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格列尼谢夫·库图佐夫(1745—1813),是俄国历史上著名军事统帅和军事思想家。1745年9月16日,出身于彼得堡的一个军人之家。其父是军事工程师,退役后获陆军中将军衔。
由于受父亲影响,库图佐夫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和勤思考的习惯。12岁时,他已学会了一门外语,读遍了父亲收藏的有关历史和军事书籍。同年,他考入了炮兵学校,3年即以优异成绩修完了工程学、炮兵学、几何学、数学、军事史、德语、拉丁语、波兰语、土耳其语等课程,还自学了一门英语。根据校务委员会决定,库图佐夫提前一年毕业,留校任助理教官。
彼得大帝时期曾颁布一项法令:每一个年轻贵族都应从当列兵开始,只有在基层服过役的人,才有资格晋升为军官。因此,库图佐夫便于1759年底,到炮兵连当班长。1762年,他晋升为大尉,随军开往波兰,参加了几次小规模战斗。1770年,被调到正在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与土耳其军队作战的鲁缅采夫的集团军任参谋官。在这位著名军事统帅的言传身教下,他学到了许多治军和用兵之道,领略了鲁缅采夫善于通观全局、随机应变、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从而丰富了他的战斗经验,提高了他的指挥艺术。1771年,库图佐夫晋升为中校。1774年,他率全营在阿鲁什塔地区的舒马村(现为库图佐夫斯卡)阻击土耳其登陆部队,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坚持指挥战斗,取得了胜利,因此受到了上级的嘉奖。B。M。多尔戈鲁科夫元帅在呈送沙皇的战报中说:“莫斯科军团的伤员中有中校库图佐夫,子弹击中他面部一侧的眼睛和太阳穴之间的部位,而从另一侧穿了出来……但是,他仍然把一个新兵营组织得非常好,以至在战斗超过其他老兵营。”
库图佐夫负伤后,被送往国外治疗。在国外,他利用养伤机会,考察了一些有名的古战场和军事院校,结识了许多军事科学家,还拜会了普鲁士军事统帅腓特烈二世。这使他大开了眼界。
1790年,库图佐夫晋升为少将,被派往克里米亚和库班地区,在苏沃洛夫指挥的部队任纵队司令。此时,俄土战争正进入决定性阶段。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了迫使土耳其尽快缔结有利于俄国的和约,命令苏沃洛夫夺取位于多瑙河上游的伊兹梅尔要塞。此要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如果俄军占领了它,就能控制多瑙河,打开通向土耳其的国门。因此,俄土双方都势在必夺。
伊兹梅尔要塞屹立在陡峭的河岸上,非常坚固,高墙耸立,堡垒密布,护城河既宽又深,高低双层炮火封锁了通往要塞的交通要道。由3.5万名精兵组成的土耳其守军,装备精良,食物充足。苏沃洛夫率3万余名俄军,分6路纵队,连续两次强攻,均遭失败。第三次,他召来了库图佐夫,严峻地说:“库图佐夫,我了解你,你也了解我,这次再攻不下要塞,我就死于城墙下,你也不能幸免。此时此刻,你该明白如何行动!”库图佐夫斩钉截铁地说:“不攻下要塞,我绝不生还!”说完,他即刻把掷弹兵和猎骑兵编为一支突击队,迂回到要塞左侧,对准要塞五角堡猛轰,压住敌人火力。又亲率一支由哥萨克兵组成的敢死队,肩扛云梯,身背马刀,泅水渡过护城河,冒着枪林弹雨,冲到要塞墙脚下,架起云梯,前仆后继,往墙头攀登。最后,在友邻部队支援下,终于冲进城内,几乎全歼了要塞守军。战斗结束后,苏沃洛夫在给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捷报中说:“库图佐夫表现出高超的作战艺术和非凡的勇敢精神……他虽在我的左翼,但却是我的主要助手。”库图佐夫也感慨地说,这场战斗“使我向苏沃洛夫这位伟大的统帅学到了治军和指挥艺术的最重要原则”,即“作为指挥员必须远见卓识,深思熟虑,坚决果断,行动迅速和攻势猛烈”。
俄军攻占伊兹梅尔要塞后,迫使土耳其于1791年签订了俄土和约。根据和约,土耳其把南布格河与德涅斯特河之间的大片土地割让给俄国,承认俄国吞并克里米亚合法。库图佐夫因为此次战功显赫,被晋升为中将,并担任伊兹梅尔要塞的驻军司令。
1793年,库图佐夫改任俄国驻土耳其特命全权公使。为维护俄国独霸黑海的航行权,他与欧洲列强驻土耳其使节进行巧妙周旋,解决了一系列关系到俄国利益的复杂问题,还把土耳其和普鲁士拉到俄国一边,参加反法斗争。1794年,他完成了在土耳其的外交使命,回国担任贵族武备中学校长,亲自给学生授课,讲解俄国军事发展史和新的战略战术,为俄军培养了大批优秀军官。与此同时,又兼任驻芬兰陆军司令,立陶宛、喀山、基辅等地的总督。
1798年,库图佐夫晋升为上将。此时,他已经成为一位文武兼备的名将。他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在对国内外军事和指挥艺术博采众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军事思想体系和战略战术。
1804年,俄国参加了第三次欧洲反法联盟。1805年,库图佐夫奉命任俄军总司令赴奥地利与拿破仑统率的法军作战。当时,拿破仑的军队在乌尔姆刚刚打败了奥军,在兵力、装备和士气上优于俄军。库图佐夫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审时度势,果断地将5万俄军从布劳瑙至茨奈姆一线撤到了奥尔姆茨,既避免了俄军被围歼的危险,又挫败了拿破仑试图一举实现消灭东线俄奥联军的战略目标。
拿破仑在取得了乌尔姆大捷、赶走了布劳瑙至茨奈姆一线的俄军后,迅速占领了奥国都城维也纳,夺取了奥国的半壁河山。为巩固战果,他不得不分出3万名法军来守卫漫长的交通线和“新边界”。此时,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奥皇认为,这是进攻拿破仑军队的好机会。于是,两国便拼凑了8万军队,组成了俄奥联军,任命库图佐夫为司令。当时,拿破仑只有5万人。库图佐夫领命后,鉴于法军装备精良,士气高昂,曾建议亚历山大一世,暂不与拿破仑军队交战,最好将联军撤至意大利的加里西亚地区,与驻扎在那里的8万奥军会合,待机“埋葬法军”。但是,秉性固执,狂妄自大,毫无作战经验的亚历山大一世却拒绝了这一建议。他命令库图佐夫立即率联军赶到奥斯特利茨,和拿破仑军队决战。同年11月20日,奥斯特利茨战役打响。在战斗的紧要关头,俄皇又不听库图佐夫的劝告,自作主张,将据守在普拉岑斯高地的一个师的俄军调走,致使拿破仑的炮兵部队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它,居高临下用炮火猛轰拥挤在特尔尼茨冰湖上的俄奥联军。结果,联军被打死、淹死、活捉的近4万人。负了伤的库图佐夫以及俄皇、奥皇若不是卫兵拼死相救,就会被法军生擒。亚历山大一世逃回彼得堡后,当着御前大臣的面撒谎说:“我年轻,没有作战经验。可是库图佐夫则不然。他应该对这次战役的失败负责!”库图佐夫有口难辩,因此被剥夺了军职。
1806年,俄土战争再次爆发。土耳其联合法国在多瑙河地区向绵延1000公里战线上的4.6万人的俄军发起了强大攻势。为应付这一危急局势,亚历山大一世只好恢复了库图佐夫的军职,命他率军反击土、法联军。库图佐夫到任后,将4.6万俄军收拢一起,采用诱敌深入、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战术,在鲁什楚克地区大败6万土军。1811年,库图佐夫又率俄军将土耳其7万军队围困在图尔图卡亚和锡利斯特拉要塞,迫使土耳其政府于1812年5月签订了对俄国有利的《布加勒斯特和约》。但是,亚历山大一世却借口库图佐夫没有将土军全歼,损害了俄国荣誉,又将他革职,还令他返回其在沃伦省戈罗什基村的庄园赋闲。
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为了征服整个欧洲,称霸世界,率50多万大军侵入了俄国。法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无人可挡,很快就占领了维尔诺、明斯克、波洛茨克、维帖布斯克、莫吉廖夫等许多地区。庸碌无能的亚历山大一世迫于军队和全国人民的压力,只好再次起用库图佐夫,任命他为抵抗拿破仑侵略军的统帅。库图佐夫临危受命。他一到任后,面对强大的法军,当机立断,作出了避敌锐气、大步撤退、待机反攻的战略决策。为此,他一边在俄国南部地区加紧招募新军,组建预备队;一边号召敌占区人民实行“坚壁清野”,开展游击战,以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了平息沙皇及社会舆论对其战略撤退决策的不满,鼓舞全国军民的抗敌斗志,同年9月7日,库图佐夫亲率13万俄军,在离莫斯科约120公里的布鲁季诺村,同法军展开了一场激战。尽管双方在战斗中各损失了四五万人,但是从战略上说,法军却因此伤了元气,而俄军则因此打破了拿破仑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赢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9月13日,法军逼近了莫斯科,库图佐夫于当天召开军事会议。会上,他力排众议,作出了将莫斯科军民全部撤出,把该城变成一座空城的大胆决定。9月14日,拿破仑率军进入城内。正当他得意忘形之际,莫斯科城内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将他的军队烧得无处躲藏,四处乱窜。狼狈不堪的拿破仑只好逃离该城。此时,库图佐夫已布下了天罗地网,开始了全国大反攻。10月18日,俄军在达塔鲁丁诺村打败了法军元帅缪拉的军队。接着,又在马洛雅罗斯拉维茨歼灭了法军主力。当拿破仑率残部退到别列津纳河时,一查点人数,来时的数十万大军,仅剩下2万余名衣衫褴褛的残兵败将。
俄国军民在库图佐夫统帅下,经过不到半年的浴血奋战,就取得了1812年卫国战争的辉煌胜利。库图佐夫本人也因为此次战争中的赫赫战功和高超的指挥艺术,而荣获俄军元帅军衔。
1813年,库图佐夫被任命为欧洲反法联军总司令。4月28日,他在向法国本土进军途中,因年老体衰,在德国小城本茨病逝,终年68岁。其遗体运回国内,葬于喀山大教堂。
1812年的俄法战争,对拿破仑的法国来说,是侵略战争;对俄国来说,是反对异族侵略、维护国家独立的正义战争。库图佐夫作为赢得这场战争胜利的俄军统帅,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英名将永垂俄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