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十五章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

  当初谁也没想到,大逆不道的普罗科菲耶夫如今能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传统的忠实继承者。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SergeyProkofiev)于1891年4月23日出生在俄国叶卡杰琳娜省的桑磋夫卡。父亲是庄园管理人,性情孤僻,沉默寡言,对儿女十分温和。母亲喜欢弹钢琴,尤其喜欢贝多芬、肖邦的作品。普罗科菲耶夫小时候天天听母亲弹琴,母亲一离开,他就自己坐在琴前开始即兴发挥。

  7岁时,母亲正式教他学习音乐。当年,他写了一首四手联弹的进行曲,长大后,他很自豪地将这首乐曲称作自己的处女作。8岁时,父亲带他看过几部歌剧和舞剧,令他眼界大开。几个月后,他居然捧出了一厚叠乐谱:他的第一部歌剧《巨人》就这样问世了。经著名作曲家格里埃尔指导,普罗科菲耶夫于1904年进入彼德堡音乐学院就读。在校时,他因知识广泛、学业突出,被同学们戏称为“教授”。

  普罗科菲耶夫热衷追求现代作曲技术,常与真正的教授们发生冲突,连他的导师、著名作曲家里亚多夫都气得忍不住说:“你在音乐学院呆不了几天!”但这位性情古板的老师仍然很赏识他的才能,给他的分数并不低。这个调皮学生也非常尊敬他的各位老师,在老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作品音乐会上,他拚命鼓掌,手都拍疼了。

  1911年,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公演后,毁誉不一。反对者说,这种粗暴狂乱的声音,根本不算音乐,听了便会发疯。拥护者说,这音乐热情奔放,风格新颖,作者真是天才。还有人说这部作品令人想到足球比赛。真是匪夷所思。普罗科菲耶夫本人倒是不为所动,他在一封信中写道:“协奏曲演出成功,我感到很满意。”

  1914年,普罗科菲耶夫在毕业考试的钢琴音乐会上,又演奏了这部作品,结果名列第一,并获得了鲁宾斯坦奖――一台名贵钢琴。

  毕业后,普罗科菲耶夫出国旅行,结识了俄国同乡、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和艺术活动家贾吉列夫。贾吉列夫以约写作品的方式,向他提供了很多帮助。

  回国后,普罗科菲耶夫作品中的现代特点愈加突出。1916年,他的《斯基福组曲》上演时,听众为它的大胆新奇大吃一惊,老师格拉祖诺夫未待曲终便离席而去。有一名演奏员对同伴说:“我想我应该买点儿什么药来吃,否则,听了这样疯狂的音乐会生病的。”有人甚至根本没听音乐就撰文大肆抨击作者,说作品“非常糟,简直糟透了”。

  1917年,普罗科菲耶夫完成了自己的传世佳作《第一(古典)交响曲》,它有着海顿式的外壳,含着20世纪音乐的内核,如今已成为本世纪音乐中的经典。十月革命以后,通过著名作家高尔基的帮助,普罗科菲耶夫来到美国纽约。

  普罗科菲耶夫在美国主要以演奏钢琴为生。他的演奏刚健有力、充满热情,大受美国听众欢迎。连所住旅馆电梯间的黑人服务员也不无恭敬地摸摸他的双臂,连声称赞他肌肉真棒。普罗科菲耶夫当时想:“大概他把我当成拳击运动员了。”

  旅居美国期间,普罗科菲耶夫完成了自己最杰出的作品之一《第三钢琴协奏曲》和歌剧《三个桔子的爱情》。这部歌剧的演出很不顺利,普罗科菲耶夫深感沮丧,他说:“我在纽约市各个公园里散步,看到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内心却十分失望愤慨,美国乐队根本无视我的作品。”他终于在1920年愤然离去,到了巴黎。

  巴黎是现代艺术的大本营,他的舞剧《钢铁时代》在这里大获成功,受到热烈赞扬。

  他乡虽好,终非久留之地。在离开祖国的16年间,怀乡之情令普罗科菲耶夫时刻不能平静。1932年11月,他终于启程回国。

  1935年,他完成了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舞剧为走上舞台,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剧院方面的态度很暧昧,表面上说剧中大团圆的结尾不符合莎士比亚原著精神,其实是嫌他的音乐难以让人接受。正像扮演女主角的著名舞蹈家乌兰诺娃所说,当时他们不习惯其中的音乐,“简直有些害怕它”。作曲家也十分谨慎,他几乎每次排练都到场,面布愁云,一言不发。

  有一次,因音乐声音太弱,舞台深处听不到,角色误了上场,编导大为不满。固执的作曲家说:“您需要的是鼓声,不是音乐。”演员们请他亲自上台体察,普罗科菲耶夫虽然老大不情愿,却也只好勉难为之。一上台,果然如演员所说。普罗科菲耶夫十分尴尬,连忙修改。

  随着排练的进展,大家日益相互了解,合作逐渐默契。演员们克服了听觉惰性之后,体会到了其音乐性格鲜明,切合舞台动作的优点,认识到角色的音乐性格生动、准确,与莎翁原作精神紧相吻合。乌兰诺娃后来说:“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他笔下的朱丽叶是我最喜爱的角色。这个角色集中表现了普罗科菲耶夫几乎每部作品中都那么感人的色彩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气质。”

  1936年初,普罗科菲耶夫完成了为孩子们写的童话乐曲《彼得与狼》,为便于理解,还在曲中加进了朗诵。这部作品通俗生动,情趣盎然,近60年来,一直深受世界各地小听众的喜爱。

  1937年,普罗科菲耶夫专赴好莱坞研究美国电影音乐。

  其后,他为杰出的导演爱森斯坦的著名影片《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谱写了音乐。如今,它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音乐经典。

  20世纪40年代间,他又先后完成了力作《第五交响曲》

  和歌剧《战争与和平》,9首钢琴奏鸣曲也于此间完成。但这些作品中有不少虽然获得成功,但却受到了严厉的批判,作曲家还因此做了检查。

  1947年起,普罗科菲耶夫的健康状况明显恶化。1953年1月,他还曾撰文谈论自己的创作计划,不想于3月5日竟抱病与世长辞。

  普罗科菲耶夫在动荡的一生中,曾受到未必公正的政治待遇,屡遭批判,但俄罗斯人民、全世界人民都将永远怀念这位充满创新精神的卓越作曲家,永远爱戴他那些真挚动人的作品。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