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八十八章 力学、声学和光学,阳燧之迹

  力学、声学和光学都是属於物理学范畴的学科,我国在商周时期在这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力学包括所有的机械运动,而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称机械运动。类似这类的运动变化被商周的劳动人民发现了,并根据其运动规律总结发明了力学方面的有关器具,如力矩和重心的关系。他们在总结我国仰韶文化的尖底瓶原理的基础上发明了“欹器”。西安半坡仰韶遗址出土的陶质尖底瓶,放入水中会自动倾倒,让水灌入,当水灌满后即自动竖立,这种利用重心和定倾中心的相对位置跟浮体稳定性关系的处理方法,发展到商周的“欹器”的制作,无疑是经过多次经验总结产生的。《荀子·宥坐》说这种器物“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说明装水时不多不少时直立的,多了就翻倒,少了也倾斜,说明这种掌握重心升降达到稳定平衡的原理在当时已有深入的研究。

  至于简单的机械,如杠杆、滑车、轮轴,棒、辘轳等都是力和力矩概念的应用。《墨经》记载杠杆支点的一边叫做“本”,另一边叫做“标”。说:“衡,加重于其一旁,必垂,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马,重相若,则标必下……长,重者下,短,轻者上”。这种距离和平衡关系的描述比公元前3世纪的阿基米德要早得多。《荀子》一书还讲到了力学中塑性形变的问题:“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这就是说笔直的木材经火烤弯成轮子以后,再枯干也不会重新变直。

  在力学中的应力到战国时期已提出来了,并作了探索和大胆的设想。《列子·仲尼篇》说:“发引千钓。”,同时汤问篇说:“发引千钓,势至等也。”前者是公孙彪提出的,后者是公子牟加以发挥的,意思是一根毛发能引千钧重物是由于重物作用在毛发上的“势”处处相等的缘故,也是我国自古以来流传的名言“千钧一发”的来历,当然任何材料都有负重的极限,一发不可能负如此重的东西,但是当时已看到平均分配在单位面积上的力,而正是这种单位截面积上所承受的重力,在近现代科学上就是“应力”的概念。

  同时对浮力与比重的关系也有了科学的认识。《墨经》说:“荆(形)之大,其沈(沉)浅也,说在具(衡)”“沈(沉)、荆(形之具(衡)也,则沈(沉)浅,非荆(形)浅也。若易五之一。”这说明当时的科学家已认识到浮体沉浸在水中的部分(就是排开液体)和浮体的关系,这种原理和后来希腊阿基米德的浮力与比重的关系是一致的)。

  运动力学方面在《考工记》等书中都有记载,如马车突然停止时,马不走了,但车子惯性前进一段。早在殷代人们就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设计出了戽斗,两个人利用绳拉戽斗把水从河渠中提到岸上的田地中,这二人的力加起来的合力就便戽斗一上一下运动,比一人提水要省力得多,效益也大为提高,这种方法一直延用到现代,同时《考工记》中还把制造箭的要求进行了科学的规定,提出箭干、镞头、后羽要按一定比例制作,这样才能使箭在疾风中循着弹道前进。若箭干前轻后重,或前重后轻,都会影响箭飞行的高低。箭干中间若过轻或过重会影响箭飞行的稳定性,而箭尾羽毛多寡又会影响箭飞行的速度和准确度。这比中世纪才出现的亚里士多德学派抛射体沿直线前进的理论要高明得多。

  声学是研究一切声音的科学。西周时期声学的发展也是十分令人惊叹的,这门科学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炎黄时代就发明了“五声”、“五音”,考古出土了类似吹奏的乐器,如陶殒、骨笛等。到了商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钟磬音乐和音律学取得了显著成就。商代已能用各种材料,如金、石、竹、木、草、丝、陶等制造各种乐器,现考古发现的有埙、磬、、鼓等,有些是成组的演奏乐器。

  音律学是对乐器的乐谱进行数学研究的科学。律是指的每个音的音高规律。编钟和石磬在商代得到了发展,进入西周时更为发展了,西周初期已经发明了十二个律,能在一个音阶中确定十二律,并在十二律中选取五个或七个音,组成一个音阶的乐制已经形成。到了春秋三分损益法也产生了,以此处理弦、管的长度和发音高低的关系,其原理是以一个被认定为基音的弦或管的长度为原则,把它三等分,再损一(去掉一分)和益一(加上一分),再以此确定另一个律的长度,这在数学上讲,就是把发基音的弦的长度乘以三分之二,或乘以三分之四,以此类推,直到弦或管上得出比基音略高一倍或低一倍的音,这样就完成了一个音阶中的十二律的粗细及张力大小计算工作,使音调随弦线和管的长度粗细及张力大小的变化而变化。在乐器方面,当时不仅有钟、磬、、鼓等打击乐器,还有多孔的管、用簧的笙和竽、用弦的琴和瑟等,并能利用共振原理,用各处簧在各种不同长度的小竹管中振动,发出不同高度的共鸣声,起到了音箱的作用。

  “五声”,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十二个音,即“十二律”而十二律又分六律六吕,故亦称为“律吕”。这门包含物理学中的声学、音响和计量学的综合学科,即律吕学,此时已经形成。

  如在河南辉县琉璃阁殷墓和安阳小屯殷墓出土的大小陶埙,均为圆锥形,有五个音孔

  这些青铜编钟能发出各种幽雅动听的音调,与其特殊的造型是分不开的,所有钟都似两块瓦合在一起的样子,这样就防止了发出的音波互相干挠的弊端,所以《周礼·考工记》说:“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声舒而远闻。”这说明当时匠人们设计制造钟时已考虑到了钟的结构与传声,发声响度的关系。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从理论上分析钟的结构原理时说:“古乐钟皆扁如盒(合)瓦,盖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声短则节;声长则曲,节短处皆相乱,不成音律。后人不知此意,悉为(圆)钟,急叩之多晃晃尔,清浊不复可辨。”假若用圆钟的话,则声波会互相干扰,采取编钟就避免了这个问题的产生。

  《庄子·杂篇·徐无鬼》中还说到了基音和泛音的共振现象。他说:“为之调瑟,废(即置)于一堂,度于一室。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同矣。夫改调一弦,于五音无当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动。”描述了基音的共振现象和基音与泛音的关系。这一发现在声学史上比西方人要早得多。

  古代的音乐家总是要“量之以制,度律均钟”,也就是说必须根据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出律来处理钟的大小顺序和发音高低,这样用“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这种“纪之以三”的科学计算法才能得出准确的六律与六吕,六律和六吕合起来成为十二律吕。

  光学在现代科学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商周的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已观察到光的性质即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等一系列原理,并根据光的特性发明了种种利用光能的器具,铜镜和阳燧。后者是迄今发现我国最早利用太阳能的取火工具。至于铜镜的出现就更早了。在青海省贵南县齐家文化遗址中就有铜镜一面,到了西周光在陕西周原扶风一带就出土了三面西周早晚期的铜镜,其中二面为素面、凸镜、一面为重环纹凹镜,这说明当时人们对光的反射已有深刻的认识,一般铜镜凸面多,能照全脸面,而凹面镜还起到了放大脸面的作用。后来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总结了这一原理,他说:“凡洼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小,小鉴不能全观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参见《扶风县志》138页。)到战国时铜镜就更多了。并在花纹装饰上也开始讲究,以流行的蟠龙纹居多。

  当时在利用铜镜进行梳装打扮外,人们还发现了凹面镜的聚焦特性,利用它向日取火,当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太阳能的典型例证,这种镜在古代亦称为阳燧。这种阳燧在周原就出土。1995年3月,周原考古队在周原扶风黄堆发掘西周墓时於60号西周墓出土了一种呈圆形的青铜凹面镜,其直径8.8、原0.19厘米,其形状与现在的圆形太阳能灶相仿,经西安西北光学仪器厂对周原阳遂的测定,其曲率半径20厘米,为一标准的球面镜,周原博物馆按照原样仿铸了一件,经试验,在强阳光下,最快时需三五秒钟即可将放置于焦点处的易燃物引燃而产生明火,证明了该镜为“阳燧”无疑。

  “阳燧”在古文献中多有记载。《周礼·秋官、燧氏》说:“司燧氏掌以夫燧取明火于日。”郑玄注:“夫燧,阳燧也。”《疏》云:“以其太阳之精,取火于日,故曰阳燧。”《周礼·考工记人》云:“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淮南志·天文明》进一步解释阳燧说:“故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注云:“阳燧,金也,取金杯无缘者,熟摩会热,日中时,以当日下,以艾承之,则燃得火也。”崔豹在《古今注·杂注》中亦说:“阳燧以铜为主,形如镜、照物则影倒,向日则火生,以艾燃之则得火。”足见阳燧是我国周代利用太阳能的青铜工具。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参见:《中国文物报》1995年11月19日,边江、杨官:《陕西出土西周青铜阳燧》副标题:《迄今国内最早人工金属取火用具》)

  到春秋战国时伟大的科学家墨翟等人曾对光束、光的折射、反射等原理作了理论上的探讨,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小孔成倒像的实验家,并作了科学的解释。他解释说光穿过小孔如射箭一样,是直线行进的,人的头部遮住了上面的光,成影在下边,人的足部遮住了下面的光,成影在上边,就形成倒立的影,这是对光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

  墨家对凸凹镜面的研究也是十分深刻的,《墨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名著。在这部著作中明确记载了墨家对凹面球面镜照物时,球心与焦点已能区分,并得出:“当物作放在球心之内得到的是正立的象,距球心近的像大,远的像小。当物体置在球心之外,则是倒立的像,距球心近的像大,远的像小。当物体在球心处时则像和物体重合在一起的结论。

  对凸面镜研究的结论是:凸面镜的像不管物体放在何处都是一个正立的像。像在镜面的另一侧是虚像,而比原物体都小。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