴蛮部落(在今威宁、水城、纳雍、毕节一带)、卢鹿蛮部落(在今会泽、东川、巧家一带)、磨弥敛部落(在今宣威、富源、沾益一带)。以勿邓为代表为一群部落又被称为“东蛮”,“勿邓地方千里,有邛部六姓,一姓白蛮也,五姓乌蛮也,居邛部(今越西县)、台登(今西昌、冕宁二县之间的泸沽)之间。又有东钦蛮二姓,皆白蛮也,居北谷(在今冕宁县北部),……又有粟蛮二姓、雷蛮二姓、梦蛮三姓,散处黎(黎州,驻今汉源)、巂(巂州,驻今西昌)、戎(戎州,驻今宜宾)数州之鄙,皆隶勿邓。勿邓南七十里有两林部落,有十低三姓、阿屯三姓、亏望三姓隶焉。其南有丰琶部落,阿诺三姓隶焉。两林地虽狭,而诸部推为长,号都大鬼主。勿邓、丰琶、两林皆谓之东蛮。”

北部的乌蛮长期保留着原始氏族、部落制度。《蛮书》记载阿芋路、暴蛮、卢鹿蛮的情况说:“此等部落,皆东爨乌蛮也。男则髪髻,女则散髪发。见人无礼节拜跪,三译四译,乃与华通。大部落则有大鬼主,百家二百小部落,亦有小鬼主。一切信使巫鬼,用相制服。土多牛马,无布帛。男女悉披牛羊皮。”各部落之间在政治上互相对立,在经济上自给自足、极其封闭,同时又利用血亲复仇进行奴隶的劫掠。《新唐书·南蛮传》即说:“夷人尚鬼,谓主祭者为鬼主,每户出一牛或一羊,就其家祭之。送鬼迎鬼必有兵,因以复仇云。”延续至近代,凉山的彝族就是趁“打冤家”的机会,进行奴隶劫掠活动。北部乌蛮的各部中明显地存在奴隶制,一些贵种的家支,把自己地域内的白蛮村社征服之后,使他们沦为集体奴隶,世世代代地隶属于乌蛮的贵种家支。然而,在奴隶人口有限、对外商业交换极度不发达的情况下,这些乌蛮内部的奴隶制度始终不曾得到充分发展。

东部片区的乌蛮,分布在今楚雄以东、沾益以南、红河以北地带,唐初称为“东爨乌蛮”,南诏独立建国以后至宋朝时期,以所谓东方三十七部著称于世。东方三十七部是以乌蛮为主体的民族群体,其中还包括了由“白蛮”与“乌蛮”混合组成的“徙莫祗”各部在内。关于三十七部的具体名称,《滇史》、《南诏野史》、《滇系》等史籍的记载均有所出入。三十七部当是“在特定的某个时间阶段内,在东方乌蛮贵族统治区域内形成的三十七个地方性组织,这些组织并不完全固定,而是在不断进行着的分化和重新组合,以致部的数量和地域范围并非一成不变”。东方三十七部在保存农村公社的各种制度的情况下,缓慢地向着阶级社会跨进。“乌蛮”三十七部分别由各部的贵族分子进行土地分配,组织武装力量保卫自己的地界,部与部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白蛮

白蛮是以两汉时期的僰人为主体融合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成分发展演变而来,是近代白族的先民。唐朝初年,今元江以东的广大坝区均有白蛮分布,以滇池、洱海周围地带为中心形成白蛮的二大聚居区。其中,分布于今滇东北与黔西北连接地带往南至元江一带的白蛮,被称为“西爨白蛮”,在今楚雄彝族自治州,白蛮与乌蛮相杂居,有“白水蛮”、“弄栋蛮”、“青蛉蛮”之称,在今洱海地区则被称为“河蛮”、“西洱河蛮”。南诏兼并爨区之后,曾以兵相胁强迫迁移西爨白蛮二十万户于永昌,使滇西地区成为白蛮主要的聚居区。尽管在迁移的数目上尚存在分歧,但西爨白蛮没有被尽迁当是肯定的,如《元史·地理地》载:“沾益州(驻今宣威)……天宝末,没于蛮,为僰、剌二种所居。”此外有史料还记载仁德府、东川府等地也有保留白蛮古称的“僰人”,说明西迁二十万户在数目上确有疑问。南诏时期为统治需要,又自洱海地区向各个城镇要塞迁移白蛮,使白蛮的分布甚至在某些地方超出了唐朝初年的范围,造成白蛮遍布于西南各地的局面。

南诏时期,部分白蛮贵族加入了南诏统治集团,充任清平官、大军将、六曹长等职,通过职衔领得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广大白蛮则基本上保持着自由民的身份,通过他们所在的农村公社分得一小块土地,进行农业与小手工业相结合的个体小生产。

唐朝初年,白蛮的农业、手工业已经达到了与内地汉族基本接近的水平。南诏独立建国之后,在白蛮地区兴修水利,增辟田亩,使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了起来。手工业生产,尤其是纺织业生产也得到提高,达到与汉族相等的水平。《新唐书·南诏传》即说,南诏境内的白蛮“工文织,与中国埒”。随着南诏“西开寻传、南通骠国”,洱海地区的白蛮与古中南半岛地区的商业交换也发展起来。南诏中后期,佛教在白蛮中逐渐成为普遍信仰,对南诏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起着相当大的影响。可以说,白蛮是当时西南各族中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民族。

3.磨些蛮

磨些蛮是近代纳西族的先民。唐朝初年磨些蛮分布在铁桥(在今云南省丽江县西北之塔城)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览(以上各地均在今丽江县境内)、昆池等川(今四川省盐源、盐边),部分磨些人口还南下至宾居(今宾川县宾居街)一带,建立了越析诏,为唐初滇西“乌蛮六诏”之一。

唐初越析诏从事农业产生,冶铁技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铸造的铁剑称为“铎鞘”,以锋利闻名,是磨些中政治经济最发达的部分。越析诏被消灭之后,战败的磨些人散在泸水(金沙江)上游两岸的铁桥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览、昆池等川,分散不相统一。其生产、生活状况,《蛮书》卷四说:“磨些蛮,土多牛羊,一家即有羊群,……男女皆披羊皮,俗好饮酒歌舞。”畜牧业占据了经济生活中相当大的比重。

4.施蛮、顺蛮

唐朝前期施蛮、顺蛮是乌蛮中的一部分,“参居剑共诸川”,即今剑川、鹤庆一带,与“六诏”乌蛮居住区域相近,同属一个民族群体。南诏统一洱海的活动中,浪穹诏主铎罗望和邓赕诏主咩罗皮失去浪穹、邓赕之地(今洱源县),乃“退而逼夺剑、共(今剑川、鹤庆)”,于是施蛮、顺蛮中的一大部分人口被迫向西部和西北部迁移,其人口在南诏时期逐步散及今鹤庆、丽江、兰坪、维西、永胜等地,与洱海乌蛮诸部逐渐产生了差别,被称为“施蛮”、“顺蛮”,是近代傈僳族的先民。

施蛮、顺蛮“男以缯布为缦裆,妇人从顶横分其发,当额并顶后各为一髻,男女终身并跣足,披羊皮”。南诏时期施蛮、顺蛮容易流动迁徙,从事畜牧业生产,农业生产并不发达,一直处在原始社会末期。

5.和蛮

和蛮是在南北朝以后从叟、昆明族中分化出来的,是近代哈尼族的先民。唐朝前期哈尼族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出现,其分布区域为东西两部。东部从地望上接近安南都护府北部,大致在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有“大鬼主”孟谷悮;西部的一片接近洱海地区,即今云南省思茅地区,有大首领王罗祁。南诏时期和蛮内部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处在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当中,受南诏通海都督和开南节度管制。

6.寻传蛮和裸形蛮

寻传蛮亦是从叟、昆明族中分化而来,主要分布在今澜沧江以西至恩梅开江、迈立开江以东地带,东泸水(今雅砻江)与磨些江(今丽江县以下的一段金沙江)合流处(今永胜、华坪一带)也有部分人口分布。寻传蛮包括了近代阿昌族和景颇族载瓦支的先民在内。《蛮书》卷四记载南诏时期的“寻传蛮,俗无丝绵布帛,披波罗笼,跣足可以践履榛棘。持弓挟矢,射豪猪,生食其肉,取其两牙双插顶傍为饰,又条其皮以系腰。每战斗,即以笼子笼头如兜鍪状。”是原始的狩猎民族,农业和纺织手工业都还没有发展起来。

“裸形蛮,在寻传城(今缅甸克钦邦境内恩梅开江与迈立开江之间)西三百里为巢穴,谓之野蛮。……其男女遍满山野,亦无君长,……无农田,无衣服,帷取木皮以蔽形。或五妻、十妻共一丈夫,……其妻入山林,采拾虫鱼螺蚬等归啖食之。”此外今缅甸克钦邦境内迈立开江上游之葡萄也有部分裸形蛮分布。裸形蛮是寻传蛮的近亲部落群,但比寻传蛮更为落后,还处在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中,农业和纺织业没有发展起来,“取木皮以蔽形”,所谓“裸形”,实为内地汉族的蔑称。裸形蛮(野蛮)是今缅甸克钦邦的克钦族和我国境内景颇族景颇支的先民。

(二)出自百越系统的民族

南诏时期出自百越系统的民族,被称之为“金齿”、“黑齿”、“绣面”“茫蛮”、“白衣”等称呼,而实际上这些民族的自称为“傣”,是近代傣族的先民。

《蛮书》卷四说:“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黑齿蛮以漆漆其齿,金齿蛮以金镂片裹其齿,银齿以银。有事出见人则以此为饰,寝食则去之。……绣脚蛮则于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肤为文彩。……绣面蛮初生后出月,以针刺面上,以青黛涂之,如绣状。”这部分民族分布在南诏永昌、开南、镇西(丽水)节度的管辖区域范围内,即今保山地区的南部和西部、德宏州的大部分、临沧地区西部,以及云南省德宏州西南边境至缅甸克钦邦及克钦邦与掸邦连接地带。

“茫蛮部落,……茫是其君之号,蛮呼茫诏。”称为“茫蛮”的部分,主要聚居区是南诏的银生节度辖区内,即今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及缅甸南掸邦乃至泰国北部。

《新唐书·南蛮传》载安南都护府(今越南北方)北部与南诏连接地带有“白衣”,“大中时,李琢为安南经略史,苛墨自私,以斗盐易一牛,夷人不堪,结南诏将段酋陷安南都护府,号白衣没命军”。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说,邕州(驻今广西南宁)属境的南江之外有“白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二说:“安南国,西有陆路通白衣蛮。”《蛮书》又记有“棠魔蛮”事迹,与《新唐书·南蛮传》记录的“白衣”地区发生的事件一致,可知“棠魔蛮”实为“白衣”中的一部分,“棠魔”即“傣勐”。称为“白衣”的部分,居住区域是南诏东南部边境与安南都护府连接地带。即今云南省红河州、文山州南部与越南北方连接地带。“白衣”指的是近代云南红河州和文山州南部及越南北方的傣族先民。

公元8世纪前后,傣族中的农业生产已经相当发达。《蛮书》卷四说:“茫蛮部落,……楼居,无城郭。……孔雀巢人家树上,象大如水牛,土俗养以耕田,仍烧其粪。”纺织手工业也比较发达。《蛮书》说,茫蛮“妇女披五色娑罗笼”;“金齿”等则“以青布为通身袴,又斜披青布条”,或“衣以绯布,以青色为饰”。可见纺织品种类之多。接近安南林西原(今越南老街省)一带的“棠魔蛮”(傣勐)则每年都把自己饲养的牛马赶到林西原去出卖,说明这些地区商业也有了一定发展。

各地的傣族中都已经普遍出现了剥削阶层,进入了阶级社会。“诏茫”即“诏勐”,在傣族中已经出现,直至近代,西双版纳的二级土司仍称“诏勐”。

(三)出自百濮系统的民族

1.朴子蛮

朴子蛮是从过去“闽濮”中分化出来的,是近代布朗和崩龙(德昂)的祖先部落。

南诏时期朴子蛮的分布较广,“开南、银生、永昌、寻传四处皆有,铁桥西北边延澜沧江亦有部落”。分布在今云南省思茅地区和临沧地区东部,西双版纳及境外的一些地方,以及保山地区、德宏州东部、临沧地区西部;寻传即寻传地区,指今云南省澜沧江西岸的云龙县之地往西经德宏北部而至缅甸克钦邦一带。今维西往南沿澜沧江至云龙一带,也有朴子蛮分布。

《蛮书》卷四说:“朴子蛮,勇悍矫捷,以青娑罗段为通身夸。善用泊箕竹弓,深林间射飞鼠,发无不中。”朴子蛮从事狩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没有脱离原始社会,部落之间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平衡。

2.望蛮

望蛮也是从过去的“闽濮”中分化出来的,是近代瓦族的先民。

南诏统治时期望蛮分布在永昌(今保山)西北者,称外喻部落,“其人长大,负排持槊,前往无敌。又能用木弓短箭,箭镞傅毒药,所中人立毙。妇人亦跣足,以青布为衫裳,联贯珂贝巴齿真珠,斜络其身数十道。有夫者坚分发为两髻,无夫者顶后为一髻垂之。其地宜沙牛,亦大于诸处牛,角徒工四尺已来。妇人惟嗜乳酪,肥白,俗好遨游。”牲畜饲养业比较发达,纺织手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分布在澜沧江中下游以西今阿瓦山区者,“其人勇捷,善于马上用枪。所乘马不用鞍。跣足,衣短甲,才蔽胸腹而已。股膝皆露。兜鍪上插牦牛尾,驰突若飞。其妇人亦如此。南诏及诸城镇大将出兵,则望苴子为前驱。”阿瓦山区的望蛮仍然是一些原始部落,从事狩猎,善于马上用枪。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