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十章 由迁岐与古公父建周

  《史记·周本纪》把周人由迁岐的情况作了概括,说“公叔祖类卒,子古公父立,古公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己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共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度漆、沮,梁山,止于岐下。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从司马迁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地的周人到古公父时,又一次率领部族从地南下,逾越梁山(在今乾县、永寿一带),度过漆水和沮水河,定居在岐山之南、渭河以北的周原地区了。

  周人为什么要从迁居到周原呢?关于这个问题,司马迁已经说了一些,除此外,还有不少饶有趣味的故事。唐孔颖达注疏《诗·大雅·》篇时引用《书传略说》《庄子》《吕氏春秋》等书的记载说,古公父居时,曾不断遭到戎狄的侵扰,当时戎狄不断向周人索取财物,周人经常无代价的给戎狄这个游牧部落交纳珠宝财物和粮食,而每给一次,狄人总是不知足,无休止地来索要,把周人弄得毫无办法,而狄人的欲望越来越大,后来连珠宝财物也不满足了,苛刻要周人给他土地和人民,直接威胁着周民族的社稷宗庙,而当时周民族又是一个弱小的民族,当时的戎狄就是史书上说的鬼方国,经常与商王朝打仗,势力较强,所以周人要与戎狄抗衡或发动战争,还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古公父审时度势,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为了慎重抉择何去何从,古公父充分发挥周人的集体智慧,为此事召集年迈德高多智的耆老商量对策,古公父认为,“不可以私害民”,于是“杖策而去,过梁山,邑岐山,周人束修奔而之者三千乘,一之而成三千户之邑(约15000人左右)”,又《汉书·匈奴传》亦说:“戎狄攻太王父,父亡走于岐下,人悉从父而邑焉,作国”。《孟子·梁惠王下》说得更为详细而生动,“滕文公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为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者太王居,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孟子认为,古时候太王居于地,狄人来侵犯他,太王用皮囊和丝绸去孝敬他,狄人没有停止侵犯,又用好狗名马去孝敬他,狄人也没有停止侵犯。又用珍珠宝玉去孝敬他,狄人还是没有停止侵犯。太王便召集地的长老开会,宣布说:“狄人所要的是我们的土地,土地只是养人之物。我听说过,有道德之人,不是为了养人之物而使人遭到祸害,你们何必害怕没有君主呢?狄人不也可以做你们的君主吗?我准备离开这儿,免得你们受害。”于是离开了地,越过梁山,在岐山之下重新建筑一个城邑而定居下来。地的老百姓说:“这是一位有仁德的人呀,不可以抛弃他。”追随而去的好像赶市集一样的踊跃。

  上述记载虽然有儒家孔孟的仁政思想,但充分说明古公父迁居岐下邑居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开戎狄的干扰。然而古公父选择岐下邑居也并非全属盲目。一方面是因为此地水源丰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从周原考古多年发掘、探测当时居住中心的地理形势来看,这确是一处宝地,作为一个考古工作者的我们,每次外出踏查文物遗迹时,总是感慨万分,感到古人的伟大,翠绿巍峨的岐山山脉绵亘在周原以北,在平坦碧绿一望无垠的原野上,沟渠河流交横,其雄伟美丽的景色使人玩味不尽,陶冶欲醉。扶风县城东门外的沟河,上游通过周原中心区的王家嘴,同时在岐山京当乡贺家村西部又有一条河名叫王家沟,在这二条河的沿岸分布着不少新石器时代遗址,如丁童家的仰韶文化遗址,双庵村、窑白村、杨家堡的龙山文化遗址等,足见在原始社会时这里的水源是十分丰富的。至于周原地区的古泉水有的至今依然如故。如岐山县京当乡以北的西观山的龙泉仍涓涓不断,只是水量稍减而已,周公庙的润德泉水量仍然很大,供岐山县城所有居民食用。周原以南的渭河,更是当时人们捕鱼的好场所,周原出土的甲骨文就有“渔于渭”的记载,传说当时的著名谋士姜子牙也经常在渭河之畔垂钓,至今在离周原不远的宝鸡市渭河岸边还保存着他的钓鱼台胜迹,已修茸一新。

  “岐山之阳”的周原,当时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也是十分宜人的,尤其是生态环境特别优美,我们在周原发掘岐山凤雏村西周甲组宗庙(宫室)建筑基址时出土的水牛角和西周甲骨文中有关犀牛的记载,都说明当时的气候是十分暖和的,雨量也很充沛。据文献记载,岐山山脉在唐以前一直是树木参天,郁郁葱葱的林区,到唐宋时期,由于官方在此大规模的砍伐木材,用于长安、开封的宫殿建筑,致使岐山林木枯竭,到宋代渐成荒山,文豪苏轼对此曾慨然作诗道:“况当岐山下,风物犹可渐。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见《苏东坡集》前集《东湖》)。这正是当时岐山森林消失、水土严重流失的生动描绘。

  周原的土壤属灰土,相当肥沃,加上优越的自然条件极宜于周人从事农耕、捕鱼狩猎,这是周人邑居周原的理由之一。

  另一方面,周原处在天然的军事安全地带,周原以南濒临渭河,周原以北是岐山山脉,好似南北相对的天然万里长城,它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周人在时,经常受到戎狄的侵扰,如何有效防止戎狄的入侵自然就成为周人寻找据点的重要条件。所以,古公父迁居周原后,虽受到戎狄的侵扰,但因周人修筑了城池,再凭借岐山之险阻,打退了戎狄的入侵,《诗·大雅·》说:“混夷脱矣,”郑笺云:“混夷,夷狄国也”孔疏《帝王世纪》说:“文王受命四年,周正丙子,混夷伐周,一日三至周之东门,文王闭门修德,而不与战。”说明文王时期戎狄还入侵过周原。

  周原著称于世,是从周人居住周原开始的。在周人居住之前,这里的地名就叫周原。清代《岐山县志》称“岐山自古公父去梁,率西水浒,居于其下,即今之箭栝山,俗称为箭括岭,其山两岐,因名岐山之阳,有深井、沟之南平原四周,故称周原太王邑此,因号国曰周。”岐山县志这一说法是有根据的,《史记》《集解》徐广曰:“山(岐山)在扶风美阳西北,其南有周原。”案皇甫谧云:“邑于周地,故始改国曰周。”《诗地理考》也说:“郡国志在扶风美阳(即今法门寺)有岐山有周城,周太王所徙,南有周原。”同书“续汉志美阳县有周城,在县西北,南有周原”“太王徙邑于岐山之阳,南有周原,始改号曰周。”所有这些记载都说明姬周王朝之所以称周,是因居住在周原而来,这就是周王朝国名的来历。

  至于古公父在陕西周原建立的姬周王朝的“周”国,在殷墟和周原出土的甲骨文中也有记载,“周”字最早出现大体相当周人迁居周原后的殷墟卜辞就有许多片,主要有:

  “命周侯今月亡囚”(董作宾《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

  “弗哉周”(刘铁云:《藏龟》第26页)

  “丁卯卜贞周其亡囚”(同上36页)

  “壬戍卜,令周宾若”(同上128页)

  “执周”(田玉森:《殷墟书契前编集释》卷四)

  所有这些殷墟甲骨文中的“周”字,都作“”象形,好似原上长禾苗,方块田一样,我们在岐山京当乡凤雏村西周甲组宗庙(宫室)中发掘出土的西周文王、武王时期的甲骨文和陶文中的“周”,如“祠自蒿于周”的周字写作“田”形。由这些字形看,殷人称周人为“周侯”约始于古公父一代,其字形当源于周原原地的象形。

  关于周原的范围,历来史地学家说法不一,给学术界带来了谜雾,约有六说:

  1.认为周原在漆水和沮水河之间。据史念海先生考证,沮水即是现在的河,漆水即是现在岐山县境内的横水河,这样周原的范围就很小了,仅指今岐山县西南的七里原一带,地域窄小,又偏岐山箭括岭的西南部。

  2.《水经注·渭水中》和《大清一统志》等书认为周原在横水河流入河河段东北四十里的岐山之下。

  3.光绪《岐山县志·地理志》记作周原在岐山县交河(即横水河)和河会合处东北三十里。

  4.嘉庆《扶风县志山水》认为周原在扶风县东北六十里,宽四十里,北枕梁山美山山脉,南临渭河,西阻沟河,东到武功县的西原。

  5.康海《武功县志》说武功的雍原即是周原。

  6.清雍正九年张娄度、于开泰:《扶风县志·疆城》认为饴原即是周原。

  由上所述,足见对周原的地望没有一个固定的认同,其实周人对周原的概念是比较明确的。《诗·大雅·绵》说:“古公父,耒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山。”“周原朊朊,堇荼如饴”,后汉郑笺云:“广平曰原,周之原地,在岐山之南,朊朊然。肥美。其所生菜,虽有性苦者,甘如饴也。”《诗经·鲁颂·宫》也说:“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诗谱》说:“周原者,岐山阳地,属杜阳,地形险阻,而原田肥美。”这些都说明古公父定居的周原是泛指岐山之阳。到厉文王时,势力逐渐强大,疆域也随之扩大,不仅据有岐山之南、渭河以北的广漠平原。而且不断向甘肃、山西、四川等地扩张了,此时的周原范围也大得多了,正如《诗·皇奂》所说:“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万民之王”了,南至渭河,北到岐山,东到咸阳,都通称为周原了。那么周原究竟有多大?还是从近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调查和发掘资料中去寻求答案。在水两岸,从凤翔县东南的东鲜家直到岐山县益店镇西南的范家原,在不到二十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的西周遗址有十多处,在近岐山县小横水河两岸有西周遗址七处,由武功县普度镇到眉县陇海铁路沿线和渭河北岸的西周遗址十六处之多。最密集的遗址墓葬区在今岐山县京当乡、扶风县法门乡、黄堆乡的范围内,约有二十多处,面积都很大。这些遗址和墓葬中均出土不少先周时期的文物,有不少属于古公父迁居岐山周原以后的遗物,如1960-1982年省考古所在岐山县京当乡的礼村和贺家村发掘的先周墓葬,1982年周原考古队发掘的法门乡刘家村先周墓,1977年-1991年扶风县博物馆在北吕村发掘的先周墓,1981-1983年宝鸡文物工作队在武功县郑家坡发掘的先周墓和遗址,1933年-1937年苏秉琪先生发掘的宝鸡斗鸡台先周墓等等,均出土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先周时期的陶鬲、陶罐等文物。

  从这时期的遗址和出土文物,我们可以把当时周人迁居周原的路线复原为:由县、旬邑、长武出发,越过永寿、乾县的梁山,过杜水河,沿今日的漆水南下东拐至大北河,再南下,西折沿据河西上,定居于今扶风县北、岐山县东北六十华里的黄堆乡、法门乡、京当乡等地根据这些实物证据,说明周人所指的周原范围是相当大的,从广义上讲北至岐山山脉,南临渭河,东到武功,西到凤翔、宝鸡都属于周原范围。然而人们习惯上的周原,也就是狭义上的周原即指当时的都城岐邑所在地。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