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5

  兵败如山倒,大难临头各自飞。

  然而,戴安澜仍在缅北的丛林里率领着他的第200师在和敌人缠斗。

  人皆能逃,唯有戴安澜不能!

  这不仅仅是因为昆仑关、同古两场大血战带给他太多的荣誉使他已经成为了中国军人的象征、战神,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小从中国博大文化中汲取的思想精华,注定使他在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急时刻,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即便不能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也必须一息尚存,为保存更多战友的性命和中国军人的荣誉与强敌死战到底!

  4月5日蒋介石飞抵梅苗部署作战,又再次单独召见戴安澜,并一同进餐、留宿行辕,对他慰勉有加,甚是倚重。原指望200师在平满纳会战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不料英军背信弃义,不但擅自放弃西线要地阿兰谬、马圭、萨斯瓦,炸毁仁安羌油田,使平满纳右侧背受到了严重威胁,而且逼求史迪威、罗卓英将平满纳会战的唯一预备队新38师调去解救被围的英军,直接导致平满纳会战不得不中途夭折,缅甸战局恶化。更为可恶的是为保自身安全撤退,他们竟谎报军情,害得戴安澜只有不顾至关重要的棠吉,率部前去增援,谁知赶到后,才得知乔克巴当根本没有一个日本人,而棠吉却轻易地被日本夺占。

  日军第56师团长驱直入,相继夺取了和榜、棠吉等要地,使腊戍的大门洞开的消息传来后,史迪威、罗卓英十分震惊,当即决定200师回师向东攻夺棠吉。

  上了英国人一当的戴安澜途中接到命令后,又劳师再征,三天之中东西两线来回奔袭。

  他先派军骑兵团和598团附装甲车连先行出发,占领棠吉西面的要地黑河,掩护师主力集结。他率主力赶到瑞央后立即对集聚在棠吉的日本人展开攻击。

  很快,史迪威、罗卓英、杜聿明也亲临瑞央督战。200师官兵士气大振,进展迅速,不久就攻占了西南北三面高地,随后突入市区,和日本人短兵相接,开始了血肉巷战。

  激烈的枪炮声喊、杀声混成一片,一刻不停。争夺到夜里11点,终于将棠吉全部克复,击毙日军56师团113联队守敌第二大队入部兼廉少佐以下官兵400多人,切断了日军的后路。

  打下棠吉后,史迪威与罗卓英当天凌晨左右回到了瓢背长官部,杜聿明则留下来指挥作战。这对杜聿明而言真是一种解脱。能和戴安澜同在前线,心情与同史迪威、罗卓英一起呆在长官部时要舒畅得多。

  戴安澜与杜聿明的私交非比寻常,自抗战以来,他就一直在杜聿明麾下带兵作战,并以出色的战功成为了杜聿明最为倚重的属下将领。他俩不但军事思想相合,性情也很相投。多少年来,两人在一起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到后来杜聿明升任第5军军长后,专门把戴安澜要来当他的主力第200师师长。入缅以后,在他与杜聿明的数次推心置腹地交谈中,也深知自己老长官心中的郁闷,战局发展到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他也很为杜聿明抱屈。

  攻下棠吉次日上午,一股增援日军由东面赶到,向棠吉发起了攻击。

  杜聿明此时决心已下,务必将当面这股敌人全部肃清,再率200师向雷列姆方向攻击前进,以断向腊戍北犯敌人的后路。

  林蔚给他发来一份电报让杜聿明陡添了信心:“腊戍之安危,系于吾兄一身,望不顾一切星夜向敌攻击。”杜聿明即刻给史迪威、罗卓英发去一电,要求速派新22师前来增援,一举将敌歼灭,再向雷列姆进攻。

  岂料,就在杜聿明与戴安澜部署兵力准备连夜向日军进行攻击的时候,罗卓英给他连下4道命令,谓:“已攻克之棠吉除留200师向棠吉以东雷列姆攻击外,第5军之军直部队,及新22师、96师均向曼德勒集结,准备会战。”

  杜聿明见罗卓英事到如今仍然执迷不悟,一意孤行,压住怒火,一再去电强调棠吉的重要性,必须以第5军全力控制棠吉及以东地区,才能解腊戍之危,可是罗卓英根本不予采纳,反而回电报强硬地勒令杜聿明:“立即返回曼德勒,否则以抗命论处!”

  杜聿明迫于军命,不得不从,只得决定赶往曼德勒。

  残阳西斜,倦鸟归林。200师向雷列姆一出发,又把刚刚血战夺回的棠吉,拱手让给了日军。

  戴安澜把杜聿明送至轿车旁,二人依依不舍。

  杜聿明心事重重,十分伤感地对戴安澜说:“战局骤变,前途艰险,你师孤悬敌后,复受命东进击敌,任重而道远,以兄之智勇,当能化险为夷,全师以还,尚望慎之又慎!”

  说完这一句话后,杜聿明握了握戴安澜的手,沉重地转身钻进车中,发动汽车,一脸凝重地离开了。

  这是两位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亲密战友之间的惜别,谁也想不到,这一别,二人从此便阴阳两隔。

  戴安澜站在原地,目送着杜聿明的汽车走了很远很远,从视线中消失,还一直默默地站在那里,直到参谋长周之再来催他回去下达明日行动的命令时,他才蓦然从沉思中回过神来。

  戴安澜接到罗卓英命令“沿向腊戍奔袭之日军进路,自敌背后给以狠狠打击”后,不由深感此行极险,但为了挽救缅甸的危机,他只有倾力一搏了。

  200师6200名官兵,开始在掸邦高原的密林中,艰难跋涉,才到达腊戍和景东之间的交通枢纽雷列姆附近,正准备展开攻击,得到林蔚的急电,腊戍已经失守,200师从速退往景东,受甘丽初节制;几乎就在同时,杜聿明的电报也到了,令戴安澜“立即向北突围,到卡萨归建”。

  这两道“南辕北辙”的命令,顿时使戴安澜处在了夹缝之中。

  论地位,林蔚的军事委员会驻缅参谋团团长职务远在杜聿明之上,他是代表蒋委员长坐镇缅甸发号施令的,戴安澜不能不听林蔚的。可论感情与信任程度,他又毫无疑问地倾向于他的老上司杜聿明。更何况,从他乃至到200师的伙夫,绝对没有一个人愿意到景东接受甘丽初的指挥,人人都渴望着“到卡萨归建”,重返头上有着辉煌光环的第5军。

  而此时戴安澜根据侦察员送回的情报,也十分清楚他所面临的处境,往景东走,东边的日军只有1个大队,也就是1个营,以自己的兵力对付绰绰有余,既可绕开,也可打掉。而往北跟在敌56师团P股后面走,去卡萨与杜聿明会合,必将是一条杀机四伏的漫漫征途。

  经过一番艰难的考虑,戴安澜断然决定率已经孤悬于主力之外的部队北上卡萨寻找第5军归建,他带着全师官兵和全部武器装备,穿过原始森林,渡过南渡河,越过曼腊公路和铁道,历尽艰难险阻,在滂沱大雨的深夜中行抵细保到摩谷公路西南侧森林中,正准备越过公路时,埋伏在密林里拥有装甲车的大批日军追击部队突然出其不意地发起了猛攻。

  形势危急,戴安澜立即亲率柳树人的599团向敌后迂回迎战。

  深夜的密林中伸手不见五指,大雨如注,一片墨黑。

  眼见599团陷入火网,戴安澜身背方位仪指挥,冲到火力密集处,命令士兵后撤。柳树人担心得在一边急叫:“师座快撤,属下来掩护!”

  然而戴安澜非但不退,反下命令:“柳团长,你快带弟兄们撤!我来掩护!”

  柳树人情急之下冲上去想拽走戴安澜,没有拽住,师部警卫排和卫士班的战士们也摸黑紧跟上,护卫戴安澜。

  日军密集的火网将周围士兵们一一扫倒,柳树人大感不妙,生恐戴安澜有失,沙哑着嗓门大呼:“快把师座拉下去!”自己一跺脚,抢到了前面。

  士兵们再也顾不得了,一起上前将戴安澜奋力拉走,伏在暗处的日军听见响动,马上敏锐地调整重机枪,朝发出声音的方向猛烈扫射。

  弹发如雨,子弹透过戴安澜背在面前的方位仪,又穿胸腹而过,一阵剧痛,使他手中的枪哐当掉地。刚靠近戴安澜的柳树人则被击中头部,当场毙命。

  三天之后,东京电台宣布:“战无不胜的帝国皇军在缅甸北部森林中全歼中国王牌部队第200师,击毙师长戴安澜,消灭该师官兵5000余人,俘获机械骡马弹药无数。”

  然而,戴安澜还活着,200师也未被全歼。

  七零八落突围的200师官兵陆续向着中缅边境会合。出国时近万人的威武之师,眼下只剩下2600余人。这支遍体鳞伤的队伍,抬着他们命悬一线的师长,在缅北大森林里兜兜转转,艰难行进。

  缅甸的雨季已经来临,连日来日晒雨淋加上缺医少药,戴安澜高烧不退,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伤口迅速在恶化流脓。稍有精神清醒一点他就艰难地低声询问已到何处,间或吩咐把地图拿到跟前,指点部队前进。

  也许是已经意识到自己很难坚持回到祖国了。他吩咐叫来200师步兵指挥官兼598团团长郑庭笈,拉着他的手对周围的将士们断断续续地说:“如果我殉国了,你一定……一定要把部队带回国”,支撑着一口气,他又哽咽着感叹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啊!”身边将士全都忍不住背过身,一个个偷偷抹泪。

  他们来到缅北山区一个叫茅邦(孟关)的小村庄里,卫兵们把戴安澜抬进路边的一座庙里稍事休息,然后去村里找了一点米来熬了一锅稀饭,郑庭笈把士兵熬好的粥盛了一小碗,端到戴安澜身边亲自给他喂食,这时的戴安澜时而昏迷时而清醒,喂到唇边的稀粥也无法张嘴吞咽!

  郑庭笈颓然将粥碗放在一边,这个经历了无数枪林弹雨的真汉子一直以来未曾有过一滴泪,此刻,泪珠竟开始扑簌簌地流。

  士兵们见此情形,也都明白戴师长生命垂危,齐齐围在他身边,哀痛和静默笼罩着所有人。

  两个小时后,戴安澜再一次睁开了眼睛。郑庭笈赶紧俯身问道:“师长,你看部队往哪里走?”

  戴安澜虚弱无比,难以开口,无力地抬起手挥了挥,示意叫来担架旁的随从,替他整理了一下衣冠,又扶他坐起来,向北遥望,又怕郑庭笈没有理解,再次示意把地图拿过来,双眼含着期待,用尽最后的力气,微弱地发出沙哑的声音,指着地图,让郑庭笈带着部队从他手指的地方过瑞丽江,回到祖国。

  也许知道自己可能是回光返照,已经挺不过去了,他用力示意卫士把他的头抬起来,朝北方——祖国的方向,挣扎着,努力看了最后一眼,溘然闭目……

  戴安澜牺牲的消息传回国内,蒋介石立即给郑庭笈发电,命令他无论如何要将戴安澜的遗体抬回中国。

  郑庭笈派人扎了一副担架,组织了三十几名战士抬戴安澜。可是缅甸丛林热得像个大蒸笼,一天后遗体便开始腐烂流水,眼看没有办法把师长全尸送回故国,郑庭笈只好下令战士们砍来木头,将遗体火化。

  烈火冲腾而起时,士兵们围在四周,挺直身子,向他们敬爱的师长献上最后一个军礼。无数顶军帽摘下来,数百支枪一起举起,对天齐放,山鸣谷应。士兵们痛哭失声,痛心地呼唤:“师长!师长!”

  天空下起了迷蒙的细雨,呜咽之声在森林里回响,苍天的眼泪和军人的眼泪交织会聚,浸透了缅甸的河山!

  遗体火化后,官兵们又做了一具小棺材,把戴安澜的尸骸装殓进去。

  在此后一个月里,200师残部的官兵们始终抬着戴安澜的忠骸,按照戴将军临终指引,在中缅边境的高山峡谷莽莽林海中穿越,忍受着饥饿,躲避沿途日军的追杀,最后终于翻越过高黎贡山,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此时滇西的芒市、龙陵、腾冲都已经落入日本人之手,但也有不少矢志报国的仁人志士宁死不过怒江,留在滇西组织民众自卫队与敌人周旋。

  据守在怒江东岸的第11集军总司令宋希濂将军也派出两师精兵渡过怒江,翻越高黎贡山,依靠滇西莽荡的深山密林和广阔的乡村原野与日本人打起了游击战,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根据地,仍然悬挂着中华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牌子。日军占据了城镇,而中国政府却依然控制着广大乡村。

  6月17日,第200师残部在尖高山下的一条峡谷处越过国界,踏上了腾冲县境内的神虎关时,受到了隆重欢迎。

  状如乞丐的200师残部官兵们走进神虎关场口时,当初曾率民众欢送戴安澜挥戈出征,在畹町九谷桥头恭请戴师长即兴挥毫留下墨宝的张问德老先生,现在以腾冲县长的身份等待戴将军英灵归来。他一身白衣白帽白裤,腰系草绳,脚穿草鞋,手拄白纸裹着的拐杖,早早派人将一口楠木棺材备好,率领父老乡亲、绅商军民,一律臂戴黑纱,沿街而跪,恭迎戴将军魂兮归来。

  张老先生远远望见200师的官兵抬着装有戴安澜遗骨的小棺材缓缓行来,即刻疾步迎上,对着小棺材双膝触地,重重地叩了3个响头,待昂起头时,已是血溅额头,老泪纵横,白髯飘拂。

  张老先生举眼向天,怆然悲呼:“戴将军呐戴将军,你为国捐躯,老百姓怎么能够忍心让你睡在这样一口小木箱子里啊?这口上好的楠木棺材,原是给我自己百年之后预备的,我不要了,我要让你睡得安稳些!”

  一时间,万民塞道,哭声骤起,悲泣之声,不绝于耳。

  在千万条喉咙发出来的悲哭声中,200师的官兵们将盛着戴师长忠骸的小木箱,小心翼翼地放进了张老先生的这口楠木棺材里。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