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约生于战国后期韩桓惠王二十二年(前251),是韩国城父(在今安徽亳县东南。一说,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一带)人。张良原姓姬,他的祖父曾任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三朝宰相,父亲任韩鳌王、桓惠王两朝宰相。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国家。作为韩国的贵族子弟,张良虽然还没有在韩国做官,却对韩国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一心想为国复仇。为了复仇,他甚至顾不上安葬自己刚去世的弟弟,用尽家产,去收买武艺高强能够刺杀秦始皇的刺客。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寻求,他终于找到了一位大力士,并特意为这位大力士定制了一把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锥。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出巡。当秦始皇的车驾行驶到阳武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东南)一带时,事先埋伏在这里的刺客突然出手,将铁锥掷向秦始皇乘坐的车子。可能是有些紧张,铁锥没有准确地命中目标,而打在了秦始皇的随从副车上。一时间,巡行队伍大乱,刺客趁乱迅速逃离了现场。遭到这样的伏击,秦始皇异常惊怒,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搜捕。为了躲避搜捕,张良隐姓匿名,改称张良,躲藏到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在下邳,他仍然爱打抱不平,结交豪侠之士,甚至连杀了人的楚国旧贵族项伯,也得到他的庇护和帮助。
一天,张良在下邳桥头散步,遇见一位穿着粗布短衣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身边时,故意把自己的一只鞋弄掉到桥下,却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把鞋给我拾上来!”张良很吃惊,也很生气,真想挥拳教训他一顿。可是一转念,他这么大岁数了,何必与他计较?就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不料老翁又说:“替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拾上来了,就干脆再为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为老翁穿鞋。穿好鞋后,老翁微笑着走了。张良觉得这个老翁有些奇怪,就一直望着老翁离去的背影。没想到,这老翁走了大约里把路,又返回来了,对张良说:“我看你这个年轻人还可以教育。到第五天天亮的时候,你在这里和我相会。”等到第五天,张良按时赶到下邳桥头,老翁已经先等候在那里了。老翁训斥张良说;“与老人约会,为什么迟到?”于是又约张良说:“再过五天,早点来在这里等我!”到了第五天,鸡子一叫,张良就起身前往,没想到老翁又先等在那里了。老翁又训斥张良一顿,然后约他过五天再早点来。这一回,到了第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起身,终于抢在老翁前面来到下邳桥头。过了一会儿,老翁才到。他见张良已先等在那里,高兴地说:“年轻人就应当这样!”说着,拿出一编书交给张良,嘱咐道:“熟读这部书,就可以做王者的老师!十年后可以兴起。十三年后,年轻人,你可以在济北见到我,毂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老翁转身离开了。从此以后,张良再也没有见到过这位老翁。等到天亮以后,张良打开老翁交给的这部书,原来是一编《太公兵法》。张良觉得老翁的话很奇异,《太公兵法》又是一部奇书,所以经常认真研读,仔细揣摩其中的内涵。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起义爆发。紧接着,各地反秦武装风起云涌。早就有抗秦之志的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名年轻人,前去留地(今江苏沛县东南)投奔已被拥立为楚王的景驹。走到半路,遇上了刘邦。刘邦在秦时做过泗水亭长,陈胜起义后,他带领自己手下的一帮人,攻占了沛县,被大家推举为沛县令,手下的队伍也迅速发展到三千多人,当时正在下邳一带继续发展势力。张良就暂时停留下来,与刘邦合兵一处。刘邦任命张良为厩将。在这段时间里,一遇着机会,张良就向刘邦谈论《太公兵法》。凡是张良所谈到的,刘邦差不多都能领悟,并且非常赞同那些说法。在实际的军务处理中,刘邦也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这让张良很振奋。因为过去他和别人谈论《太公兵法》时,对方几乎都不能准确领会其中的含义。于是,张良果断地决定跟从刘邦,不再去投奔景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