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一 药王崛起之谜”

  孙思邈,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伟大的医药学家。天资聪颖,治学勤奋,善言老庄,通经史,知百家。幼时多病,为筹汤药费用,几乎荡尽家产,但他从未因此放松对经史、医药科学知识的学习。唐太宗、唐高宗都曾授予他高官厚禄,均被其谢绝。其医学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誉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主讲人简介

  纪连海,1965年出生,北京昌平区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市骨干教师,西城区学科带头人。

  代表作有《历史上的和珅》、《历史上的多尔衮》等。

  他是一代名医,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崇高。他在世时就深受百姓景仰,同时也很受皇家看重。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写诗称赞他:“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可见他的地位之高,影响之大。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隋唐时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有“药王”美誉的孙思邈。他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那么,孙思邈到底因为什么样的事情,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召见呢?他最终又是凭借什么成为“药王”的呢?他刚开始行医时,有着怎样的举动?他得到的将是荣誉,还是耻辱?

  这样一个日后成为“药王”的人,究竟活了多大年纪呢?是一百零一岁,还是一百四十一岁?他是否有什么高妙的养生秘诀?

  孙思邈这个人很有意思,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我们不知道他活了多大岁数。现在史学界关于孙思邈的出生年份,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说他生在公元541 年;另外一种说法,说他生在公元581 年,差了四十年。他去世于公元682 年。我们首先来说说,他出生在公元541年的这个记载。

  那么,关于孙思邈是公元541 年出生的记载,出自哪两本书呢?一本书叫《旧唐书》,另外一本书叫《新唐书》。《旧唐书》是五代年间编的;《新唐书》是北宋年间编的,编著《新唐书》的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先生。他在《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九《隐逸传》中,记载了这样一句,说:“周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其少……。”周是指北周,北周刺史独孤信“见其”,这“其”是谁呢?是孙思邈。说见他年少,曰“圣童”矣,即说他是个圣童,聪明的意思。后面还有一句话,“顾器大难为用尔!”这个人虽然聪明,但是本事太大,也太傲气,我用不了他。

  这独孤信是在公元557年,北周刚一建立就去世了。所以依据这个记载,我们便可以得知,在独孤信去世之前,孙思邈自然早就出生了。有人据此推算,他出生在公元541年。

  我刚才引用的是《新唐书》上的材料,《新唐书》在用这段材料的时候,基本上是抄录了《旧唐书》,《旧唐书》卷二百零一《方技传》里也有相关的记载。按照这种说法,孙思邈出生在公元541 年,去世于公元682年,活了一百四十一岁。

  这让人感到有点不可思议,但这也让人觉得非常奇怪。因为我们依然清晰地记得,历史教科书上分明是说,孙思邈活了一百零一岁。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究竟哪一种说法更为可信?

  关于孙思邈的出生,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因为前面那种说法确实有问题,问题在哪儿呢?说到这个,我们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个人:卢照邻①。卢照邻是“初唐四杰”之一,写诗的,写的《长安古意》那首诗极好。不过卢照邻这一生,以什么为生呢?这一辈子就写诗?写完诗卖诗去,就有人给钱吃饭?是这样生活的吗?如果不是的话,卢照邻的工作是什么呢?其实,卢照邻是个医生,是给人看病的。那他跟谁学的医术呢?孙思邈。

  为什么要介绍卢照邻呢?是因为他写过一篇文章,叫《病梨树赋》。这《病梨树赋》是一篇歌赋。他在这个《病梨树赋》前面写了一个序。这个序里面说了一件事儿,发生在公元673年,公元673年也就是唐高宗的咸亨四年。这一年,他正好拜孙思邈为师。这为师的给徒弟介绍自己的个人生平时说,我今年九十三岁了。卢照邻一想,这老人看上去年岁非常大了,才九十三岁?不太可能吧?于是乎卢照邻就去问孙思邈的乡里乡亲。这一问不要紧,卢照邻就记下了下面的这段话,说的是什么呢?“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矣”。他跟老乡们一打听,老乡们都说,谁说他九十多岁?明明都好几百岁了,我爷爷那阵儿就找他看过病,我爸爸都死了,到我这辈都多少辈了,我们家都去世好几辈人了,他还活着,他活了好几百岁了。然后卢照邻自己也有一个判断,他根据自己的判断,说“共语周齐间事”,意思是我就跟他打听,打听什么呢?北周和北齐打仗的事,结果怎么样呢?“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说我这样一算,这数百岁是瞎说,但肯定过了一百岁。他师傅说自己才九十三岁,卢照邻不相信,提供了两个证据。一个证据,是老乡的证据;另外一个,是他自己向师傅打听事儿的证据。说到这儿,孙思邈到底是活了一百零一岁,还是一百四十一岁?

  不过这“官司”打到后来,就到了纪晓岚这儿了。纪晓岚要编《四库全书》①,他总得解决孙思邈的生卒年问题。他在编《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一》的时候,说孙思邈出生在开皇辛丑,也就是公元581年,死于公元682年,活了一百零一周岁。当然那个时候,记的都是虚岁,说是活了一百零二岁。可话说到这儿,怎么解决前面那个北周的总管独孤信,他曾经见过孙思邈的故事呢?纪晓岚有办法,写上四个字说“史误审矣”,这是史家看错了。一个“史误审矣”,就把问题解决了?事情没那么简单。种种证据表明,孙思邈还真不见得是一百零一岁就去世了,真有可能是一百四十一岁去世的。

  我再提供一个证据,这个证据,也是孙思邈自己说的。孙思邈在公元652年出过一本书,叫《备急千金要方》。在这本书的序里,孙思邈说,他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就已经是百岁老人了。就是说,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即公元652 年,孙思邈已经一百多岁了。根据这一点,我们来算算看他是哪年出生的。还是公元541年。话说到这儿,我们是真的有点不明白了,这孙思邈到底活了一百零一岁还是一百四十一岁呢?

  其实,孙思邈到底活了一百四十一岁,还是一百零一岁,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即使他只活了一百零一岁,在医学非常发达的今天,也还是会让我们感到非常惊讶!那么,在一千三四百年前的孙思邈,遇到了什么高人,或者有什么高妙的养生秘诀呢?

  这孙思邈真的是忒能活了,在那个年代,就算家里有点钱,又注意营养,又注意健康,活一百多岁,这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活一百多岁,总得有个来由啊。实在不成,就得编个瞎话,比如他小的时候肯定遇到什么高人指点,不然的话,为什么他可以活一百多岁?

  这话还真没说错。他小的时候,还真遇到过一个高人。不过在遇到这个高人之前,他差点就没命了。所以我们就要说到孙思邈的童年时代。

  孙思邈是哪儿的人?那时叫京兆华原人,就是今天的陕西省铜川市耀县孙家塬村。这个地方大家可能没去过,2007 年我亲自去过一趟。它在哪儿啊?从西安往北,奔黄陵县,正中间是耀县,往西偏一点即是。他们家那个地方,正好是大山里边。所以,虽然战争频繁,但是与孙家塬这个地方没什么太大的关系。战争会死很多人,瘟疫会死很多人,但是与孙思邈一家,没有太大的关系。这么说来,他是非常幸运的。

  但是,再幸运的人,在那个时代,也总得有点小病小灾吧?真的要是有个病,要有个三长两短的,那就很容易要了人的命。孙思邈小的时候,就赶上了这么一场病,差点要了他命的病。正如晚年,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所说的那样:“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他说,我小的时候曾经得过一场病,为吃药,把家里都弄得倾家荡产了。什么病至于让他们家倾家荡产?这“风冷”,我们现在看来,大概就是疟疾。这场病离现在一千好几百年了,真实的情况恐怕谁也不知道。但是,在孙思邈的家乡,关于他小时候的这场病,却一直口口相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这故事可不是我编的,是我在2007 年去那边采风的时候,一位老大爷给我讲的。

  故事说孙思邈小的时候,曾经得过一场病,这个病就是前面所说的风冷,也就是疟疾吧。吃了什么药都不管事,家里面眼看着倾家荡产,这孩子也快要死了。孩子是妈妈的命根子,当时他的妈妈坐在家里,一看孩子如此,心想,干脆,我在房梁上拴一根绳子,等着上吊。孩子前脚一咽气儿,后脚我马上就钻进已经拴好的绳里,我们娘儿俩干脆一块儿走吧。正当这个时候,突然从外面来了一个鹤发童颜的江湖郎中,这个江湖郎中一推门进来,就跟孙妈妈说,我就剩这一包药了,您赶紧把它煮了,给您的孩子吃了。我告诉您,您孩子的病包好。说话这工夫,孙思邈在床上被烧醒了,一看,有人给他送来药,赶紧爬起来,给人家磕了几个响头。过了一会儿,医生走了,孙妈妈赶紧烧上火,开始熬这个药,一边熬药,一边擦着两行热泪。转眼之间,乌黑滚烫的药烧好了,孙妈妈把药端到了孙思邈的跟前,一边吹着一边说,孩子,你赶紧把它吃了就好了。

  正在这个时候,孙家的大门又被人给推开了,只见邻居的大婶,急急忙忙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大嫂啊,您赶紧去看看,我家英儿瞪眼了,马上就要死了,您赶紧帮忙看看怎么办吧。就在这个时候,孙思邈灵机一动,马上就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这儿刚熬好了药,您赶紧把这个药端过去给英儿吃了,没准就有救了。他这么一说,孙妈妈也不好意思了,说,对啊,我这儿有药,您赶紧把药端走,给您的孩子先吃了不就行了吗?这个时候,这位大婶说,这怎么能行呢?您家的孩子,也处在生命的危险期,而且药就这么一碗,我怎么能端走您的药呢?这个时候孙思邈又劝,说您端去吧。这位邻居大婶见状,也确实心疼自己的孩子,心想,死马也得当成活马医,何况现在孩子没死,只是瞪眼了。于是乎,赶紧又拿了一个碗,从这个碗中,把药倒到那碗里,倒了一小半。她端着小半碗药,高高兴兴地、千恩万谢地走了。这边孙思邈就把这个多半碗药也吃了。

  故事说到这儿,我们自然已经清楚了故事的结尾,自然是一碗药救了两个人的命,两个孩子全都好了。于是,小小年纪的孙思邈,从这场病开始,就立下了将来要学医当郎中的志向。有人说,这故事前面这段,听着挺好,后面这段,是不是你瞎编的啊?可不能这么说啊,这是原来那故事自带的,原本就有这么一段。谁不是这样啊?久病成良医,某种病害了人,人将来不想着要跟这个病作斗争啊?人立志向往往都是从很小很小的时候开始的。这场病之后,大病不死,必有后福也好,久病成良医也罢,孙思邈日后,还真成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医生,被人尊称为“药王”。他怎么就从一个病号,转眼之间成了药王呢?

  我们知道,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说,无论多么远的行程,都是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这句话比喻事情的成功,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那么,孙思邈日后能够成为“药王”,他年轻时又是经过了怎样一番求知问学的过程呢?

  立下了当医生的志愿,首先得认识字,首先得认识什么花、什么草治什么病,打好基础,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

  孙思邈在七岁的时候,能认识一千多个字。这一千多个字,都是他会写的。等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孙思邈就已经精通了《老子》、《庄子》及其他诸子百家,还有佛教的经典、道教的经典。这个时候孙思邈就想,我当郎中的基础已经打好了,现在我的任务是什么?我的任务是得找一个好的郎中,拜师学艺。到哪儿去拜师呢?孙思邈想到了一个地方——太白山。这个太白山,是秦岭山脉的主峰,高三千七百六十七米,是我国整个东部地区最高的山峰,比华山还要高一千四百多米。太白山现在出产一些药材,包括杜仲等九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紫斑牡丹等十一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都是太白山所独有的。所以,孙思邈来到太白山学医,真是找对地方了。因为只有这儿的药物最多,直到现在还被称为我们国家的天然动物园、天然植物基因库。

  孙思邈来太白山投奔谁呢?我也不知道。后世由于孙思邈太有名气了,所以就没人在意是谁教的孙思邈,这师傅就此被淹没了。所以孙思邈跟谁学的医,我们现在也不清楚,我们只知道,他是在太白山学的医。当然,在学医的过程当中,他还得回家,他不能天天在那儿学医,他家里还有高堂老母呢。再说,学医得交学费,没有钱了怎么办?没钱了得挣学费,挣够了学费再来学医也不晚。所以在这儿,我们用一个现在的词形容孙思邈的情况,叫“半工半读”。这两个月学医去了,那两个月又打工去了,就是找工作。找什么工作呢?身大力不亏的,跟人家学锯树,把树锯好以后劈成一块一块的木板。我们小时候说,拉大锯扯大锯,就是把圆木头锯成木板,孙思邈就是天天帮人干这个活儿。就在他给人拉锯的时候,发生了下面的这个故事。

  这故事说,有一天孙思邈给人家拉锯,突然间看到路上有个中年妇女,抱着一个大约五岁左右的小孩,走得非常着急,走得太急了可能没看路,一个马趴就栽倒在路上,正好离孙思邈很近。

  孙思邈马上三步并作两步抢到前面,把中年妇女扶起来。扶起她来就问,大嫂,您干吗去,怎么这么着急?这个时候,再一看这个大嫂,眼睛都红了。她说,您看我这个孩子,也不知道怎么他就病了,上吐下泻的。孩子他爸爸又没在家,山里头又没个郎中,我得到镇上找郎中看病去,我走得急了就栽倒了。可是这儿离镇上还有十多里地呢,您说,我这孩子可怎么办呢?

  孙思邈毕竟学过医,这时候他想,先别说了,赶紧号脉吧。孙思邈一边号脉一边看这个孩子的舌苔,突然他想到一个问题:我一个拉锯的,我到哪儿给他找药去,这可怎么办?他低头一看,心想,我刚才锯的这棵树,不就是檀香木吗?这么多檀香木的锯末,他抓了一把递给那个大嫂。他说,大嫂,您别给孩子看病去了,别瞎花那钱了,您把锯末带回家搁锅里煮一煮,再放点生姜,生姜外带檀香木的锯末水,喝完了包您的孩子好,回去吧。

  大嫂说,真的?孙思邈说,我还骗您不成?我也没跟您要钱,您回去试试吧!这妇女也不哭了,赶紧就回家了,煮完给孩子一喝,这孩子还真就好了。如果有人问,这檀香木加生姜,是啥药方啊?这能治啥病啊?生姜,大家知道治啥病吗?驱寒。檀香木跟生姜是一样的疗效啊,那孩子就是痉挛了,胃寒造成的痉挛,所以自然上吐下泻。我们也有过这种情况,突然之间肚子一着凉就上吐下泻,这个时候喝点姜汤水就好了。他为什么不加点白糖?那时谁家有白糖啊,只有生姜就得了,再加点檀香木锯末一熬,这么一来自然就好了。这个大嫂觉得,别看这么一个拉锯的人,还挺有本事啊!也没跟我要钱,那我得给他做做广告,对不对?于是逢人便说,华原有个神医孙思邈,这孙思邈的名声从此就传出去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就让初出茅庐的孙思邈小试身手。而这一试,孙思邈就赢得了人们的喝彩。那么,面对这样的喝彩,孙思邈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对他来说,这究竟是福,还是祸呢?

  人家都说他是个名医,他能不高兴吗?所以他想,我也不用上我师傅那儿学去了,就连这病我都治好了,我就挂个牌儿在家乡看病吧。孙思邈已经声名远扬了,倒霉的是,他刚刚在家里挂了牌,瘟疫就在他的家乡爆发了。这场瘟疫是什么呢?是狂犬病。

  孙思邈刚刚行医,正赶上狂犬病流行,外面的人排长队,找名医孙思邈看病。孙思邈知道怎么治狂犬病吗?他也不知道。人家找他看病,说,孙先生,我这儿让狗咬了,您给我瞧瞧。如果孙思邈说,我不懂,我不会,您找别的医生去吧,那不等于砸自己的买卖啊。不懂也得说懂,是不是?他只得说会治病。可是真要治下来,开啥药?啥药治狂犬病?孙思邈总不能说我也不知道,我是瞎开的。那瞎开还不治死人哪?自然,不少人死在孙思邈手下了。

  这故事可不是我瞎编的,这故事可是记载在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里面的。孙思邈说,“吾初学医,未以为业。”意思是我刚刚学医的时候,没什么事干,挂了一个牌开门诊,结果“有人遭此”,因为他前面说的是狂犬病怎么治,有人遭遇了狂犬病,“有人遭此,将以问吾,吾了不佑报答”。我不会,我没办法答复人家,就给人家瞎治。结果怎么样呢?“以是经吾手而死者不一。”意思经我手治死的人不止一个。这是孙思邈自己记的,他自己不但记住了这件事,还写到了书上,记下自己当年所做的错事。《备急千金要方》是公元652年的时候出版的,那时候孙思邈是全国响当当的名医,他自揭伤疤,自揭丑事,可见,这件事对孙思邈的打击有多大。孙思邈晚年念念不忘的就是这件事。一个医生怎么能把人治死呢?他想,我治死了那么多人,都是我的乡里乡亲,我都把人家治死了,我还怎么在家里待啊?家是不能待了,太白山也回不去了。他想,我离开太白山,也没跟师傅告个别就擅自行医去了。师傅也没同意,我回去让师傅说我啥?让师傅数落我?我多给师傅丢人,他还认我是他的徒弟吗?得了得了,也别去了。可去哪儿呢?孙思邈又想到了一个地方——终南山。

  终南山,有个简称,叫“南山”,就是我们所说的“寿比南山”的那个“南山”。到现在我们中国哪儿都有南山,其实真正的那个寿比“南山”,就是终南山。终南山,是秦岭的余脉,海拔二千六百多米。在这儿我们需要注意一下,终南山在唐朝可是很有名气的,山上有楼观台,当年老子的炼丹处就在这里。后来又有一个道士岐晖,助李渊起兵建立了大唐。所以唐朝建立以后,一直厚待楼观台的道士。不过孙思邈来到这儿,可不是投奔道士的,他是投奔一个高僧来的。这个高僧名叫道宣,可是很有名气的医生。那个时候,和尚和道士,跟我们今天的出家人,还是有区别的。那个时候,和尚、道士,各宣扬各的宗教。但大家凭什么信你的教啊?要想让人家信你的教,首先得取悦于人,怎么取悦于人呢?如果人们有病,吃他们的药,好了,不用花钱,就跟着当和尚或者当道士就可以了。那时候所有的宗教,在最开始传播的时候,那些传教者都有医生的背景,不管他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所以这个高僧道宣,在终南山附近,治病救人是响当当的头一号,孙思邈就投奔他来了。

  还是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接着前面那句话说,孙思邈投奔了道宣以后,“自此锐意学之”,意思是我这回真得好好学了,踏踏实实地学。这一学不要紧,孙思邈三下五除二,没过几年工夫,全学会了。狂犬病算什么呀?来一个治一个,治一个好一个,根本不在话下。不但狂犬病会治了,别的病他也会治了。

  当然,到了这个时候,孙思邈才知道,什么叫“山外有山”,什么叫“天外有天”。孙思邈从此以后,才真正成为一个非常有名气的医生。人一有名,什么人都找上来了,唐朝的宫廷就找到了孙思邈。在孙思邈和唐朝的宫廷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传奇故事呢?请看下一讲。

  ①卢照邻,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代表作如《长安古意》,借古讽今,寄慨深微,耐人寻味,词句清丽,委婉顿挫,是初唐长篇歌行的佳作。

  ①《四库全书》,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庞大的一部丛书。修于清朝乾隆年间。以北京图书馆所藏原文津阁本统计,共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三万六千三百零四册。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清廷下谕开馆修书,至乾隆五十八年全部完成。全书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纂,每大部又分若干类,类下细别为属。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