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洛克(1632—1704)是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他出身于英国灵顿地方的一个清教徒家庭。父亲是小土地所有者,做过乡村律师,母亲是位虔诚和善的美女。洛克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中学受到严格的古典教育,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感到厌恶。1652年洛克进入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并在这里先后获得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洛克留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除继续学习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以外,同时也日益扩大自己的研究领域。从1857年起,他就开始从事当时颇为时髦的医学和实验科学的研究,广泛结交新兴科学的代表人物。1668年11月23日,洛克被英国皇家学会接纳为会员,并荣任“实验考察指导委员会”的11位委员之一。1675年他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并得到奖学金。他虽因致力于政治活动和学习研究而未公开挂牌行医,但在私人朋友圈内,他的医术是受到称道的。
洛克在医学和实验科学领域中的研究实践,以及他与当代科学家的广泛交游,使他对新时代的科学具有广博的知识,对其精神有深刻的了解。洛克善于从最新的科学成就中汲取新时代哲学所需要的营养,也熟知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对于哲学所提出的要求,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洛克哲学思想的发展,除了实验科学的影响,还受惠于笛卡儿哲学对他的启发。笛卡儿哲学犹如一阵清风,启发洛克抛弃那使人昏昏欲睡的经院哲学,去建立一种新哲学。洛克在哲学路线上并不盲从追随他的思想解放者,而是站在经验论的立场去批判他。
洛克在牛津大学时期虽然已在各种新时代的科学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打下了迈向哲学探索的思想基础,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却又把他暂时导向政治事务的领域。1667年,洛克医好了当时颇有名望的政治活动家、后来被封为沙甫兹伯利伯爵的阿希莱勋爵的痼疾,随即应聘为他的家庭医生和秘书。从此,洛克就步入英国政界。阿希莱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治代表,领导议会中的反对派,即后来形成的辉格党,与王党势力进行了反复的政治斗争。他的政治地位时起时伏,洛克的政治命运也随之沉浮不定。辉格党遭迫害时,他逃亡荷兰,直到1688年“光荣革命”的次年才回到英国。在此期间洛克埋头撰写了三部重要著作:《论宗教宽容的信札》、《关于政府的两篇论文》和《人类理智论》。这三部著作构成了洛克的哲学、政治、宗教、伦理思想的完整体系。
洛克继承了培根、霍布斯的唯物主义,着重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他详细论证了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原则,批判了笛卡儿派和剑桥学派的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其核心内容是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经验分为两类:一是通过感官从外界事物得来的外部经验;一是通过反省内心活动得来的内部经验。从感觉和反省直接得到的观念是简单观念。为了考察感觉观念的来源和性质,他进一步分析了物体的性质,发挥了著名的两种性质学说。第一性的质是不能和物体分离的广延、形状、动、静、数目等;第二性的质则不是存在对象本身中的东西,只是产生颜色、声音、气味等感觉的能力。第二性的质依赖于第一性的质。由于两种性质不同,它们产生的观念也不相同。第一性的质的观念是其肖像,而第二性的质的观念则不是其肖像,而只是一种符号。简单观念仅仅是构成知识的最基本材料。经过理智的加工,由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再构成知识。这就是洛克所阐述的人类知识的起源、本性和范围。
洛克也主张“自然状态”论和“社会契约”论,认为没有议会的君主立宪政体是最理想的政体,并最先提出了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和联盟权互相制约的学说。他的社会政治观点对后人颇有影响。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就汲取了他的某些思想。
洛克的新鲜思想一方面受到了来自进步的科学界和思想界的热烈欢迎,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传统势力的恐慌和仇视。牛津大学的首脑们作出了禁止《人类理智论》在各学院传播的决议。但新的哲学思想是时代的潮流,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洛克和这部巨著的声誉随着反对者攻击的加强而与日俱增。
1695年5月,洛克不顾年迈,又在贸易和殖民部担任要职,实际主持了这个部。同时,他继续在许多国家大事上接受国王的咨询。洛克体质素来虚弱多病,哮喘病长期折磨他。随着年事日长,病情越发沉重。考虑到坚持工作的困难,他向国王提出辞呈。国王拒绝接受辞呈,诚心挽留他继续任职,允许他不必坚守工作岗位,也不必侍奉国王于左右。但洛克对国王说,他不能心安理得地保持一个享有薪俸但却不能尽职工作的职务,坚决要求辞职。这从一个方面表现了洛克的正直的品德。1700年他获准辞去一切公职,去艾塞克斯郡一位男爵家居住。男爵夫人是剑桥柏拉图主义者库德华兹的有教养的女儿达玛丽丝,洛克在50岁时曾和她(当时年仅24岁)相爱过。但是当一方表示爱情时,对方却要求保持纯真的友谊。现在洛克则安适地住在她家中,利用她近5000册的藏书消磨时光。不幸,在疾病的折磨下,洛克于1704年10月28日悄然去世,享年72岁。遗体葬在奥提斯教堂,墓前立了一块庄重的石碑,上面铭刻着洛克生前用拉丁文撰写的碑文,全文如下:
“约翰·洛克长眠于此。你们如问他是何许之人,回答是:他是一个满足于小康命运的人,他是一位受过训练的学者,专心追求过真理的人。对此,你们可以从他的著作中得知。他的著作,比之于碑文上令人生疑的颂扬之词,将更为忠实可信地告诉你们有关他的其他一切评说。他的德行,即使有一些,既不足以说明他的声望,也不配作为你们的典范。让他的罪恶随他一起埋葬吧!德行的先例,福音书中已经有了;罪恶的范例,仍以没有为好;必死的范例(你们可以从它汲取教益),所在皆是。他生于1632年8月29日,死于1704年10月28日。这块本身即将蚀灭的石碑就是一个证明。”
被认为是哲学上的自由主义之父、经验主义的创始人的洛克的影响是深远和多方面的。他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成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源泉。他对人类理智的性质和能力、知识范围和界限的考察,影响了休谟的不可知论和康德的批判哲学,也影响了巴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他的宗教观促进了18世纪的自由思想和自然神论运动。他的政治学说被孟德斯鸠和卢梭继承和发展,构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或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础。他的墓碑虽可蚀灭,但他的思想在历史上发挥了持久的影响。当他以“专心追求真理的人”自诩的时候,这是符合于他作为哲学家的本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