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节 勃拉姆斯:提高半音的现场演奏

  人们常说德国有三位最伟大的作曲家,因为他们的名字都是以字母B开始的,所以又称“三B”。他们就是巴赫、贝多芬和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出生在德国汉堡,他父亲是汉堡交响乐团的乐师。勃拉姆斯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音乐,锻炼出了优异的辨别音高的能力。六岁时,他就能背向钢琴又快又准地听出父亲所弹出的每一个音,从不出错。他父亲不敢相信一个小孩子能有这样的本事,总是怀疑他回头偷看了键盘。

  少年时代的勃拉姆斯学习非常刻苦,别的孩子都在玩游戏,他却能静静地坐在那里练琴、读书。父亲对于儿子寄予厚望,有心把他培养成像自己一样的弦乐演奏家,但是勃拉姆斯更喜爱钢琴,而且小小年纪就有了相当的造诣,14岁那年就登台公演,完成了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只可惜勃拉姆斯家境贫寒,不能一心一意地提高琴技,常常要到小酒馆和舞厅里演奏钢琴,以补贴家用。

  1850年,勃拉姆斯结识了逃亡到汉堡的匈牙利小提琴家莱梅尼,他们两个人志同道合,决定一同踏上旅途,前往各地进行演出。1853年1月,20岁的勃拉姆斯与莱梅尼一起出发了。有一次开演之前,他们俩突然发现舞台上的钢琴比莱梅尼用的小提琴低了半个音。这时候请人调琴已经来不及了,如果放松提琴弦,莱梅尼又恐怕影响演出效果。出场时间到了,勃拉姆斯毫不慌张地走上舞台,他凭着惊人的反应和高超的技术,全部提高半音演奏。一曲终了,莱梅尼惊呆了,而听众则报以热烈的掌声。

  勃拉姆斯的表演引起了年仅21岁的哈诺瓦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约瑟夫·约阿希姆的注意,他惊叹勃拉姆斯的才华像“宝石一样纯净,雪一般柔润”,便与他结成好友。在约阿希姆的推荐下,勃拉姆斯来到魏玛,见到了着名作曲家李斯特。李斯特非常热情地接待了勃拉姆斯,对他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勃拉姆斯在与李斯特的接触中,却越来越失望。他不喜欢李斯特夸张花哨的钢琴演奏风格,更不喜欢他过分沉溺于荣誉中的傲慢作风。

  有一天,李斯特为宾客们演奏勃拉姆斯的作品,然后又满怀激情地演奏自己的新作《B小调奏鸣曲》。曲子演奏了一半,李斯特回过头来,想看看勃拉姆斯的反应,没想到勃拉姆斯已经鼾声大作,进入了梦乡。李斯特大为气恼,拂袖而去。

  不久,勃拉姆斯怀揣着约阿希姆的推荐信,来到杜塞尔多夫城舒曼夫妇家中造访。当时舒曼已经身患重病,但还是真诚而热情地接待了勃拉姆斯。在舒曼陈设简单的家里,勃拉姆斯感到既亲切又宁静,他十分自如地为舒曼弹了几首自己的作品。舒曼还没听完,就激动地站起身来,向门外高声喊道:“亲爱的克拉拉,快来听啊!这样的音乐是你从来没有听到过的!”

  舒曼的妻子克拉拉听到这动人的琴声,也完全被吸引了。

  舒曼在勃拉姆斯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于是亲自撰文,在着名的《新音乐报》上向公众热情地介绍勃拉姆斯。文中这样说:“他叫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来自汉堡,一向在那里默默无闻地埋头工作。他的一切都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他的谦逊就是他成功的保证。在这里,他也许会遇到创伤和挫折,但是他也会得到成功和荣誉。让我们竭诚欢迎这位英勇豪迈的战士吧!”

  得到了舒曼夫妇的赏识与支持后,勃拉姆斯的才情被充分地焕发出来。1862年,他开始写交响曲。舒曼去世后,他怀着对舒曼的无限思念之情,于1868年完成了巨作《德意志安魂曲》。初演时,克拉拉和约阿希姆夫妇都在座。这部作品引起了整个维也纳的轰动,人们称它是“自巴赫、贝多芬以来,首屈一指的宗教音乐作品”。

  1876年,勃拉姆斯又因《第一交响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首交响曲是他用15年的时间断断续续写成的。人们认为这部作品显示了勃拉姆斯与贝多芬在精神上的密切联系,因此称赞这首交响曲是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

  勃拉姆斯的晚年功成名就,生活过得非常平静,对于外界的烦扰一概熟视无睹,而对于年轻的音乐家,却是一位慈祥可敬的老人。1892年,11岁的埃内斯库(后来成为罗马尼亚着名音乐家)正在维也纳音乐学院的大厅走廊中练习小提琴,忽然发现迎面走来一位大胡子老人,仔细一看,竟是大名鼎鼎的勃拉姆斯。埃内斯库顿时手忙脚乱起来,提琴也拉不出调了。勃拉姆斯微笑着停下来,劝他别紧张,接着练习。渐渐地,埃内斯库的心情平静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一曲终了,勃拉姆斯对他大为赞赏,鼓励他再接再厉,日后一定能获得成功。埃内斯库晚年时回忆说,在他一生中曾经遇到过很多困难,但一想到勃拉姆斯当年的鼓励,便会立即精神振作,迎着困难而上。

  艺术家逸闻

  敏锐的音乐听觉

  有一次,勃拉姆斯和几个朋友来到一家咖啡店里,听到从隔壁传来一阵阵单调乏味的钢琴声。有人捂着耳朵大叫道:“啊,这个该死的女人!”勃拉姆斯立刻纠正道:“不,那不是女人,而是该死的男人!”

  大家都不相信勃拉姆斯能分辨出弹钢琴的是男人还是女人,就走过去看个究竟。

  果然让勃拉姆斯说对了,正是一个咬牙切齿的男子汉在挥舞着双手击打着钢琴的键盘。

  艺术家逸闻

  勃拉姆斯的爱情

  1853年,20岁的勃拉姆斯初次见到大他14岁的克拉拉,就对她一见钟情。此后,他和克拉拉一起照顾生病的舒曼,几年的朝夕相处更加深了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爱意。但克拉拉是自己的师母,舒曼是他敬如父兄的老师,尽管爱情爆发时如同洪水猛兽,但他还是用理智压制住了感情。舒曼去世后,他主动离开了克拉拉,永远不再相见。

  离开克拉拉后,勃拉姆斯的心仍然系在她身上。他曾经资助克拉拉全国巡回演奏舒曼的所有作品,他曾经无数次给克拉拉写情书,却始终没有寄出去。

  1875年,他完成了献给克拉拉的《C小调钢琴四重奏》,前后用了20年。他一生中所创作的每一份乐谱手稿,都寄给克拉拉。他一生未婚,他把对克拉拉的思念全部化作音乐。他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艺术家逸闻

  祥云缭绕天使

  勃拉姆斯的乐曲很大一部分是以抒情旋律见长的,因此总能使年轻女士们陶醉不已。有一次,勃拉姆斯被一群女士团团围住了,她们喋喋不休地问这问那,搞得他心烦意乱,几次想借故脱身,但就是突不出重围。无可奈何的勃拉姆斯取出一支雪茄抽了起来。

  女士们受不了浓烈的烟味,就对他说:“绅士是不该在女士面前抽烟的。”

  勃拉姆斯一边继续吞云吐雾,一边悠然地说:“女士们,哪儿有天使,哪儿就一定祥云缭绕。”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