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双手轻轻摇着你,……”这首《摇篮曲》自问世后,就在世界各地传唱开了,一直传唱到今天。可是你知道吗?这首动人的乐曲是舒伯特在贫困中写出来的,他最终也在贫困中死去。
舒伯特出生在维也纳近郊的赫田塔尔。他父亲是一位小学教师,略懂一些音乐知识,还会演奏乐器。业余时间里,他常常聚集起一群音乐爱好者在家中举行音乐会,有时还和家人一道演奏,自娱自乐。舒伯特耳濡目染,小小年纪就在音乐方面有了一定的造诣,有时甚至能纠正父兄在演奏中出现的错误。
舒伯特家里人口多,生活很困难,11岁那年,他便去投考了食宿免费的康维特宫廷歌手学校。学校虽然是免费的,但条件非常差,每天只吃两顿饭,有时还吃了上顿接不上下顿,隆冬时分房间里连取暖的火炉都没有。受冻挨饿的舒伯特酷爱作曲,却没有钱买谱纸,多亏同学斯邦慷慨相助,才为他解决了这个难题。
1813年,舒伯特为学校乐队写出了《第一交响曲》,但就在这一年,他因为变声离开了学校。为了不给家庭造成拖累,舒伯特来到父亲所在的学校当了一名教员。舒伯特唯一的兴趣便是从事音乐创作,而现实却逼迫他不得不耐着性子为小学生们一遍一遍地讲解拼音、文法。就这样煎熬了四年,舒伯特终于铤而走险,毅然辞职,只身来到维也纳。此举惹得父亲无比气愤,断然拒绝给予舒伯特任何帮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舒伯特完全依靠好朋友们的照顾,才勉强生活下来。
舒伯特的朋友之中有位画家,他的画室内有台钢琴,答应可以让舒伯特使用。但是画家要在画室里作画,这时候有人在一旁弹钢琴,就会扰乱他的构思。于是,画家就跟他做了个约定,当画家不作画时,便拉一面白布窗帘为号,舒伯特就可以进去弹琴了。这个办法固然不错,但画家灵感一来,常常就把舒伯特的事情忘个精光,害得可怜的舒伯特踟蹰街头,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
尽管生活条件如此窘迫,但舒伯特仍然坚持音乐创作。他的很多有名作品,就是在别人难以想象的条件下创作出来的。
有一天晚上,舒伯特没有吃饭,饥肠辘辘在街上徘徊。他希望能碰见一个熟人,借点儿钱好充饥,但过了好久也没有碰到熟人。不觉间他走进一家酒馆。就座后,他才忽然意识到自己身无分文,正要离去,看见餐桌上放着一张报纸,随手拿来浏览。报上有一首小诗清新朴素,动人心弦:“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双手轻轻摇着你,……”这首诗打动了作曲家的心灵,他眼前出现了慈爱的母亲的形象,心中的旋律随着诗句飘逸而出。他连忙掏出纸笔,一面哼唱着,一面写着。舒伯特哼出的旋律让酒馆老板听到了,他觉得很好听,就请他抄一份给自己。舒伯特答应了,从酒馆老板那里换来了一盘土豆烧牛肉。谁能料到,舒伯特百年之后,这份手稿竟卖到四万法郎。
还有一次,舒伯特和朋友在郊外一家小酒店聚会。一位朋友随身带着一本莎士比亚诗集,舒伯特便顺手拿来翻阅。在大家的谈笑声中,他已沉迷于诗句之中:“听,听,云雀在天空唱,太阳之神升起。他的马群在泉边饮水,泉边铺满了鲜花……”这优美的诗句触动了舒伯特的心弦,一段旋律在他的脑海里悄然浮现出来,可惜现场找不到谱纸,他遗憾地连声叹息。一位朋友见状,立刻在菜单上画出五线谱,递给舒伯特。至今仍为人们熟悉的《听,听,云雀》,就是这样诞生的。
应该承认,舒伯特的确是一位音乐奇才,但他的灵感在很多时候还是来自于对生活认真的观察和体会。他经常在维也纳郊外看人钓鱼,水中欢快的游鱼让他十分羡慕,而当鱼儿被钓上岸时,他就会感到很伤感。他一直试图把这种感情倾注到歌曲中去,给光辉的生命送去祝福,对悲惨的死亡表示哀悼。这种冲动终于在1818年2月21日这一天爆发出来,舒伯特把德国诗人舒巴特的诗谱写成了歌曲《鳟鱼》。《鳟鱼》写成后,他抄了四份谱子分送给他的朋友们。在给他的朋友约瑟夫·许吞勃伦纳抄谱子时,他想把墨水吸干。那时还没有吸墨水纸,而是用细沙子洒在纸上吸墨水。整整紧张劳累了一天的舒伯特有些神志恍惚,错把墨水瓶当成了装沙子的瓶子往纸上倒,结果在上面留下了大块的墨水痕迹。这份原件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
还有一次,舒伯特在家里请朋友喝咖啡。他家里只有一个极其破旧的咖啡磨,一磨起咖啡豆来就嚓啦嚓啦乱响。舒伯特正在用咖啡磨磨咖啡的时候,突然把磨一扔,高兴地叫道:“我想了好几天的曲调,被这个磨一秒钟就找到了!”原来,他从咖啡磨的声音中提炼出了《D小调弦乐四重奏》的主题。
舒伯特对贝多芬倾慕备至,终生自视为贝多芬的学生,但直到贝多芬逝世前一个星期,比贝多芬小27岁的舒伯特才第一次见到他的“老师”。
1927年,贝多芬的密友兴德勒选了60多首舒伯特的歌曲,送到贝多芬手里。
这时候贝多芬已经病得很厉害了,但他还是坚持翻看了这些作品,不觉大为赞赏,认为确是了不起的杰作。当他得知舒伯特类似的作品至少还有500首时,更为惊讶不已。他说:“他怎么会有时间谱写这样长的诗,有的诗包含十几段之多呢!”在贝多芬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他经常谈起舒伯特,说他对舒伯特相知恨晚,并预言他的音乐将震惊世界。
舒伯特听到贝多芬这一评价,激动极了,立刻赶到贝多芬的病榻旁前去探望。两位音乐伟人终于相见了,而贝多芬已经到了弥留人世的最后时刻,他紧紧地握住舒伯特的手,说了这样一句无比深情的话:“我的灵魂是属于你的!”
贝多芬去世后,舒伯特哀痛欲绝,他举着火炬参加了贝多芬的葬礼。就在第二年,舒伯特因伤寒去世了,年仅32岁。
艺术家逸闻
《魔王》的问世
81年4月的一个夜晚,在德国东部图林根库尼茨村,一个农民抱着重病的孩子,骑马赶往耶拿,向医生求治,医生对这种病束手无策,农夫只好抱着孩子离去,还没有来得及赶到家里,孩子就死在马背上。
德国大诗人歌德听到这桩令人伤心的事情,不由得联想起雾王在黑夜里抢夺孩子的民间传说,又联想起丹麦民歌《魔王的女儿》,便写下了着名的叙事诗《魔王》。1815年冬天,18岁的舒伯特读到《魔王》,很快就写出了一首叙事歌曲。
写完后,他恭恭敬敬地抄了一份谱子寄给歌德,却根本没有引起歌德的注意,连信也没有回一封。
直到晚年,歌德才在一次音乐会上听到女高音歌唱家德夫里昂夫人演唱这首歌,他感动得热烈鼓掌,眼泪夺眶而出。
但这时舒伯特已经去世,歌德无从答谢舒伯特为他诗歌谱曲的一片情意了。
艺术家逸闻
“冒名顶替”的舒伯特
19世纪初,有两个音乐家都叫弗兰兹·舒伯特。一个住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另一个住在德国的德累斯顿,是当地宫廷乐队的首席小提琴师。维也纳的舒伯特当时没有什么名气,而德累斯顿的舒伯特却因为一首小提琴独奏曲《蜜蜂》而大名鼎鼎。
1817年,德国的一家乐谱出版公司收到了从维也纳寄来的歌曲《魔王》的稿子,作者署名“弗兰兹·舒伯特”。出版商有些迷惑不解:舒伯特明明在德累斯顿,这稿子怎么会从维也纳寄出呢?于是,出版商就写信询问德累斯顿的舒伯特。那位小提琴家在回信中大发脾气道:“接奉来信和附来的《魔王》歌谱,说是我的作品,令我不胜骇异。这首歌不是我作的。你们一定要把冒我的名把这样拙劣的东西寄给你们的人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